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篇一: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首联:“早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早晨起游,其憧憬之情可见一般。其次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屹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爽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早晨”,“高林”照应“古寺”。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自然处,则善矣。”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自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安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 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
2、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一百零一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剧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假如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剧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
3、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终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宁静处有妙音了。这“钟磬音”或许就是一种呼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呼唤。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索题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中间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旨趣,富有言外之
4、意。 3、最终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写静,只剩下钟磬声音。与常建憧憬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 4、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的手法。 深幽宁静;以动写静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事实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冲突,为什么? 不冲突,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超之处,
5、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篇二: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 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欢悦(或安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冲突。为什么? 答:不冲突,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早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逍遥自在地飞鸣歌颂;潭水 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
6、人影,使人心中忽然摆脱一切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 ,事实上 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 的心静 ,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 寄情山水的生活的憧憬。) (7)诗歌尾联后来演化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示意性,而“竹径” 一词则过于落
7、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干脆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苦恼、俗念,忽然消逝。 篇三:精品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早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理解选择: 1. 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安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
8、作者酷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宁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早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憧憬。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即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示意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
9、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早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奇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退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马上转
10、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退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早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憧憬之切。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
11、寂的景色。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二名句赏析: 1.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 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 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三理解作答: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冲突。为什么? 3.诗歌尾联后来演化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4.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5.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案:
12、 一1.C 2.A3.D 二 1.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逍遥自在地飞鸣歌颂;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忽然摆脱一切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纳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心情。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逍遥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美丽景色而内心安静平和的感受。 2.这四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3.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憧憬佛门清静的心情。 三1.答: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13、 2.答:不冲突,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3.答: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4.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示意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干脆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5.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苦恼、俗念,忽然消逝。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