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695439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终于开学了!”北京家长王丽莉(化名)如释重负。她的儿子开学就要上初中,在过去的多半个暑假中,王丽莉为了教育儿子要有阳刚之气,跟儿子几乎一直在“战斗”。其实,她本来计划暑假期间送儿子一份大礼:小学毕业游。但是,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王丽莉最初以为是青春期在作祟,但她很快就发现事情不对劲:儿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梳妆,洗脸、护肤做得非常仔细,甚至会偷偷拿面膜去敷,王丽莉就撞到了两次。王丽莉马上找儿子谈话,告

2、诉他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结果,儿子拿出了手机随手点了几下,八九个明星的照片张张划过,“你认识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这样。”他说,这八九个男孩是在“某某练习生”的综艺节目中出道的。看着一张张充满阴柔气息的男孩照片,王丽莉面露忧伤,心中充满了忧虑。其实,男孩教育的危机,中国青年报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关注,之后,性别教育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有些家长还特意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的活动。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摘编自

3、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家长担心“男孩危机”,“娘气”亚文化请放过孩子)材料二:“男孩危机”话题自10多年前进入舆论视野以来经久不衰。一些学者提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和社会危机共同催生了“男孩危机”,并认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女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在2009年已超过男性,占比达50.48%。在教育层次上,女性教育呈现“中专-大专-本科”的不断攀升趋势,显示了教育领域中女性地位的日渐上升和男性优势的逐步丧失。如此看来“男孩危机”似乎成了一个得到数据和日常话语支持的事实。那么,“男孩危机”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女性教育优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

4、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在这一政策推动下,中国女性得以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纯女户家庭大幅增加,男孩女孩被寄予同样的期望,两性获得了家庭收入提高后同等的家庭支持的增量公平,男女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大为改善。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许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便出现高等教育女性化,迄今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中的普遍

5、现象,全球高校女生的总量已经超过男生,只有在南亚、中东等地区,女生仍处于劣势。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对应着更好的性别教育平等状况,身在其中的女性亦具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证明着自身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反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女性教育资本的积累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女性在学术、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结构性性别不平等状况。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

6、,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总而言之,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更谈不上占据优势,两性不平等程度虽在降低,但同时也变得更加隐蔽,弥散于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话语和某些数据中,“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被看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有碍于人们对

7、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获得充分、持续、健康的发展,都应被给予自由、充分而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教育向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真正解决教育领域中性别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的终极目标始终是两性的和谐共赢,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摘编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丽莉想方设法仍没能改变受到“娘气”亚文化深刻影响的儿子,这表明阴柔的审美已经成为一些中小学男

8、生的执着追求。B那些在寒暑假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活动的男孩,并没有产生多少改变,外表高大的他们仍喜欢精致妆容,显得很女性化。C女性教育优势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男女平等”宏观政策的推动,但在高层学术领域,这一政策的推动效果还未明显体现。D如果我们把“女性优势”与“男孩危机”看成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一直强调,这会妨碍人们对性别平等的客观认知。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则材料提到的“男孩危机”的内涵不大一样,材料一主要指男孩“娘气”化现象,材料二主要是指男孩在教育领域优势地位下降。B因为女性有先发的优势且更适应考试制度,所以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

9、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C南亚、中东等地区的高校女生总量处于劣势,我国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劣势,原因基本相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D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着包容、平和与平等的方向发展,这样才有可能既促进女性发展,也不削弱男性发展,使之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认为,当代男孩胆小儒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B统计显示,中国“剩女”在一线城市居多,特别是北京,剩女数量已经突破80万,不仅居国内第一,更是创下了世界之最。C女孩子的教育优势,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

10、的时候几乎会丧失殆尽;用人单位或者明显或者含糊地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D女孩并非只擅长死记硬背,她们也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随着试题中考查能力与素养的题目增加,女姓的成绩日渐上升。4有人认为“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材料二是怎样批驳这一观点的?请具体说明。(4分)5两则材料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1B2B3C4先从中外教育的基本情况正面论证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从而证明“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关系不大。后运用反证法,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论证“男孩危机来自女孩教育优势”的观点其实是一个

11、伪命题。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有力。5不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方式,材料二主要运用了议论的方式。原因:材料一是新闻报道,通过事实来表现“娘气”亚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借助于叙述和描写更生动直观。材料二是时事评论,用议论更容易阐明自己观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并没有产生多少改变,外表高大的他们仍喜欢精致妆容,显得很女性化”曲解文意。原文是“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发育得更早,个子蹿得老高,但越来越多的男孩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喜欢精致妆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

12、选项是说“军营男子汉”的活动对男孩的发展没产生多少改变,而原文是说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的结果。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要机会均等,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就会有绝对优势,其教育优势自然也会更加明显”或然变必然。原文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许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原文是“或许”,而选项把或然变必然。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无直接关系。A材料二的“男孩危机”指的是教育领域的男性优势逐步丧失,而本项不涉及教

13、育领域。B一线城市“剩女”数量庞大,表明这是女孩危机,根本没有涉及“男孩危机”的问题。另外“剩女”增加的原因未必都与女性高学历有关。C内容与材料二第5段的内容吻合。D证明女孩在素质教育领域也有实力。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第三段中“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女性的先发优势以及对考试制度的适应性,或许导致女性在升学率方面存在优势,特别是经过中考和高考两道关卡的考验,女生教育优势明显增长。不过研究显示,高考的性别分辨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也并非高校女生数量超过男生的主要原因”,第四段中“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变化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女性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

14、上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女性教育优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男孩危机”并无直接关系”,这些内容分别是从中外教育的基本情况正面论证应试教育不足以解释女性教育优势现象,从而证明“男孩危机”与女性教育优势关系不大。根据第五段中“学术上,虽然本科教育中女大学生数量多于男性,但在高层次博士教育中,女性数量依然少于男性,学术领域中的女科学家比例低。在就业市场中,女性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可选择的范围狭窄,而且在与同等条件的男性竞争中也不太容易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女性的教育优势遭遇传统的梯度婚姻结构,反而催生了更多剩女。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及表现,又使得女性经常在家庭决策中成为被牺

15、牲的那个,更多的家庭主妇由此产生”,这是从反面运用反证法,指出女性的社会弱势地位没有因其教育优势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论证“男孩危机来自女孩教育优势”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根据最后一段“促进女性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男性发展,遏制女性教育优势也绝不会推动“男孩危机”问题的解决,反之亦然”,这是对第二段提出“男孩危机是否真由女性教育优势凸显所致”这个问题的回答,进一步总结使论证更有力。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材料一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家长担心“男孩危机”,“娘气”亚文化请放过孩子,从标题上看就比较文学性,而且材料一主要

16、是讲述了北京家长王丽莉的儿子比较“娘气”的一件事情,所以运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的手法。而且材料一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展现中国很多男孩子的教育危机,展现现在“娘气”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所以借助于叙述和描写更生动直观。材料二摘编自光明网时评“男孩危机”是由女性教育优势导致的吗?,首先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时评,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运用议论的方式会更好地发表观点,所以材料二以议论的方式为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最高处的雪原卢一萍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半夜里,忽听到“噬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奔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可那是连里的军马。”“这个

18、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蠕动着,那么孤零、渺小,像茫茫宇宙间的两粒星尘。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晕,他渴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

19、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驱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倒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绺马鬃,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枣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

20、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善。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鬃。他感到这五绺马鬃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了那三粒玉米。阿廷芳取

21、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鸣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仲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

22、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他慢慢地跪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鬃,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玉米从衣袋里摸出来

23、,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悲哀地想:“我完了,唉,这回是真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缰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然后,他贪婪地啃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停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

24、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肉全都漏光了。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乏。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C最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

25、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B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C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寓了阿

26、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的理解。(4分)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6分)【答案】6.B7C8 阿廷芳想把所有的战马都带回去;突出表现人和马战友般的深厚感情;凸显了阿廷芳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9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暗示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表现阿廷芳与军马心意相通、互相体贴。雪青马的前腿跪下倒地,衬托阿廷芳激动之下身体疲乏的极限状态。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添手保暖,映衬阿廷芳对战马的倾情付出。【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

27、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错误,与文中“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矛盾。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错误,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只是雪原普通的物象,没有特殊含义。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从阿廷芳外出找马这一事件来看,他最想的是把所有的战马带回去,他“死死地抓着马缰”就是想拼尽最后的力量也要达成这一意愿。从人物形象方面来看,阿廷芳是饲养员,他对马有战友般的深厚感情,一些马在风雪中牺牲了,阿廷芳很伤心,他不愿就这样逝去它们;从小说主旨方面来看,阿廷芳是边防军人,他在风雪天气外出寻马,不顾个人安

28、危。生死攸关时刻,“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更能凸显他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题干中“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也就是对阿廷芳的侧面描写,只要能找准“马”的行为且对应上“阿廷芳”相应的处境、心理及精神等即可。根据“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善。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

29、颤抖起来”可知,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在这里有暗示作用,在物资缺乏的风雪天气,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根据“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鸣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伸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可知,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是为了让给阿廷芳吃。这能衬托出人和马的关系非同一般,阿廷芳与军马心有灵犀,感情深厚,互相体贴。根据“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可知,

30、人与马都因脱力而倒下,由马的脱力能衬托阿廷芳体力不支的状态。根据“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可知,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舔手保暖,能衬托出阿廷芳平日对战马的倾情付出,雪青马在关键时刻懂得回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方建兴【注】初,务农训兵,内治国事;国事既定,北向致讨。军旅将发,拳拳之忧实在后主,拜表纳忠,反复曲折,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

31、之等使在左右。一篇之中,三四致意焉,而其终章尤为切至,侯之虑抑深且远矣!(节选自张栻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材料二:武侯曷为不能兼天下? 曰:遭时然也。夫时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也。圣与贤知时之不可违,则亦因之以制变,兹武侯之不能兼天下也。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故其说先主曰:“今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然犹区区矫励川蜀脆陋之民,屡窥秦川者,非不知魏与吴之势犹前日也,以不忘先主之顾托,不计其死生、险易,唯义之存

32、,示不负汉于天下也。故又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今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此臣所以报先帝之职分也。”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武侯一出汉中,张郃拒之,而马谡先败;再出散关,曹真拒之,粮尽而还;又出斜谷,司马宣王再拒之。武侯提孤兵以深入宣王扼其喉而不战遗之巾帼宣王之不战计得也。武侯之粮屈势格,则将如之何?尚何责其将略非长欤? 此终不能兼有天下者又已明矣。夫以蜀不能取魏,犹魏不能取蜀,势然也。故虽圣与贤,不可以违者,时也。汤不遭桀,不能取夏;武王不遭纣,不能取商。武侯安能独兼天下乎? 然则以武侯之才治民治兵,足以兼天下,然其卒不能

33、者,所遭之时然也哉!(节选自郑獬郧溪集武侯论)【注】建兴(223237):蜀汉后主刘禅年号。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3分)武侯提A孤B兵以深入C宣王扼D其喉而不战E遗之F巾帼G宣王之曰不战计得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致意,指表达真实的心意,与屈原列传“三致志焉”中的“致志”词义相近。B江东,长江在芜湖与南京间为西南往东北流向,此江段的南岸地区一般称为“江东”。C死生,偏义复词,文中指死亡,与“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意思不同。D北,指向北,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

34、”指向东,二者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诸葛亮发展农业,训练士卒,等到国内之事已经平定,于是征讨北方的魏国。在军队即将出发之际,他给后主写了一道出师表,献纳忠心。B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确定。曹操兵强马壮,又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难以与之争锋;孙权已长时间占据江东,也不可能谋取。C诸葛亮并非不知魏国、吴国的形势如同往日,但他不忘刘备的嘱托,努力磨炼川蜀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是要向世人表示自己不负蜀汉。D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散关和斜谷,遭到了魏国大将张郃等人的抵御。蜀军或因将领战败,或因粮草耗尽,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13把材料中

35、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2)若进取荆益,内修政理,以俟天下之变,则霸业可成矣。14诸葛亮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3分)【答案】10CEG11C12D13(1)并且陈说亲近贤臣、远离小人的道理,推荐郭攸之等人,让他们侍奉在(后主)身边。(2)如果攻取荆州、益州,对内革新政治,以等待天下形势的 变 化,那么称霸的功业就可以成功了。14当时的外部形势对蜀国不利。宫中府中之事也让诸葛亮有后顾之忧。【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武侯带领孤军深入,司马懿控制要害之地而不与他交战,(武侯派人)送给他妇女的

36、头巾和发饰(试图激他出战)。司马懿不出战这个计谋成功了。画波浪线的部分多次变换陈述对象“武侯”和“宣王”,“武侯”“宣王”是句首主语,在其前应断开,所以在C、G处断开;“扼其喉”与“不战”是并列成分,用“而”字连接,与主语“宣王”构成完整的句子,所以在E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致意:表达真实的心意/致志:表达真实的想法;句意:一篇之中,反复表达此意。/再三表现出来自己的真实想法。C.错误,“置生死于度外”中的“生死”也是偏义复词,指死亡,与材料中的“死生”意思相同。句意:不考虑死亡、危险。/不把个人的死亡利害等放在心上。D.北:名词用

37、作状语,向北/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句意:向北平定中原/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或因孤军深入,都未能取得胜利”错,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相关内容来看,诸葛亮出兵斜谷,最终未能取胜的原因是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粮草耗尽,与“孤军深入”无关。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陈”,陈说;“远”,远离;“荐”,推荐;“左右”,身边。(2)“若”,如果;“进取”,攻取;“修”,整治;“俟”,等待。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武侯之得先主最晚,于时魏已迁许,孙氏已得吴,天下之势判矣”“武侯之兆基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 武侯之兆基

38、发策,已不能兼有天下者明矣”“ 于是蜀之土地广狭不如魏,民力众寡不如魏,才杰之多不如魏,曹公虽死,其遗臣老将尚存也”可知,在武侯辅佐刘备之时天下三分的形势已经明朗,当时魏国的土地、百姓、人才比蜀国要多,再加上曹操的遗臣老将尚存,因此可以概括为“当时的外部形势对蜀国不利”。根据“专以宫中府中之事为言;且陈亲贤臣、远小人之义,荐郭攸之等使在左右”可知,武侯在进攻魏国之初专门强调宫中的事务,进谏近贤臣远小人的建议,推荐贤能之人,是因为武侯担心宫中府中的事务,因此可以概括为“宫中府中之事也让诸葛亮有后顾之忧”。参考译文:材料一:在(后主)建兴初年,(武侯)发展农业,训练士卒,对内治理国家;国内之事平定

39、后,向北出兵讨伐。军队将要出发之际,对后主实在怀有恳切的忧虑,于是上表献纳忠心,反复曲折,专门言说宫中、府中之事;并且陈说亲近贤臣、远离小人的道理,推荐郭攸之等人,让他们侍奉在(后主)身边。一篇之中,反复表达此意,而结尾处尤其恳切周到,武侯的忧虑或许很深远吧!材料二:武侯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我)说:是他遭遇的时势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时势,即使是圣人和贤人也无法违背。圣人和贤人知道时势不可违背,也就会根据时势来应变,这就是武侯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武侯遇到先主(刘备)最晚,那时魏已迁都到许昌,孙氏已据有吴地,天下的形势已经确定了。因此他向先主建言说:“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是

40、不能与他争胜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历了三世,这可以与他互为外援,但是不可以谋取他。如果攻取荆州、益州,对内革新政治,以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那么称霸的功业就可以成功了。”武侯在创立基业、发动策划的时候,就已经不可能统一天下了,这是很明显的了。然而(他)仍然努力磨炼川蜀地区脆弱卑贱的民众,屡次出兵图谋秦川,不是不知道魏国和吴国的优势还像之前那么明显,而是因为不忘先主的嘱托,不考虑死亡、危险,心中只存有臣子之义,(以此)向天下显示自己不辜负蜀汉政权。因此又说:“先帝三次到草庐之中拜访我,(我)因此十分感奋激发。如今激励并率领三军,向北平定中原,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的职责啊。”当时蜀国的土地面积不如魏

41、国,民众人数不如魏国,人才数量不如魏国,曹操虽然已死,他的旧臣、老将都还在。武侯第一次出兵汉中,张郃率军抵御他,而马谡先战败;再出兵散关,曹真率军抵御他,(武侯)粮草耗尽而还;又出兵斜谷,司马懿率军再次抵御他。武侯孤军深入,司马懿控制要害之地而不与他交战,(武侯派人)送给他妇女的头巾和发饰(试图激他出战)。司马懿不出战这个计谋成功了。武侯军粮耗尽,形势受限,那么还能拿司马懿怎么样呢? 还怎么能责怪他不擅长用兵谋略呢? 这可见(武侯)终究无法统一天下,又已经很明显了。凭借蜀国的实力无法收取魏国,就像凭借魏国的实力不能攻取蜀国,形势就是如此。因此即使是圣人和贤人,不能违背的就是时势。汤不遇上桀,不

42、能攻取夏;周武王不遇上纣,不能攻取商。武侯怎么能够统一天下呢? 既然这样,那么以武侯的才能治民治兵,足以统一天下,然而他最终没能做到,是因为遭遇的时势如此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忆少年别历下晁补之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注此词为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所作。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京,作桃花诗讽刺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同年又贬往连州。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

43、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B“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伤。C“罨画”句写长安风光,接着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D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16古人评价说:“晁词时有健句豪语”,“与轼可肩随”。你认为本词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5C16没有。此词不属于豪放词一类,风格更倾向婉约。词中“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没有豪健之气,更见清丽秀美。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赏

44、析艺术技巧的能力。C.“长安风光”错,“罨画园林溪绀碧”赞历下林泉景胜,所以所写为历下风光。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写作特色的能力。首先回答有没有“与轼可肩随”的“健句豪语”,可回答“有”,也可以回答“没有”。总体看本词更显婉约,建议回答“没有健句豪语”,不能与苏轼相比。然后结合诗句加以理解,扣到婉约即可。结合题目“忆少年别历下”分析,这是一首伤别之作,写作者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在依依不舍中感叹世事无常,年华易逝。总体风格接近于婉约派。上阕大意是:柳树一片,一望无边,画船不知人间离情,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起

45、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伤。“官柳”“画舸”“南山”等意象都是典型的离别场面,承载的是离愁别绪,下阕开头句“罨画园林溪绀碧”写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更见清丽秀美,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没有豪健之气。结尾四句“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大意是: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

46、感慨物是人非,美好、青春不常在,给人带来的是伤感情绪,可见词人抒怀也并非壮志豪情,而是离愁别绪,以及年华易逝的喟叹,情意缠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央领导人曾引用论语泰伯里的一句话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说道:“_,_。”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_”,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中的“_”,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3)二十四节气反映气温、物候等变化,能帮助人们认知时节规律,指导农事,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古诗词中有关二十四节

47、气的诗句有“_,_”。【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狗吠深巷中 寻常巷陌(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弘毅”“吠”“卉”“蛰”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这种情怀,既跟他成长的那个时代 , 也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在其晚年,他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论述至今仍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理论构建方面一块重要和不可撼动的基石。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也注意到生育制度中那种代际关系的反哺模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 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