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汉
2、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也是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
3、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浓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相不远。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
4、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一)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而世说新语上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规箴,都系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二)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当时画
5、家宗炳云:“山水质有而趣灵。”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及袁彦伯的“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晋人结
6、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三)晋人艺术境界造谐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好一个“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庾亮死,何扬州临葬云:“理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伤逝中
7、犹具悼惜美之幻灭的意思。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也只是新鲜自然而已。然而扩而大之,体而深之,就能构成一种泛神论宇宙观,作为艺术文学的基础。(四)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黏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8、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同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曰:“如此,将无归?”众人皆承响而因,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美之极,即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其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的大捷植根于谢安这美的人格和风度中。谢灵运泛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可以借来体会谢公此时的境界和胸襟。(摘编自宗白华论和晋人的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末魏晋六朝是文人精神上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时代,其艺术成就甚至超过汉代和唐代。B.汉魏晋六朝以后的艺术根基和发
9、展方向,基本上是由汉魏晋六朝的各类艺术家奠定和影响的。C.面对桓温的发问,殷浩“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回答体现的自我肯定是魏晋人人格个性的表现。D.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的行草书法是最适宜于表现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自由心灵的艺术。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所表现的美与魏晋人倾向的艺术美进行对比,互为衬托,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B.文章前三段概括出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目的是作铺垫,为的是引出后文来论说世说新语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C.作者宗白华认为,世说新语一书里存在的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特性的必选
10、资料。D.文末叙述谢安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一事,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晋人之美是如何体现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的论点。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B.郭景纯有诗句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读之“辙觉神超形越”。C.王右军既去官,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D.荀中郎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4.请结合材料中宗白华的观点,为世说新语写一则简介。(4分)5.作为人文科学的典范作品,本文充分体现了人文科学研究“求真、求新”的特点。请
11、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最高处的雪原卢一萍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递到更深的绝望之中。半夜里,忽斤到“噬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鼻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 便要出去找马。“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
12、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可那是连里的军马。”“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雷地里蠕动着,那么孤章、渺小,像花茫宇宙间的两粒里尘。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
13、眩举,他漏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疆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例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蜡马紫,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来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霄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
14、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美。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竞刷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黎,他感到这五继马黎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
15、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刺了那三粒玉米。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盏鸣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仲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禽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珠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
16、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裁下来,飘在雪地里, 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他慢慢地號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繁,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
17、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五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恐表地想:“我究了,唉,这回是美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缝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然后,他贪些地晴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
18、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件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内全都漏光了。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缝,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名也没有抓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乏。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
19、为普通人的一面。C.最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B.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C.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
20、是品性高洁的象征。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寓了阿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的理解。(4 分)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三贤堂记宋范成大吴郡治故有思贤亭,以祠韦、白、刘三太守。更兵烬,久之,遂作新堂,名曰三贤。当绍兴辛巳,鄱阳洪公始益以唐王常侍、本朝范文正之像,复其旧之名亭者榜焉。先是,公以岁五月来临吾州,繇州南鄙望洞庭,略具区,观三江五湖之吐吞,涛波聒天,旁无边垠。而石堤
21、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暮夜,人语马嘶,匈匈不绝。公固已语其人,思常侍之功矣。周览原田而相其沟防,东南之播于江,东北之委于海者,脉络酾通,湮芜涤除。夏旱易以陂,潦水时至,不能啮渚涯以决污邪,荒寒化为麦禾。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于是公又曰:“非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退而详两贤行事,尚什百于此。文正自郡召还,遂参永昭陵大政,德业光明,为宋宗臣,通国之诵曰文正公,而不以姓氏行焉。韦、白、刘之遗爱,邦人既已俎豆之,语在旧碑,尚矣。王、范风烈如此,且有德于吴宜俱三贤不没以为无穷之思此堂之所为得名者。尝谓士才高必自贤,位高或不屑其官,世通患也。洪公,忠宣公之子,擢博学宏词
22、第一,名字满四海余二十年。既入翰林为学士,未几,自列去。甫及里门,制书以左鱼来矣。邦人度公且上朝谒,莫能久私公也。然始至之日,咨民所疾苦,退然不自居其智能,亟从掌故吏访诸贤之旧图画,仿佛想见其平生。公既以道学文章命一世,顾有羡于五君子者,意将迹其惠术,讲千里之长利以膏雨此民。彼憧憧往来,视桑阴,趣舍人装者。夫才高而不自贤,位高而滋共其官,盛德事也。斯堂法应得书,会公使来属笔纪岁月。窃愿诧斯堂以夸邻邦,以为邑子荣。乃不辞而承公命。八月既望,州民左从事郎范成大记并书。(选自范成大集,有删改)注具区:古泽薮名,即太湖。左鱼:符契的左半,唐宋时符契作鱼形。舍人装:左右亲信或门客的装扮(典雅服饰),在此
23、借指官员。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且有德A于吴B宜俱C三贤不没D以为E无穷之思F此堂G之所为H得名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俎豆,意为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的两种礼器,本文指祭祀,奉祀。B.亟,屡次、多次之意,与成语“进退维亟”“亟不可待”中的“亟”词义不同。C.趣,催促之意,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中的“趣”词义不同。D、属,撰写、编辑之意,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24、,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贤亭为纪念韦、白、刘而立,历经战火重建,命名为三贤堂,后洪公增加王常侍和范仲淹的画像,以示纪念。B.洪公当年遍览洞庭湖,巡视太湖,看到水道得到了疏通,荒地上种植了麦禾,认为这是先贤兴修水利的功劳。C.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任吴郡太守,德行高尚,美名远播,为后人敬仰,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刻在石碑上。D.洪公曾因博学宏词第一入翰林为官,后自请辞职,回乡即被召回,乡亲们猜测他将要上朝赴命,很舍不得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若有鬼神之扶倾,鲸鳌背负而涌以出也。(4分)(2)起景佑,迄今岁,无大浸,于是公又曰:“非
25、文正范公之勤其民者乎?”(4分)14.范成大认为王常侍、范仲淹“风烈如此”,请参考以下对“风烈”的阐释,概括文中两位先贤“风烈”的表现。(3分)“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隋书地理志中)“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汉书元帝纪赞曰)“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宋史范成大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沈仓曹赴江西白居易落日驱单骑,凉风换袷注衣。远鱼传信至,秋雁趁行飞。洛下闲居住,城东醉伴稀。莫辞船舫重,多觅酒钱归。注袷,同“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26、一项是(3分)()A.标题中的“送”字表明了事件,“沈仓曹赴江西”则为写诗背景。B.首联第二句写出了天气转凉需要换夹衣,同时也渲染了气氛。C.颔联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意象使用上有相似之处。D.本诗叙事、描写并用,叙事简洁,语言浅近通俗,情感奔放外露。16.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_,_”两句以积土成山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的道理。(2)“同心而离居”是古时很多有情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常态,大多也只能“忧伤以终老”。但秦观鹊桥仙中,词
27、人却以“_,_”两句充满哲思的议论,概括了爱情的真谛,命意高妙,全然不同于他人的黯然神伤。(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青花玲珑瓷,是青花工艺与玲珑工艺的完美结合。青花玲珑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靓雅致,玲珑碧绿透明,釉中有釉,花中有花,二者_。玲珑瓷是古代陶瓷艺术瑰宝,属于镂花瓷器的一种。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
28、花处晶莹剔透,但不洞不漏。玲珑瓷的每种颜色都有独家配方,釉料配制比例甚至要精确到0.1克。吕雅婷和团队一起不断调整比例,经过百余次烧制试验,终于在传统白色玲珑釉基础上,研制出翡翠微晶玲珑釉,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创新的道路,通常不会_。他们尝试将木料、塑料、不锈钢等其他材质与陶瓷相结合,改良玲珑瓷的样式。这就要求陶瓷坯体厚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否则无法和其他材质拼到一起。为了这1毫米,研发团队产生了分歧,老师傅觉得,这和传统技艺_;年轻师傅则认为新技术难度太高,无法实现。为了验证可行性,吕雅婷四处拜师学艺,一点点修改,一遍遍尝试,一次次检验,最终设计出了多种材质融合的陀螺杯、可乐杯等现代玲珑瓷具。1
29、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不断修改、尝试、检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红楼梦的风格是什么呢?要准确地把握它,开卷第一回的“出则”中有两处可以作为探此问题的一把钥匙。_,也是红楼梦的第一句话: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二是“出则”结束时的一首诗,也是作者自己的第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头一尾强调一个意思,红楼梦表面上看来似乎有许多“荒唐”的东西,但实际上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只是这种“
30、味”不是仅从表面文字一览就可领略到的,_,认真索“解”,才能获得。由此观之,_。因为含蓄,所以才有“味”;因为其“味”含蓄于中,所以须“细按”“熟思”,才能获得。红楼梦的含蓄风格,反映在书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大处如它原来的书名“石头记”,以及人物如薛宝钗等形象的塑造;小处如一个小情节、人物的一句对话、一首小诗以至一个人名等,也处处都含蓄有“味”。由于含蓄手法的使用,使红楼梦意蕴深厚,让读者发挥想象力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20.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
31、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提及红楼梦含蓄的风格反映在书中无所不在,请就书中所提到的人名,分析它是如何体现含蓄风格的。(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庄子达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纪渻子为周宣王训练斗鸡。十天后宣王来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没有,仍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十天后又问,回答说:“还没有,对其他鸡的声响和影子还有反应。”十天后再问。回答说:“仍没有,还整日目光锐利,心气旺盛。”十天后再来问,回答说:“差不多了,虽然听见别的鸡叫,却已毫无反应。”宣王去看斗鸡情况,果然,看上去就像一只木
32、鸡,它的德性已经完善了,其他的鸡见了也不敢应战,掉头就跑。以上材料中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对当代青年自我提升与成长颇具启发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参考答案1.A(原文通过对比只是强调“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其艺术成就甚至超过汉代和唐代”缺少依据)2.D(是为了论证“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3.C(C项是支撑后一段观点,即“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
33、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的观点)4.世说新语是晋末(南朝)刘义庆撰述(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注释者为梁人刘孝标;主要记载魏晋时期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展现了士人精神自由和个性追求;语言生动,笔墨简劲;是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的重要资料。(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5.求真: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背景,以世说新语为基本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阐释了魏晋士人的人格内涵,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求新:这篇文章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才情,探究了魏晋时代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质,观点富有新意和启发性,表现出了理性的智慧和激情的感染力。(6分。每个要
34、点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6.B【解析】“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错。7.C【解析】“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错。8.阿廷芳想把所有的战马都带回去;突出表现人和马战友般的深厚感情;凸显了阿廷芳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4 分。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9.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暗示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表现阿廷芳与军马心意相通、互相体贴。雪青马的前腿跪下倒地,衬托阿廷芳激动之下身体疲乏的极限状态。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舔手保暖,映衬阿廷芳对战马的倾情付出。(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
35、案言之成理亦可)10. BDF11. D(“会公使来属笔纪岁月”, “属”通“嘱”, 委托之意)12. D(“曾因博学宏词第一入翰林为官”错, 文中没有这个因果)13. (1)有一块石堤形状分明地浮在巨浪之上,像有鬼神扶住一样,也像是鲸鳌背负重物涌出水面。(得分点:“截然”: 形状分明(的样子):“巨浸”: 巨浪:“若”: 像:“涌以出”: 涌出, 奔涌而出;每点1分。)(2)从景佑年到今年,没有洪水灾害,于是洪公便说:“这不正是范文正公对百姓尽心尽力(的结果) 吗? ”(得分点: “起迄”: 从到: 句式“非乎? ”;“勤”: 尽心尽力, 或(对民生/民事)勤政;句意合理通顺1分。注:“于是
36、”译为连词“于是”或“此时”均可)14. (1) 谦卑自牧; (2) 德行高尚; (3) 大兴水利; (4) 勤政于民;(5) 爱国爱民; (6) 执政为公;(7) 才华横溢。(评分标准:一点 1 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古文译文:吴郡治(今苏州) 以前有一座思贤亭,用来纪念书应物、 白居易、刘禹锡三位太守。此亭经历战火,过了很久,就建了新的纪念堂,取名为“三贤堂”。在绍兴辛巳年,鄱阳洪公(吴郡太守洪遵)开始在“三贤堂”里增加了唐朝王常侍、本朝范仲淹的画像,又将之前为这座亭取名的人写入了榜单。在此之前,洪公在当年五月来到吾州,在繇州南边可望见洞庭湖,巡视太湖, 看到三江五湖的波澜壮阔, 波涛声
37、震耳欲聋,湖水无边无际。有一块石堤形状分明地浮在巨浪之上,像有鬼神扶住一样, 也像是鲸鳌背负重物涌出水面。夜晚, 涛声如人声鼎沸、 万马嘶鸣, 喧哗声鸣叫声不绝于耳。洪公也一定会告诉他周边的人, 夸赞王常侍的功劳。遍览平原上的田地并且仔细察看(修筑的)沟渠和堤防,(沟渠堤防) 东南方向沿着江散开,东北方向朝着海边曲折, 水道得到了疏通,淤塞和荒芜之地都得到了荡涤和修整。夏天干旱时可以成为蓄水池,雨季(雨水)来的时候,不会侵蚀沙洲使得大水冲破堤岸,(由此) 荒凉寒冷之地也可以种植麦禾。从景佑年到现在,没有洪水灾害,于是(此时) 洪公便说:“这不正是范仲淹(文正公)对百姓(民生民事) 尽心尽力(的
38、结果) 吗? ”(洪公) 回去后详细记录了两位先贤的事迹,所记之事超过其他记录者的十倍、 百倍之多。范仲淹从吴郡(苏州)被召回, 于是就任宋仁宗的参知政事,他的德行与功业昌明盛大,是宋仁宗的重臣,(范仲淹去世后)整个国家都敬称他文正公, 从不用姓氏加以称呼。韦应物、 白居易、 刘禹锡三位吴郡太守遗留仁爱于后世, 百姓们也早已对他们进行祭祀追怀了,(那些文字)记录在之前的石碑上,(距现在)很久远了。王常侍、范仲淹的风范也是像这样,并且(他们) 对吴郡(苏州) 有恩德,应当同那三位贤人一样不被埋没,把他们作为无穷无尽的怀思,这就是这座纪念堂取这个名字的缘由。(我)曾经认为读书人才华高一定自以为有才
39、能,身处高位有些人会看不起其他官员,这是官场通行的毛病。洪公(吴郡太守洪遵), 是忠宣公的儿子,以博学宏词科的第一名被擢拔,(由此) 名满四海近二十年。已经入选翰林做学士,没过多久, (向皇帝) 请求卸任官职。(洪公)刚刚才到乡里,皇帝的诏书和左鱼也到了。乡人猜测洪公要去朝廷拜谒皇帝了,不能挽留洪公太长时间。然而在洪公刚到的那天, 他就询问乡里百姓的疾苦,他很谦卑,从来不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妄自尊大,多次跟从掌故吏拜访诸位先贤的之前的画像,(睹画思人)他们的丰功伟绩仿佛历历在目。洪公凭其在文道上的深厚造诣成为世人所倚重的杰出人才, 依旧对这五位先贤非常敬佩歆羡,想要去追寻学习他们施惠百姓的方法,给
40、这里的百姓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利益。他为民计民生往来奔波,去探望乡里,去催促官员们(为民办事)。才华高却不自认为贤能,处于高位却能与其他官员共进退,这是很高尚的品德啊。这个纪念堂按理应当得到撰述记录,恰逢洪公派人来委托(我) 执笔记录这重要的时刻。我私下愿意称赞这座纪念堂来夸夸附近地方的百姓,这样也让这地方的百姓以先贤们为荣耀,于是没有推辞并答应了洪公指派的任务。农历八月十六,州民左从事郎范成大撰述并书写。15.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情感奔放外露”理解错误,全诗的情感十分内敛。16.对友人的眷恋不舍。诗中的“远鱼”和“秋雁”是自然界中的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诗人抒发了对
41、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颈联“洛下闲居住,城东醉伴稀”,写出过去闲居之时,诗人与朋友相互喝醉酒的状态,表达诗人对以前的怀念之情。对朋友未来的期待。尾联“多觅酒钱归”中的“酒钱”暗示诗人对朋友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抓住诗句内容,宏观把握,微观切入。17.(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2)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3)示例一: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示示例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示例三: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
42、,即可得分)18.(3分)交相辉映一帆风顺背道而驰/南辕北辙19.(4分)运用叠词“一点点”形象地写出了研制的准确、精密,“一遍遍、一次次”写研究试验次数之多,突出研制过程的艰难漫长,更有利于表现研制者认真严谨、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原文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句式,增强语言韵律感的同时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每点2分)20.(6分)一是“出则”开头的第一句话;而必须“细按”;红楼梦的风格是含蓄的。(每处2分)21.(4分)含蓄手法的使用,使红楼梦意蕴深厚,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参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滥用介词,去掉“由于”;搭配不当,“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参与再创作”。每点2分)22.(3分)
43、示例1:“贾宝玉”谐音“假宝玉”,含蓄地表达不是可补封建社会之天的人才,而是具有反抗传统礼教精神的“真顽石”。示例2:“甄士隐”谐音“真事隐”,是“隐去真事”的含蓄表达,隐去作者“一把辛酸泪”的经历,假托给一块通灵宝玉。(人名、谐音1分,含义分析2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庄子达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纪渻子为周宣王训练斗鸡。十天后宣王来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没有,仍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十天后又问,回答说:“还没有,对其他鸡的声响和影子还有反应。”十天后再问。回答说:“仍没有,还整日目光锐利,心气旺盛。”十天后再来问,回答说:“差不多了,虽然
44、听见别的鸡叫,却已毫无反应。”宣王去看斗鸡情况,果然,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已经完善了,其他的鸡见了也不敢应战,掉头就跑。以上材料中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对当代青年自我提升与成长颇具启发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23.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本则材料选自庄子达生,是成语“呆若木鸡”的由来,今意已发生演变,这里主要探究其原意带给人的启迪意义。解读本则材料的关键是能透过故事表面读懂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这里表面上是在写纪渻子为周宣王训练斗鸡,实则是作者是
45、借纪渻子之口表达其对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认识,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故不难看出,材料中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分别对应个人修身养性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斗鸡“仍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对应人自身没有本领,虚张声势,盛气凌人,意在指出只有清空认知以及技能才能回归本性;第二阶段,斗鸡“对其他鸡的声响和影子还有反应”“还整日目光锐利,心气旺盛”,对应人自身头脑中虚浮表象虽已消失,内心开始充实,但外界事物仍能对其造成影响,骄横心气尚未祛除:第三阶段,斗鸡“虽然听见别的鸡叫,却已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已经完善了”,对应的是人去除了内心虚浮骄傲之气,德行成熟,进入无物无我的境界。这三个阶段之间
46、循序渐进,不可分割,最终都指向如何加强自我修养,成就至善人生这一主题。试题引导青少年关注自我修养,自我沉淀,进行精神内收,摒弃骄傲浮躁之气,注重涵养美好品质,从而提升自我价值。考生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材料题干部分给出的提示语“过程”“自我提升”“成 长”,明了写作的中心是围绕“个人修身与提升”展开,故可以就修身养性的原因、途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结合当下谈谈如何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涵养一股“静气”,沉下心来做学问或研究。立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戒骄戒躁,修炼自我。2.摒弃骄躁之气,成就至善人生。3.涵养静气,积蓄力量。4.沉淀自我,厚积薄发。5.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木鸡之心,
47、成竹在胸谈青年自我提升与成长在庄子达生中,纪渻子训练斗鸡的故事,以其深刻的寓意,向我们揭示了成长的奥秘。在故事中,纪渻子用其独特的训练方式,让一只斗鸡从虚浮骄矜,到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最终变得如木鸡一般,静静等待时机,一举制胜。这一过程,对当代青年的自我提升与成长具有深远的启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纪渻子训练斗鸡的过程。在最初的阶段,斗鸡虚浮骄矜,自恃意气,这是许多青年人在成长初期常见的状态。他们或许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冲劲,但缺乏沉稳和耐心,容易为一点小事而躁动不安。然而,纪渻子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等待,让斗鸡在自然环境中逐渐磨练。其次,纪渻子在训练过程中,强调了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无视。这一点,对于青年人的自我提升和成长同样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学会适应环境,无视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是成长的关键。只有当我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再次,纪渻子的训练过程中,斗鸡逐渐变得如木鸡一般,静静等待时机。这种沉稳和耐心,是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