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明月别枝
2、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七
3、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
4、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3.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词中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重难点: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
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一、走进作者1.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2.写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 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到上饶居住,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诵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
6、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感知词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读懂每句的意思。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参考译文: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四、细读诗歌,品读释疑1.理解了词的大意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的上阕,想象画面: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动景 惊鹊、鸣蝉、蛙声 静景
7、明月、清风视觉 明月 惊鹊 别枝 稻花 听觉 鸣蝉、蛙声 鹊啼 嗅觉稻花香2.词人在上阕运用了哪一种典型的写景方法?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明月之夜,清风无言,送来几声悠长的蝉鸣声,更显出夜的寂静。好一个恬静的山野夏夜啊!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 正当诗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请仔细体会词人在下阙中心情的变化。5.回忆一下,陆游写的哪句诗,表达的情感和“路转溪桥忽见”有异曲同工之妙?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1.课堂小结这首词描述了作者夜行
8、黄沙道中所见到的 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2.比较阅读对比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宿建德江,想一想:虽然它们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是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围绕一个“愁”字,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惊鹊、鸣蝉、蛙声、明月、清风等景物,描绘了夏夜的静谧和活力,表现了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3.1+X阅读 月亮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动人情愫,成为寄托游子乡情的典型意向。回忆一下,你学过哪些带有
9、“月”的古诗词呢?包含“月”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诗人用月寄托情感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4.配乐吟唱,感悟深情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其实,一首词就是一首歌,让我们一起配乐吟唱,再次感悟这首词的一片深情。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背
10、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测评练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首佳作以_为题材,描绘出一幅_的图景。2优秀诗篇往往通过多种感官捕捉景物特征。在此词中,“_, _”两句通过嗅觉与听觉写出了心情。3.以下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B。词中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
11、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描写了骤雨将至的景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总内心的不宁静。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思是,踏着小路在溪桥处转了个弯,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曾经见过的那个茅店。4.“稻花香里说丰年”是从嗅觉角度来表现景物特征的,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后反思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意有机地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境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或生活画面,“意”则是这些物景或生活画面中所蕴藏着的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
12、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境美是一首诗词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如何才能去领略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品诗词,画诗词,进而进入个性化的意境世界里,领略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于是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
13、意境。而音乐却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进而升华情感。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两个环节:1.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节奏中的难点读好宋词的节奏是感悟宋词魅力的前提。在本课的“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14、”环节中,有这样一处难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的节奏划分与前几句是不同的,而学生很容易混为一体。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便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节奏问题。2.运用多媒体创设诗词情境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留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b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
15、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c品读诗词之后,一首西江月视频配乐演唱播放,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宋词真的是可以唱的,不禁跟着歌声哼唱起来,而且唱得还极有韵味。从这几方面来看,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本节课的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古诗词的教学尽显诗情画意,充满灵动与精彩。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人说,没有见识过的世界,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我倒是觉得,窥见一斑的美好更想观其全貌。顺应这样的心理,扩充古人带有“月”的其他诗词作品,带学生走进遥远的诗词世界,在似真似幻中,在反复读题中再次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激起学生学诗词的热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