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晋城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劳动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是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
2、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使其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
3、影响,即文化实践。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劳动教育通过切实的劳动实践提高人的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生产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推动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进而推进了文化实践的深入与革新。同时,劳动教育又是文化实践的载体,文化融入是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劳动教育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无论是田园种植、印染工艺、纸扇泥塑、裁衣织布的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的实践,还是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是对文明与智慧的追溯,也唯有通过广泛蕴藏于生产生活的
4、劳动实践,才能进一步启迪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人们只有成为劳动实践的主体,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的主体,才能在面对各类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时,建构更为科学、稳定的思想认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摘编自马慧子 马梅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材料二: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中小学生学做饭”成为热点话题。但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而应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
5、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不仅能劳动、会劳动,更要愿劳动、爱劳动。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现象。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劳动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更要通过劳动过程实现提升精神面貌和确立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在劳动教育中做好方案设计,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中,领悟辛勤劳动的价值,珍惜劳动成果,体现“以劳守义”的劳动教育价值。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防止“本末倒置”情形。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要采取符合具体劳动条件和普遍教育规律的劳动方式,以现实可行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跳出“削足适履”的刻板模式;另一方面要超越以劳动成果评比为主的考核方式,明晰作业任务只是劳
6、动教育的底线考核,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防止落入“见物不见人”的评价陷阱。 劳动教育要强调“以劳促全”,纠正“劳动负担”的观点。过去劳动教育被错置于与学习对立的位置,其原因在于对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错判,导致参加劳动被视为耗费时间精力的负担,出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缺位、家庭中疲软、社会中淡漠”的现象。尤其在“双减”政策下,要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避免出现“代为劳动”“摆拍表演”。“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新时代劳动人才的培养成效,关系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建设水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程度。
7、做好劳动教育,真正形成以学校劳动为主渠道、家庭劳动为基础、社会劳动为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摘编自鲁明川 应腾劳动教育:重在“育”,不可止于“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文化和劳动密切相关,劳动是人成长中精神的来源,劳动教育让人通过传承知识技能得到文化的启蒙和教化。B.材料一谈到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和载体,这和材料二中强调的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的原则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劳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新时代劳动人才的培养成效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程度都是由劳动决定的。D.材料二
8、提到劳动教育要重视三个层面,以及要防止出现三个错误,号召人们务必要切实做好劳动成果的考核评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劳动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劳动教育能够从身体和精神层面引领个体,帮助个体借助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获得更高的精神文化滋养。B.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主动去劳动,发自肺腑地想劳动,而增加家务劳动只是其一个组成部分。C.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文化融入,其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新发展。D.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提前进行方案设计,要采用现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劳动实践,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9、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第二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B.材料二由劳动课引发的热点话题切入,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强。C.材料一指出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劳动、科技应用等的实质,旨在论证劳动创造了美。D.材料二中运用对比论证,将过去对劳动教育的误区及现在正确的认识对比,有说服力。4.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的论述对象都是劳动教育,二者的论证角度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开展“播种绿色,美化家园”盆栽种植活动。同学们用文字讲述了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所思所想,将知识融入劳动实践中。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种植体验,
10、助力学生培养了热爱劳动、亲近自然的品质。请联系两则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这次活动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难忘的影子(节选)金克木大学的门进不去,却不妨碍上另一种大学。初到北平的一个多月里,青年A在火车站先得到一位“把头”上了一课。后来老李又给他系统地讲了几个专题“酒缸”、京戏等。公寓掌柜永远是那样点头哈腰,面带笑容,还没露出另一种脸色。虽没来挂号信,但第二个月的钱已经要去了。伙计永远面无表情,只做照例公事。除说出自己是唐山一带人以外,什么情况也不透露。公寓住客几乎都是学生,互不招呼,陌生到底。过不了几天,青年A便自
11、封为“马路巡阅使”,出门去走街串巷了。他不敢走远,只在西单一带溜达。他在石驸马大街的原先女师大的门前徘徊。看男女学生进进出出,有时还有坐包车(专用人力车)来的夹着皮包的教授。他对这些大学生不胜羡慕。心想着他所知道的女师大的著名教授鲁迅、钱玄同、黎锦照、杨树达。这些人的书和文章他读过,以为教授都是这样的大文豪、大学问家。在离师大不远的世界日报社门前,他每天看张贴在报栏里的当天的报纸。从大字标题新闻到副刊和广告都不放过。他觉得这里的报纸和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不大一样。一条条胡同里转来转去,终于在宣武门内发现了一条“头发”胡同。北京的地名奇怪,有很难听的“皮库”胡同,又有并不很细长的“头发”胡同。不料这
12、条胡同里有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也是大学。他走了进去,从门房领到一个牌子,便进了门,不看文凭,也不收费。这是两层院子。外层院子长方形。靠街一排房子是兒童阅览室。里层院子是方形。一边厢房是閱报室,一边厢房是馆长室和办公室。正面三大间大房打通成一个大厅,中间空一块,两边相对是一排排桌椅,每人一桌一椅,行间有通道,正面一个柜台,台后桌子两边对坐着两个女馆员。后面有门通书库。也许后面还有个院子。柜台两边靠墙有书柜,一边是目录卡片柜,一边是上下两层玻璃柜,上一层是“万有文库”,下一层是一些同样大小的英文书。下面光线不足,望了半天,才看出书脊上共同书名是三个词:“家庭大学图书馆(丛书)”。目录柜中一查,
13、古旧书不多,洋书只有摆出的那些,几乎全是“五四”以后的新书。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青年A便天天来借书看。中国的,外国的,一个个作家排队看“全集”,有几本,看几本。又去隔着玻璃看“万有文库”的书名。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于是他用笨法子,排队从头一本本借看,想知道都说些什么。史记石头记水滸以及因数分解轨跡与作图之类就不借了。有的书看不明白,简直不知所云。例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引论,都是文言译本,看来好像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还难懂。他想外国人原来一定不是这样讲话的,外国书不看原文的不行,變成中文怎么这样奇怪,不像是有头脑的人在说话。于是他奋勇借閱“家庭大学丛书”,
14、也从头一本一本借出查看是些什么,硬着头皮连看带猜,还是有懂有不懂,但觉得有的书比那几本文言译本还明白些。他认为这不是文言之过,因为严复、林紓的译文也是文言,却明白如话,看得下去,也有外国味。怎么外国哲学家的头脑特别?他因此下决心学外国文,倒要看看外国人怎么说话、作文,怎么思想,是不是有另一种头脑,中国人懂不了。到哪里去学英文呢?补习学校也进不起啊。除上图书馆以外,他仍在街巷中“巡阅”。有一天偶然看见一家大门边贴着一张红纸条,上写:私人教授英文。进去一问,原来是一位三十来岁的人,说是课本自选,语法也可以教,从字母学起也行,每天下午一小时,每月学费四元。这里就是他的家。他下决心学,交了四元学费。他
15、已接到家信,批准他留在北平上大学,过旧历年前可以再汇一笔钱来。学什么呢?从家里帶来一本破旧不堪的英华双解辞汇、一本英文典大全和一本英语构造法,都是英文本,但非外国原著。纳氏文法等书哥哥说自己要用,不给他。这几本不合用,得去买。去西單商场新书摊上看了看,又到一家旧书店去找,却不知买什么好。记得那位在上海大学上过学的说,他念的是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英文译本。这本书他不喜欢。忽然看到一小本世界书局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后面还附点词汇,很便宜。他想起一些同学和朋友迷上这本书,是郭沫若译的,他也看过,却不知好在哪里。他想歌德这书在当时德国和现在中国这样风靡一时,郭沫若都肯介绍,可见其中定有奥妙,从汉
16、译看不出来。德文的看不懂,英文译本总比中文译本更接近原文吧。于是花两角钱把这本半新不旧的书买了,当英文课本读。 第二天去那人家里学英文。老师一见要念这个,他也没看过,愣了一下,也没说什么,就从头一句一句讲。青年A既看过中译本,又先查过生字,一听之下,觉得英文也并不难。学了几天,读了开头几封信,自认为自己查查字典也能看下去,而且觉得那英文不比郭沫若的中文好,还是看不出歌德的天才在哪里。想来只有读德文时再念原文了,便向老师提出。老师欣然同意,说,学英文当然要念英国人写的书,翻译总是不如原文,尤其是文学书。青年A认为英国诗没有一首能译成中文不走样,译得好也只能算是中国人重作的。那么读什么呢?请老师推
17、荐一本。屋里连书架都没有,只有几本书堆在桌上,老师便拿过一本给他看。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种硬书皮的读物,家里有几本,如天方夜谭等,不过这一本他没见过。这书的中文名称是阿狄生文报据华。“这是英国散文的模范,值得精读。这才是英文,真正的英文。英国学生都要熟读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年A选择了图书馆作为自己求取知识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不需要文凭,还是免费的,并且里面的书籍他没有读过。B.青年A因为进不去真正的大学,所以只好上另一种大学,“老师”有那种不请自来的火车站“把头”,还有老李、公寓掌柜等人。C.青年A在街巷中“巡阅”的成果
18、除了发现了市立图书馆,还发现了私人教授英文的家教,且比补习学校的收费低。D.青年A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作为英文课本,但老师也没有阅读过此书,青年A学了不久,就根据自身情况放弃了阅读此书。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写青年A面对令人窘迫的陌生环境,无奈去街头寻找求学机会的境况,幽默的语言中极富自嘲意味。B.句子写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年A终于发现了求学的地方,“宝藏”一词的背后是他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C.句子写青年A做事果断,毫不拖拉。他为了能阅读英文原著,立即寻找了合适的地方,花钱学习英语。D.句子写青年A对英译汉诗歌的评价,指出这种翻译作品质量的低劣,
19、肯定了中国作家诗歌创作的优势。8.本文是金克木的自传体小说,但他在文中不用第一人称“我”却以第三人称来讲述青年A的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9.张定浩说:“小说中的青年A其实就是金克木,学问在金克木那里都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他会问问题、找问题和找到兴趣点并探索下去。”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
20、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
21、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
22、可畏哉!(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注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
23、相关的人连带受罚。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D.第四段拿
24、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4分) (2)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4分) 14.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沈仓曹赴江西 白居易落日驱单骑,凉风换袷注衣。远鱼传信至,秋雁趁行飞。洛下闲居住,城东醉伴稀。莫辞船舫重,
25、多觅酒钱归。注袷,同“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标题中的“送”字表明了事件,“沈仓曹赴江西”则为写诗背景。B.首联第二句写出了天气转凉需要换夹衣,同时也渲染了气氛。C.颔联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意象使用上有相似之处。D.本诗叙事、描写并用,叙事简洁,语言浅近通俗,情感奔放外露。16.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_,_”两句以积土成山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的道理。(2)“同心而离居”是古时很多有情人不
26、得不面对的人生常态,大多也只能“忧伤以终老”。但秦观鹊桥仙中,词人却以“_,_”两句充满哲思的议论,概括了爱情的真谛,命意高妙,全然不同于他人的黯然神伤。(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曾听过一句话,说是“大冬天,哪怕在室外,也要围炉煮茶。”【甲】以前我不信,现在我信了。眼见为实。这是租了苏州小巷里最为普通的“旧”房子,没有做成新的“旧”,而是保留着旧的“旧”,既不用太大的投资,又切合了今天各类人群怀旧的情绪和需求,亦是古城内古
27、宅旧居活用的一个生动而又切合实际的典范。没有什么高大上,只有人间小烟火,于是聊天的话题也就_地随意起来。没有主题,没有目标,只有闲适,在一个寒冷的日子,在一间朴素的茶室,围炉煮茶,似乎就是放松闲聊的最佳选择了,一边还动手烘烤那些小食、玉米、红枣【乙】吃的就是个亲切随意。其实,老苏州人对围炉煮茶并不熟悉。我曾经在小说中写过苏州人喝茶的情形。有早上进茶馆喝茶谈生意的,有下午边喝茶边听评弹的,有晚上在园林内喝茶聊天的。苏州还有一种喝茶方式叫“吃讲茶”,【丙】就是通过喝茶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双方吵得_的时候,就进茶馆找调解人安排“吃讲茶”,什么话也不用说,不用_,也不用诉说委屈,等到茶吃得淡了,他们的
28、矛盾已经化解了,站起来。【丁】谢过调解人,走出去,这时候外面的世界阳光灿烂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从前作为云南、贵州等地少数民族习俗的围炉煮茶,不知怎么一下子传开来,火起来,受到追捧,真是让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甲】【乙】【丙【丁】前的标点符号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找出并说明错误原因,然后修改正确。(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1856年,采石工人在一个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岩壁的山洞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骨骼化石被人们命名为“尼安德特人”。他们比现代
29、人更为强壮,尤其是手臂与手掌的部分。尼安德特人从40万年前开始生活在欧洲和亚洲西部,食物_,主要捕猎小型或中型动物(如山羊和小鹿)为食。他们是穴居者,也偶尔建造露天营地。距今2.8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在与远古智人的竞争中失败,从而整个族群灭亡。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对尼安德特人十分感兴趣,他们希望对尼安德特人有更多地了解。帕博也是好奇者之一。在完成了对木乃伊的研究之后,帕博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尼安德特人的研究。当然,首先遇到的难题是_。与木乃伊相比,尼安德特人的遗骸更为稀罕,测序样本难以找到,更别说从其遗骸中提取DNA。对生物学家来说,对现在的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但是,要对古人类进
30、行基因测序,_,这是因为要想从人类化石中提取生物大分子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这些化石历经数万年的风风雨雨,还有细菌的不断吞食,化石中残存的有机物质已经微乎其微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的关系如何?”余秋雨回答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余秋雨的回
31、答何止阐述了旅行的意义,人生、社会不也是如此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从原文看,文化的启蒙和教化是通过劳动教育让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才达到的。C项,“都是由劳动决定的”错误,从原文看,应该是由“劳动教育的质量”决定的。D项,“号召人们务必要切实做好劳动成果的考核评比”错误,从原文看,是要求人们“要超越以劳动成果评比为主的考核方式”。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32、。“主要形式”错误,从原文看,应是“重要形式”。3.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旨在论证劳动创造了美”错误,从原文看,应是为了论证劳动教育能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增强文化自信。4.材料一是从劳动教育意义的角度,侧重于劳动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文化上的价值。材料二是从劳动教育内涵的角度,侧重于劳动教育的本质、方式和成效。(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目要求对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分别进行阐述,答案须从两方面来组织。5.学校的这一活动重视了劳动和教育的有效结合,落实
33、了“劳以致用”,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这一活动让学生于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提升了种植技能,完善了个体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这一活动承载了文化实践,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能够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位学生的内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先分析题目内容,再用材料中相关观点进行点评即可。6.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里面的书籍他没有读过”分析有误,从原文“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史记石头记水浒以及因数分解轨迹与作图之类就不借了”可看出。7
34、.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关键句子的能力。“肯定了中国作家诗歌创作的优势”分析错误,原文“译得好也只能算是中国人重作的”是说翻译作品质量高一些的,也没有原作的韵味,因为它是翻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创作的。8.能够更好地展现故事中的青年A求学的经历,方便读者更加客观地观察评价青年A的形象特点和人物经历,使小说更具可读性。使用第一人称“我”,虽然能使自己的故事更加真实,叙述效果更加自然,但会限制故事的视角转换,不容易理清青年A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情感的发展脉络。(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构思技巧的能力。先审清题意,再从可读性和故事视
35、角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即可。9.金克木对求学始终把握着主动性的原则,虽然进不去大学的门,却没有停止对学问的追求。他主动读女师大著名教授的书和文章,每天看张贴在世界日报社门前报栏里的报纸。坚持每天来“头发”胡同里的市立图书馆借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阅读。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英文,以便阅读英文原著,把握外国人怎样说话、作文和思考。(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目已明确是谈作者做学问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文本找出相关事例进行说明即可。10.ADF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
36、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1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词义不同,“寓逆旅”中的“逆”意为“迎接”。12.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错,文章指出“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可见两者均有害于国,无所谓危害大小。并且结尾处作者还特别强调“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即那些阿世邀宠的人更可怕。13.(1)(秦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能用钱财收买的著名人士,就多送礼物来结交(收买)他。(关键点“阴”“下”“遗”每点1分,大意1分)(2)(商鞅)凭
37、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关键点“因”“富强”“迄”每点1分,大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关键字词的落实,译文语句要通畅。14.原本跟荀子学习儒家之学,窥探到秦王残暴放纵之心,便极力迎合推行酷刑峻法来求得恩宠。为了保住自己的显贵地位,谏逐客,听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导致天下叛乱。(每点1分,两点都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
38、,向荀子辞行。秦王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秦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能用钱财收买的著名人士,就多送礼物来结交(收买)他;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李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材料二: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
39、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进入)。(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秦国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方便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方便,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为什么呢?秦始皇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
40、尚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况且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推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
41、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我认为那些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臣子,他们的为人尤其可怕啊!15.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情感奔放外露”理解错误,全诗的情感十分内敛。16.对友人的眷恋不舍。诗中的“远鱼”和“秋雁”是自然界中的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诗人抒发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颈联“洛下闲居住,城东醉伴稀”,写出过去闲居之时,诗人与朋友
42、相互喝醉酒的状态,表达诗人对以前的怀念之情。对朋友未来的期待。尾联“多觅酒钱归”中的“酒钱”暗示诗人对朋友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抓住诗句内容,宏观把握,微观切入。17.(1)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2)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3)示例一: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示例二: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示例三: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前两小题内容分别出自十二章、秦观鹊
43、桥仙,两篇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推荐背诵篇目。第(3)小题为开放式默写题。18.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不可开交(不亦乐乎)据理力争(每处填入的成语恰当且书写无误得1分,不恰当或书写有误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依次填写。19.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苏州人喜爱喝茶这一特点。运用“早上”“下午”“晚上”等词,从时间的变化角度展开铺陈,强化了表达力度。(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要熟练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并能准确分析其表达效果
44、。20.【甲】处,原因及修改:这里是局部引用,句号要移到引号外。【丁】处,原因及修改:这里表明矛盾得到解决之后的表现,“站起来”与“谢过调解人”“走出去”是先后的动作行为,中间不能用句号,要将句号改为逗号。(每处2分;准确指出1分,说明原因及修改1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使用正误及准确修改的能力。两处错误:一处为引号和点号位置的问题,一处为逗号误用为句号的问题。21.1856年,采石工人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岩壁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骨骼化石,这种古人类被人们命名为“尼安德特人”。(改对一处得2分,两处都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一个”
45、要调到“山洞中”的前面;在“被人们”的前面加“,这种古人类”,让原来的两句变成三句。22.以肉食为主如何获得测序样本 难度就变得相当大(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更多试题与答案,关注微信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第处根据后面“主要捕猎小型或中型动物(如山羊和小鹿)为食”的相关信息可知,这里要填“以肉食为主”之类的内容;第处根据后面“测序样本难以找到,更别说从其遗骸中提取DNA”和下段中“对现在的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可知,这里要填“如何获得测序样本”之类的内容;第处根据前面“对现在的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已经不是什么困难
46、的事情了。但是,要对古人类进行基因测序”和后面信息可知,这里要填“难度就变得相当大”之类的内容。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的关系如何?”余秋雨回答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余秋雨的回答何止阐述了旅行的意义,人生、社会不也是如此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一、材料解读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
47、分组成。材料是余秋雨对“旅行的意义”的回答,他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本质上是相同的,“路”就是“书”,读书是在为人生找出路,旅行也是在找出路,生命是短暂的,无论是读书还是旅行,都要极力寻找,极力体现生命的价值。写作任务是结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作要求则主要从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二、写作任务分解任务一:紧扣材料,发散思维。材料的最后一句“余秋雨的回答何止阐述了旅行的意义,人生、社会不也是如此吗”,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能够不局限于材料,而将思路拓展开来。那么,人生、社会和余秋雨所谈的“旅行的意义”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指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之后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现在的“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