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新定位:从作文走向表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新定位:从作文走向表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新定位:从作文走向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作文”定位为“表达”,在课程总目标中阐述为“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并将这种能力贯穿于阅读、探究、审美和跨学科学习中;学段要求也不见“写话”“习作”“写作”的名称,取而代之的是“表达”,同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上,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六个任务群都有关于表达的要求,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对“表达”要求的综合表述,呼应新课标所明确的语文课程性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正确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的定位,是教好统编教材习作的前提,是开展作文教学改革探索的立足点和关键点。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阶段要求及课程教学建议等表述中用“表达”取代“写话”“习作”“写作”,意味着关于作文教学的定位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作文教学的定位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实
3、践性的特点,要强化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借助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语言文字来连接学习,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思考,连接自我。意味着作文教学走向真实的写作,要立足真实的写作任务,要经历“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过程,写作成为“一种提示、协助、解决问题的手段”,成为一种学会学习的工具;意味着作文课程要“回归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交际语境”“培养学生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书面交际能力”。从作文走向表达,新课标的这一颠覆性变化,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发扬作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坚持目标导向、问
4、题导向、创新导向,确定作文教学的定位,凸显写作能力作为学生的基础学力,作文教学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内容,更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寻作文教学的策略。一、作文走向表达,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基础教育任重道远。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关键能力不足、核心素养亟待完善。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梳理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新变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
5、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突出教育的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着力塑造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根据课程方案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写作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一直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提高学习技能、提升交往能力、进行研究创新的关键能力。写作如何定位,写作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写作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写作教学如何适应时代
6、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写作教学如何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语文课程标准需要全面回应并确保落实。写作本身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写作教学被固化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训练,被窄化为应付单元作文、考试作文和比赛作文三个场景,被定势为语文教师和语文学科的单一教学,忽视了写作在各科学习中的运用,忽视了写作在学习生活中沟通、交流和表达的功能。强化“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凸显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体、规范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新课改对写作教学的新要求、新思路。我国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作文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勃
7、勃生机。其中学科作文教学倡导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立足学习生活,着眼丰富的学习情境,激活细微的学习体验和感悟,链接多样的学习样式,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创新力为目标,用文字记录各科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跨学科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标最受瞩目的是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在课程实施上建议:“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
8、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的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并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学会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实现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学会用写作连接社会,连接学科,连接学习。“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特别设立的课程内容,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操作策略到课程实施,都对跨学科学习有细致明确的要求。跨学科学习成了各个学科的连接点,成了各学科沟通的桥梁,成了各学科培养核心素
9、养的阵地。新课标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强化跨学科学习的训练。要求“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求写观察日记、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活动方案、读书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实用文体,“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利用各种媒介分享学习所得。总之,从作文走向表达是以作文为连接点,以写作活动为平台,以沟通分享为本质,以同伴互助为核心,以跨学科为突破口,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表达来整理思路,优化思维,实施高阶学习和深度学习。它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推动着课程改革的
10、深入,是新课改步入深水区的必然选择。二、作文走向表达,寻求深度学习的转型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成了立足社会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追求必然会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型,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填鸭式教学,一言堂课堂,题海战术训练,完全割裂了生活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割裂了学生求学和人格养成的关系,学生在封闭的、单一的、呆板的、异化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训练,导致学业负担不断加重,高分低能现象愈演愈烈,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生活力被消耗殆尽。新的课程方案从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出发,科学应对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举减负提质的旗帜,为教与学范式的转型确立了基本原则。日本学者佐藤学
11、在其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中提出:学习即沟通,学习即表达。他认为:学习应从“积蓄”知识与技能活动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在课堂中实施旨在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自主创造意义与建构世界的思维与能力的“反思式学习”。学习即沟通和表达源自于苏格拉底的“对话学习”,苏格拉底通过不断地与人对话,顺着对话者的思路提出各种问题,引发交流者从习惯的观念中觉悟出“无知之知”,这就是著名的“助产术”“问答法”。杜威吸收了苏格拉底关于“对话学习”的思想,并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认为:学习是基于同环境交互作用的“问题解决思维”(反省性思维),学习的经验不仅是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是同客体
12、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身对话的沟通的重叠性交互作用的经验。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共享的文化,形成民主主义之基础“共同体”的场所,并把学校视为“学习共同体”。佐藤学在梳理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把学习定义为一种“意义与关系的重建活动”,指出学习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是一种对话、交往行为。快乐的学习是由“座学”走向“活动式学习”,由个人独白式学习走向同他人对话的“合作式学习”,由“占有式学习”走向“反思式学习”。学习应该走向“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应该在课堂中培养“反思式学习”。佐藤学强调:学习者应当把学习的素材、内容、思考、体验,通过和他人的交流,获得情感的认同和经验的共享,
13、求得他人的帮助,获得他人的肯定,使学习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余文森立足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提出“读思达”教学法,认为“阅读是基础和前提,思考是关键和核心,表达是归宿和提升。读思达构成一种完整的学习、深度的学习。”显然,重建学习概念,实现学习方式的转换,离不开对话、沟通和表达。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和他人、社会、自我的互动,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分享学习的成果,并通过表达构建学习共同体,走向学习的个性化、趣味化、深刻化。写作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体现,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分数的性质,学习认读分数,学习认识分子、分母、分数线及各自的关系,并联系生活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常态的一节
14、数学课,立足真实的学习情境和真实的表达任务,借助写作学习数学,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加深对分数性质的理解,并构建个人的、趣味的、有用的数学概念。具体做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第一,新课的导入。老师是如何导入新课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分数的情景,分享以下有关分数的故事,比如分菜,分作业本,分任务,分水果,分玩具,分书本等。开头交代分的原因,然后写清楚分的过程,按什么标准分,怎么分,谁主持分,谁执行分,谁得到多少,得到后有什么感受,相互间怎么对话交流等,最后写分的结果、收获,重点要以此理解分数的性质。第二,课堂的学习。数学老师是个什么样的老师,上课时穿什么衣服,当时是怎么进教室的,课堂上
15、提了哪些问题,怎么一步步教我们认识分数的。同学们是怎么准备上数学课的,课堂上大家是怎么动手、讨论的,你和同桌是怎么交流的。老师是怎么总结学习内容的,我们学了后有什么收获等,详细记录上课情况,写清楚同学们上课的表现,体会教师上课的动作、语言、神态,理清上课思路,回味课堂上的精彩。第三,数学故事。可以编写一个数学童话来理解分数的性质,分数奇遇记、分数王国探险记、分数和整数的对话等;想象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它们是如何上数学课的,用所学知识编写的故事,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等。第四,课堂小结。按照一定的范式学会总结,明确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框架。课堂教了什么内容,具体包括哪些知识
16、,这些知识和以前的学习有什么联系、区别,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一个总体的评价。课堂小结是日常教学中的常态环节,尝试着固化下来,用文字记录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可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记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数学的表达就是围绕数学学习过程的思考、感悟、心得、收获、见闻。数学表达的方式很多,可以围绕数学课堂和数学生活,分享表达课堂的情景,完成作业的过程,问题的探索,讨论交流等。如果形成文字,可以用写作的方式学习数学,并形成各种类型的数学作文。按写作体裁分,可分为记事、日志、周记;按写作题材,可分为定义的写作、说明过程的写作、阐述性写作、解释错误的写作、总结性写作、开放
17、性问题的写作、问题探究性写作和创作性写作。按写作的文本分,可分为正式写作和非正式写作,完整写作和片段式写作。作文走向表达,正是立足写作的基本特性,模糊其语文学科的专有标签,凸显其在各科学习中的价值。以表达来定位小学作文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作文的学习功能,整合各学科教学,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合作力、共情力、学习力。三、作文走向表达,应对综合学习的挑战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课程的综合性是最为突出的潮流。语文课程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求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探索跨学科学习。数学课程要求学生
18、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科学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艺术课程要求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的关联,从中汲取丰富的艺术元素和审美内涵,在各科学习中传递审美价值。历史课程强调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
19、产生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课程的综合首先是立足生活,不管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是历史、地理,都要求结合生活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而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阶段,有且只有通过写作、表达来连接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研究,进行探索。写作作为学习的工具、研究的工具、思考的工具,能有效强化学科的综合思维,体现学科间的整合。新课标在学段要求中设置了“梳理与探究”,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密切连接大自然、校园活动、社区生活、社会活动、身边大事,提出问题,搜集资
20、料,制订计划,撰写方案,结合学科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呈现自己的观察、探究、思考,展示学习成果,写出活动总结、研究报告、反思文章。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开展和学科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科生活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凸显表达在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写作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核心地位。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一直定位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定位于语文学科的专有课程。有研究者在比较我国和美国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时指出,我国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是“为了写作”,而美国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包括两个取向:“为了写作”和“通
21、过写作”。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的,更多的结合是通过写作提高阅读、听说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是站在跨学科学习的角度,跳出写作来指导写作,把写作作为一种综合素养,一种学习能力,一种各科学习必不可少的练习。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是全美首席教育官理事会及全美州长协会 2010 年制定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里面提到,无论在哪一个学科,都需要学生完成写作的任务。包括:1. 分析具体的题目或文章时言之有据;2. 写说明文时清晰准确地分析和表达复杂的观点和信息;3. 写记叙文时,能够表述真实或想象的经验与事件;4. 能针对不同写作任务、目的和读者在较长时间内(研究、反思和修改的时间)及
22、短期写作(计时、一天或两天)中形成写作习惯等十项任务,并贯彻写作教学应该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部分,各科教师应当合作研讨,开展跨学科写作教学并提高其质量,通过写作来拓展和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学习。如果作文教学还是定位于语文课程,定位于考试作文、单元作文、比赛作文,定位于老师布置的写作训练,显然适应不了课程综合性发展的要求。从作文走向表达,凸显了写作的实用性,强化了写作的多元功能、意义,密切了写作和阅读、学习、生活的关系。立足跨学科课程,适应综合性学习,学会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交流,通过表达连接自然,连接社会,连接他人,连接自我,走向学习的自在自觉,实现核心素养的稳步推进。四、作文走向表
23、达,探索教育评价的变革课程发展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也面临着关于如何评价的新挑战,“学习即知识的习得”“教育即知识的传递”的学习观与教育观,用“知识的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显然难以满足核心素养的追求。从“知识评价”走向“素养评价”,从“学习的评价”转向“为了学习的评价”“作为学习的评价”,成为追求核心素养课程发展的应然选择,表现性评价作为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这个体系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机会最大化”。“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者如何面对问题,如何面对现实的、综合化的、超越课本知识的问题;关注真实的场景,重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和多重体验,要求“能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
24、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检测高水平的、复杂的思维能力,并促进这些能力的获得,同时能支持更具诊断性的教学实践,促进课程与教学。表现性评价要求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证据的机会,要求学生进入到学习任务中,理解任务要求,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聚焦问题的本质,调用各科学习所得,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关注的是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呈现的真实的学习、思考和思维状态。这就需要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记录、呈现、分享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证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新课标要求“通过课堂观察、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
25、度和个性特点,考察其内在学习品质的发展”“采用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等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可通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价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成果”。学科作文倡导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提出把课堂笔记变成作文,把问题变成作文,把作业变成作文,把对话变成作文,把学习任务变成作文,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表达能力,用写作和表达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收获,恰当地吻合表现性评价的要求,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建议。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接触了很多课本中的人物,借助课堂的学习和理解,获得了关于所学人物的基本知识,然后借助考试,教师了解学
26、生课堂学习的情况。这种学习评价,着眼知识的维度,只考察了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学习力。如果设定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选择课本中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想一想,会在一种什么场景下和这个人物见面,这个人物是如何出场,他的样子、服饰,会如何交谈,谈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置身于学习情境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回顾一学期课堂上所认识的课本人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做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和有关背景,查找资料,获取课本人物的信息,设定对话的场景和内容,进行创意表达。这种创意表达可以作为“学习的建构者”“活动的探索者”来描绘学习
27、的过程和轨迹。学生在科学课上学习“水溶解物质”的实验,观察盐、沙子、面粉、醋分别放入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区别,要求学生用文字记录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然后根据教师要求,用文字回顾学习过程,理清了学习思路,明确了学习重点,感悟了学习的快乐。在学生的表达中,显露出学习状态、学习特点及心智情况。学生学习溶解,了解了溶解现象,观察了溶解的过程,明白了溶解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了溶解在生活中的运用,围绕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总结学习所得,学科教师和语文教师共同布置作文:我在家中做实验、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我学习溶解、我的发现、和同学一起做科学实验等。学
28、生用文章记录学习的过程和自己的思考发现,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达中看到清晰的学习思路和对溶解现象的理解,以及建构科学概念的思维过程。学习溶解后,科学教师布置综合性的动手练习:调制新型饮料,举办新型饮料产品发布会。语文教师布置作文:我配置的饮料或新型产品发布会。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情感交流、相互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生活背景、已有知识结构都影响着知识的模仿和创造,学生学习中的思考、感受、体验、领悟都是个性化的。真实记录这种学习过程,用表达来实现表现性评价,从而实现评价的真正变革。总之,从习作、作文到表达,是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凸显写作价值、寻求作文教学突破的变革,是作文教改的新路径、新策略、新理念。为此,我们要立足作文教学的新定位,着眼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观念,以写促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