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课后反思).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认识“刘、菊”等个生字。会写“于、首”等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
2、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
3、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
4、点和不同点。 、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卡片连词练背诵。 、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赛诗会。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
5、指导写字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
6、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一、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
7、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
8、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
9、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
10、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
11、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
12、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习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
13、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近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平时问题最多的蒙哲平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习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
14、中推进了学习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继续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习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灵活的小组学习活动演绎和格外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习过程,虽
15、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准备同样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前所准备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准备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能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习中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心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习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
16、“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习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习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心读诗的绝
17、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情绪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近的古诗。特别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习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密切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别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笼罩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该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近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
18、,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味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归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的时候。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时,我们就要着力
19、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习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习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能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习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平常的教学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重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
20、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习习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教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古诗教学三步走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21、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
22、,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
23、,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24、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
25、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
26、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农民们种了那么多的地,按说应该收到很多的粮食,可在图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老农却躺在了地里,旁边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们一看,就说,那个老农是饿死的。那他们的粮食都到哪儿去了呢?很自然的,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贪婪污吏、地主收走了。“农民真是太可怜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恶了。”孩子们说。 而锄禾则为小朋友上了生
27、动的一课。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们中午在食堂里吃饭时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边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课文插图,学生爱惜粮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古诗两首真的很有教育意义哦!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1、 因为上个星期我重点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规范,并没有开始文本教学。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学中,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意思地让自己做端正,让自己的行为规范一些。 2、 “草”一课的学习对于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但对于小草的生命力顽强这一点,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真
28、正的理解和领悟,以至于在最后让学生表扬一下小草时并不是很顺利。而后一首古诗,我把重点放在对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结构性比较强,而且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再加上课堂上我让孩子读得比较多,特别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读上带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书的帮助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把整首古诗读诵。 3、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行为已经比较规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放学回家以后情况就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书写作业表现出他们非常地不认真,写字时比较随意,他们会边吃东西,边说话基至还有玩耍,这样学生的字写得比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应该注重引导让学生认真写作业。 教学反思: 草
29、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里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记忆,进行口头填空,诗歌接龙等形式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且要求会读会写。同时重点学习这首诗歌中的一对反义词,枯荣,理解字义。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时,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春光灿烂的世界中,体会儿童的那种情趣和作者的细心观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知诗人,解诗题”,先了解诗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歌的题目,理解诗歌说的到底是一件什
30、么事。 “抓字眼,明诗意”抓住关键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白诗歌的含义。“想情景,体感情”,对于最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需要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意境。古诗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
31、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
32、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走近诗人,才能走进诗文。我觉得作为教者,必须引领学生穿越是时空的界限走近诗人,感知古诗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髓,使学生亲近古典诗文,感受古典诗文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意韵。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不同之处: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
33、作铺垫。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抓住插图,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在教学中,我觉得书上的插图也应发挥作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
34、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在孤灯残烛的映照下显奄奄一息。在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抓住“诗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5、抓住文体,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教学中,可相机让学生认识律诗和绝句的区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
35、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示儿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相同之处: 虽然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写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来体现;示儿则通过诗人临终前的牵挂“但悲不见九州同”来表达。一喜一悲,难以掩饰的是杜甫和陆游拳拳爱国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一般,学生感兴趣的倒是“安史之乱”和“金兵侵宋”的史实。在诗意的理解上,由于学习基础的缘故,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尝试这样的方式,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我想:以后再上这一课的
36、时候,第一课时的准备工作要做得更为充分些。如果有条件,可适当运用一些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另外,在诗句的朗读上,我觉得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自己的范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37、)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二、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三、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四
38、、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五、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
39、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
40、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
41、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
42、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
43、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
44、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