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有声.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669708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行合一王阳明有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知行合一王阳明有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行合一王阳明有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行合一王阳明有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知行合一王阳明有声篇一: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时,真不知从何谈起,深感自己才学疏浅。顺手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度阴山,让我随之联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语,这位当今的“历史奇才”对中国明代的全儒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的分析,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其中的哲理,只能感知一二。 为此,我找寻了明代王阳明先生的相关简介,在其家乡浙江余姚,他本人则是一位人人仰慕的杰出乡贤。了解了王阳明先生在历史上能文能武,独创心学,打起了挑战传统程朱理学的旗帜。知行合一王阳明(14731529)还是唯一一本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在

2、经验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惊;流放南蛮的无望、瘟疫肆虐的危急;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安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静,而且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变更世界的力气: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气,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气,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气,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心学更是是明代的一盏思想明灯,且静默地影响着后世。他的心学秘诀浓缩为一句话-知行合一,翻译成今日的话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提法,在王阳明那个时代肯定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异端

3、。 阅读中,网上一博文的例子让我借用共享: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胜利必需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行。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好像相对简单,但 要找出正确的路径比较困难,尤其是找到最佳路径(成本最小,收效最大)则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正是因为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反过来证明之前所确立目标的不切实际。也就是说,一切对于目标的动摇,根源还在于路径选择的困难上。 也就是说,归根结底,“道路”二字可拆开来理解。“道”就是正确的方向,人们对它只是探究和追寻,但它却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对真理只能选择去相识和感知,但不能妄想去创建或创新真理。以

4、上文中富含哲理性的言语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习主席举荐6次的哲学理念,公务员们争相购买!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应用在工作、生活中,是怎么个样子呢?文中提到王老先生 “在事上磨炼”, 他主见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 知行合一。这些道理不正是应当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一一落实的吗! 篇二:王阳明 知行合一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学问,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相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

5、用此道理,是密不行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相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相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 简介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致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

6、否的体现。” 其次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化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养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养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胜利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相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

7、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化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化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主动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化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行分别。知必定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相识和道德意识必定表现为道德行为,假如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

8、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确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办法,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根据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起先,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见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见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办法,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别,也没有先

9、后。与行相分别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别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样,表里一样。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

10、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刚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2 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见“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3 理论分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

11、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学问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视了客观学问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缘由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起先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歼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当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化思想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

12、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其次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实力。第三是按部就班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化思想对今日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篇三: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在工作之余读到了段党委举荐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验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气,找到了获得华蜜的途径。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他经验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

13、待死的恐惊、流放南蛮的无望、瘟疫肆虐的危急、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安静。他所经验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珍贵的精神财宝,促使他悟道。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熬炼内心安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阅历。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子”的道理。人是没有实力变更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知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

14、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允、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埋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变更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我们以主动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觉之前的那些埋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 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 王阳明能够剿匪胜利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今日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到处留心,那我们必定会不断进步,必定会取得胜利

15、。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恒久不行能消逝,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恒久存在的根由。那些不愿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挡,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在在这儿我联想到我们工作中管理的问题。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信任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果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忱,就须要利专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专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

16、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学问,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 支配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楚。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察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驾驭职工思想动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状况后才能避开盲人摸象、盲目指挥状况的出现。最终是“合”,专业干部要擅长思索、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

17、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平安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详细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觉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