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系列0119( 共三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系列0119( 共三组).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历史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一)1.魏晋门阀垄断权力,魏晋风度时代特征鲜明。解读魏晋门阀垄断了政治权力,拥有经济特权,阻断了寒族的上升通道。魏晋风度以玄学为特征,文学和艺术为表现,回避现实,寄情于修身养性,拥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三公九卿是职能分权,三省六部是程序分权解读职能分权、程序分权,只要不是机构重叠、人员冗杂,都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3.皇权存在非理性,官僚政治不断制度化、程序化解读皇权的非理性指的是皇帝个人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暴政、昏庸等问题,而官僚政治的成熟则是减少皇权非理性损失的重要手段。4.古代皇权三重约束:儒家道德、法律、文官集团解读古代皇帝并非为所欲为,对道德准则、行程程
2、序和法律制度,特别是祖宗之法还是保有一定的敬畏。因为皇权的落实离不开官僚集团、士大夫阶层的配合,祖宗之法则是皇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5.威胁古代统治的三大因素:民族入侵、藩镇割据、农民起义解读民族入侵的主要影响是政府的国防开支始终居高不下。藩镇割据的屡屡出现则导致中央集权逐步强化,皇帝日益重视对兵权、财权、人事权的控制。对农民起义的恐惧则使得统治者会推行休养生息、分配土地、打压兼并、重农抑商等政策。6.军功爵制重视能力选官;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的均等化。解读军功爵重视的更多是军事能力,科举更多重视行政能力和道德水平,两者都有利于增强社会流动,打破阶层固化。而科举影响更深远。(二)1.三省六部提高
3、效率减少失误,二府三司制约相权效率低下解读一般唐制代表古代行政制度的巅峰,所以考察相对积极的作用。唐往后多考察僵化和不足。2.宋制的理性精神:宰枢互兼有利于提高效率,职事分离有利于集中事权解读宋代制度问题多多,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宰枢互兼是个特殊现象,职事分离则是宋代常制。3.架空相权、制约相权、分割相权都会强化专制解读这里所指的是中朝的设立、监察权的扩大、三省和二府三司的建立。4.城市化发展两大表现:突破时空,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完善解读突破市坊限制和时间限制,其实安史之乱以后就有。城市职能完善是人们进城的重要原因。5.经济重心南移先是农业发展后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但没有改变政治重
4、心。解读政治中心固定在靠近北方的位置,是外来军事压力决定的,经济重心南移则是内部生存压力决定的,结果就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步分离。而文化中心则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一起移动到了南方。6.交子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客观经济发展的结果解读交子是民间货币,便钱才是官方发行的。交子的出现一定程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铜钱匮乏,铁钱笨重,人们需要临时性替代物品。所以纸币的出现,并不能推动中国走向资本主义。7.汉代儒学是外儒内法兼采百家,侧重管理国家(民本君本);宋代理学是三教合一,侧重约束社会,两者都是适应统治需要的产物解读董仲舒侧重提供治国手段,朱熹更强调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两人合
5、力提升了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也使得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固化8.三教合一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依然是正统思想;佛道兴起既适应统治者稳定社会需要,又符合民众寻求慰藉心理解读三教合一儒学失去的是独尊地位。佛道兴起是中国社会诉求的反映,也有佛教本土化的努力。9.理学是精神贵族化,对象平民化解读理学本质上是希望每个人都活的像圣人那样,这有利于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也给中国人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10.风俗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文人画受理学发展的影响。解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带来市民文化,市民文化包括了风俗画、小说散曲、杂耍等等。理学发展则带来了道德标准的泛化影响,书法、诗词、
6、绘画、服饰等等方面注重表达情操高洁、实现道德教化目的,都是理学影响的产物。11.世族是血缘世袭,士族是能力世袭,乡绅利于地方管理解读血缘世袭是宗法制影响,能力世袭是科举制影响,乡绅是“国权不下县”的产物12.汉州、唐道、宋路、明巡抚,都是监察转行政的代表。解读监察区变成行政区的主要原因是监察权本来就具有特殊性,又长期固定在一个地区,容易尾大不掉。解决的办法是保持地方监察的同时加强流动监察。13.监察制度特点:位卑权重、相对独立、服务皇权解读古代监察的首要目的不是服务于国家利益,而是巩固统治,保证官员忠诚。所以监察往往随皇帝心意办事,随意性较大。14.中朝内阁军机处,三省合一剩中书,权力再大都是
7、皇权畸形强化的表现(后宫、宦官、外戚同);明太祖废丞相,皇相矛盾消失;内阁、军机处权重职轻都只是皇帝助手。解读有绝对的权力中心,就会有权力依附者,对依附者的不信任又会导致新机构的诞生,利用不同依附者的权力斗争来维护皇权稳定是专制者的惯用手段。废除丞相,只是使得名义上的皇相矛盾消失,皇帝和官僚集团的矛盾依然存在。15.阻碍中国近代化转型的根源是经济结构畸形(自然经济高度强化),而非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解读自然经济造成的国内市场狭小,低农业生产效率造成的农业劳动人口占比较高,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缓慢的经济根源。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只能算政策影响,而非根本原因。16.草市增强了城乡联系,明清城市小型化
8、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产物。解读草市位于城乡之间,不能直接等同城市繁荣。明清专门化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城市人口减少,降低了中国的城市化率,当然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也很大。17.商帮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未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解读古代商帮多从事盐茶贸易、经营票号钱庄,依赖政府特权多过于依赖技术进步,所以对经济结构升级缺乏贡献。18.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是白银流入,清中期以后是白银流出,前者带来了白银货币化,后者导致银贵钱贱农民贫困化加剧。解读白银流入的原因是中国手工业发达,流出的原因是只有传统手工业发达,缺乏近代化生产因素,再加上鸦片贸易,中国获得的白银最终完全流出,还倒贴数亿两。19.一条鞭法
9、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摊丁入亩减轻人身依附。解读一条鞭法实现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摊丁入亩实现了人丁税向土地税的过渡。这两者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摊丁入亩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叠加使清代人口过度膨胀,城市化率和人均收入都长期得不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社会内生转型能力不足。20.新儒学批判专制但不反对皇权,并未认识到专制本质缺陷,而且还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解读新儒学反专制更多是明亡清兴的民族情绪和文人情怀使然,背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和资产阶级数量都远远未达到启蒙运动的水平,因此新儒学不能推动中国的时代觉醒21.古代科技重实用轻探索,重总结轻实验,根源是经济结构落后。解读古代科技多数是生产和生
10、活经验的产物,并非观察和实验的产物,并不具备真正的近代科学性,因此也很难转型为近代科技发明。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地大人多相对资源丰富,缺乏足够探索新技术的动力。专制制度、科举和儒家文化重道轻器都是次要的阻碍因素。22.古代社会生活受商品经济发展,由家族化、等级化逐步向市民化发展解读社会生活是经济发展特征的反映,农耕经济在中国带来了宗法等级和专制秩序,而商品经济是瓦解这一秩序的推手,因为商业更追求自由和独立,反对强权约束。所以东西方社会在近代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历程。23.西学东渐,明清是宗教为主科技为辅,近代科技为主向制度和文化转变。解读明
11、清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伴随商船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传播了部分科技,这一时期我们是被动学习,他们传播科技也不是为了中国技术进步,只是为了吸引中国人关注基督教,所以对中国进步的意义不大。近代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学习西方是主动的,虽然节奏较慢,但是推动了中国社会逐步实现近代化转型。(三)1.鸦片战争是近代史开端,洋务运动是近代化开端。解读近代史是叙事时间定义,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为学术主流,但并非唯一解释。近代化是历史进程事件定义,只有进行了经济、政治、思想相关的活动才能说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是标志事件。2.近代外交发展是屈辱性的,也是逐步近代化的。解读近代外交由传统的宗藩关系变为条约关系
12、,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在被动的融入近代外交体系的过程中,清政府也逐步学习了西方的外交规则,这就叫外交近代化。主要包括:平等外交观念、设立正式外交机构、履行条约义务、遵守国际法规则、建立正常海关制度等等。3.南京条约是商品输出,马关条约是资本输出。解读商品输出适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资本输出适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条约之后列强的商品倾销并不理想,要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获得较大优势;马关条约签订只是资本输出“合法”,不等于甲午战争以前列强没有在中国投资。4.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门户开放是列强共管中国解读列强试图瓜分中国是看到甲午之后中国政府腐
13、败羸弱,放弃瓜分中国既是看到中国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是看到中国地大人多和近代化水平较低会带来过高的管理成本。5.清政府两大败笔:中央集权削弱、近代化不彻底。解读中央集权削弱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不平等条约、地方督抚势力壮大。近代化不彻底表现:缺乏民族国家意识、缺乏近代治国能力(政治制度、军事体制、金融能力、外交观念)6.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虽然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但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解读洋务运动推动了经济、外交的近代化,清末新政推动了政治和军事的近代化,但是都不够彻底。7.太平天国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义和团是民族矛盾。前者落后在封建观念,后者落后在愚昧顽固,都体现了农民阶级局限性,客观上也都推动了
14、近代社会变革。解读太平天国虽然曾经和洋人作战,但并非主观目的,义和团运动虽然专门针对洋人,但是过于激进。两个运动都是革命的但是也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破坏客观上有利于旧体制的瓦解和近代转型的实现。8.洋务运动失败不等于洋务经济结束解读甲午战败所标志的更多是洋务派富国强兵梦想的破灭和洋务派政治的失势。洋务企业在之后的十几年中仍然在继续发展,直到清政府结束转型为近代官僚或民族资本主义。9.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为了收税。解读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并非真正支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是因为马关条约赔款数量巨大,朝廷亟需用钱,所以也不能说明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有近代化色彩。10.自然经济不断解
15、体,但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传统手工业的衰败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解读近代自然经济的瓦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耕织分离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进程,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幅员辽阔,旧经济结构生存空间很大。小农经济最终结束是三大改造以后,自然经济则零星的仍然存在。11.洋务企业成也特权败也特权(商帮、十三行、官僚资本主义)解读洋务企业和商帮、十三行、官僚资本主义有诸多相似,都享有政策优惠或垄断地位,所以过分依赖特权,忽视技术进步,没有持久的竞争力,未能推动中国技术上的进步,这是今天我们都要警醒的教训。12.民族工业分官办和民办,民办的才叫民族资本主义。官办企业中洋务经济既能与洋商争利,也能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解读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不能画等号,做题需要细心区分。洋务经济的“争利”主要指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具有垄断地位的洋务企业的成就,并非所有洋务企业。至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只是客观的社会效果并非洋务派主观意愿,不曾积极调动民间力量是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在工业化作用上差距巨大的关键因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