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790095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文档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判断句翻译时要译作:”是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2.用副词“乃、贝k即、皆”等表判断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4用徘、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1 :莲,花之君子者也。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例4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二)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1 .用“于、见、”受.于.、见于.”表被动2 .用“为、“为所”表示被动。3 .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如: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吾常见笑于 大方之家。(三)省略句

2、1 .省主语、谓语、宾谙之。2 .省略量词、介词“于”。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 呢?”10 .然则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11 . “何其”“一何”表示感叹。翻译为:“何其”(多么)、“一何”(这么)。文言考试7大特殊句式汇总整理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而 想要在翻译方面得高分,就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 句式。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常见的七种特殊句 式,一起来看看!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 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 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因此,绝

3、大多数情 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 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 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 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 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柳敬亭 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3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 “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力口“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

4、 传)(4 ) “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 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力口“是。如:文IJ备, 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6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今公子有急,此乃 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则岳 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7 )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 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 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 )用介词

5、“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廉颇蔺相如列传)(2 )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 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 )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 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 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 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

6、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4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力口“所”,表 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 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 式。如: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 )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 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

7、没 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 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 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 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 文言文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 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 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 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承前

8、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an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 乃入。”(鸿门宴)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日:“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 甚急!”(鸿门宴)(2 )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 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 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 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 词就可以省略。翻译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 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9、: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 宴)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 子之竖追之。(杨子之邻人亡羊)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 的是什么。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 忠毅公逸事)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3 )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省略动词后的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 以事。 (鸿门宴)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 较。(促织)(4 )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

10、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 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 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 )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 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 之战)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 成言。(促织)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峡)I、谓语刖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

11、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 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 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 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 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 )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 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 “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 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12、记)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 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 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 有哉?(信陵君窃 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 年)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

13、”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 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 等,就是这种格式。(2 )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 “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 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 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 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 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

14、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六、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 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例1: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例2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例3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李4 :宅边有五(棵)柳树。例5:见二虫斗(于)草间。)倒装句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

15、倒装”。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 语后置做补语1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2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 无义。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 它“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常见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

16、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 相如列传)(2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力口 “之”字,再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力口 “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力口 “之”字,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17、忧其君。(岳阳楼记)七、介词结构后置(1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 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 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 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 )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乃取蒙冲斗舰 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 壁之战)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 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 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 主

18、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 .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 基本形式有: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缘故,是因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 子也。A者,B。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A , B也。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O。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A , Bo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 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

19、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2 .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是”“此” (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 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 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梁父即楚将项燕。此亡秦之续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后典籍皆为版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此天子气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 被动者、受事者,

20、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 (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 (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 字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一)1 .用“为”/“为所”或“为(之)所 表被动。不者,若属皆且为(文I邦)所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 .用“被”表被动。舞榭歌台,

2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亭怀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 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帝感其诚。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三、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 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 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 面O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1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 词+代词+动词)不患人

22、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未己知) 古之人不余欺也。例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置于谓语前; 例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 有谁哀怜我。2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 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 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 刖置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项王曰:“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例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中的 “安

23、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何以知之?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3 .通过“之(是)”提宾。(“之”“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孤臣唯命是听。例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 思;例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 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 格式。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例“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一以当十”是“以 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 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

24、”“夜以继日”也是 这种用法。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 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 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 .(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 .(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群臣/(八之)侍(八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有 时“之(而)”省略。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率领谢庄精通武 艺善于格斗的少年。)。马之千里

25、者(能日行千里的马)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 事之宾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4 .中心词+数量词。尝贻余核舟一。/为人五,为Ao。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五、状语后置句(状+动、形+补)/“以”、“于 (乎)”+名词或代词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 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 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 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

26、介宾 结构后置”。如介宾短语/于+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 状语。介宾短语/以+宾。“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 传) 六、主谓倒装句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 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七、成分省各句1 .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 也常常省略。

27、永州之野产异蛇,(八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A 草木)尽死。忌不自信。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唯命是听3 .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力口“之”字来表示。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 .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1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2 )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 后作补语。(并不多见)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 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

28、于长勺。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 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例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省略句宾语前置君与俱来何陋之有2 .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一鼓作气,再(A鼓)而衰,三(A鼓)而竭。/(走) 五十步笑(走)百步3 .省略宾语。尉剑挺,广起,夺(A剑)而杀尉。(动词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A相如)为上卿。竖子不足与(A之)谋。介词宾语省略4 .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今以钟磬置(A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 +处所、地点)。将军战(八于)河北,臣战(A于)河南。兄为里长,

29、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 府催科,榜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 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 辄止之,曰:“而何人者? ”自新曰:“里长,实书生 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偿,( 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 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 声曰:“宰天下竟何如? ”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 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zhl 贽zhi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 得疾卒。【译文】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

30、,租 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 长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 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县更为其意气 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 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 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 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 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答。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究竟是什么 样的呢?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 怒一样,那些年轻人

31、看到了就想殴打他。(后来)他 被补授为县学的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 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 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八、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 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 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1、表示疑问1/( 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王曰:“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 何”)。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2/ ( 2 )何所?(所的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32、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所思/所忆的是什么?)。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3/(3)奈何?(怎么办? /为什么?)。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镭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 4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5/(5)孰与?(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廉颇蔺相如 列传)6/( 6)何为?(为什么?)。君何为生我家?7/ ( 7 )安乎?(怎么呢?)。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尔安敢

33、轻吾射!2、表示反问8/ ( 1 )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哉?(为什么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游褒禅山记)9/ ( 2 )如之何?(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10/(3)何为?(为什么呢? /干什么呢?)/奚为?。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奚为:为,w6i ,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 奚以:为什么。何辞为?(鸿门宴)11/ ( 4 )何之有?(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 三十年)12/ ( 5 )安哉(乎)?(哪里/怎么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3/( 6)不亦乎?(不也是吗?)。人不知而不

34、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14/ ( 7 )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5/ ( 8 )顾哉?(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16/ ( 9 )独哉(耶)?(难道吗?)相如虽鹫,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 陵君窃符救赵)17/ ( 10 )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捕蛇者 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骰之战)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18/( 11 )宁耶?(哪里/怎

35、么呢?)。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祭妹文)19/ ( 12 )宁乎?(难道/怎么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老当益壮,宁(宁,岂,难道,哪)移白首之心? (膝王阁序)3 ,表示感叹20/ ( 1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21/(2)直耳!(只不过罢了!) 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孟子梁惠王22/ ( 3 )惟耳!(只罢 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谭嗣同)23/ ( 4 ) 一何(多么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24/ ( 5 )亦哉!(也真是啊!)。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

36、 盛矣哉!(五人墓碑记)25/ ( 6 )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4 .表揣度26/ ( 1 )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 问)。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27/ ( 2 )得无(微)乎?(该不是/没有吧?/能够有所不吗?)(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能够 有所不吗?)28/ ( 3 )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其可怪也欤?(师说)29/ ( 4 )庶几欤?(或许吧?)。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5 .表示选择30/与其孰若?(

37、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31/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 人欤?(伶官传序)32/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其真无马牙R?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空的深蓝,那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它的高远没 有穷极的吗?苍苍:深蓝色。其,其:可以理解为“是 还是”极:边界尽头。33/惟抑亦(不仅是而且是)而卒惶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击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被动句状语后置判断句定语后置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盖拣桃核修狭者

38、为之 文言文常见句式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也)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4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以上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刘备天下枭雄。(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贝IJ )9 .即今之缘然在墓者也。(即)10 .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9种类型)1 .而君幸于赵王。(于)2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3

39、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4 .受制于人。(受于)5 .为天下笑,何也?(为)6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 句)7 .若属皆为所虏。(为所)8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9 .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 表现。)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 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 时不全用。(1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借否定词“不”)(2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借疑问词“谁”)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

40、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 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 有四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例:A .莫我肯顾B .古之人不余欺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 )动宾结构(2 )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41、F.一言以蔽 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定结构)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 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 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 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 中心

42、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 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

43、鬣 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 多可悲啊!)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1 .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不规则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2 .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4、。(承前省)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3 .省略宾语(省略动词后的宾语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省略兼语)例如:可烧()而走()也。(动宾)竖子,不足与()谋!(介宾)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4 .省略介词例如: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 言。七、固定结构1 .不亦乎?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 是吗?”2 .是以“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3 .奈何,如何,若何。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 怎么样”4 .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5 .无乃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6 .得无乎?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7苴 苴/、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8 孰与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9 .何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