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绝密启用前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
2、不遗余力,“心有常闲”是心灵保持悠闲。梁启超将其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这是对陶渊明精神特征的总体概括。这两句话为什么能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呢?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思考,关键是其精义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血脉贯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上天运行遵循大道,刚健不已,君子也应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指地顺承天道,君子应效法地,厚德载物,兼容并包。如此,“勤靡余劳”就是陶渊明化的“自强不息”,“心有常闲”就是陶渊明化的“厚德载物”。“心有常闲”不是指简单的闲逸,而是说一个人只有像地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容纳万物,与万物
3、融为一体,这时遇到事情才不会为其堵塞抑郁,能从各种负面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保持“心有常闲”。我们对陶渊明一般的理解是他很飘逸,但是我们仔细阅读陶诗,会发现他的生活是沉重的,“勤靡余劳”“自强不息”是他人生的一个底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向来被认为飘逸平淡,人们把审美眼光更多地集中在“带月荷锄归”一句中,锄完地回家,把月亮带回家,月亮走我也走,这是多么飘逸和美丽,但是我们却忽视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晨兴理荒秽”。陶渊明晚年归田后还有五个男孩子需要抚养,如果不去种地他又不愿
4、意为五斗米折腰,他从哪儿去获得钱财养家糊口呢?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父亲,发现地荒了当然会焦虑,一大早就去锄地,勤勤恳恳地劳作一天,肯定很疲累,但劳动也化解了焦虑,心灵暂时得以安顿,这时候才能有一种“带月荷锄归”的感觉。陶渊明的“勤靡余劳”为其诗歌的平淡飘逸打上底色,但他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心有常闲。这种精神是魏晋风流留给他的印记,也受到他亲近敬爱之人的影响,比如他的外祖父孟嘉。孟嘉喝酒的态度是“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孟嘉神情悠远,旁若无人,与天地融为一体。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以五柳先生自比的陶渊
5、明在喝完酒后的率性态度与孟嘉更近,这正是不为俗羁、“心有常闲”的体现。陶渊明通过饮酒、借助酒的作用融化世间不平之事,厚德载物,胸怀旷达,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陶渊明的“心有常闲”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勤靡余劳”基础上的超越精神,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闲逸。陶诗的闲逸与孟浩然过故人庄到朋友家里过一个重阳节休闲不同,其原因就在这里。有了以上对陶渊明精神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会发现它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个性化传达。正是有了“心有常闲”这样一种心境,陶渊明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发现美,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情景交融的意境,体
6、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人生的各种烦恼、矛盾便像“厚德载物”一样容纳在他的胸怀之中,整个身心处在自由、自然、和谐之中。这种境界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艰难的自强不息和“勤靡余劳”的努力。此一底色在他这首最飘逸的诗里也隐约存在。这就是“结庐在人境”的“结”,什么是“结”?“结”就像蜘蛛织网一样,非常辛勤地去劳动,你住的房子要去“结”,要去建造,而不应一伸手就轻而易举地得到,甚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占有。陶渊明在“结”的同时,还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想憧憬,这是这首诗能够进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前提。另外,要注意陶诗当中有烟火气息,那便是“人境”,“人境”这两个字也非常重要
7、,他“结庐”为什么要结在“人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理想的境界不在天上,不在未来,而就在人间,就在当下,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人间的幸福。所以,桃花源记描绘的幸福生活有劳作,有人间烟火气息。所以说,“结”和“人境”在此处奠定了这首诗的根基,它的文化基因就在于“勤靡余劳”、自强不息,因为你只有将这些筑稳了,你的心才能稳稳当当地“闲”,没有外在、外物束缚的真正的“闲”。是“人境”就会有艰难、苦恼,除了脚踏实地的努力,陶渊明用“心远地自偏”去付出心灵的努力,即与世俗社会当中不符合真善美的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心远”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远,更重要的是心灵距离的远,这就相当于在审美上为自己的心灵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存
8、活的空间。以这样一个审美眼光去观赏外物,你听到的、看到的便不会是“车马喧”,而是“东篱”“南山”“山气”“飞鸟”,于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达到了。(摘编自李剑锋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可阐释为做事不遗余力、勤勤恳恳,心灵保持悠闲。B陶渊明的“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精义与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涵紧密贯通。C陶渊明的诗飘逸平淡,但是其中也有因为养家糊口的压力而带来的无法消解的沉重与焦虑。D陶渊明的“心有常闲”,除受时代影响,还受其外祖父的影响,他借酒达到了一种超越的境界。2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心有常闲”的“闲”是以厚德载物为基、能摆脱各种负面情绪纠缠的“闲”。B只要有“心有常闲”的心境,陶渊明就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就能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C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的“结”既需要辛勤劳动,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想憧憬。D陶渊明的“心远”更强调心灵距离的远,是在审美意识上为心灵创造的存活的空间。3下列选项,最适合诠释第四段中陶渊明“心有常闲”的内涵的一项是(3分)( )A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B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怎样做才能达到陶渊明“
10、心有常闲”的境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_5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具体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如何体现“勤靡余劳”和“心有常闲”的关系的。(6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秋天的音乐冯骥才秋天十月,我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
11、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秋天的音乐。”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地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
12、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
13、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我陡然想起一句话:“我一扑向你,就感到无限温柔呵。”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
14、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战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
15、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既然每个生命都是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之后离去,什么叫作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
16、玻璃一样透明。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在我返回
17、家,把这盘录音带送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笔下明亮的阳光、红褐色的舒展的土地、金黄的叶子,都显得辉煌灿烂。B作者描绘的垂死的老树、拔地而起的森林等景象,与故都的秋的秋景特点相似。C音乐的流动与景物的转换、作者心情的变化完美融合,三者的契合丝丝入扣。D本文综合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更为形象生动。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看似随意实则工巧:既回扣了文章标题,又串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B
18、句写作者随着小提琴旋律的变换,视角逐渐上移,“钻”颇具动态感。C句运用比喻,同时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形象地表达出“我”心情的突变。D句中“欺骗”与本文结尾句的“安慰”对比强烈,表明“我”的无所适从。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随意,却包蕴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1)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2)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_9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
19、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部将黄盖等人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材料二: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
20、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材料三: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注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21、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先主:指刘备。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瑜部将A黄盖等人乃取蒙冲斗舰B数十艘C实D以薪草E膏油F灌其G中H裹以帷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被。与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为”意思不同。B因:趁机。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不同。C乃:于是,连词。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D妻子:妻子和儿女。与桃花源记“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鲁肃和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与孙权达成联合抗曹的协议,才有了后来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对抗曹军。B黄盖等人对船只做好伪装,然后送书信给曹操假说想要投降,曹军中的官吏兵士信以为真,认为黄盖来投降。C材料二中记载曹操南征非常顺利,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刘备一路南逃,到赤壁之战时曹操才遭遇不利。D曹操征讨刘表时,诸葛亮劝刘备应趁机占领荆州。刘备心怀不忍,因此赢得了荆州所有人的民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_(2)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
23、之,焚其舟船。_14三则材料对赤壁之战记载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观插秧姜特立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周家注重开国,幸勿轻农圃。【注】周家:汉家。在胡人执政之后,汉人重掌政权。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诗中写农夫对妻子吃饭休息的招呼置之不理,突显出当时抢种秧苗的忙碌与紧张。B杨
24、诗中农夫叮嘱妻子照管鹅和雏鸭,主要是担心人太忙无暇顾及鹅和小鸭,怕它们走丢。C姜诗“插秧如插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插秧比作插针,突出插秧的辛苦。D姜诗颈联中的“绿”字精妙传神,写出了秧苗长势快,十来天就可让大地变绿。16杨万里的插秧歌与姜特立观插秧都描写了农民插秧的场景,请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鹿幽居山林,习性恬淡安静,文人墨客常借鹿这一意象表达隐逸情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和赤壁赋中的“_”。(2)古代女子常常将容颜老去与自己命运的转折联系起来,如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认为“_,_”
25、就是让自己命运急转直下的原因之一。(3)小达在整理古诗词意象的时候发现,古人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易衰敏锐而细腻,比如说,他们常常通过鬓发的细微变化来表达深沉的感慨,“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中华老字号是我国优秀民族品牌和传统商业文化的集中代表,因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和服务,信誉良好,深受老百姓所喜爱。但是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存在着观念落后、机制老化等。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使中华老字号企业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这些企业如果只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或是将金字招牌当成“倚老卖老”的“本
26、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做不到名副其实,显然是在损害这块“金字招牌”。中华老字号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的品牌,比起一般品牌“含金量”更高,然而要树立起这个品牌并非A 。老字号的金字招牌要避免蒙尘、生锈,就要时时擦拭;老字号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不能B ,要跟上时代步伐,踩在时代的鼓点上。若是老字号不思进取,甚至店大欺客,把众多消费者的情怀和信赖一点一点消磨殆尽,只能被淘汰。只有顺应时势、转变观念,才能不断擦亮传承已久的金字招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A_ B_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
27、(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我故乡的长春湖,位于栖霞县城以北两公里。故乡栖霞,自古就是霞光栖息的丘陵地带,风静水平,景色宜人。元代诗人王君实路经栖霞,留下千古传诵的诗文:“蓬莱南境是栖霞,近水依山数百家。风俗若能存古意,武陵谁去觅桃花。”我从北京回乡探亲,来到长春湖。这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大半个月亮落在湖水中,随着细碎的波浪起伏摇曳,醉了一般。天空有一些洁白的云彩,散淡地漂浮着,在月色的映照下透亮而柔软。湖面铺了一层银光,放眼望去,如明镜一般。那些静立在湖中的岛屿,一半披了月色,一半隐在暗影里,仿佛一尊尊巨大的罗汉。湖边走走。踩着杂草丛生的小路,脚下是一片啾啾的虫声
28、,抬头仰望天空,月亮还在,又扭头看湖面,发现湖中有一座岛屿,月光把岛屿的阴影投在了小路上。据说,这座岛屿上曾经生存着大量的蛤蟆,有一年栖霞遭遇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扑向长春湖边的农田,就在百姓束手无策的时候,岛屿上成千上万的蛤蟆出动了,浩浩荡荡地开进农田,经过几天几夜的生死决战,将肆虐农田的蝗虫全部消灭了,蛤蟆也因为吞食大量的蝗虫而死去。为了纪念这些蛤蟆,当地百姓把这座山称为“蛤蟆山”,并在山上立了一块石碑。20语言文字运用和的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都用到了“一般”这个词语,请结合语境分析这两个词有何区别。(4分)(1)(中华老字号)比起一般品牌“含金量”更高。(2)湖面铺了一层银光,放眼望去,
29、如明镜一般。_21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引用了古诗文和民间传说,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的作用。(4分)_22“那些静立在湖中的岛屿,一半披了月色,一半隐在暗影里,仿佛一尊尊巨大的罗汉”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颐和园一名保洁员为游客介绍四大部洲的“贯口”视频刷屏网络,被网友誉为“最强扫地僧”。据悉,他叫张旭,之所以对颐和园如数家珍,是因为他父亲从事建筑行业,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各种建筑感兴趣。业余时间里,张旭总会查阅各种书籍,从网上搜集各种资料,一点点进行研究对比,再到颐和园进行验证,数十年如一
30、日。张旭的走红,其实源于他对古建筑由衷地热爱,源于他对平凡工作价值的探寻与追求。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参考答案材料分析现代文阅读摘编自李剑锋的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重在探讨“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成为陶渊明人格总赞的原因及其对陶渊明产生的影响。其思想内涵与必修上第三单元陶渊明的归因田居(其一)密切相连。阅读本文,有助于理解陶渊明回归田园、热爱田园的思想内核。题目设置侧重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理解整合
31、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推断应用等能力,体现了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1C解析:C项,“无法消解的沉重与焦虑”理解有误,文章第三段说“劳动也化解了焦虑,心灵暂时得以安顿”。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2B解析:B项,表述过于绝对,有“心有常闲的心境”是后面结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能力。3A解析:第四段中“心有常闲”的意思是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辛勤劳作的基础上的超越精神,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悠闲。后文陶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比较说明陶渊明的闲适与游玩时的闲适是不同的。A项,“乘微雨去锄瓜”可以诠释陶渊明“心有常闲”的内涵。
32、B、C项,都是外出游玩时的闲适。D项,虽不是游玩,但也并没有以辛勤劳作为基础。故选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观点论证的能力。4答案:敞开胸怀,容纳万物。要经过艰难的自强不息和勤靡余劳的努力。远离世俗中不符合真善美的事物,用审美的眼光去观赏万物。(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5答案:“勤靡余劳”是“心有常闲”的前提。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回归田园的第一步就是“开荒南野际”,这就为后文描绘田园生活的“闲”打下了基础。“心有常闲”是在“勤靡余劳”基础上的超越精神。归园田居(其一)中,正是有了具体的劳动,作者才能抛开束缚,种桃栽柳,看炊烟袅袅,闻鸡鸣狗吠,享虚
33、室余闲,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从而达到一种超脱境界。“心有常闲”“勤靡余劳”共同铸就了陶诗“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两者和谐地出现在诗中,实现了“复得返自然”的境界,反映了诗人的精神品格。(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亮点题)材料分析现代文阅读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秋天的音乐。在内容上,它融写景、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完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基本特征;在写法上,与必修上第七单元(散文单元)有诸多相似、相连之处。本文文质优美,带领学生体验了一场秋天音乐上的旅行,并获得了一些人生启迪,具有很好的“立德树人”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6B解析:
34、B项,“拔地而起的森林”与故都的秋特点不相似。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把握艺术手法的能力。7D解析:D项,“表明我的无所适从”解读错误,作者坚信“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因为他“不懂”朋友为何会说“安慰人生”的话,此句作者并没有“无所适从”。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8答案:(1)潇洒与悠然源于创造。秋天创造了丰收,创造了灿烂的美景,所以它才那么潇洒悠然。人生只有不断创造才能精彩,才能活出真正的潇洒与悠然。(2)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浓林深处翠绿的幼树,让作者领悟到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生命可以结束,但生命的价值会留下记忆,在新的生命体中延续。(每句2分,意
35、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能力。9答案:取材广泛自由,本文既有对音乐的描摹,也有对各种或灿烂、或疏淡、或萧条、或庄严的秋景的描写,还叙写了火车上两位老人的交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既有一路行程及所见秋景的叙述描写,也有有感而发的抒情和议论。叙述主线清晰:本文以“秋天的音乐”为主线。串联了景与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旨明确:作者借一路所见的秋景及人事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蕴含了深刻哲思。(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材料分析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三国志中三个人物的相关记载,三个人的传记中都记载了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但由于立场不同,对赤壁之战的
36、记载在角度上、详略上都有所不同。三则材料并列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三则材料对接了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拓宽了学生的思维。10CEH解析:“蒙冲斗舰数十艘”共同作“取”的宾语,故在C处断开;“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为三个连续性的动作,故E、H处断开。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11C解析:C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是副词,竞。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意义的把握能力。12D解析:D项,此处是形势所逼,“心怀不忍”与“赢得民心”没有因果关系;“所有人”范围扩大,应为“大多数人”。命题意图本题
37、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意的能力。13答案:(1)顷刻间,浓烟烈火充满天地之间,被淹死、烧死的人和马不计其数。(“顷”“张”“人马烧溺死者”各1分,句意1分)(2)与刘备合力,在赤壁与曹操大战,大败曹军,烧毁曹军战船。(“并力”“战于赤壁”“破”各1分,句意1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4答案:材料一重在叙述周瑜等人的计策实施过程,以突出周瑜的形象。材料二对曹操赤壁之战的失利一笔带过,言简意赅,保全曹操的枭雄形象。材料三更侧重强调刘备方面在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塑造刘备形象。(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文章侧重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参考译文】材料一:
38、建安五年,孙策死了,孙权统领事务。建安十三年春天,孙权征讨江夏,周瑜担任前部大都督。这年九月,当时刘备被曹操攻破,想要带领军队向南渡江。(刘备)和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在一起商量大事。趁机就进驻夏口,派诸葛亮去拜访孙权,孙权于是派遣周瑜和程普等人和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的军队已有疫病,一开始交战,曹操的军队便败退了,曹操带领军队驻扎在江北。周瑜的部将黄益等人于是准备了数十艘轻快的战舰。用柴草装满。把青油灌进去,用帷幕把船裹上,上面竖上旗子,先写信向曹操报告,用自己想投降来欺骗他。又预备小舟,将它们系在大船后面,于是就按照次序一起前进。曾操的将士们都伸长脖子在看,都指着说这是黄盖来
39、投降。黄益放开这些船,同时点火。当时风又大又猛,把岸上的驻扎营地都烧了。顷刻间,浓烟烈火充满天地之间,被淹死、烧死的人和马不计其数。曹操军队战败后退,返回南郡坚守。材料二:(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向南征讨刘表。八月,刘表病逝,他的儿子刘琮接替其职位,驻扎在襄阳,刘备驻扎在樊城。九月,曹操抵达新野,刘琮就投降,刘备逃往夏口。曹操进军江陵,于是评定荆州归服之功,封侯十五人,任命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曹操到赤壁,与刘备交战,失利。这时军中发生严重的疫病,死的官吏和士兵非常多,于是曹操带军返还。刘备于是占有荆州、江南诸郡。材料三:十二月,曹操向北征讨乌丸,刘备劝说刘表袭击许昌,刘表没有采纳。曹操向南
40、征讨刘表,正逢刘表病逝,刘表之子刘琮代为执政,派遣使节向曹操求降。过了襄阳,诸葛亮劝说刘备进攻刘琮,那么荆州就可以占有了。刘备说:“我不忍心。”于是停下马呼喊刘琮,刘琮害怕不敢起身。刘琮的手下和荆州的百姓很多都投靠了刘备。曹操因为江陵有军用物资,担心刘备占有了,就放弃行李粮草,轻装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已经过去,曹操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急速追击,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等人。刘备丢下妻子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乘马奔逃。曹操夺取了他的人马辎重。刘备派遣诸葛亮去和孙权联络结盟。孙权派周瑜、程普等数万水军,与刘备合力,在赤壁与曹操大战,大败曹军,烧毁曹军战船。刘备与东吴军队水陆并进,一直追击到南郡,
41、彼时正流行瘟疫。曹军死亡非常多,曹操只好撤军返还。材料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姜特立的观插秧,与教材紧密相联。两首诗题材相似,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又略有区别。命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以及能通过意象、手法等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能力。15B解析:B项,“主要是担心人太忙无暇顾及鹅和小鸭,怕它们走丢”解析错误,应是农民担心鹅和小鸭会踩坏刚栽下去还没扎下根的秧苗。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16答案:相同点:都写出了农民劳作插秧的辛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关心。不同点:杨诗歌颂劳动者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精神的赞美。姜诗借
42、秧苗青翠的景象表达了对汉人重掌政权、农民可从事本业的庆幸与喜悦之情,同时讽谏统治者重视农业的作用,巩固统治。(相同点2分,不同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17答案:(1)且放白鹿青崖间 侣鱼虾而友麋鹿(2)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3)示例一: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示例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每空1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名篇名句的能力。材料分析语言文字运用是一则时文,探讨的是中华老字号该如何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以及如何让它焕发生命力的问题。中华老字号作为鲜活的历史传承,是很多地方的“形象大使”,阅读此文,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
43、文化,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与必修上第四单元的主旨贴合紧密。18答案:A一蹴而就(或轻而易举) B故步自封(每空1分,其他答案符合情境亦可得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9答案:句,将“所”字去掉,改为“深受老百姓喜爱”或“为老百姓所喜爱”。句,在“等”之后加“问题”或“不足”。句,去掉“随着”或“使”。(每处2分,其中序号正确1分,修改正确1分)解析:句式杂糅。成分残缺,缺少与“存在”相搭配的宾语。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材料分析语言文字运用对故乡长春湖的描写非常细腻,字里行间渗透了对长春湖的热爱,对故乡的思恋之
44、情。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抒情含蓄,文质优美,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试题设置了词语辨析、引用的作用、修辞三种题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20答案:(1)句中的“一般”是形容词,普通的,与“特殊”相对。(2)句中的“一般”与“如”构成固定结构,表示一样、同样,用在比喻句中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不同含义的能力。21答案:引用王君实的诗句,一方面强化了故乡栖霞风景秀丽、景色宜人、风俗古朴的特点,另一方面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引用民间传说,一方面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另一方面为故乡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引发读
45、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引用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的能力。22答案:比喻:将湖中的岛屿比作巨大的罗汉,湖中的岛屿是本体,巨大的罗汉是喻体,两者的相似点都是庞大而安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岛屿的巨大、安详和庄严,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意。拟人:把岛屿人格化,岛屿具备了人的“静立”“隐”等动作特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岛屿宁静、肃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颐和园一名保洁员为游客介绍四大部洲的“贯口”视频刷屏网络,被网友誉为“最强扫地僧”。据悉,他叫张旭,之所以对颐和园如数家珍,是因为他父亲从事建筑行业,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各种建筑感兴趣。业余时间里,张旭总会查阅各种书籍,从网上搜集各种资料,一点点进行研究对比,再到颐和园进行验证,数十年如一日。张旭的走红,其实源于他对古建筑由衷地热爱,源于他对平凡工作价值的探寻与追求。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指导】这是一则新闻时事类写作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