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96636693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4.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

2、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不

3、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作者欣赏中有批判、眷恋中有痛惜,但改变的是作者的判断,却不是北京的美学特征。而且,这种批判中的欣赏、

4、痛惜中的眷恋,蕴含在作者的文字深处,使得老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获得了较之同时期、同题材作品的独特性:新的历史没有摧毁抛弃这座静默千年的古都,而是赋予其抵抗侵略的新的力量,催其获得新生。这样的北京成为20世纪中国城乡分化、社会巨变的大历史中一个独特的“城市”。一代知识分子在书写北京时的复杂心曲慢慢褪色,而北京刻印在这些文字中的形象却成为经典乃至统一的审美记忆,绵延在几代作家们对北京的书写描摹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在老舍的龙须沟中展开了一个人民政府改造环境的故事,故事中活跃着的仍然是亲切温厚的北京市民。80年代以后,社会与文学都发生了巨大转型,北京的沧桑巨变也进入作家笔下。刘心武的钟鼓楼与邓友梅

5、的烟壶选取的仍然是古都北京的典型意象,古建筑与传统民俗;讲述的仍是千年古都的故事,百年沉浮,人事代谢。而钟鼓楼依然沉静、温厚地浸润着时光与风雨,精雕细琢的烟壶所蕴含的那种典雅、精致的文化仍然镌刻在人的灵魂深处。因此,刘绍棠将“京味小说”与“乡土文学”并论,这一观念虽然并不严谨,且颇受争议,但也的确在某些本质层面道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在书写北京时的某种审美统一性。北京深入人心的“古都”形象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书写中,也体现在文学史的阐释中。从美学特征来说,古都北京不是现代性历史中的“都市”,但从文学史的内在逻辑来说,它又是被现代性都市召唤出来的幽灵、映照出来的倒影。也就是说,它的美学特征是古典的

6、、文化属性是传统的,但对它的古典与传统的书写产生并存在于现代性历史与现代性大都市的魔境中:有现代都市的无根,才有古都北京的安稳;有现代都市的喧嚣,才有古都北京的沉静;有现代都市的浮躁,才有古都北京的优雅。 因此,文学史在建构文学与现代历史的记忆时,更倾向于关注典范而纯粹的古都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北京另外一些更复杂的书写向度。老舍笔下的北京,也会是因循守旧、满目疮痍的日占区,还是吞噬了劳动者骆驼祥子的阴暗空间,也藏纳着臭水沟,生长着流氓和汉奸。20世纪后期,作家王朔书写过北京在“古都”以外的形象。他将北京收缩到部队大院中,写了一群没有古都情结的大院子弟,“北京”于他们仅仅是身份上的政治中心与

7、语言中的京片子。近年来,“北京”也是石一枫笔下北漂女孩陈金芳和文珍笔下具体可感的安翔路。这些都是对单纯的、仅仅作为现代性历史中文化标签的北京形象的突破与丰富。但或许因为在既有的文学史叙述中,北京作为“古都”的审美形象过于深入人心,这些写作虽在各自的接受维度上并不鲜为人知,却很少进入对“北京”文学形象的整体阐释中。如果说文学史上这些更复杂的向度往往会被流转的时光净化,遮蔽了文学与历史更多维的互动,那么无论是今天的北京,还是今天的文学,都应该发现并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今天的北京,既有与全世界大都市同质化的商业中心、文化场所,也保留了无数刻印着传统时间的胡同、古建筑。它还是古都,但它是今天的、活的

8、古都北京,是有着数不清的空间维度与文化层次的北京。“古都”不应变成一座巨大的文化博物馆被封存,而应该携带着今天的温度与血肉,从文学进入到当下与未来正在形成的新的叙述中。(摘编自卢燕娟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古都”北京)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更具有古典的、传统的特征。B.北京作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自然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统一的美学标签。C.上世纪后期,王朔等作家讲述的北京,虽未改变其整体阐释,却仍有创新丰富。D.20世纪文学笔下的“古都”厚重而多元,也充满了时代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待。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9、的一项是(3分)A.北京于空间上属于大城市,而于时间上却朝向传统,因而形成古典的美感。B.即使时代巨变,文学形象的北京就其本质层面上讲仍旧保持其审美统一性。C.古都的古典、传统特征使整体忽视了其它书写向度,其作品也不被大众熟知。D.今天的北京具有多样的维度与文化层次,使其形成了新的叙事视角和空间。3.下列有关北京的描述,不能充分体现古都典范而纯粹的一项是(3分)A.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B.北海公园的白塔,依旧傲然屹立。海子里的红荷花、白荷花,也照常吐放着清香。天坛、太庙和故宫,依然庄严肃穆C.今天是大年初六,饭庄店铺大开张。福聚

10、德的伙计们簇拥着王子西将那两块老年间的铜幌子,当当正正的挂在门前。D.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4.文本中提到老舍的多篇作品,请分别概括其与古都的关系。(4分)5.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古都”北京形象体现着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厚重的坚硬的朱以撒一个文士和一方砚能厮守多久?恐怕没有一个人和一方砚能有始有终的。梦笔生花说起来会有人相信,除了浪漫还有美感,这是由一管笔的形态赋予的。但说梦与砚有什么联系,似无听说

11、。源于它的厚实沉重难有灵气显现,砚太实在了。砚在案上大抵岿然不动,笔墨则动个不停。每方砚来自不同的石脉,很苦寒的,这也构成了每一方砚的脾性,藏在看起来、摸起来都细腻的背后。研墨就能让人松动,把时间化在单调的动作里。这个过程很长,长得大量的时间都在里边了。最后对于一盅亮泽的手研墨汁,心怀欢喜。试图要抓住时间的人基本倾向于流水线上的瓶装墨汁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耗费时间的一些日常取消了。研墨和瓶装墨最大的不同就是私人性,探求研墨时一个人的内心哲理,可归到情性美学上来阐释的每次研墨都是异样心绪,很蓬勃的、很幽怨的。易安居士写“黄昏疏雨湿秋千”时,砚上不知多少清泪;辛弃疾抒发“我志在寥阔”时,墨汁都溢出砚

12、外。这也是一些文士坚守研墨这个动作的原因,从砚上察觉墨汁的个中滋味。砚台是任人磨的,至于色泽适宜与否,说起来也不必测量,纯乎个人感觉,自适即可。后来,研墨机出现了,它依然需要一方砚仿造人研磨的动作,可快可慢地推动墨条。在研墨机工作的这段时间,主人尽可以离开,做其他的事去。有同道和我说研墨机的种种好处,想赠送一架给我。我还是谢绝了。有些时间就不要那么节省,就算手工研墨浪费时间,那就浪费吧,浪费在砚台上也是一种必然。我对研墨机下的墨汁是有抵触的,如果砚有知,它也会觉察出研磨过程中的毫无情性、教养,又如何比之一个人的手作。似乎每一次在砚上的行程,都要达到那个节点上我说的不是时钟上的那个节点,而是内心

13、的那个感觉砚上的感觉。砚是不动之物,难有走出书斋的机会,除非乔迁,它才可能随着运送的车马,看到外面世界的一角。砚总是一如既往的冰冷,如果是冬日,似乎要在不停地研磨中才能温暖它。砚具有忍耐的性格和隐藏的特质,最后让人看不到它四围雕着的一条龙,是薄意技能那般的浅雕,因为被墨渣填满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肯定和砚是有关系的,没有人留意到那是一方什么砚,而是考究出了王羲之是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二者助力了兰亭集序的神奇。彤管清风,玉板雪肌,笔纸都是吸引眼球的,如果是一管笔动起来,速度、激情裹挟,加上吼叫,像张旭、怀素那般,也就成为一种场面流传下来。有一位老先生长髯飘拂,已经在砚前站了一会儿,许多人以为他要下笔

14、了,可是没有。他拈着笔一直在砚边舔着墨汁,似乎要让笔锋磨成剑锋。这时,人们才注意到笔,也注意到砚了。山以不动为法,水以长流为宗,砚的前身就是山,和日益流动的水流、人流、意识流、信息流形成对比。砚是细化的山,内在储存了厚重和硬朗,在黝黑的面相里,持守着静默。如今还在案头置一方砚的人,还真是持守了一种缓慢的日常。一日里有许多时间是快的,带风一般,不成为快手还真不行,谋生使人感受到快的必须,而不是不合时宜的慢。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让人赞美他的高尚单纯,但理想化的欣赏也真有些不负责任。情调总是建立在生存之后,然后再说砚,说研墨。世上最爱砚台的人是米南宫,他在宋徽宗面前挥毫,见皇上的砚台不同一般,就抱着走了

15、,衣服虽沾满了墨汁,脸上却是喜不自胜。我要说的是一个能和皇帝交流书法的人,喜欢砚也是正常,因为日子一定过得富足,心情也好,才能安和地站在砚台前,自然而然地写出刚柔兼济、飘逸超迈的美感。很明显的是,厚重的砚台大多从案头上撤下来了,与之搭配的纸、墨、笔、镇纸、印泥也一并不见了,换上来的是合时宜的一套物件,譬如,围绕电脑来展开的一切。时兴的气息起来了,古雅的韵致就流失了。砚台不见了,研磨的动作也就不存在了。 看起来是动作的转换,背后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精神的、思想的、情性的、襟怀的一代人对于砚上研磨的动作,是否可以传递到下一代人的意识和记忆里?把一方厚重的砚传承下去,似乎没有这个说法。因为传承了砚,

16、也就要传承相应的与之搭档的那些典雅器物。有一户诗书人家,父子俩都在不同的高校任教,而且都给文学院的学生讲授六朝文学。小先生帅气,口才也好,史料的运用也胜于过往,所以每堂文学课都受到欢迎。有人发现老先生更有过人之处,他讲授陆机文赋,会延伸到陆机的章草平复帖,进行文风书风的比较,揭示迥异的成因。欣赏王義之散文兰亭集序,他会和同学们细说书法兰亭集序的真伪,他学过兰亭集序,至今笔下还是那般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韵致。在说到东晋文人玄释心态时,他会从这些名士的诗文,和无名氏的写经小楷连缀起来感知,探讨自适和他适心态在文学、书法上的差异,换句话说,把六朝的文学史和书法史说活了。有人说起小先生的短板,只是说他

17、案头少了一方砚。案头文人气味依旧,只是不再有往日的厚重和坚硬。(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开篇写研墨,哀婉诗句则砚上留清泪,豪放诗句则墨汁外溢,生动具象了研磨过程中丰富的心绪。B.文章第一次提到兰亭集序,体现了砚台藏的特质;再次提到兰亭集序,体现砚台的厚重和坚硬。C.文章运用拟人、想象、引用等手法,多角度来呈现砚台的精神特质,还原研墨书写的过程,意蕴深远。D.文章结尾由物及人,再次申明砚台和文人气质的密切关联。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中的“梦笔生花”呈现了笔毫在纸端绽开之美,书写时

18、的灵动之美,也衬托了砚台的厚实沉重。B.句子中的“必然”意指人生本浪费时间太多,要想研墨能恰到好处,有些时间是不能节省的,故而必然。C.句子中的“一如既往”和“总是”连用,从时空频率和跨度上,指出砚不易带、不易挪、忍耐隐藏的特点。D.句子中出现两次“合时宜”,但意义不同,前者指顺应当下的生活节奏,后者指案头摆放顺应时代的潮流。8.本文主要描写的是砚台,作者却在文中提到瓶装墨、研墨机,有什么作用?(4分)9.有评论讲: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都专注于平常的事物、现象,在描写中融入联想和思考。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9、,完成1014题。材料一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主臣二人,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昔者司马喜髌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沈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

20、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阿偏之辞哉?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说于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复就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材料二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愚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

21、君臣契合,实同鱼水。若君为尧舜,则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此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焉?(节选自魏征论治道疏)【注】駃(ju)騠(t):良马名。狱中上梁王书是西汉文学家邹阳下狱后给梁孝王写的一封书信。梁王,即梁孝王刘武,文帝窦皇后的幼子,汉景帝的同母弟。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此虽下之A立忠B未能明C著D亦由上怀E不信F待之过G薄之所致也。11.下列对材料中

22、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指信任。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中的“信”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恶,指说坏话。与屈原列传“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的“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捐,是舍弃的意思。这与“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中“捐”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诚,指的确、确实意思,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中“诚”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阳以樊於期为例来阐释“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原因:君臣之间能否推心置腹、深信不疑。B.邹阳认为即使凭孔子、墨子的辩才,仍旧一个被放逐,一个被囚禁,是君主偏听不明所造成的。C.圣明的君主因其心地仁

23、慈,情意深厚,真诚对待人,就会善待仇敌,并且实施善政才会永不满足。D.魏征认为君臣之间的默契要如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需要国君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并且以礼待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2)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14.梁王读罢邹阳的上书,深受感动,就释放了邹阳,拜为上宾。你认为是哪一句话打动了梁王?为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登泽州城北楼宴陈子昂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武安君何在,长

24、平事已空。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注】泽州,今山西晋州城,战国长平之战发生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交代诗人平生厌倦游览,眼前的古战场却引起诗人长久观察,浮想联翩。B.“武安君”和“长平事”是作者借助典故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C.“玄云”是一首庆贺皇帝选择贤明之臣的仪式乐歌,此处流露出诗人的美好愿望。D.诗中巧用虚实结合,妙使“青衿子”“白头翁”对照,将作者丰富的情感自然表达出来。16.后人评价这首诗“以怀古诗的悲壮风格产生慰藉作用”,你如何理解其“悲壮风格”和“慰藉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25、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尤其重视谋臣能士,甚至不惜用珍宝土地来招揽他们,如在六国论中苏洵提出如果“_”,齐心协力进攻秦国,那么秦人会食不下咽;过秦论中诸侯谋弱秦也是“_”以达到招揽读书人的目的。(2)韩愈赠同游中“无心花里鸟,更与尽情啼”以物之无情来衬人之有情,在蜀相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3)小明驻足江岸,举目远眺,江水滔滔,不禁想起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句诗(词)“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往往“魂不守舍”,嫌舍间昏暗逼仄,常悄悄溜出舍外游玩。有时候,我凝敛成

26、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飘浮。 有时候,我来个“书遁”,一纳头钻入浩瀚无际的书籍世界,好比孙猴儿驾起跟斗云,转瞬间到了十万八千里外。我远远地抛开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但我毕竟是凡胎俗骨,离不开时空,离不开自己。我只能像个流浪儿,倦游归来,还得回家吃饭睡觉。18.下列各句中,与画横线处的引号

27、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B.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都是语言表达的“砖石”。C.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院士”的称号。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19.两处的小小“石子”,却将我与时光的关系讲述得充满诗情画意,请结合原文语境分析。(4分)20.结合原文语境,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国“人造太

28、阳”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等离子体稳定运行403秒。这对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核聚变发电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家为获得人类最理想的终极能源,数十年来一直努力模仿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建造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的装置,因而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未来,如果“人造太阳”成功运行,_(1)_?科学家是这样回答的:_(2)_,能源的价格将非常低廉,一些因能耗限制而难以开展的项目如海水淡化、沙漠治理等,可以大规模开展,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的巨大进步。其次,“人造太阳”的核聚变产物是氨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气体,由于环境污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雾霾和酸雨等危害将大幅度消除乃至减轻,_(

29、3)_。另外,核聚变能源的原料氘可从含量丰富的海水中获得。1升海水中含有0.03千克氘,这些氘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释放出的热能。全球海洋中氘的储量可达几十万吨,足够人类使用几十亿年,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处于世界研发前沿的中国“人造太阳”,将会在人们的期望中释放出绚丽夺目的光芒!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

30、求写作。(60分)我们知道自己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们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这可能需要用一生的跋涉来丈量。以上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古都”是标签,偷换概念)2.B(A强加因果,C“不被大众熟知”错,D已然错误)3.D4.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不堪、狼狈的历史,赋予古都抵抗侵略的新的力量;龙须沟展现的是社会变革时代的古都,活跃着的仍然是亲切温厚的北京市民;骆驼祥子体现了20世纪文学创作中文化标签的

31、北京形象的突破与丰富。(答出3点得4分,2点得3分,1点得2分)5.理解:20世纪上半叶,战乱动荡,作家们坚守“古都”的美学传统,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20世纪中后期,中国巨变时期,文学作品选取的仍然是北京的典型形象,讲述的仍是传统的北京故事,突出的仍是古典传统美学的特征;20世纪后期虽然也有一些其他书写向度的文学作品,但人们更加倾心的还是古典、传统的北京形象。(答出任意2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价:“古都”这一文学现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丰富,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文学中的“古都”更应该体现更丰富的空间维度与文化层次,需要大

32、胆创新。(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B(“厚重和坚硬”错)7.C(“忍耐隐藏的特点”错)8.用瓶装墨、研墨机与砚台研墨作对比,突出了研墨的过程中带有各自的心绪和感觉,更具有私人性的特点;突出砚台研墨需要时间,表达了作者对书写和对时间的态度,研墨的过程是感情倾入的过程,有些时间是必须浪费的;瓶装墨、研墨机的出现更加突出砚对于文人厚重硬朗气质的价值和意义。(答出任意2点都可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取小溪、鼠鞠草、树木等寻常事物,在描写中融入思考,阐发对人生、自然、历史的独特

33、理解。寻常的研墨过程中,作者感受到砚台与水的交融有难以细分的层次,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研墨者的心绪,富含着一种美学。砚台具有不便携带、容易满身墨渍、不宜被发现等寻常特点,作者却发现了砚台的忍耐与隐藏,对外在的种种境遇能持守着静默。简单的案头物件转换,作者发现这种转换的背后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进而认识到应该传承相关的文化底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表达了对当下现象的忧虑。(答出2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F11.D(“诚”文中表假设)12.C(前后不合逻辑)13.(1)不被世人容忍,

34、却坚守道义,不随便取用眼前的利益,不在朝廷结党营私,来改变国君的心意。 (2)晋文公亲近自己的仇人,在诸侯中成为强大霸主;齐桓公任用自己的仇人,从而匡正天下。14.示例一:主臣二人,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梁王自视明君,也期盼忠臣相伴,直击梁王心中所意。示例二:或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梁王渴望建立霸主业绩,明君自居,直击梁王心中所想。(选出句子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愤慨之情”错)16.诗人登临怀古,遥望历史,想象军帐堡垒,感受将帅的雄姿,回顾曾经的英雄伟业,如今已

35、物是人非,自然是悲壮的风格。“且歌”“御酒”给年轻人以希望,“勿使”表达了诗人对年轻人的勉励,积极建功立业,勿要变成自己悲叹的样子,释怀得自在坦然。(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卷起千堆雪 惊涛拍岸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18.B(特殊含义)19.第一处将我比作“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陶冶了我

36、的性情,我在时光中的内敛沉静;第二处将时光比作“石子”,写出了我享受时光的自由、惬意,无拘无束。(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超然客公众号20.巧用比喻。将读书的感受比作孙猴儿驾起跟斗云,来个“书遁”,生动形象地写出读书的享受快意;妙用动词。“钻入”“驾起”“抛开”系列动词的运用,将读书后的自由惬意,无拘无束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通俗生动。语言通俗化,与之前的诗意化语言对照鲜明,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效果。(答对任意2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21.(1)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改变和益处呢(2

37、)首先是能源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将迎刃而解(3)进而使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2.序号,修改为:将大幅度减轻乃至消除序号,修改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指出错误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四、(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知道自己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们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这可能需要用一生的跋涉来丈量。以上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丈量生命之宽人生如大地,广袤无垠,而我们的生命却窄如

38、手掌。然而,我们的认知和体验却远不止于此。我们的生命之宽,需要用一生的跋涉来丈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如同一张无形的地图,上面充满了未知与可能。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去探索那些未知的角落,去实现那些可能的目标。我们的生命之宽,就隐藏在这些探索与实现之中。人生之路,崎岖不平,但正是这些坎坷与挑战,让我们的生命之宽得以拓展。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地迎接挑战时,我们的人生地图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我们的生命之宽,就在这些挑战与克服中得以显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却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之宽,也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当我们在探索中思考,在经历

39、中感悟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加深邃和广阔。我们的生命之宽,就在这些思考与感悟中得以升华。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个过程正是丈量我们生命之宽的最好方式。当我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价值。我们的生命之宽,就在这些追求与实现中得以圆满。生命的宽度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和感悟,它也关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生命之宽,也在于我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当我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加有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的生命之宽,就在这些关爱与奉献中得以延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人生地图需要自己

40、去绘制和丈量。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挑战、思考、追求和奉献,我们才能真正地拓展生命的宽度,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有意义和有价值。最后,我想引用一句名言来总结我的观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用一生的跋涉来丈量生命的宽度,去追求那个更加宽广、更加美好的未来!【参考译文】材料一:谚语说:“有的人相处到老仍然像新交的朋友,有的人在路上相遇就像老朋友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相知和不相知的缘故。因此从前樊於期由秦逃亡到燕国,把自己的头借给荆轲去成就燕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王奢离开齐国逃亡到魏国,在城头自杀使齐军撤退以保全魏国。那王奢、樊於期和齐、秦两国国君不是新交,而同燕、魏

41、两国国君也不是旧交,他们之所以离开齐、秦而为燕、魏两国国君效死,是因为燕、魏两国国君的行动符合他们的志向,他们仰慕道义之心是无比深厚的。因此苏秦不被天下信任,但却是燕王最信得过的人。苏秦担任燕国相国,燕国有人在燕王面前说苏秦的坏话,燕王对此人按剑发怒,同时杀死名马给苏秦食用。国君和大臣,彼此之间能够做到推心置腹、深信不疑,难道会因为听到流言蜚语而动摇吗?超然客公众号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到臏刑,最终在中山国做了国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肋骨、牙齿,最终被秦国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相信必定能实现自己的谋略,抛弃朋党的勾当,处于孤独的地位,因此不能免遭嫉妒之人的中伤。因此,申徒狄投河自杀,徐衍背石投海。不

42、被世人容忍,却坚守道义,不随便取用眼前的利益,不在朝廷结党营私,来改變国君的心意。从前鲁国国君听信季孙的话而驱逐了孔子,宋国国君听信子罕的计策囚禁了墨翟。凭孔子、墨子的辩才,都不能免于讒谀之言的危害,使得魯、宋两国发生危乱。这是什么原因呢?众多小人的谗言足以熔化金属,毁谤的言论积聚多了也能杀人。因此,秦国任用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原,齐国任用越人蒙而使齐威王、宣王两代富强起来。这两个国家,难道拘泥于流俗,牵累于世风,受制于阿谀偏激的言论吗?如今国君果真能按齐、秦之道处理事情,不要像宋、魯国君那样偏听偏信,那么五霸的威名不值得称道,三王的功业也容易达到了。所以圣明的君主清醒地认识这些道理,能摒弃子之的

43、野心,能不赏识田常的贤能;封赏比幹的后代,修整孕妇的坟墓,他們的功业就能遍及整个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善政。晋文公亲近自己的仇人,在诸侯中成为强大霸主;齐桓公任用自己的仇人,从而匡正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心地仁慈,情意深厚,真诚对待人,这是不能够用虚假的言辞来代替的。材料二: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態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尚且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變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變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的忠心不够鲜明显著,也是由国君心怀不信任、对待下属过于刻薄导致的。这怎么谈得上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呢?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呢?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