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787648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一一读鲁迅的阿Q正传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 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 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 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 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 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 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

2、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 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 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 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 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 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 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 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

3、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 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一一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 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 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 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 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 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 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 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

4、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 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 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 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 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 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 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 能。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在

5、阿Q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 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 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 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 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 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 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难怪阿Q正传一出版, 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以为鲁迅

6、是在专门讽刺他。这种强烈的反应正从一个侧面证实 了小说成功的原因。正因为鲁迅把我们国人的病态灵魂如此深刻地勾勒了出来,只要这病态 尚未根除,阿Q正传就仍然能强有力地震撼读者。鲁迅写阿Q,当然是为了刻画民族的精神病态。但是,他把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 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就使未庄的变迁和阿Q的遭遇同时还具有了另一方面的 意义,那就是以一种概括的方式表现出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形。这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价值所 在,但由于在当时的文坛上,还没有人能以这样透彻的笔力描绘出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因 此,阿Q正传的这一部分也就还是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小说的第七章,一开头就讲到辛亥革命,讲到半夜里一只

7、大船,载着城里举人老爷的财 物靠上了赵太爷家的河埠头。这个细节意味深长,它是一个暗示:革命一起,城里的老爷们 便要到乡下的赵太爷们那里去找依靠,这就说明了,大大小小的未庄正构成了中国各级专制 的统治基础,倘若赵太爷们在未庄的权威依然如旧,那城里形形色色的举人老爷也就不会真 正被推翻。未庄的情形究竟怎样呢?当革命的消息刚刚传到时,赵太爷们着实惊慌过一阵子。当阿 Q大声叫嚷“造反了!造反了! ”的时候,赵太爷竟怯怯地迎着低声叫他“老Q”,赵白眼 们也惴惴地想去探他的口风,就仿佛真的乾坤倒转,转到阿Q来执掌生杀大权了一样。但是, 这实际上却是一种错觉,就像阿Q当天晚上在土谷词里所做的那个美妙的梦一样

8、,都不过是 一种幻觉。真实的情况是,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迅速地勾结起来,一面到尼姑庵里去砸龙牌, 顺便发一笔革命财,偷去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一面又由假洋鬼子进城去,花四块洋钱买 来一个自由党的徽章,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了。而那昨天还在洋洋自得的阿Q反倒遭到假洋 鬼子的斥骂,不准革命,依旧像从前一样被赵太爷们踩在脚底下。既然未庄是这样,城里也就可想而知。从小说的第八章开始,作者就写到城里传来的消 息,说是知县大老爷,举人老爷和老把总全部换了名目,维持原状,依然是他们在执掌政权。 而到第九章里,更写到阿Q被抓进城去,当作强盗枪毙了。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严酷的真实, 除了剪辫子以外,其他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9、受苦人甚至更加受苦,阿Q的杀头自然是一例, 而那与阿Q同牢房的农民的诉说(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就更是一个有力的 暗示,说明了在辛亥革命之后,专制势力是如何变本加厉地盘剥人民。这是鲁迅的又一个成功之处。他把未庄写成了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阿Q的遭遇更成 为了无数贫苦农民苦难命运的象征。辛亥革命似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很快就归于 破灭,随着举人老爷的重新上台,阿Q们的苦难反而愈益加重。这并不是鲁迅看问题过于阴 暗,而是因为在未庄,没有人能对赵太爷构成真正的威胁。在这方面,作者对阿Q式的革命 的刻画是极为深刻的,当农民尚处在种种精神愚昧的重压下面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革命是不 可能很

10、快地改变他们,并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取真正有力的支持的。鲁迅在写完阿Q正传 之后说过,今后倘有革命,就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而他在阿Q正传里已经写得很清 楚,只要广大农村还是只有阿Q式的革命党,那任何革命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某种 意义上,正是阿Q支撑着赵大爷的专制,这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如此,当革命爆发之后依然是 如此。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精神病态的刻画是和对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的揭示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惟其对前一方面的刻画非常深刻,对后一方面的揭示才那样令人信服。作家打算在作品中表达什么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将要采取怎样的表达方 式。既然鲁迅是想在阿Q身上画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病态,他实际

11、上就是把阿Q当作了一个象 征。因此,象征的形式就势必会成为贯穿整部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的因素。事实上,不 但阿Q这个人物是象征,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像假洋鬼子、赵太爷,尤其是那个小D,以及 小说结尾那些叹惜自己“白跟一趟”的看客,都带有很大的象征意味。就是未庄本身,不也 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极其真实的缩影吗?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 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 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这在小说对阿Q那种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的刻画当 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无论是“儿子打老子”,还是自己打自己

12、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 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夸张的处理的。倘说它们真实地表现了中国 人的精神病态,那是指在概括和象征的意义上,而不是就这细节本身来说的。再譬如假洋鬼 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化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是把他当作 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暴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可以说,象征意味越是浓厚的人物和情 节,小说在描写的时候,就越是频繁地使用夸张的手法,阿Q和假洋鬼子是这样,小D和阿 Q的那一场“龙虎斗”也是如此。在以前和此后的许多作品中,鲁迅都是用写实的白描的手 法来刻画人物,可在阿Q正传中,他却大量使用了这种大幅度的夸张的手法,其中的主 要原因,就在于他是把阿Q和未庄当作愚昧的中国人和封建农村的象征来描写的。一九八四年五月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