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he****i 文档编号:96784153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尝试着去重新激活那个被层层叠叠的知识及社会生活沉淀物所掩盖起来的知觉的世界时,我们常常诉诸绘画,因为绘画会径直将我们重新放回被知觉的世界。在塞尚、布拉克及毕加索那里,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遭遇到这样一些物件:柠檬、曼陀铃、葡萄、烟盒它们止住我们的目光,拷问我们的目光,这些我们“惯熟的”物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

2、向我们的目光透露着它们的秘密本质以及它们的物性形式本身。如此,绘画将我们带回到对物本身的观看。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其他的桌子。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

3、节是无关紧要的,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而且“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是透过所有这些“细节”显现出来的,这些细节体现着它在场的样态。一旦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绘画的意义全部在于画布之外,全部在画作所意指的东西那里,就在画作的主题那里。实际上,所有有价值的画作都正是在和这一看法的斗争中形成的,并且至少百年以来所有的画家都在非常有意识地和这种看法作着斗争。三十年前,布拉克曾更直白地说

4、过,绘画并非矢志于“重新建构一个别致的事实”,而是矢志于“建构一个图像性的事实”。如此看来,绘画就不是对世界的模仿,在对肖像画的美的经验里并没有画作与模特是否“相像”这回事。即使画家在画真实的物件时,他的目的也从来都不是去召回此物件本身,而是在画布上制作出一场自足的景象。将画作的主题和画家的手法这二者区分开来是不合理的,对于美的经验而言,画作的主题全在于画家在画布上构造葡萄、烟斗或烟盒的手法或曰方式。面对一幅画,关键不在于找到更多的关于此画之主题、关于此画起源处历史情境的参考线索,关键在于正如对物本身的知觉那样按照画布上落笔痕迹中处处都在无声地给出的指示去凝视、去知觉这幅画作,以期所有这些指示

5、无需任何话语、无需任何推理形成这样一个严格的有序整体:我们即使不能够理解这一整体,也会觉得其中没有任何的随意之处。(摘编自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的世界:论哲学、文学与艺术,王士盛周子悦译,人民出版社2019版)材料二:儿童作画主要凭感受与感觉。感觉中有一个极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大眼睛、黑辫子、苍松与小鸟,这些具特色的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他们所感受到与表现出来的往往超过了客观的尺度。因此也可说是“错觉”。但它却经常被某些拿着所谓客观真实棍棒的美术教师打击、扼杀。照相机发明之前,手工摄影实际上便是绘画的主要社会功能。我一向认为伦勃朗、委拉斯贵支、哈尔斯等西方古代大师们其实就是他们当时社

6、会杰出的摄影师。这并非抹杀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伟大的古代杰作除具备多种社会价值外,其中必有美之因素。很“像”,很“真实”,或很精致的古代作品不知有千千万万,如果不美,它们决无美术价值。现代美术家明悟、理解、分析透了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及其条件,扬弃了今天已不必要的被动地拘谨地对对象的描摹,从画“像”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绘画发展中的飞跃。如果说西方古代艺术的主体是客观真实,那么现代绘画则是扬弃不必要的物件叙说,集中精力捕捉潜伏在客观物象中的美,并将它奉为绘画的至尊。毕加索从古希腊艺术中提炼出许多造型新意,他又将德拉克洛瓦的画作翻新,好比将一篇古文译成各种文体的现代作品。我国传统绘画的主

7、流始终是要表现对象的美感。造型艺术成功表现动人心魄的题材和可歌可泣的史诗,中外美术史中不胜枚举。美术工作者要大谈特谈形式美的科学性,要用显微镜和解剖刀,对具有独特成就的作者和作品的造型手法进行分析,来总结丰富发展我们的传统。同时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美术作品有自己的造型美意境。当我看到法国画家沙凡奴的一些壁画,其间有丛林、羊群、沉思的人们、正缓缓驶过小河的轻舟我陶醉在作品的形象意境中。我完全不记得每幅作品的题目,我将这些作品命名为无题。我国诗词中也有不少标为无题的作品。无题并非无思想性,只是意味深远的诗境难用一个简单的题目来概括而已。绘画作品无题当更易理解,因形象之美往往非语言所能代替,何必一定要用

8、言语来干扰无言之美呢!(摘编自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欣赏塞尚、毕加索等大画家作品,让我们重新感知“惯熟了”的物件。B.艺术品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它的所有符号以及细节都体现着它的存在。C.西方古代艺术的主体是客观真实,其现代绘画则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美。D.古代绘画主要侧重于记录其所处社会的真实情况,其美的因素微乎其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不明白知觉学派的要义,就无法懂得欣赏艺术作品,自然也就无法欣赏“超过了客观的尺度”的儿童画。B.于画布之外,根据画家的创作意图和背景等画布之外的线索理解他们的作品才是能够真

9、正欣赏绘画和艺术的关键。C.绘画不是对世界的模仿,画家在画真实的物件时,他的目的从来不是一味追求相像,而是制作出一场自足的景象。D.绘画作品的意义是由画家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画布上呈现的,它无法被定义和分析,只能交由欣赏者去凝视和知觉。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B.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辱。C.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D.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急起从之,振笔直遂。4.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有人认为:“儿童的胡乱涂鸦和现代派绘画大师的抽象画看起来一样,但其实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0、】1. D2. C3. C4.首先提出绘画让欣赏者回归事物本身的观点,然后通过桌子进行类比,论证绘画形式与主题的关系,最后指出要通过感知作品的表现形式去理解意义。5.儿童的涂鸦主要凭感受与感觉,而画家的创作是通过独特的手法,用各种各样的细节构成“有序整体”,并非随意创作。儿童的涂鸦是乱涂乱画的成果,而绘画大师的作品是画家有意识地跟原有绘画理念作斗争的产物,是对传统绘画的解放和超越。【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古代绘画其美的因素微乎其微”表述不当,原文材料一“古代的伟大杰作除具备多种社会价值外,其中必有美之因素。很像,很真实,或很精致的古代作品不

11、知有千千万万,如果不美,它们绝无美术价值”可知,古代的作品都有其美术价值,绘画也不例外。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如果我们不明白知觉学派的要义,就无法懂得欣赏艺术作品”逻辑关系错,原文表述是“一旦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选项将原文反过来说,逻辑关系就不成立了;B.“于画布之外,根据画家的创作意图和背景等画布之外的线索理解他们的作品才是能够真正欣赏绘画和艺术的关键”错,原文表述是“面对一幅画,关键不在于找到更多的关于此画之主题、关于此画起源处历史情境的参考线索,关键在于正如对物本身的知觉那样按照画布上落

12、笔痕迹中处处都在无声地给出的指示去凝视、去知觉这幅画作,以期所有这些指示无需任何话语、无需任何推理形成这样一个严格的有序整体”,可见,真正欣赏绘画和艺术的关键并不在于画布之外的创作意图和背景,而是根据画布上的内容的指示;D.“它无法被定义和分析”错,材料二“美术工作者要大谈特谈形式美的科学性,要用显微镜和解剖刀对具有独特成就的作者和作品的造型手法进行分析”,可见它能够被定义和分析。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绘画作品有其“错觉”,并非完全客观真实。A.意为如果评论画好与不好以形态相似度为标准的话,其见地与小孩子差不多。这是从评论者的角度来论述的

13、,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B.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这是对绘画本身内容的陈述,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C.阐述的是绘画的“似与不似”,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阐述的是画竹子的方法,胸有成竹,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在尝试着去重新激活那个被层层叠叠的知识及社会生活沉淀物所掩盖起来的知觉的世界时,我们常常诉诸绘画,因为绘画会径直将我们重新放回被知觉的世界”“如此,绘画将我们带回到对物本身的观看”,提出绘画将欣赏者待会到对事物本身的观看,回归被知觉的世界;材料一第二至三段用桌子作类比,“

14、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一旦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引出第四段“将画作的主题和画家的手法这二者区分开来是不合理的,对于美的经验而言,画作的主题全在于画家在画布上构造葡萄、烟斗或烟盒的手法或曰方式”,对绘画主题与形式的阐述;材料一最后一段,“面对一幅画,关键不在于找到更多的关于此画之主题、关于此画起源处历史情境的参考线索,关键在于按照画布上落笔痕迹中处处都在无声地给出的指示去凝视、去知觉这幅画作,以期所有这些指示形成这样一

15、个严格的有序整体”,要通过感知作品的表现形式去理解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二“儿童作画主要凭感受与感觉”和材料一“一旦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将画作的主题和画家的手法这二者区分开来是不合理的,对于美的经验而言,画作的主题全在于画家在画布上构造葡萄、烟斗或烟盒的手法或曰方式”“关键在于正如对物本身的知觉那样按照画布上落笔痕迹中处处都在无声地给出的指示去凝视、去知觉这幅画作,以期所有这些指示无

16、需任何话语、无需任何推理形成这样一个严格的有序整体:我们即使不能够理解这一整体,也会觉得其中没有任何的随意之处”可知,儿童的涂鸦主要凭感受与感觉,而画家的创作是通过独特的手法,用各种各样的细节构成“有序整体”,并非随意创作。由“感觉中有一个极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他们所感受到与表现出来的往往超过了客观的尺度”和材料一“绘画的意义全部在于画布之外,全部在画作所意指的东西那里,就在画作的主题那里。实际上,所有有价值的画作都正是在和这一看法的斗争中形成的,并且至少百年以来所有的画家都在非常有意识地和这种看法作着斗争”“如此看来,绘画就不是对世界的模仿即使画家在画真实的物件时,他的目的也从来都不是去召回

17、此物件本身,而是在画布上制作出一场自足的景象”可知,儿童的涂鸦是乱涂乱画的成果,而绘画大师的作品是画家有意识地跟原有绘画理念作斗争的产物,是对传统绘画的解放和超越。(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蛙(节选)莫言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

18、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

19、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

20、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

21、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

22、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23、。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嘢,大叔。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

24、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文本二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6.下列

25、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B.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C.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饥饿,人们亲情淡漠。D.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B.小说运用儿童视角,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

26、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C.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D.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8.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9.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联系本文和教材的百年孤独(节选),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答案】6. C7. D8.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

27、之痛;动作描写,多次写道抽动鼻子,咀嚼煤块,猛烈的咀嚼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于极度饥饿而完全分不清何物可食的可怜的众生图;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肖下唇拿着煤块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地看以及其蔑视的神情与大家对煤块啧啧称赞其香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饥饿对于人身心的极度伤害。9.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百年孤独(节选)中丽贝卡吃土的情节,源于拉丁美洲当地穷苦人民饿极了吃土的现实。而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也源于饥饿的现实;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不失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文中写孩子们吃煤的细节,闻气味,尝味道,微笑,然后大口咀嚼,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其事。百年孤独(节选)中丽

28、贝卡失眠的细节描写,睁大的眼睛,恐惧的心理,也非常逼真;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吃煤”这个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而百年孤独(节选)中失眠、失忆,则隐喻外来文明的入侵使印第安人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失去历史记忆的现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人们亲情淡漠”错误。依据“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可知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不是因为亲情淡漠,而是因为骡子曾伤过王胆,他是再用粗鲁的方式表达

29、对孩子的关爱。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错误。依据“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可知干部脸色难看,不能推出干群关系的疏离,因为当伙夫赶“我们”走时,姓严的干部制止了他。他脸色难看,是因为看到了孩子们的饥饿。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依据“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可知采用了

30、儿童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之痛;依据“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中的抽动鼻子,舔舔,咀嚼煤块,猛烈的咀嚼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于极度饥饿而完全分不清何物可食的可怜的众生图;依据“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

31、一块尝尝。真的好吃嘢,大叔。”可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肖下唇拿着煤块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地看以及其蔑视的神情,与大家对煤块啧啧称赞其香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饥饿对于人身心的极度伤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百年孤独(节选)中“丽贝卡又开始吃土。她第一次这么做多半出于好奇,以为讨厌的味道将是对付诱惑力的良药。把一撮撮泥土吃掉了。在她心中留下了慰藉”丽贝卡吃土的情节,源于拉丁美洲当地穷苦人民饿极了吃土的现实。而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也源于饥饿的现实;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不失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文中“他拣

32、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猛烈地咀嚼着”写孩子们吃煤的细节,闻气味,尝味道,微笑,然后大口咀嚼,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其事。百年孤独(节选)中“她一走进屋子,马上坐在自己的摇椅里,开始咂吮指头,两只惊骇的大眼睛望着大家,根本不明白人家问她什么”“每过半小时响起钟声的时候,她都惊骇地四面张望,仿佛想在空中发现这种声音似的”等描写丽贝卡睁大的眼睛,恐惧的心理,失眠的细节描写也非常逼真;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这个“吃煤”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

33、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而百年孤独(节选)“她发现了某种疾病的征状,这种疾病的威胁曾使她和弟弟永远离开了那个古老的王国,他俩还是那儿的王位继承人咧。这儿也出现了失眠症病人经常处于失眠状态,开头会忘掉 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陷入一种白痴似的状态”中对失眠、失忆的描写,则隐喻外来文明的入侵使印第安人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失去历史记忆的现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

34、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鄗几于不守也

35、。先君忿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

36、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系累A吾民B引水C围鄗D非E社稷F之神灵G鄗几于H不守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意思相同。B.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衣身紧窄,活动便利。C.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D.“五伯不同教而政”的“伯”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伯”意思相同。12.下

37、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武灵王勇于变革以图强,对胡服骑射政策能否顺利推行有所顾虑,肥义指出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明确支持改穿胡服。B.公子成在赵国影响重大,他以中原是圣贤进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而赵武灵王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成功说服了公子成。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圣人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赵武灵王晓之以理,告诉他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D.赵造一开始表明奸邪之人不会竭尽忠心,有贼心的小人会因私害国,而忠臣为国尽忠,一片赤诚,即使获罪也不应该回避,这是明确在表达反对意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38、现代汉语。(1)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2)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14.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推行“胡服骑射”?请简要概括其原因。【答案】10.BDG11. D12. D13.(1)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2)我听说过,圣贤之人不去变更民众的习俗而去教化他们,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治理国家。14.可以移风易俗,行军着装更轻松便利。边境危机,骑马射箭的训练,守护江山安邦定国。是抵御外侵,报仇雪恨之需。胡服骑射是与时俱进,是变法革新,是强盛国家统一天下的需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掠夺人民,又

39、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吾民”为“系累”的宾语,“民”后B处断开;“鄗”(第一处)作“围”的宾语,D处断开;“非社稷之神灵”是假设的句子,独立存在,第二个“鄗”作主语,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肥义在一边陪伴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B.正确。C.正确。D.“意思相同”错误,应是不同。“伯”,通“霸”,霸主。/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句意: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

40、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D.“这是明确在表达反对意见”错误。“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这才是反对的话,而之前先说“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是为后文做一番解释铺垫,提出反对意见是忠臣应尽的责任,可见一开始并非明确表达反对意见,而是先表忠心。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负”,背弃;“遗俗”,前代留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世俗偏见;“殆”,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毋”,不要;“顾”,顾虑。(2)“易”,变更;“知”通“智”,聪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

41、力。由“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可知,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而是为了轻松便利,即答案: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由“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可知是因为边境危机重重,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担心不能守住江山,从而得出答案:为了更好地守护国家,是安邦定国之需。由“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鄗几于不守也。先君忿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

42、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可知是为了抵御外侵,报仇雪恨,从而得出答案:是家仇国恨之需。由“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可知答案胡服骑射是与时俱进,是变法革新,是强盛国家统一天下的需要。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

43、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为,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国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

44、多多考虑啊。”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于是,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赵文

45、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式不同,却能统一了天下;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赵造规劝说:“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加任何隐讳,这就是忠臣;不阻塞言路,虚心接受意见,这就叫明主。忠臣不畏惧危险,明主不拒绝臣子发表意见,您就坦然地说吧!”赵造说:“我听说

46、过,圣贤之人不去变更民众的习俗而去教化他们,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治理国家。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胡服的话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注】二龙:指曹操和周瑜。二龙争战,源自周易“龙战于野”,意即群龙在荒野大战,比喻群雄角逐。鲸鲵:大鱼名,雄曰鲸,

47、雌曰鲵。此处指曹魏与东吴激战的军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可知、诗人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两者结合起来,借歌咏赤壁表达了送别之意。B.诗人将想象中烈火云海的虚景与眼前沧江澄碧的实景相映照,形成时空交错的沧桑感。C.同样是咏怀周郎赤壁,李白抒发了建功济世的壮志,不同于苏轼以樽酒酹江月的慨叹。D.本诗用七言古体,句法、韵脚自由,以夸张恣肆的笔墨书写慷慨雄壮、振奋人心之歌。16.本诗开头两句写法精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5. B16.首句突如其来,剑拔弩张之势迎面可感。第二句紧承之,则直接交待了决战地点、方式和结局。化用典故,“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既是对曹操失败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嘲讽。【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眼前沧江澄碧的实景”错误,“沧江澄碧”并非诗人眼前实景,而是诗人想象中的今日赤壁之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犹如二龙争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语文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