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2023年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2023年版).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附件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方案(2023 年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s,又称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在世界范围内散发或小范围流行,但也可大规模流行或暴发。暴发型流脑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存活者可遗留严重后遗症。流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流脑临床诊疗工作,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在2005 年原卫生部印发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要点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一
2、、病原学流脑病原体为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也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为革兰染色阴性、肾形的双球菌,有荚膜和菌毛。在 3537,5%CO2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患者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多位于多形核白细胞内或细胞外,形态典型。培养后可成卵圆形或球形,排列不规则。脑膜炎奈瑟菌的荚膜主要成分为荚膜多糖。根据荚膜多糖的特异性,脑膜炎奈瑟菌至少可分为 12 个血清群,引起2侵袭性疾病的脑膜炎奈瑟菌主要为 A、B、C、W、Y、X 六个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能产生自溶酶。脑膜炎奈瑟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低,对寒冷、干燥、高温、日光及紫外线都敏感。1%苯酚、75
3、%乙醇、0.1%苯扎溴铵等可将其灭活。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活能力极弱,通过物品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对 2 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6 月龄至 2 岁时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三、发病机制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病菌可从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如通过血-脑屏障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细菌释放的内毒素引起全身
4、施瓦兹曼反应,激活补体,3血清炎症因子明显增加,产生微循环障碍和休克。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皮导致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出血。脑膜炎期,脑膜及脊髓膜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坏死、出血及通透性增加,重者脑实质发生炎症、水肿或充血,脑水肿导致颅内高压,严重者发生脑疝。四、病理改变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有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下、黏膜及浆膜亦可有局灶性出血。严重者皮肤及内脏血管可见内皮细胞破坏和脱落,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皮肤、心、肺、胃肠道及肾上腺均有广泛出血。脑膜病变以软脑膜为主,早期有充血,
5、少量浆液性渗出及局灶性小出血点,后期则有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细菌出现,病变累及大脑半球表面及颅底,可导致视神经、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及听神经等脑神经损害。严重者可累及脑实质。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为 17 天,一般为 23 天。(一)普通型。1.前驱期。仅部分患者有前驱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咽痛、咳嗽及鼻塞等。约持续 12 天。42.败血症期。突起寒战、高热,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状,体温迅速升高达 40左右。多数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病情重者瘀点瘀斑迅速增多、扩大,可出现皮肤坏死。此期可持续 12 天。3.脑膜脑炎期。可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
6、呕吐,呈喷射状,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克尼格(Kernig)征及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此期持续 25 天。4.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逐渐吸收,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约 10%的患者可出现唇周疱疹。(二)暴发型。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常于 24小时内死亡。1.休克型。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脉压缩小、尿量减少或无尿。如皮肤瘀点瘀斑迅速增多及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血小板急剧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D-二聚体升高时应高
7、度怀疑并发 DIC。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检查多正常或仅细胞数轻度增加。2.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和脑实质损害,可在 24小时内出现频繁惊厥、昏迷,严重者发展为脑疝。5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的类型。(三)轻型。主要表现为轻微头痛、低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量出血点。(四)慢性败血症型。本型较为少见,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其他慢性疾病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寒战、发热、皮疹、关节痛及全身无力等。皮疹多表现为充血性斑丘疹,也可出现结节样红斑。四肢关节痛呈游走性,尤其以发热期为甚。(五)特殊人群流脑的特点。1.婴幼儿。因颅骨骨缝及囟门未闭合
8、的患儿,颅内高压表现常不典型,表现为前囱隆起,张力高。2.老年人。因基础疾病较多,免疫力低下,症状不典型,血白细胞数可不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六、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二)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三)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6用于病原学诊断的临床标本包括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由于脑膜炎奈瑟菌在健康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携带率,咽拭子标本一般不用于病原学检测。标本在体外易自溶,采集后应及时送检。1.细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内或细胞
9、外见到革兰染色阴性肾形双球菌。2.细菌培养: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培养到脑膜炎奈瑟菌。3.核酸检测: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脑膜炎奈瑟菌核酸检测阳性。4.血清学检查:急性期脑脊液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阳性。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 4 倍及以上升高。七、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一)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有流脑相关临床表现或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者。(二)临床诊断病例。同时满足以下两项。71.疑似病例伴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2.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染色阴性肾形双球菌。(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
10、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1.血液、脑脊液和瘀点(斑)组织液培养到脑膜炎奈瑟菌;2.血液、脑脊液和瘀点(斑)组织液脑膜炎奈瑟菌核酸检测阳性;3.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阳性;4.血清 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 4 倍及以上升高。八、鉴别诊断流脑应主要与其它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相鉴别。此外,还应与上呼吸道感染、其他原因的败血症、各种原因的紫癜、脑脓肿、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其他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鉴别。(一)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1.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 5 岁以下儿童,大多数继发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和颅脑外伤。2.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多数继发
11、于中耳炎、鼻窦炎、结膜炎及社区获得性肺炎。83.葡萄球菌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继发于皮肤感染、血管内导管引起的血流感染、颅脑术后感染。上述细菌感染均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二)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消耗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晚,无瘀点、瘀斑,脑脊液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脑脊液涂片可检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外周血 T-SPOT、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或结核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可助诊断。九、治疗(一)一般治疗。1.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2.卧床休息,保证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12、维持内环境稳定。3.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暴发型流脑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瞳孔和呼吸节律变化。4.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和使用退热药物。5.注意其它脏器支持治疗。(二)病原治疗。9流脑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足量应用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疗程常为 7 天(根据临床恢复情况必要时延长疗程)。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应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1.青霉素类:首选青霉素 G,成人 16002400 万 IU/d,静脉滴注,每 46 小时 1 次;儿童 2040 万 IU/kg/d,静脉滴注,每 46 小时 1 次,最大剂量不超成人剂量。也可选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成人 34
13、g/d,静脉滴注,每68 小时 1 次;儿童 50100mg/kg/d,静脉滴注,每 68 小时1 次。氨苄西林:成人 812g/d,静脉滴注,每 46 小时 1次;儿童 200300mg/kg/d,静脉滴注,每 46 小时 1 次。2.头孢菌素类:青霉素过敏或耐药(MIC0.1mg/L)时,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成人及 12 岁以上儿童24g/d,静脉滴注,分 12 次;婴儿及 12 岁以下儿童 50100mg/kg/d,静脉滴注,分 12 次,最大剂量不超成人剂量。头孢噻肟:成人 812g/d,静脉滴注,每 6 小时 1 次;儿童200300mg/kg/d,静脉滴注,每 6 小时
14、1 次。(三)降颅压治疗。治疗关键是及早发现脑水肿,积极脱水治疗,预防脑疝。临床常用 20%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可联用利尿剂。在积极治疗脑水肿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治疗。(四)抗休克治疗。10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尿量变化。1.液体复苏:对脓毒症所致的低灌注或休克患者,推荐在复苏前3小时至少输注30ml/kg的晶体溶液进行初始复苏,完成初始复苏后,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以指导下一步的液体使用。在早期复苏及随后的容量替代治疗阶段,当需要大量的晶体溶液时,推荐联合使用白蛋白。2.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当血容量恢复但灌注仍
15、不足时,可 使 用 血 管 活 性 药 物。首 选 去 甲 肾 上 腺 素:成 人0.11.0g/kg/min,儿童 0.020.1g/kg/min,监测血流动力学,如剂量达到 0.250.5g/kg/min 后平均动脉压(MAP)仍不达标者,建议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最大量 0.03U/min)。对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后 MAP 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肾上腺素(0.010.02g/kg/min)。休克患者伴心功能不全时,在容量状态、动脉血压足够的情况下,组织灌注仍持续不足,可加用多巴酚丁胺(220g/kg/min)或单独使用肾上腺素。3.糖皮质激素治疗:经充分扩容且足量血管活性药物后,MA
16、P 不能纠正者,可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35mg/kg/d,或甲基泼尼松龙 12mg/kg/d,疗程 35 天。(五)DIC 治疗。11如无出血禁忌,可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根据化验结果酌情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等。(六)中医治疗。流脑核心病机为疫邪化火动风扰神,祛邪解毒、息风止痉醒神为基本治法,临床可按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论治。1.普通型。临床表现:头痛项强,形寒壮热,口干口渴,目赤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推荐方剂:新定葛根栀豉汤。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葛根 12g、炒栀子 12g、淡豆豉20g、天花粉 12g、薄荷 6g(后下)、荆芥穗 12g、菊花
17、12g、桑叶 12g、黄芩 12g、郁金 12g、紫雪散 3 克(冲服)。服法:每日 1 剂,水煎服,每次 100200ml,每日 24次,口服或鼻饲。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2.重型。临床表现:初始自觉头痛如劈,旋即昏仆不省人事,手厥冷,足卷曲,颈项强直,背部反张,呈一过性昏厥,舌红,苔黄,脉弦细或沉细数。推荐方剂:新定解毒息痉汤。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葛根 12g、荆芥穗 12g、淡豆鼓1220g、黄连 6g、生石膏 20g(先煎)、菊花 12g、薄荷 6g、郁金 12g、桂枝 3g、葱白 10g、紫雪散 3g(冲服)、生白芍 12g。推荐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3
18、.危重型。临床表现:壮热神昏,起卧不安,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渴喜冷饮,舌焦糙无津,舌质红,苔黄,脉数。推荐方剂:新定解毒息风汤。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水牛角 30g(先煎)、葛根 12g、生地 60g、淡豆豉 20g、石斛 30g、知母 18g、生石膏 30g(先煎)、玄参 18g、生白芍 12g、益元散 20g、紫雪散 3g(冲服)。推荐中成药:安宫牛黄丸、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4.恢复期。临床表现:体温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渐小或结痂愈合,神志渐清,仍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推荐方剂:新定和营醒脾汤。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当归 15g、白芍 15g、北沙参 15g、生白术 15g、山药 15g、炒扁豆 15g、炙甘草 5g、茯苓 15g、桑枝 12g、炒谷芽 10g、木瓜 12g。十、预防(一)一般预防。1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脑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二)疫苗接种。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是控制和预防流脑传播最有效的措施。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 年版)规定执行。当针对流脑疫情开展应急接种时,应根据引起疫情的菌群选择相应种类流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