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临千字文.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675495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虞世南临千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虞世南临千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虞世南临千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虞世南临千字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虞世南临千字文篇一:虞世南书法散论 虞世南书法散论 翁志飞 浙江师范高校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虞世南师承、与唐太宗的交往、书学理论的梳理,了解其书风产生的缘由、经过及取得的成就意义! 关键词:智永 唐太宗 兰亭 实践 虞世南(陈永定二年唐贞观十二年558638)字伯施,会稽余姚人,官至秘书监永兴公。书法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或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家。新唐书?列传二十七?虞世南云:“帝(太宗)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虞世南存世作品主要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贤兄帖、郑长帖、

2、诏书帖、积时帖、摹<兰亭序>帖、破邪论(传)。基本上都是碑刻和刻帖。汝南公主墓志铭多带有米芾笔意,可能为米所临,摹<兰亭序>帖也是传为虞摹。这些都为谈论虞世南的书法带来很大的难度,总使人有雾里看花之感。虽然如此,总还有一些零星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还原虞书,感受他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 一、关于师法释智永 释智永,俗姓王氏,名法极,浙江会稽人。大约生 于梁武帝年间,圆寂于隋炀帝即位初年,身历梁、陈、隋三代,活了近一百零一岁。(约公元505605)冯武书法正传云:“智永为羲之七代孙,妙传家法,为隋唐学书者宗匠。住吴兴永欣寺,登楼不下四十余年,积年临书千字文,得

3、八一百零一本,江东诸寺,各施一本。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 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取而瘗之,号退笔塜。”虞世南于公元564575十年间,在会稽受学于吴郡顾野王,朱关田认为旧唐书:“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即此时。以之推算,智永当时约60至73岁,而虞世南是7至18岁。智永应处于书风成熟老辣的时期,现存智永唯一墨迹为藏于日本的真草千字文,载于其天平年间的东大寺献物帐,王国维东山杂记云:“日本小川简斋藏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墨迹,盖当时所书八一百零一本之一,行款与关中石本相同,其行笔全用右军家法,而往往有北朝写经遗意。盖南朝楷书真迹,今无一存,存者惟北朝写经本耳,一时

4、风气如此,不分南北,若以稍带北派疑之,犹皮相之论也。”米芾海岳名言:“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可说是此作最精当的评价。八面应指用笔的八个不同方向,集中体现在“永字八法”中。翰林禁经云:“永字八法,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智永发其旨趣,授虞世南。”笔者从智永真草千字文里看到更多的是秀润丰满而内擫的笔法,可见其师羲之笔意为多。所以,智永授于虞世南的很可能就是此类集王字的真草千字文。 虞世南在智永那里基本奠定了书法的根基,即笔势的不同方向的改变与转换。 二、取法羲献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元常继以齐代,名实脱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可见至南朝,大

5、家都重献之而轻羲之,究其缘由,元袁裒评书云:“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及至二王使复大变。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多姿。”所以,当时书坛基本被献之书风所宠罩。在这种环境中,不受其影响几乎是不行能的,笔者以为智永的传家法,主要还是传羲之笔法,由于同时受到时风影响,用笔上多少带有献之的意味,所以,书风显得平和而清健。虞世南师法智永,且处于那个环境中,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张怀瓘书断云:“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到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 宜乎。” 其实,以用

6、笔的内擫和外拓来区分羲献书风是不恰当的。因为内擫和外拓只能用于品评楷书和部分行书,不能涵盖全部书体,因为草书是不行能用内擫笔法的。羲之楷书真迹无存,行书唯兰亭(冯摹本)多内擫笔法,在其尺牍中则较少。虞世南笔髓论 之释行云:“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正是冯摹兰亭用笔的生动描述。其实,用笔有内旋,则定有外旋,“旋毫”不绝就是由内旋外旋交替完成的。只是羲之此帖内旋稍多一点而已!羲之对行书的贡献即在此处,即笔势的连接连绵。其释草云:“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

7、内转藏锋也。”草书由于结构更趋简约,用笔的丰富性很难体现,主要靠用笔方向的改变,即所谓“八面出锋”,并结合顺逆转换完成,同时注意节奏的改变。献之的成就就是将其父的以上两点充分融合,创一笔书笔法,将用笔的丰富性与空间结构的改变莫测发挥到极至。 虞世南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对自我心性的精确把握和对二王书风的极为恰当地理解。虞世南的性格,陈 篇二:虞世南小楷 虞世南小楷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 . 欧若猛将深化,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

8、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行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独立门户。独创新格。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虞体”流韵 纵观书法史,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

9、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 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中国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据传,早在汉代,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学到了“八角垂芒”的秘法,成了笔法传授的始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传授笔法人名一文,附在古来能书人名文后,记述了笔法传授的谱系,共有二十三人。他们是:由蔡邕传给崔瑗和女儿蔡文姬(琰),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子王献之,献之传给羊欣,羊欣传给王僧虔。王僧虔传给萧子云,萧子云传给智永,智永传授给虞世南。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回视欧、虞

10、、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颜真卿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虽然如此,初唐四家也各有自己的面貌。虞世南的字继承多于创建,从东魏高归彦造像记一类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的楷法之源。他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器宇轩昂,无一点雕琢和火气。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学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如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也说:“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周星莲临池管见说;“王羲之、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虞世南和智永的字,基本上都比较圆融而含蓄。虞字形稍长一些,较多婉媚之趣,他用中锋圆笔,内含刚柔。尖处不削,圆处不匀。

11、行笔不徐不疾。欧阳询的字拐弯处作折笔,虞世南拐弯处作转笔。他的?戈?法特殊有特色。书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习书法,但因为“戈”脚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赞美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殊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改变。 虞世南和欧阳询都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别的贡献。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陆柬之有文赋、兰亭诗墨迹传世,有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子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

12、张旭。张旭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能若此者?”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君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固珍贵尚。”冯班钝吟书要说:“若死学柳(公权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诸、薛打做一团方好也。”可知柳公权也曾学习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习虞世南。上海博物馆藏赵构真草千字文墨迹,就是临虞世南的。赵构自跋认为虞书(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时,所以“民”字、”渊”字都缺笔以避讳。但据

13、近人陈垣史讳举例,认为唐代书法缺笔以避讳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千字文墨迹,揭傒斯没有自识临自何本。从风格上看,很有可能是临虞世南所书的千字文。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闻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争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行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

14、很留意坐立姿态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态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篇三:千字文笔法分析及例字 标签: 张怀瓘 千字文 智永 董其昌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一百零一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右图为作品局部)妩媚俊佻,今人疑为

15、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人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字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稍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须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需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

16、能稳住笔势。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行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白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留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标签: 刘子久 智永 千字文 三、临写打算 每当捌面对本新帖时,应驾驭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打算与心理调解,切不行“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17、”。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头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至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留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 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留意结字的稳健、匀整,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观赏、学习。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字相当为宜;待有肯定基础后

18、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2对笔、纸、墨的选择 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小楷在结字上要“伸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距笔头寸)、行二、萆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作要爽洁、清劲、精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 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峻的生宣上书写。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 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改变而兑水书写。(左图为宋拓智永真草

19、千字文局部) 四、真书的用笔分析 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改变。我们在临习前应先仔细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 同写法,找出规律。 (一)横的写法 1长横 作为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整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得势。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 其一如左图中“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左图中“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此横呈轻灵宛转之态。 其三如左图中“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快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此横有劲健流淌之势。 2短横 短横在此帖

20、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俯势,如左图中“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左图中“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左图中“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坚决,如左图中“求”字的横;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左图中“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左图中“且”字的下横。 3横的改变 汉字中的横画最多,因此其形态、体势的改变也颇多。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下面拈出几例说明。左图中“土”字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收之,对比显明。而左图中“任”字右部的三横,上仰、中平、下俯,长短各异,改变自然和谐。又左图中“声”字中的横画,自上至下依次减细,

21、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应多视察分析,找出共性,举反三。 标签: 虞世南 千字文 智永 标签: 陈绎曾 智永 千字文 (二)竖的写法 汉字横多竖少。竖是字的骨干,起着支撑字形、稳定重心的作用,宜写得劲健挺立。 1长竖 此帖中的长竖有以下三种: 一为悬针竖,如下图中“傲”字右竖,起笔时与上一点画呼应,笔锋迂回而下,收笔时出锋,显出畅意流美之态。 二为垂露竖,如下图中“辞”字最终一笔竖,收笔时回锋,显得浑厚沉静。 三为“行意竖”。由于此帖行意深厚,因此字中时有行书笔意的点画,如下图中“斩”字末竖,明显是为求流畅的笔势而带出。 2短竖 短竖在写法上

22、与长竖相像,有起、收笔上的藏露改变,有相向、相背的体势改变。 (三)点的写法 待横、竖将手、腕训练得较为稳定后可转入对点的学习。南宋书学理论家姜夔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点为字之神,点亦富于改变,但何时用什么点并非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要遵循定的规律。如左右两点用于字首、字中,般就是如下图中“糠”、“嫡”、“少”的写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下图中“凉”、“员”、“异”几种写法。四点底一般也只有如下图中“熟”、“谦”等为数不多的几种改变。而上下两点的写法,由下图中“钧”、“扇”二字可见,上下三点由“沉”、“落”二字可见。 此帖中点单独出现时,形态最多的是侧点,书写

23、时笔取侧势,锋尖入纸用力向右下,待毫铺开后笔锋稍顿,衄挫回锋。其他还有直点、长点、垂点、撇点、挑点、平点等,书写时要留意它们与不同笔画搭配时的形态,找出规律睦。 (四)撇的写法 撇、捺好比字的双翼,要左右呼应对称。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笔。 1长撇 本帖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长撇为兰叶撇,如右下图中“房”、“史”二字之撇,轻锋入纸向右下轻点,然后将锋调正,由轻渐重,腕同时向左上方翻,自中下段渐行渐提,出锋撇出。此掷飘逸摇曳。 另外两种长撇在起、收笔上作了改变:长曲撇起笔先向右下切入,而后笔致清楚地撇出,如右图中“饱”字左撇;回锋撇收笔处向左下轻蹲,得势后快速向左上挑出,与下笔呼应,如右图中“合”字之撇。

24、2短撇 短撇与长撇笔法相像,只不过长度较短,在起、收笔及角度上改变更微小丰富一些,由右图中“黍”、“税”、“亩”、“易”四字可见。同时,短撇用笔迅疾多变,要求临写时手上的动作要干净、精确,不行有多余动作。 (五)捺的写法 捺是字中向右伸展的一笔,其笔法来源于隶书,要有起有伏。 1长捺 此帖中的长捺丰润宛转,起伏含韵,一波三折。如下图中“令”字之捺,起笔空中作逆入之势,笔锋落纸右行(取平势),为一折;而后顺锋向右下行笔,为二折;至捺脚翻腕捺出,为三折。 另有如下图中“聆”字的回锋捺,笔至捺脚处不出锋,而作回锋之势,显得含蓄厚重;而“奏”字之捺至捺脚处圆锋而亡,隶意十足。 捺贵伸展,临写中应留意用

25、笔的节奏感,不行行笔过快。 2短捺 此帖中短捺化为反点者居多,如下图中“散”、“欣”二字的捺;也有类似于长捺笔法者,如下图中“囊”、“济”二字的捺。 (六)钩的写法 作钩之法,需蹲锋,令钩饱满劲健。钩的改变较多,但写法大致相像,只是方向、长短、粗细的差异而已。竖钩的起、行笔与竖相同,至将转笔处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右下图中“则”字之钩。 本帖中的竖钩也有拖钩法,即出钩时将笔锋调正,掣住笔势向左稍行钩出,如右图中“孰”字左下的钩画。 钩的形态一般有以下几种,兹列出典型字例,可强化练习,如右图中“宅”、“弱”、“飘”、“心”、“贼”、“处”字中的竖弯钩、横折钩、弯钩、斜钩、卧钩等。 (七)折的写法 折是由横和竖搭接而成的。智永真书的折笔多暗转,劲力内敛,如右图中“伊”、“旦”二字的折,转处笔势稍顿,圆锋而下,折处圆劲而有张力。而右图中“曲”、“忠”二字之折,则笔至转角处提笔换锋,抵住下行,折处笔力盎然,似切金断玉一般。 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书的笔法%c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