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年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 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备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
2、,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干脆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美丽的南京东郊,巡游闻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
3、夫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1352年参与了元末农夫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年当他41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起先营造自己的陵墓,其次年葬入马氏皇后。1398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又说朱元璋主见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自清代起,起先称为“明孝陵”,始终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嫁给子他。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特殊粗大。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出了马皇
4、后的一双大脚。我们常说的“露马脚”,传闻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长约1800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周长22.5公里,纵深达2.5公里。可见孝陵规模之大。孝陵的建筑特别壮美,据记载,仅栽种的青松就达10万余株,饲养有梅花鹿1000余头。惋惜浩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初和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两次战火。当年全部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仍旧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致的雕刻艺术。 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原门的顶
5、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细致分辨,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从这里向南约750米处,即现在的宁杭马路北侧路边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下马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以示对孝陵的敬重;“神烈山”石碑,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立;“禁约碑”,明代崇祯十四年立,内容是护陵禁约十条,均为明代遗物。明朝一代,孝陵重地,驻兵保卫,设置了孝陵卫,属禁区卫,是明代军事基层组织,孝陵卫辖士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今孝陵卫一带,即是当年守陵部队驻地,因此得名。到了清代,这
6、里曾是清军江南大营所在地。 从大金门穿棱园路,我们来到了四方城。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称为碑亭。今亭顶已毁,仅存四壁和四个门洞,如同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为四方城。大家所见中间立的石碑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所立。从1376年明孝陵筹建起,至立碑,前后经验了38年之久,孝陵工程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块碑身高6.7米,碑趺2.08米,是目前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文长达2746个字,内容主要是朱棣颂扬其父功德之词。 有心的挚友会问,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立这块“功德碑”呢?这话说来就与朱棣如何夺取皇位的一段历史有关了。朱元璋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7、就病死了,只好册立只有16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建文皇帝。其时身在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南下。经验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夺取了政权,成为历史上出名的永乐大帝。所以朱棣大书特书朱元璋功德的背后,实在是大树特树自己的权威。为此,朱棣原先曾在南京东郊的阳山派了万民工开凿了一块巨碑,其碑帽、碑身、碑座加起来高达72米,但因为实在太大无力搬运,加之民心已顺,天下太平,于是也就弃之不用了。后来另找了一块,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块功德碑。可是,阳山碑材,至今犹在,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已成为明代遗迹一大景观。 请看碑下石
8、刻。它像是一只乌龟,传闻“一龙生九子,九子不一样”,这是龙的九子之一,名*屃(bix),它能驮重,因此常放在皇帝的碑刻下。在古代,又是怎样把这样高大的石碑立到“龟”背上的呢?据文沙披海记载,树立这块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可把管这项工程的人急坏了!一天,他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需使龟’看不见碑,碑看不见龟’”。醒后,他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了工地后,他叫人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待碑立起来后,再把土去掉。这说法,虽有迷信色调,但“堆土法”看来还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好,出了四方城,过了御河桥,我们走上了神道石像路。请看路中间,从东向西
9、依次排列着的石兽,它们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每种石兽4只,共24只,分为两组,一立一蹲,南北相对。狮子是百兽之王;獬豸称为法兽;骆驼俗称沙漠之舟;大象是周边国家奉献的贡物;麒麟是祥瑞之物,可以上天;而马比较驯良,可供主子在地上行走。神道上安置这些石兽,意图有这样几点:为了纪念朱元璋的功德;使谒陵的人感到死者的威历和国家的太平富强;祈望镇妖避邪,以爱护陵墓。古代帝王陵墓的神道形式,往往是主子生前宫城御道的再现,就像皇帝出行的仪仗一样,威猛雄壮。 石兽设置有蹲有立,体现了建陵者匠心独具。有的挚友说,这些石兽是给皇陵站岗的,站累了蹲着休息,这样好轮番替换。这或许算是一种猜想吧。但是
10、,从景观的美学角度看,石兽有蹲有立,姿态各异,衬以苍山远树,越显出肃穆而庄重。石兽的排列,随地势的转折起伏,错落有致,体现出空间分布的节奏和韵律感,成为一种无声的音乐。 再看,石兽虽然形体高大,艺术表现手法写实简练,但又有精雕细刻的局部。请看石象的耳朵:耳廓鼓起,筋脉突露,近于夸张。这些正是孝陵石刻艺术巨大的胜利之处。欣赏这一组造型生动逼真、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的石兽,令人对我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据推算,石兽中的骆驼,高3.68米,以及立象,都需80吨重的整块巨石才能雕成。如此浩大的石材是用什么方法运输到神道来的呢?都是在严冬季节,民工在运输线路上,先泼水成冰,然后用前拉后推的方法,
11、从一、二十公里以外一路运来。可见,这些石兽,无不洒满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合着他们的才能和才智。 石像路终点,我们看到神道拐向东北,进入石翁仲路。拐弯处立一对望柱,也就是常说的华表,高6.25米,上刻云龙纹饰,它在这里作为指示道路的标记。 路右侧有座小山,称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最早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立有一碑:“孙权墓”,被列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山上,1929年始植梅花,每逢初春季节,繁花似锦,暗香袭人,游人如织,已成为全国闻名赏梅胜地之一。 神道在这里绕梅花山成弓背形。相传当年筹建孝陵时,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朱元璋却说:孙权也是一条英雄,就留着他给我守门吧!但是
12、,神道弯曲的真正缘由有传闻是朱元璋为了加大神道的长度,以增加陵墓的气概,并且笃信从入口处不能一眼望到陵寝的“风水”。所以,孝陵神道的平面布局不取统一的南北中轴线,完全依山势的回旋改变,任其自然,弯曲布置。这的确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明代南京城墙的建立,同样是这样:依山就水,注意军事好用,没有拘泥传统古制的正方或长方形,而成为一个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形态。它周长33.67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大城”。 在石翁仲路中间有四对各高3米的石翁仲(陵墓神道的石人像);两对武将,身披甲胄,手执金吾,雄壮威猛;两对文臣,身着朝服,手捧笏板,形象生动。对此,清人有诗写道:“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半夜点朝班”,真
13、是非常传神地描述了主子生前宫城御道的情形。请看这些文臣、武将石刻的面部均庄重、肃穆,这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明初,朱元璋实行廷杖制度,凡有大臣惹怒皇帝即要被体罚,受到廷杖,“使天下莫不骇然”。这些翁仲们凝固的表情不正是明代等级森严的封建朝廷和皇威专制的写照吗!岁月悠悠,600多年过去了,人世沧桑,而文物照旧,它们都成了历史的见证和探讨工作的珍贵实物。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过棂星门遗迹,在御河桥处越桥向北,巡游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孝陵后部的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御碑亭、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都是根据中轴线配制,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座北朝南、中轴对称。 首先看到的文武方门,这是孝陵的正
14、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圮毁后于同治年间改为一道门。门额青石上刻“明孝陵”阴文,为曾国藩手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1999年初重新修复的,复原了大门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相互衬托,流光溢彩,雄浑庄重。在大门东墙南面,立有一块“特殊告示碑”。碑是宣统元年(1909年)所立,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后,到处搜掠和破坏我国名胜古迹,鉴于此,地方官员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刻成碑文,用来重申爱护孝陵的留意事项。 进门不远,可见一歇山顶建筑,这就是御碑亭。因为亭中树立有康熙、乾隆皇帝题字的碑刻,因此得名。御碑亭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在它的左边和右边原有御厨、宰牲亭、具服
15、殿等建筑。门已毁,清代在原石须弥座上建了现在这个亭。 亭中陈设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为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诏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敬重和敬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专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治国是不行的,必需依靠汉人。他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南织造”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籍此笼络人心,以缓和汉满冲突,加强其统治
16、。从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治隆唐宋”碑左右各有乾隆诗碑一块,碑后东西还有卧碑两块,分别记叙康熙,乾隆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御碑亭后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的旧址。可以看到原来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台基高3米,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有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中心踏垛中间的陛石上,还能看到二龙戏珠、日照山河、天马行空六块浅雕。三层须弥座上有殿基,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主,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现在大殿殿基上还保存着大石础56个。据此可推断当年孝陵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当时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的三间小殿,是清同治年间
17、两次重修的。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财源枯竭,无力照原样加以复原,规模与原享殿已不行相提并论了。现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陈设室”,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肖像上题“太祖遗像”四字,但它既不是明代之物,也不是太祖真像,而是1980年修明孝陵时,按清末的肖像重新复制的。 从这里向北望去,一道山岭沿东西方向绵延,它就是闻名的钟山。钟山,又称紫金山,位于宁镇山脉西端,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成弧形。山上林木繁茂,山南麓名胜古迹众多,钟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的主峰北高峰,海拔448米,是宁镇山脉最高峰。明孝陵和中山陵分别位于主峰南坡的西侧和东侧。沿着主峰向西,是钟山第三峰天堡山,海拔250米。
18、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激战于此,至今留有太平天国的天堡城遗迹。现在闻名遐迩的紫金山天文台座落在上面。从这里望去,可见天文台金属球形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传闻朱元璋登基不久,就召见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要他们一起来选择建立皇陵的地址,并约定大家各自先用纸条写好墓址,相互不准通气,然后一齐摊出来,结果大家不谋而合地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说明对孝陵的陵址,朱元璋是经过一番选择的。那么独龙阜玩珠峰原委在哪里呢?现在我们从享殿向北,方城后面即是。 经过一道过门,越过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就是方城。从文武方门到方城距离375米。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正面自须弥座
19、台基至墙面顶端高16.25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5米。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沿方城正中券门入隧道,中间有54级台阶,出隧道为方城与宝顶间的夹道。正面用条石十三层垒筑的宝顶南墙,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由东西走道折向南拾级而上,登上明楼。明楼现存砖墙四壁,楼顶原是重檐黄瓦,但已在咸丰三年(1853年)的战火中化为灰烬了。 方城的后面修筑在独龙阜玩珠峰上的宝顶,又称宝城,是一个直径325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指环绕宝顶四周约1公里多长的砖墙。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
20、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只是明代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罢了。 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安葬的玄宫。据史书记载,当时殉葬的宫女有10多人。在宝城东面不远处,还有东陵,是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墓。 南京民间流传有这样的传闻:朱元璋死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此说缘于朱元璋生前滥杀无辜太多,生怕被人盗墓。但是,这一传闻并无充分依据。缘由是孝陵在朱元璋生前已经经营造了20多年,陵墓内设施已建成,马皇后也已葬入孝陵中;据史载,朱元璋死于闰五月底,六月初安葬,正是南京的夏季,另在别处建陵已来不及;再者,孝陵靠宫城很近,北倚钟山,南有皇墙,守有重兵,其平安程度
21、远远高于别处。因此可以断定,朱元璋的陵寝就在明孝陵。 1999年初南京市文物局组织对明孝陵进行了调查勘探,用高科技精密磁测技术探明,朱元璋的地下玄宫(墓室)就在明孝陵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且保存完好,并未被盗掘过,还探明白玄宫的基本布局。这一工作,科学地破译了历来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 明孝陵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到此谒陵。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明孝陵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各位挚友,明初有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个皇帝定都在南京,前后经验50多年,至今留有南京城墙、明故宫遗址、瞻园、莫愁湖胜棋楼、阳山碑材、郑和墓等明代胜迹。欢迎有爱
22、好的游客参与明初遗迹专线巡游,我将非常乐意再次陪伴大家。感谢各位的合作! 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二)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占地面积约170公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丽雄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干脆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
23、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陵园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22.5公里。 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三)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
24、,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其次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诞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夫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与了元末农夫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24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奇之处,
25、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重华丽,惋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
26、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闻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爱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化,六是生活简朴,叮嘱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记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直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
27、,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允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特别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闻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历和国家太平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爱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其次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记,过了其次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猛雄壮。假如细致看便会发觉,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
28、,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记性建筑。2024年在遗存的基础上复原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时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英雄,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爱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犹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春游赏梅
29、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习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闻名品牌。(635)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两岸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管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24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殊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
30、刻了爱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四周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爱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设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敬重和敬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31、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依据现存遗址推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 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许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
32、,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非常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华蜜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楚完整,因而非常宝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
33、梳妆台”,正面对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加了孝陵庄重神奇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历和至高无上。 最终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5篇有关江苏明孝陵的导游词范文(四)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
34、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特别慎重,特殊注意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与。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需亲自谛视现场,满足了才被最终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切自己死后的“天堂”,便起先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协商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
35、的自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起先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英雄,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
36、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实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明显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
37、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需驻轿
38、下马,以示敬重。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概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闻中的动物,据说特殊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
39、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历,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假如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大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闻中的“四灵
40、”(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祥瑞、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经常立下丰功伟绩,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才智,“快马加鞭”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方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
41、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记。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化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直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似乎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四周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
42、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渐渐演化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觉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变更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管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绕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犹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闻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
43、丈三尺,威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望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今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猛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
44、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殊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爱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直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直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
45、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赛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心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
46、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立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重肃穆的气氛,
47、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历。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四周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立。依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缘由,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假如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意你们。现在清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