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精选汇编:文言文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精选汇编:文言文专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精选汇编:文言文专题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
2、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
3、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B. 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C. 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D. 寡人少/殊不知
4、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B. 而类,你们这些人,“而”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字含义不完全相同。C. 请见,请求觐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见”与词语“见谅”的“见”字含义相同。D. 太息,表叹息,与荆轲刺秦王里“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里“太息”含义相同。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
5、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B. 齐貌辨没有去往薛地,他不顾危险,坚持留在国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用言辞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C. 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并请他担任相国一职,靖郭君推辞不过,不得已接受,但最后还是以病为缘由辞去了相位。D. 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2)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
6、料一: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
7、;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选自王安石兴贤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辨。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
8、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选自韩非子显学)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治安之A世有之B而能兴C昏乱之世D虽有之亦不兴E盖用之F与不用之谓矣G有贤而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文中指“列举”,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中的“举”意义不同。B. 过,文中指“过错、过失”,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义和用法不同。C. 焉,文中指“哪里、怎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D. 功
9、伐,“功”与“伐”同义复用,“伐”字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伐”的用法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王安石列举了商、周、两汉时期在兴旺与衰败时所任用的贤士,来论证任用贤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B. 君主如果能不求全责备,让官吏放开手脚、大展宏图,则有可能超越两汉三代,而后达到三皇五帝的治世境界。C. 材料二批驳了孔子以貌取人、以言取人的错误做法,指出如今新起的辩才泛滥,统治者被蒙蔽视听,要引起警示。D. 韩非子认为对国家有功之人要加以奖赏,用高官厚禄让官员更加勤勉努力,用心治国,这才是王者的治国之道。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10、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2)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14. 两则材料都围绕“人才观”阐释观点,根据材料概括选拔人才的正确做法。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臣。得民心者民从之,有贤佐者士归之。贤者立于本朝,而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也。何以知其然也?管仲者,桓公之雠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桓公,桓公委之国政焉,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
11、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弥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之力也。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安存,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今知恶古之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节选自大戴礼记)材料二: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
12、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今伐之。”简子曰:“不如而言也。卫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节选自吕氏春秋期贤)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A不能B正君者C死D不当E成礼F而置尸G于北堂H于我I足矣。
13、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指“使来朝见”,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不同。B. 不肖,指没有才能,与文中的“贤”相对。代指自己时,常表示自谦。C. 被,意为“覆盖”,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D. 而,代词,它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而母立于兹”中的“而”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作者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功名,一个重要原因是任用了管仲,而管仲得到重用,是因为鲍叔认可管仲才能,因而推荐了他。B. 商纣王杀了比干,陈灵公杀了泄冶,他们手下贤人就全都离心离德,不愿再为其卖
14、命;而缺少了贤人的辅佐,最终导致了商和陈的灭亡。C. 赵简子攻打卫国的想法,过了十年尚未实施,他为此发出了慨叹;在侍者劝他付诸行动时,他认同卫国的十个士人所说的攻打卫国是不义的行为。D. 两则材料虽然出处不同,但作者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即作国君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得到贤能的人,这样才可以长治久安,才能够获得好的名声。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2)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14. 材料一和材料二选用的事例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下面小题。材料一: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有删改)材料二: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16、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
17、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才与德A异B而世俗C莫之能辨D通E谓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败,指打败、击败,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败”意思不同。B. “乃与之万户之邑”与“吾与点也”(论语)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C. “德之资也”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资”意思不同。D. 乱臣,指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又指制造祸乱的大臣,文中指后者,与“
18、败子”呼应。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起初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后在任章的劝说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B. 智伯接受了魏宣子送来万户人家的城邑,又向赵国索地,围攻晋阳,遭到韩、魏、赵的内外夹击。C. 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更大。D. 材料二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小人”等,指出小人“挟才以为恶”,以至于“人得而制之”。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14. 请简
19、要概括任章劝说魏宣子给予智伯土地的理由。答案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答案】8. A 9. C 10. B 11. (1)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问:“您是靖郭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从你的呢?”(2)再说先王的宗庙在薛,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带赐给的宝剑。“此”为“知”的宾语,“客”为下句“来”的主语,应在“此”后断开,排除BC;“冠其冠”“带其剑
20、”都为动宾短语,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D。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而类”的“而”是“你们”,句意:你们这些人。“而母立于兹”的“而”是“你的”,句意: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含义不完全相同。C.“请见”的“见”是“觐见”,句意:请求觐见。“见谅”的“见”是“我”,句意:原谅我。含义不同。D.“宣王太息”“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的“太息”表叹息,句意: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含义相同。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齐貌辨没有去往薛地,他不顾危险,坚持留在国都”错
21、误,原文是“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齐貌辨跟着靖郭君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拜见;“爱”,宠爱;“听”,听从。(2)“岂”,怎么;“以”,把;“与”,给。参考译文: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说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这时孟尝君田文也在暗中劝说驱逐齐貌君,不料田婴却大发脾气说:“即使将来有人铲除我们这个家族,捣毁我们这片家业,只要能对齐
22、貌辨有好处,我也在所不惜!”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车,朝夕侍侯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田婴的异母兄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合不来,于是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地薛地来住,齐貌辨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这时田婴就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辨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婴也无法阻止。齐貌辨到了齐国,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辨。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首先问他说:“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
23、未必。例如当君王还是当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一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让这种人当国王,施政必然违背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效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当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
24、脸上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带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表示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此时此刻,应该明白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他也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也就是齐貌辨之所以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
25、模语文试题【答案】10. CEG 11. D 12. C 13. (1)不亲近小人,那么进谗言阿谀奉承的人自然疏远了;不受旧规习俗的束缚,那么守职得官吏就能明辨是非地治理事务了。(2)所以明主任用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州县里提拔起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中选拔出来的。 14. 广泛咨询百姓意见,寻找有才能的人。不因个人喜好而选才,先考验其能力,并从基层进行选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旺呢,昏乱的时代虽然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旺呢?大概说的就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有贤才而且能用。“治安之世”与“昏乱之世”句式结构相同,“有之而能兴”与“有
26、之亦不兴”句式结构相同,且根据“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在CE处断开;“与”连接“用之”与“不用之”,中间不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要断开,所以在G处断开。故在C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A正确。列举。/全、都。句意:不可一一列举。/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同他抗争的。B正确。名词,过错、过失。/动词,责备、批评。句意:不要责难他人的小错。/听说大王有批评责备他的想法。C正确。句意: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怎么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D错误。功劳。/夸耀。句意:考察一下他的工作成果。/
27、屈平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批驳了孔子以貌取人、以言取人的错误做法”错,材料二通过列举即使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事例,来告诫统治者不要被蒙蔽视听,要引起警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迩”,亲近,接近;“拘文牵俗”,被动句,受旧规陋俗束缚;“辨治”,明辨是非地治理事物。(2)“起”,提拔;“发”,选拔;“卒伍”,士兵,军队;“起于州部”“发于卒伍”,都是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于州部起”“于卒伍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博询众庶
28、,则才能者进矣”,广泛咨询众人,那么有才能的人就有进身之道了,所以要广泛咨询百姓意见,寻找有才能的人。根据材料二“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这是告诫君王不要因个人喜好而选才;“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可是在官职上一试验,用办事成效一考察,就是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这是告诫君王,在选拔人才时要先考验其能力;“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
29、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这是告诫君王,在选拔人才时要从基层进行选拔。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旺,放弃贤能之士自负专断而衰败。这两条必定的情势,是古今共通的道理,也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旺呢,昏乱的时代虽然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旺呢?大概说的就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有贤才而且能用是国家的幸福,有人才但是不能用,犹如没有人才啊。商朝兴旺时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相,商朝衰败的时候,也有(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义之士。周朝兴旺的时候,有十位和他齐心的人,它衰败的时候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人。两汉兴旺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等
30、人,它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等人。魏晋以下,直到李唐王朝,不可一一列举,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衰的情况,也都是相同的。从此看来,有贤能的人并且任用他,这是国家的幸福。有人才却不能任用,就和没有一样,能够不慎重对待吗?今天和古代是一样的,今天的天下和古代的天下是一样的,今天的百姓也和古代的百姓是一样的。古代哪怕是纷扰的乱世,还有那么多贤能之士,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任用他罢了。广泛咨询众人,那么有才能的人就有进身之道了;君主没有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语就开通了;不亲近小人,那么谗佞小人就走远了;不墨守成规,那么尽职守责者就能明辨是非,果断办事了;不求全责备,那
31、么官吏就能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材料二: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信以为真君子,就收他为徒;同他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按照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来,即使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结论。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
32、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可是在官职上一试验,用办事成效一考察,就是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所以明主任用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州县里提拔起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中选拔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10. CFH 11. C 12. B 13. (1)不致力于沿用前代安国存身的方法,那就与往后面跑却想要追赶上前面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啊。(2)所以在赵简子当政时,卫国用十个人就扼制住了赵国的军队,一直到赵简子去世。 1
33、4. 同:都选用了任用贤人会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正面事例。材料一选用了鲍叔和史两个正面事例;材料二选用了卫国任用十个士的事例。异:材料一选用了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和陈灵公杀死泄冶导致亡国的反面事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说明我是不能纠正国君错误的人,死了以后不应按规定的礼仪办理丧事,把尸首放在北堂上,我就满足了。“是不能正君者”中“是”作主语,“不能正君者”作谓语部分,结构完整,所以在C处断开。“死不当成礼”中“死”作状语,“不当”修饰“成礼”,所以在F处断开。“于北堂”是“置尸”的后置状语,所以在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
34、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朝:使动用法,“使来朝见”。/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齐桓公垂衣拱手,不做什么事,就能使诸侯来朝拜。/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交朋友。B.正确。句意:蘧伯玉贤能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没有才干却担当大事。C.错误。被:披散。/被覆盖。句意:箕子就披散头发,假装疯癫。/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D.正确。而,代词,“你”或“你的”。句意:不像你说的那样啊。/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们手下的贤人就全都离心离德,不愿再为其卖命”错误。根据“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阳狂;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是之
35、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可知材料中只提到了箕子和邓元,选项说法范围扩大。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务”,致力于;“所以”,用来的方法;“却走”,往后面跑;“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也”,状语后置句,则于却走而求及于前人未有异也。(2)“故”,所以;“以”,用、凭借;“按”,遏住、扼制住;“殁之身”,去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材料一,通过“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表达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贤才者得天下的道理。随后通过鲍叔、史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述任用贤人会让国家长
36、治久安;举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和陈灵公杀死泄冶导致亡国的例子,从反面进行了论述。材料二,“今夫爚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通过类比论证的方式提出“任用贤人会让国家长治久安”的观点,然后举卫国任用十个士挡住赵国重兵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论证。综合来看,两则材料的相同点是为证明观点都选取了任用贤人会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正面例子,如材料一中鲍叔和史两个正面事例,材料二中卫国任用十个士挡住赵国重兵的事例。不同点是材料一选用了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和陈灵公杀死泄冶导致亡国的反面事例。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家不追求大,而追求得到民心;辅佐
37、之臣不追求多,而追求得到贤臣。得到民心的人百姓顺从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归附他。贤臣立在自己的朝廷,天下的豪杰就一个接一个地奔赴前来了。凭什么知道事情会这样呢?管仲,是齐桓公的仇敌。鲍叔认为他比自己贤能,就把他举荐给齐桓公,齐桓公委任他掌管国政,齐桓公垂衣拱手,不做什么事,就能使诸侯来朝拜,这是鲍叔的力量啊。卫灵公的时候,蘧伯玉贤能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没有才干却担当大事,史对此很是担心,多次言说蘧伯玉贤能而国君不听。史病得快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马上要死了,在北堂为我办理丧事。我活着的时候不能使蘧伯玉进入朝廷,并且斥退弥子瑕,这说明我是不能纠正国君错误的人,死了以后不应按规定的礼仪办理丧事,把
38、尸首放在北堂上,我就满足了。”卫灵公前往吊唁,询问其中的缘故,史的儿子把父亲的话报告上去。卫灵公不安地变了脸色,说:“我错了!”立刻召见蘧伯玉而让他显贵,召见弥子瑕就罢免了他,让史的丧事在正厅办理,完成礼仪之后才离开。卫国治理得好,是史的力量啊。商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箕子就披散头发,假装疯癫;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就带着整个家族离开了陈国,自此以后,商并入了周,陈被楚灭亡了,就是因为他们杀了比干与泄冶,失了箕子和邓元呀。所以说没有总是安定的国家,没有适宜治理的百姓,得到贤能的人就能使国家安定而得以生存,失去贤能的人国家就会危险灭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明镜,是用来察看形体的;过去的事情,是用
39、来了解当今的。如今知道憎恨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不致力于沿用前代安国存身的方法,那就与往后面跑却想要追赶上前面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啊。材料二:如今那些通过用火照蝉的方法来捕蝉的人,致力于使火明亮、摇动树木罢了。火不明亮,即使摇动树木,有什么好处?国君有能够昭明自己的品德的,天下的士人归附他,就像蝉飞向明亮的火一样。所有的国家不会无缘无故地安定,名声不会无缘无故地显赫,一定要得到贤人才行啊。赵简子白天闲坐,慨然长叹说:“真怪呀!我想攻打卫国已经十年了,但到现在也没有攻打。”侍者说:“凭着赵国的强大攻打弱小的卫国,国君您如果不想打就罢了;您如果想打,请现在就攻打它。”简子说:“不像你说的那样啊
40、。卫国有十个士在我这里,我将要攻打卫国了,十个人都说这是不义的行为,而我攻打它,就是我做不义之事啊。”所以在赵简子当政时,卫国用十个人就扼制住了赵国的军队,一直到赵简子去世。卫国可以说是懂得任用人的了,让十个士出游赵国,国家就得到了安定。简子可以说是喜欢听从劝谏的了,听了十个士的话避免了侵夺弱小的坏名声。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答案】10. BDG 11. B 12. D 13. (1)况且您为何放弃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智氏,而单独把我国作为智氏的靶子呢。(2)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41、14. 让智伯骄傲而轻敌。让邻国恐惧而相互亲近。让团结起来的邻国共同对付智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所以在B处断开。“世俗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其中“莫能辨之”是宾语前置,莫能辨之,所以在D处断开。“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所以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打败、击败。/失败。句意:想要打败它。/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B.错误。给。/赞同。句意:于是把一
42、个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我赞成曾点的观点。C.正确。凭借。/帮助。句意:是德的凭借。/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小人以至于人得而制之”错误。“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人能够制服它。文中“人得而制之”指的是“愚人”。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况且;“释”,放弃;“图”,对付;“质”,靶子。(2)“严”,敬重;“是以”,因此;“蔽”,被蒙蔽;“遗”,疏忽。(1)况且您为何用天下的力量来智氏,而单独把我国作为
43、智氏的呢。(2)喜欢的人容易亲近,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任章劝说魏宣子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以割让士地使智伯骄傲轻敌。“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邻邦必惧而相亲”,智伯贪得无厌,必然会使邻国因恐惧而联合起来。所以任章从邻国的角度建议答应智伯的索地要求。“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任章建议魏桓子答应智伯的索地要求,同时和同样被索地的邻国结
44、盟并战胜知伯。参考译文:材料一: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魏宣子说:“平白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平白无故索要土地,邻国一定会害怕。他欲壑难填,天下一定会恐惧。您给了土地,智伯一定骄傲而轻敌,邻国一定恐惧而相互亲近。用相互亲近的军队来对付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命就不会长久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它,必须姑且辅助它;想要夺取它,必须姑且给予它。您不如把土地给予智伯,以便使他骄傲起来。况且您为何放弃用天下的力量来对付智氏,而单独把我国作为智氏的靶子呢 ”宣子说:“好。”于是把一个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智伯。智伯十分高兴,接着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智伯
45、因而围攻晋阳。韩氏、魏氏在城外反戈,赵氏在城内接应,智氏由此灭亡了。材料二: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大凡选择任用人才的原则,如果
46、得不到德才兼备那样的圣人或品德胜过才干的君子,与其选择才干胜过品德的小人,不如选择才干和品德都没有的愚人。为什么呢 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即使要做不好的事,智慧不能完备,力气不能胜任,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力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叛臣,家庭的败家子,才智是足够了,但是品德操守方面有所欠缺,招致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