《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文言文阅读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任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丞相铁木迭儿专政,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虽甚怒
2、,莫之夺也。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百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佛宇甚亟,御史等以岁饥请缓之,激怒上听,遂诛言者
3、。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B. 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C. 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D. 一日/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
4、在赦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簿,古代主要官员属下掌管文书的辅佐的官吏,这说明曹伯启此时未主政一方。B. “常州路”的“路”是行政区域名,与“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路”意思不同。C. “莫之夺也”的“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意义相同。D. 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与现代汉语中的“总管”意义不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伯启年轻时专心于学;在担任兰溪主簿时,对于县尉捕获的盗贼,他认为没有证据,从而没有相信,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B. 曹伯启担任推官
5、时,查实黄甲依仗钱财杀人后让人替罪的真相,并依法处置;因为此事他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C. 曹伯启认为许衡倡导道学,教出了很多人才,就奏请建立祠堂表彰其功绩;乡人认为曹伯启贤能,上表奏请他回乡居住的地方为“曹公里”。D. 曹伯启坚持不杀因宛平尹盗窃官钱而失职的看守人员,只是将其施以杖刑后发配;在平息边境争端事件上,也仅仅是上奏追究前任边帅的罪。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敕建佛宇甚亟,御史等以岁饥请缓之,激怒上听,遂诛言者。(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4. 曹伯启对法忽鲁丁的子弟说的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从而顺利追缴了法忽鲁
6、丁贿赂的钱款?【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当时下诏建庙宇很急,御史等人用荒年这个理由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2)越过别国而把远的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4. 先亮明底线,消除侥幸心理。晓之以理,让其明白利害。说明官府帮助,打消其顾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天,招来分管刑狱的官员,问道:“西域僧人状告我犯罪,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没有治罪?”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曹伯启从容不迫地说:“犯罪是在大赦前发生的。”“刑曹”是“官属”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曰”是“说”的意
7、思,“曰”后停顿,提示下文,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正确。“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路”是“道路”的意思。句意: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行走了。C.错误。改变;耽误。意义不同。句意:但是也没法强行改变他。/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为此事他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错误,曹伯启得到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的推荐而升职,不是因为或不仅仅是因为查处黄甲罪行。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敕”,下诏;“
8、亟”,急;“上听”,皇上;“言者”,谏阻的人。(2)“鄙”,把当做边邑;“远”,远地;“焉”,何,哪里;“陪”,增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负官钱,虽死必征”可知,先亮明底线,消除侥幸心理。由原文“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可知,晓之以理,让其明白利害。由原文“第条汝父所赂之数,官为征之”可知,说明官府帮助,打消其顾虑。参考译文: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刚刚成年时,与东平的李谦交游,专心求教学习。至元年间,担任兰溪主簿,县尉捕获盗贼三十人,戴上刑具在市井中示众。曹伯启认为没有证据,没有相信;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县尉因此被免了职。连续升迁担任
9、常州路推官,土豪黄甲,依仗有钱杀了人,却买通佃户去顶罪服刑,曹伯启审得实情,于是定黄甲杀人罪。升任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共同推荐,被提拔任西台御史,改任都事。关陕地区自从许衡倡导道学后,教育出了很多人才,曹伯启请求立祠堂,设立学校,来表彰许衡的功绩,朝廷认为这个提议很对。泾阳有个老百姓诬告县尹不守法,曹伯启核实后,判了这个人诬告罪。丞相铁木迭儿专权,一天,招来分管刑狱的官员,问道:“西域僧人状告我犯罪,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没有治罪?”众人没有敢回答的,曹伯启从容不迫地说:“犯罪是在大赦前发生的。”丞相虽然很生气,但是也没法强行改变他。宛平县尹偷盗官府的钱,丞相铁木迭儿想同时诛
10、杀守卫的人,曹伯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同意,改为杖刑后放逐。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已经用新的将帅代替了他,又命令曹伯启追查这件事。驻扎在沅州,道路不通,曹伯启怕派兵前往会让那些人受惊,将会导致暴乱,于是命令令史杨鹏担任独骑前往告诉新帅,并详细地了解到了有关情况,只奏请前帅擅自杀人的罪行,边境百姓得以安宁。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强迫岭北的百姓运粮,每年达几万石,他肆意欺上瞒下,累计贪赃数以万计。朝廷派使臣监督征收,这些使臣先后受他的贿赂,都反而替他说假话。最后曹伯启前往,此人已经过世,曹伯启开导他的子弟说:“欠官府的钱,虽然人已经死了也一定追缴。与其拿钱向别人贿赂,不如偿还给官府。只要列出
11、你父亲行贿的数目,官府替你征缴。”那些接受贿赂的人都很害怕,把钱偷偷地送还给他的儿子。仅钱就有五百余万缗。后来出任真定路总管,治理崇尚宽泛简明,百姓过得非常安逸。英宗即位,征召他担任北廉访使,当时下诏建庙宇很急,御史等人用荒年这个理由请求缓建,激怒了皇上,于是杀了谏阻的人。曹伯启说:“皇上英明果断,这样就不能不直言规劝。”于是就弹劾缄默不语,使政治清明时代有杀谏臣的名声,皇帝听后不禁有些惊恐。泰定初年,曹伯启高老还乡,在乡里悠闲地生活,砀山的人因他贤德,称他的住处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去世,年龄七十九岁。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
12、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乃西入秦。至秦,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二十余年,竞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后,始皇没,二世立。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于是楚戍卒陈胜、吴广等乃作乱,起于山东,杰俊相立,自重为侯王、叛秦、兵至鸿门。李斯数欲请间谏,二世不许。李斯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
13、,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殁。”二世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所为。”于是二世曰:“以李斯属郎中令。”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夷三族。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
14、,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赍:赠送、送给B. 臣故曰殆 殆:危亡、危险C.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治:治理、治国D.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 被:遭受、蒙受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西入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 李斯因上书言赵高之短 因之以饥馑C. 仰天而叹曰 夜缒而出D. 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臣死且不避15. 下列对文中画
15、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B.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C.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D.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具有敏锐的眼光,他预知到在六国没有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来到秦国,秦始皇重用他,听从他的建议广纳贤士。B. 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文武百官都去
16、给李斯敬酒庆祝寿诞,李斯可谓是煊赫一时。C. 李斯被捕入狱后,借历数夏桀、商纣、吴王夫差杀死忠臣的所作所为来控诉秦二世的暴虐无道,可以看出他后悔不已。D. 世人都认为李斯对秦可谓忠心耿耿,但司马迁认为李斯受重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弥补皇帝过失,导致身败名裂,实为不忠。1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2)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答案】13. A 14. C 15. D 16. B 17. (1)各国著名人物可以用财物收买的,就多送礼物结交(收买)他;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2) 现
17、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 【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赍:携带。句意: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于、就;副词,才。句意:就想西行到秦国去。/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能进去。B.副词,于是、就;动词,接续、接着。句意:李斯就上书揭发赵高的短处。/接着又遇上饥荒。C.都是连词,表修饰。句意:仰天长叹道。/夜里拿绳子系着他从城墙上垂下去。D.副词,将要、将近;副词,尚且。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
18、并论了。/我连死都尚且不逃避。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历诸侯”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入事秦”也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B;“辅始皇”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卒”是“成帝业”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敬酒庆祝寿诞”错,“为寿”不是庆祝寿诞,只是祝酒。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下”,名词作动词,收买;“下以财”,介词结构后置
19、,用钱物收买;“厚遗”,多多地赠送礼物;“利剑”,名词作状语,用利剑。(2)“及”,比得上;“过”,超过;“以”,因为;“宜”,应该。参考译文: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到秦国之后,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著名人物可以用财物收买的,就多送礼物结交(收买)他;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
20、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国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后来,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当政。当时的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群臣上下人人自危,想反叛的人很多。二世又建造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赋税越来越重,兵役劳役没完没了。于是从楚地征来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等人就起来造反,起兵于崤山以东,英雄豪杰蜂拥而起,自立为侯王,反叛秦朝,他们的军队一直攻到鸿门才退去。李斯多次想找机会进谏,但二世不允许。李斯就上书揭发赵高的短处说:“赵高,从前是卑贱的人,并不懂道理,贪得无厌,求利不止,地位权势仅次于陛下,但他追求地位和权势的欲望没有止境,所以我说是很危险的
21、。”二世就暗中把这些话告诉了赵高。赵高说:“丞相所忧虑的只有我赵高,我死之后,丞相就可以干田常所干的那些事了。”于是二世说:“就把李斯交给你这郎中令查办吧!”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非其人。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不是乱来么!并不是我不劝谏,而是他不听我的呀。”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
22、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山东省烟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
23、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袁绍父成,字文开。贵戚权豪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皆与交结恩好,言无不从。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绍于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袁绍辟大将军府,不得已起从命,举高第,迁侍御史。董卓谓袁绍曰:“皇帝冲暗,非万机之主。陈留王犹胜
24、,今欲立之。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东门而奔冀州。是时年号初平,绍字本初,自以为年与字合,必能克平祸乱。绍既破(公孙)瓒,引军南到薄落津,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贼千余部众数万人聚会邺中,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以啼泣,绍容貌不变,自若也。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逾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捍卫,送到斥邱乃还。绍到,递屯斥邱,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乃引车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发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
25、青牛角、黄龙等,皆屠其屯壁,斩首数万级。绍复还屯。(选自王粲英雄记?袁绍)【注】二公,指袁逢和袁隗,时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司徒。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B. 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C. 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家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D. 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礼毕/隐居洛阳/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
26、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名”外往往有“字”,婴儿出生后由长辈命“名”,成人后则须自己加“字”。B. 辟,汉代采用征辟制选拔官吏,皇帝征召称为“征”,公府、州郡征召称为“辟”。C. 内,接纳,后作“纳”,与(鸿门宴“距关,无内诸侯的“内”意思完全一样。D. “薄击诸贼”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薄”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绍自幼丧父,在家族的呵护下,年纪很小成为郎官;成年为官,有清美的声誉。B. 袁绍好结交英雄豪杰,加之不应召,赵忠对他很不满,认为其养死士目的不纯。C. 袁绍勉强在大将军府任职,因考核优秀而升迁
27、;自认为天赋重任,定能平定天下。D. 邺城陷落引发恐慌,独袁绍处变不惊;暗中嘱托陶升,安置众人家属于安全之地。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绍叔父闻之,责数绍回:“汝且破我家!”绍于是乃起应大将军之命。(2)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14. “董卓谓袁绍曰:皇帝冲暗,非万机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东门而奔冀州。”文中这段文字表现了袁绍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袁绍的叔父袁隗听说这件事后,责怪数落袁绍说:“你将毁了我们家族!”袁绍于是才开始回应(
28、答应)大将军的征召。(2)加上袁绍诚心诚意、降低身份结交,所以士人没有不争相投奔他的,来的人无论高贵低贱,都以平等的礼节相待。 14. 忠于汉室,不愿违背正统;勇敢果断,敢于与董卓对抗;自负高傲,不屑与董卓同流合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遭遇母亲去世,为母亲服丧,又为父亲服丧礼,一共在墓地居住了六年,服丧期满后,到洛阳隐居,不随便和宾客交往,不是国内知名人士,不能够和他见面。“竟”是“服”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礼”是“毕”的主语,应在主语“礼”前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
29、。“则须自己加字”错误,字是成人后由父亲或长辈给起的。B.正确。C.正确。句意:不接纳其它的盗贼。/占据函谷关,不接纳其它的诸侯。D.正确。迫近,攻打;变薄,减少。句意:攻打各路贼人。/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暗中嘱托陶升”错,由原文“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捍卫,送到斥邱乃还”可知,是陶升主动安置众人家属于安全之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数”,数落;“且”,将要;“破”,使破败,毁坏;“乃”,才。(2)“折节”,降低身份;“赴”,投奔;“无”,无论,不分。
30、【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可知,忠于汉室,不愿违背正统;由原文“横刀长揖径出”可知,勇敢果断,敢于与董卓对抗;由原文“悬节于东门而奔冀州”可知,自负高傲,不屑与董卓同流合污。参考译文:袁绍的父亲袁成,字文开。贵族豪门从大将军梁冀以下都和他结交要好,说话没有不听从的。袁绍生下来父亲就死了,他的两个叔父都喜欢他。年轻的时候作郎官,刚成年就被任命为濮阳长,有清廉的声誉。遭遇母亲去世,为母亲服丧,又为父亲服丧礼,一共在墓地居住了六年,服丧期满后,到洛阳隐居,不随便和宾客交往,不是国内知名人士,不能够和他见面。他又轻生重义,勇于救人急难,跟张孟卓、何伯
31、求等人一起成为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不赴任官府的征召。中常侍赵忠对诸位黄门侍郎说:“袁本初安然而做抬高自己名声身价的事,不赴任却喜欢养不怕死的人,不知道这小子究竟想干什么?”袁绍的叔父听说这件事后,责怪数落袁绍说:“你将毁了我们家族!”袁绍于是才开始回应(答应)大将军的征召。袁绍有风度,容貌漂亮,对士人仁爱,注重名声。袁绍先人世代担任三公,宾客归附,加上袁绍诚心诚意、降低身份结交,所以士人没有不争相投奔他的,来的人无论高贵低贱,都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后来袁绍被大将军召为属官,不得已听从任命,被推举为考绩优等,担任侍御史。董卓对袁绍说:“皇帝昏暗,不是天下的主宰。陈留王董卓好像还可以,现在应当立为皇
32、帝。”袁绍勃然大怒说:“天下强横的,难道只有你董公!”横陈佩刀,一躬到底,径自出门而去,他将符节悬挂在上束门上,逃奔冀州。当时年号为初平,袁绍的字是本初,自认为年号和字相合,一定能平定灾祸动乱。袁绍打败公孙瓒以后,率领军队南下来到薄落津,正与宾客部下一起集会。得知魏郡的士兵反叛,并同黑山贼寇于毒一道攻占邺城,杀害了太守栗成。贼寇一千多个部众数万人聚集在邺城,当时在座的家住邺县的宾客,一个个忧心忡忡,大惊失色,有的人站起来哭泣,而袁绍面不改色,若无其事。有个叫陶升的贼人,是从前的黄门小官,有善心,独自率领部众从西面翻过城墙入城,封闭了郡府,不接纳其它的盗贼,用车子将袁绍一家和其他家住冀州城的官员
33、的家人亲自护送,送到斥丘才回去。袁绍回来后,就此在斥丘驻扎,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于是发兵进入朝歌鹿肠山苍岩谷谷口,攻打于毒。围攻五天,打败了于毒,杀了于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接着袁绍沿着鹿肠山向北进攻,攻打各路贼人,将左发丈八等全部消灭。又攻打刘石、青牛角、黄龙等人,将他们的营垒全部摧毁,杀死数万人。袁绍又回师驻守。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弱也。夫民劳而实费,
34、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雠,而世负其祸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此所谓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虽然,臣闻知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而后残吴霸天下。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则莫如挑霸齐而厚尊之,使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伐诸侯今为齐下苟得穷齐不惮以一国都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
35、齐而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弗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屣。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国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氏,复善待之。(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
36、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秦A五B世C以D伐E诸F侯G今H为I齐J下K苟L得M穷N齐O不P惮Q以R一S国T都U为V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谥号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死后,后人对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褒奖性文字,如文中“燕昭王”的“昭”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的“宣”。B.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千乘之国”指的是中等国家,而“万乘”是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C. 厚,意思是极力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意思不同。D. 卑,卑微、低下之意,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中的“卑”
37、意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代认为如果燕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会使仇敌的势力变得强大,给国家带来长久祸患。B. 苏代用齐国人将破旧的白缯染紫以增价十倍和越王勾践被困后大败夫差的例子,论述智者善于转败为功的观点。C. 苏代认为燕赵两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并非因为贪图利益,而是出于对秦国的不信任,不得己而屈尊齐国之下。D. 苏代曾因子之之乱离开燕国,燕昭王看了苏代的这封信后十分认同他的观点,将其召回燕国帮助自己出谋划策。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2)鲰生说我曰:“距
38、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14. 苏代谋划了怎样的策略助燕昭王“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请简要概括。【答案】10 G K O 11. A 12. C 13. (1)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尚且不能应对,现在竟然用三个齐国来面对燕国,那祸患可就大了。 (2)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以此)称王。” 14. 先怂恿各国尊崇齐国为霸主,共同排斥秦国,引起秦国恐慌;再派说客游说秦王,让秦国主动拉拢燕赵,并讨伐齐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五代以来一直攻打诸侯,如今居于齐国之下,倘若能让齐国走投无路,不
39、惜失掉一座都邑也要取得成功。“秦五世以伐诸侯”,“秦五世”主语,“伐”谓语,“诸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今为齐下”,主语省略,“为”谓语,“齐下”宾语,前后断开;“苟得穷齐”,“苟”如果,连词,其前断开;“齐”作“穷”的宾语,其后断开。故在GKO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褒奖性文字”错。谥号有褒谥、贬谥和平谥之分。B.正确。C.正确。“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动词,变得雄厚;句意: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D.正确。“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句意:(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
40、乎谄媚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苏代认为燕赵两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错误。并非苏代的观点,而是苏代为燕王准备的说服秦王主动拉拢燕赵的说辞。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一齐之强”,定语后置;“支”,应对,抵挡;“临”:面对;(2)“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距”,同“拒”,据守;“内”,同“纳”,接纳;“王”,称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则莫如挑霸齐而厚尊之,使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王必患之”可知,先怂恿各国尊崇齐国为霸主,共同排斥秦国,
41、引起秦国恐慌;由“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而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弗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屣。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国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可知,再派说客游说秦王,让秦国主动拉拢燕赵,并讨伐齐国。参考译文: 齐国进攻宋国,宋国形势危急。苏代于
42、是送信给燕昭王说:“燕国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之列,却派遣质子寄居在齐国,这使燕国名声低下,权威减轻。协助齐国进攻宋国,劳民伤财。攻破宋国,使楚国的淮北地区受损害,结果是使齐国的领土扩大了,也就是使仇敌强大本国弱小了。劳民伤财,没有尺寸的功劳,攻破宋国却扩大了仇敌的领土,又会世代背负齐国的祸患。宋国和淮北合在一起,就足以抵得过一个万乘之国。齐国一旦兼并它们,就如同增加了一个齐国。北夷的地盘方圆七百里,再加上鲁、卫等小国,这也是所说的比万乘之国还要强大的地方,齐国如果吞并它们,这就如同增加了两个齐国。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尚且不能同它抗衡,现在用三个齐国来面对燕国,那祸患可就大了。 虽然这样,但是臣
43、下也听说智者做事,能够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齐国人将破旧的白色生绢染上紫色,价格就会上涨十倍。当初越王勾践困守在会稽山上,但后来却灭了吴国称霸天下。这都是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的范例。现在大王也想转祸为福,由失败达到成功吗?那么不如怂恿各国推举齐国称霸并极力推崇它,派使者同周室结盟,烧尽秦国的信符,相约:上等计策是击破秦国,其次是排斥秦国。秦王必然会恐惧担心。秦国五代以来一直攻打诸侯,如今居于齐国之下,倘若能让齐国走投无路,不惜失掉一座都邑也要取得成功。既然这样,大王为什么不派一个平民百姓,用能使齐国陷入困境的道理游说秦国,对秦王说:燕、赵两国要攻破宋国,扩大齐国领土并尊崇齐国,甘愿屈居
44、齐国之下,这对燕、赵两国并没有好处。得不到好处而一定要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不相信秦王。现在大王何不派可以信赖的人去联合燕国、赵国,并立三帝号令诸侯。并立三帝,是燕、赵两国共同的愿望。实际上获得利益,名义上满足愿望,燕、赵两国背弃齐国,就像扔掉破草鞋一样毫不吝惜。如今大王如果不联合燕、赵两国,那么齐王称霸的事就一定能成功。诸侯们拥戴齐王而大王却不从命,这就会使秦国遭到讨伐。诸侯们拥戴齐王,大王也跟从他们,这就使大王名声低贱。大王如果不联合燕、赵两国,就会使名声低贱,国家出现危险;大王联合燕、赵两国,就会使名声尊贵,国家安宁。 抛弃名声的尊贵和国家的安宁,去追求名声的低贱和国家的危险,聪明人可不这样
45、做。秦王听了如此说法,一定心头像被匕首刺进了一样刺痛。那么大王何不赶快派一位有才能的人用这样的说法游说秦国呢?秦国一定会采纳,齐国一定会受到讨伐。 燕昭王认为苏代的信写得很好,说:“先王曾经对苏家有恩,由于子之之乱,苏氏才离开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有苏代辅助不可。”于是召来苏代,重新善待他。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
46、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文本二: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
47、狄怨,曰:奚为后我?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施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獯鬻即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旄,同“耄”,老人。倪,小儿。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B.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