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3年1月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3年1月修订).docx(6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语句。【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朦胧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舒婷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诵,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出现的
2、大量意象,分析其意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命运相联系。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教师板书: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出示课件2)二、 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讲解: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 出示课件4)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诗人。她的诗有
3、明丽隽美 的意象、缜密流畅的逻辑思维,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蕴含执着而深切的感 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2)文体知识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涉及本课的文体知识,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1:朦胧诗 (出示课件5)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新诗潮运动中涌现出 的新流派诗歌作品,摒弃直白明说的诗风,以大跨度跳跃的间断形象或多边意象 营造出一种模糊朦胧、隐约含蓄的氛围,以表现诗歌复杂的意蕴。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预设2:朦胧诗的特点 (出示课件5)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
4、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虑”的现实,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3)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 出示课件6)舒婷初中毕业后,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1972 年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 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早在1976年4月。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 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2.预
5、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bi xn su w bi疲惫 熏黑 隧洞 蜗行 干瘪y b qin c pi淤滩 驳船 纤绳 簇 新 胚芽W b li li wng笑涡 喷薄 伤痕累 累 迷惘(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8、9)勒扌即系薄 (3)辨一辨形似字。( 出示课件10)啡 fi 咖啡 绯 fi 绯红 匪 fi 受益匪浅(4)解一解词语。( 出示课件11)蜗行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淤滩极新;全新。簇新淤泥形成的湿地。绯红形容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喷薄鲜红。迷惘指物体受损害后留下的痕迹很多。伤痕累累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请同
6、学们听朗读,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预设1: ( 出示课件12)朗读停顿: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阅读提示: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 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 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感情 : 深沉悲痛语气 : 舒缓低沉预设2: (出示课件13)朗读停顿: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阅读提示: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
7、为深深的悲怆。感情:悲哀 向往语气:舒缓朵 ;祖国啊!预设3: (出示课件14)朗读停顿: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 国 啊阅读提示: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 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感情:欢欣 鼓舞语气:热烈 高昂预设4: (出示课件15)朗读停顿: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
8、、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阅读提示: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 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 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感情:热爱 献身语气:激越 稍快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诗节的内容。( 出示课件16)(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能够回答。)学生1: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贫困、落后的历史。学生2: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学生3: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学生4: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一)学习第一节诗教师:同学们,朗读第一节诗,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7)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学生朗读诗歌,勾画课本回答
9、。)学生1:破旧的老水车。( 出示课件18)学生2:熏黑的矿灯。( 出示课件19)学生3:干瘪的稻穗。(出示课件20)学生4:失修的路基。( 出示课件21)学生5:淤滩上的驳船。( 出示课件22)2.结合修饰语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预设:( 出示课件23)修饰语 意象在艰难困苦 中不屈不挠 仍保持着顽 强的生命力破旧的熏黑的干瘪的失修的淤滩上的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纺摸索前进苦难深重 贫穷落后深沉而悲名用教师总结:这一组意象,象征祖国饱经风雨、经历漫长岁月,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二)学习第二节诗教师:同学们,朗读第二诗节,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 出
10、示课件24)1.这一节反映了当时祖国怎样的情况?(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学生:( 出示课件25)我 是贫 困,我是悲 哀。承接上文,概括了上节诗中五个意象的象征意义。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既有痛苦,又有希望。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2.与上一节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一节诗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灾难虽重,理想却不曾消亡,只是暂时没有实现,悲哀痛苦中孕育着希望。(出示课件25)3.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现出来? (出示课件24)(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贫困、悲哀。( 出示课件25)4.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飞天袖间/千百年来
11、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分析后抢答。)学生1: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希望。( 出示课件26)学生2: “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又未落地面。比喻人民千百年来未能实现的美好希望。( 出示课件26)(三)学习第三、四节教师:同学们,仿照前面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节,找出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7)(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1.教师:同学们先看第三节,这节诗意象是什么? ( 出示课件28)(学生默读诗歌,勾画课本回答。)学生1:簇新的理想。学生2:古莲的胚芽。学生3:挂着眼泪的笑
12、涡。学生4: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学生5:绯红的黎明。2.这些意象中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出示课件28)(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作者的感情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欢欣鼓舞。教师指正:( 出示课件29)摆脱束缚 蒸蒸日上修饰语簇新的古莲的3 挂着眼泪的新刷出的雪白的绯红的意象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充满生机令人欢欣鼓舞教师总结:这组意象显示祖国摆脱了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开始了新生。3.教师:祖国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出示课件30)教师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背景分析回答。学生:刚刚经历过苦难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四个现代化在逐步展开
13、,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在逐步实现。第三节诗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是全诗情感的转折点。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本诗的第四节。(学生朗读本节,讨论分析回答。)4. “以伤痕累累的乳房”象征什么? (出示课件31)学生:祖国。5. “以伤痕累累的乳房”与“血肉之躯”有什么关系? ( 出示课件31)学生:“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血肉之躯”。6. “血肉之躯”与“以伤痕累累的乳房”有什么关系? (出示课件31)学生:献身祖国。7. 在第四节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哪些强烈情感呢? (出示课件31)学生1: (出示课件32)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
14、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强烈的 报答之情感恩之情学生2:高昂、有激情。8.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出示课件3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我” 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 ”,说明“我” 是祖国的一分子。学生2:“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明“我”和祖国融为一体。9.“迷惘”“深思”“沸腾”这些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出示课件34)(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不能调换。因为这是根据祖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思想变化来排列的。 “迷惘”是年轻一代对十年浩劫的苦闷,“深思”是为祖国担忧,但是看到现在历史的转机,于是变得
15、“沸腾”。教师追问:这些词语反映了谁的情感历程?(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不仅仅是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更是对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诗句。2.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朦胧诗的特点,分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出示课件35)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分析四组意象的跳跃性,概括诗人的情感脉络。(出示课件36)(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第一节诗歌的意象:破旧的
16、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教师追问:这节诗中的意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脉络?学生1:深沉而悲痛。教师:第二节的意象有哪些?学生2:有贫困、悲哀、痛苦的希望、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教师追问:这节诗中的意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脉络?学生2:痛苦而有希望。教师:第三节的意象又是哪些呢?学生3: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教师追问:这节诗中的意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脉络?学生3:欣喜、鼓舞。教师:第四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学生4:有十亿分之一、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教师追问:这节诗中的意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脉络?学生4:自我的奉献。教
17、师:同学们,请你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 出示课件37)(学生讨论,朗读体会。)预设:我过去的落E, 现在的痛低沉舒螺2.探究诗中“我”的形象:“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出示课件38)(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这个“我”代表着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来,在新的历史机遇前,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教师追问:“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小我”与“大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 “祖国啊”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 出示课件39)(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诗中四处“祖国啊”。教师追
18、问: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学生:采取的是重复的写作手法。教师再问: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学生: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教师:请同学们分别从四处去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不一样在哪里。(出示课件39)(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第一处出现在第一节,本节回溯了祖国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 这个“祖国啊” 是“我” 面对祖国长期以来贫困和落后而发出的痛苦的呼喊。抒发了诗人对长期贫困、落后的祖国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 出示课件39)学生2:第二处出现在第二节,本节写出了人民长期企盼的渺茫。这个“祖 国啊” 反映了祖国儿女热切盼望国家繁荣富强,然而热切的希望却可望而不可 即,期望、失望、伤心、委屈、感激和痛苦
19、全融入了这声呼唤之中。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 出示课件40)学生3:第三处出现在第三节,本节连用一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 期的祖国形象。这个“祖国啊”写出了诗人看到祖国黎明到来时的欣喜之情。为 祖国的觉醒振兴而发出欣喜的呼喊。这是诗人对新生、充满希望的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 出示课件41)学生4:第四处出现在第四节,本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 分割的关系。这个“祖国啊”表现了诗人愿意把一切奉献给祖国,只要祖国繁荣 富强,不惜粉身碎骨的赤子之情,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 出示课件42)4.通过朗读诗歌,
20、找出你们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出示课件43)诗句出示1: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学生1:诗句中的“破旧”一词反映了祖国的历史之久。学生2:诗句中的“老水车”一词反映祖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学生3:诗句中的“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反映了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运转。教师总结:诗人用这一意象,概括出祖国即使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也依然顽强支撑着运转的特点。诗句出示2: ( 出示课件44)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学生4:诗句中的“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一句象征祖国刚刚从个人崇拜、盲目冒进的时代中艰难地挣脱出来。教师总结: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
21、始,这一切值得期待,让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诗句出示3: ( 出示课件45)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学生:诗句中的“黎明”一词中 “黎明”的来临,意味着漫漫长夜即将走到尽头,曙光已在涌动。教师总结:象征着祖国已经迎来转折,其势不可当,未来充满希望,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三、课堂小结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46)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诗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意象,描摹了祖国苦难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现实,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赞扬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2.同学们,通过这课
22、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出示课件47)(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我们应 该跟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们应该刻苦努力、发奋学习,承担起振兴伟大祖国的历史使命。预设2: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人,如果 躺在功劳簿上,对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就永远不会有所突破,有所创造;面对 困难时,如果畏首畏尾,就不会有什么成就。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选取新颖的意象,表达热爱祖国的主题。( 出示课件48)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
23、避开了长江、黄河、长城等意象,从不为常人所注意 的平凡事物入手,选择了诸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新颖 独特的意象。全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采用递进的方式组合成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 面,配以舒缓深沉的节奏,不仅写出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再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年轻一代的共同心声。预设2:词语运用准确,语言生动形象。( 出示课件49)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理想” 等,又分别在它们前面加上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簇新” 等,形象地传递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使诗的语言具有色彩,更加具体
24、可 感。另外,“迷惘”“深思”“沸腾”“富饶”“荣光”“自由”的连续使用,也使诗 歌更连贯,更有层次。同时,这些渐进式的词语如一首乐曲,逐渐奏到了高潮,达到了感情的极致。4.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50)苦难的历史痛苦的希望崭新的祖国(奉献的誓言祖国啊, 我亲爱 的祖国热爱祖国 献身中华欣喜激 动J痛苦希 望们 主欢悦豪壮悲哀非哀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出示课件51-56)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五、 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阅读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回答后面的问题。( 出示课件57-60) 2.记住积累下面有关爱国的名句,运用到
25、今后的写作中去。( 出示课件61)六、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出示课件62、63)1.祖国,多么神圣、多么庄严、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字眼。祖国,你一定有很多感激的话要对它倾诉。请以祖国,我该怎样感激你为题,写一段文采飞扬的话。可以写成散文,也可以写成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诗歌10行左右。2.推荐阅读。舒婷思念致橡树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分析、欣赏。闻一多祈祷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众所周知,诗歌创作个性十足,难以用统一的规律去分析,然而发掘一些欣 赏诗歌的一般性的思路和角度,可以让阅读诗歌有章可循,减少学生读诗时的畏 难情绪。在第一课时中,我以朗读为贯穿课堂的抓手
26、,让学生通过思考“怎么读”, 自觉地去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大意,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理解 和体会。第二课时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具体去分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训练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并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尝试自己解读诗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两节课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这首诗的特点和整体教学思路进行规划,做到“一课一得”。但是,由于本诗的时代背景限制,学生对字里行间寄予的深沉情感难以深入 理解;本文语言凝练形式优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对本诗的艺术特征只是稍有渗透,
27、没有多做探讨。【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疏通梅岭三章的重点词语,为学习本课做准备。2.朗读梅岭三章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3.学生自主阅读本课三首诗,画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意蕴。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4.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2.教学难
28、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陈毅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 出示课件1)赠陈毅同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郭沫若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陈毅的诗歌梅岭三章。教师板书课题:2 梅岭三章 (出示课件2)二、 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预设:( 出示课件4)陈毅(19
2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 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55 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 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陈毅诗稿等。(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 出示课件5、6)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 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突围到江西、 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30、。1936年10月,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 便悻xng 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jng旌旗xun悬yn阎罗JjiIC捷报xu fng y血雨腥风 烽 烟 应有涯 取义成仁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自读诗前小序,说说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出示课件8)(学生默读,分析回答。)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旋:不久、随即)。预设:时间: 一九三六年冬地
31、点:梅山缘由:被围背景: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结果:旋围解。2.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出示课件9) 教师点拨: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读准节奏,然后朗读。预设: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3.根据你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概括每一首诗的大意。(出示课件10)(学生朗读诗歌,分析归纳回答。)学生1: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学生2:
32、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学生3: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出示课件11)诗句出示: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学生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疏通。)注释: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百战多:很多次战斗。百,概数,多的意思。译文: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啊。教师追问:第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出示课件11)(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现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凛然正气,后两章都由此句起。诗句出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出示课件12
33、)(学生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疏通。)注释: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指军士。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译文: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搜集我旧日的部队,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那阴间的阎罗。教师追问:这一章后一句诗哪几个字比较精妙? (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去”字写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学生2:“招”字写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学生3:“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有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教师追问:诗
34、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旌旗,这里指部队。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学生2:阎罗,即阎罗王,民间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用的是借喻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喻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2.第一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 ( 出示课件14)(朗读诗句,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学生: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3.请同学们齐读第二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出示课件15)(学生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诗句出示: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注释:南国:指我国南方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
35、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点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正:恰好。国门:城门。译文:我国南方点燃革命的战火已经十年了,我们必须有为革命献身的信念。诗句出示: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 出示课件16)(学生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疏通。)注释:诸君:这里指各位同志。诸,许多。君,对人的尊称。当:当作。纸钱:也叫“冥币”,民间烧给死者的纸做的假钱。译文:后死的同志要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消息当作告慰死者的纸钱。4.第二章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出示课件17)(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烽烟,原指古代边境用来报警的烟火。 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战争。
36、学生2:第二句引用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教师补充:“眼悬国门”的典故 (出示课件18)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 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 死时,对身边人说:“抉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觉得前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出示课件19)诗句出示: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须”字。 一个“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牺牲的5. 根据你们的理解,说说后两句中哪些字词用得好,
37、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课件20)诗句出示: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多”。教师追问:这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表达了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期望。教师:还有吗?学生:“飞来”。这个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教师:读到“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时,你们还能想到哪句诗?(出示课件21)(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教师追问: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1)学生:首先,陈毅诗句中对革命生涯的无比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情,乐观、轻松、豁达的精神和革命军事家的气魄是
38、陆游诗中没有的。其次,陆诗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悲愤、悠长的遗恨和满腔希望的交织,陈毅 诗中则没有如此浓重的悲、忧、恨。陈毅的诗表达的是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期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6.第二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2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抢答。)学生1:面对今日,勉励来者,盼捷报飞。学生2:洋溢着献身革命的乐观精神。教师补充: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7.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出示课件23)诗句出示: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学生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疏通。)注释:“血雨腥风”,这里喻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屠杀和镇压
39、。译文:投身革命就要以革命为家,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不久定会结束的。8. “应有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革命信念? ( 出示课件24)(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体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诅咒,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诗句出示: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出示课件25)(学生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疏通。)注释: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译文:今天我为真理、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不久的明天定会迎来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教师:同学们说一说:怎么理解“人间遍种自由
40、花”的含义? (出示课件26)(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自由花”比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人间遍种自由花”是诗人对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畅想,也是诗人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真正意义的所在。9.第三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27)(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出示课件28)(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学生:第一章: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章: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章: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2
41、.回顾课文,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 出示课件29)(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 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补充: 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六、课堂小结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出示课件30)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这三首诗中,诗人回首革命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 满怀;勉励战友,激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展望未来,对革命的 乐观坚
42、定。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出示课件31)(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面对险恶的环境诗人视死如归,誓与敌人战斗到底,他坚信最后的 胜利一定属于人民大众,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无不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光芒,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烈烈火焰必将光耀千古。预设2: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志士用流血牺牲换来的,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时刻都要记牢。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引经据典,创造性转化。( 出示课件32)典故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引人注目的特点。在诗中,诗人将蒋介石和南京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比作阎罗和阴间地府,用纸钱来代表革命军队的捷 报,赋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