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10_T 146-2021 西洋参土壤改良绿色栽培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10_T 146-2021 西洋参土壤改良绿色栽培技术规程.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65.020.20B05DB3710威海市地方标准DB3710/T1462021西洋参土壤改良绿色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regulationofgreencultivationforsoilimprovementofPanaxquinquefoliumL.2021-11-29发布2021-12-29实施威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710/T146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威海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威海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
2、究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威海市铎嘉隆西洋参种植专业合作社、荣成市虎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本文件起草人:侯丽娟、胡静、毛积磊、单成钢、陈妮、叶全、王志芬、韩金龙、王宪昌、胡依林、张教洪、邱杰、窦家聪、王晓、刘伟、卢恒、姜铁军、姜宁、刘海山、唐永辉、李德鹏、陈洪江。IDB3710/T1462021引言威海西洋参于1984年在文登区西洋参农田引种获得成功,目前西洋参种植面积达6.5万多亩,是我国最大的西洋参产区。近年来,随着西洋参种植规模的扩大,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板结,土壤微生物环境恶化,病虫抗药性增强,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环境影响,且带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本文
3、件从技术上突破了目前威海地区西洋参种植“边种地边破坏地”的传统粗放种参模式,通过土壤改良,建立起“边种地边养地”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栽培技术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增强西洋参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保证有效成分含量。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实现科学养地,大幅提高产量,推进我省西洋参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西洋参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增强我国西洋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件的制定,规范了西洋参土壤改良绿色栽培技术操作,以保障西洋参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稳定。IIDB3710/T1462021西洋参土壤改良绿色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西洋参土壤改良绿色栽培技术规程的产地环境、土壤改良、直播栽培
4、、育苗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威海地区西洋参的绿色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全部引用)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DB37/T2913.1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种子处理DB3710/T130西洋参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3术语和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的干燥根,均系栽培品。4产地环境4.1气候条件应选择北纬36.0737.52的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带,年平均温度1113,无霜期180d230d,年平均降水量600mm800mm。4.2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91的规定。1播种密度分为510、610、810、1010四种。每667m用种量为5育苗密度分为55和44两种,每667m用种量为1416和1820,播DB37
6、10/T14620215土壤改良5.1土壤酸碱度改良5.1.1宜选用土质肥沃疏松、理化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排灌条件好的壤土、砂质壤土,前茬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宜,不宜选择花生、蔬菜、烟草、老果园、老桑园等病害较重的地块。5.1.2宜选用大而平整、有一定生产后续性的地块,忌连作。5.1.3应使用土壤调理剂进行土壤酸碱度改良,确保土壤pH值5.57.0。5.2土壤肥力改良5.2.1应于西洋参播种前至少1年对土壤进行休闲养地、整地、熟化处理。5.2.2应于西洋参休闲养地期间对土壤进行78次翻耕,深度25cm以上,期间结合土壤深翻每667施优质有机肥4t5t作为基肥,在7月至8月每667施生
7、物菌肥300kg400kg,9月施入土壤杀虫剂。5.2.3应于西洋参播种前每667施入生物有机肥5t6t,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0.8%以上。5.3苗床土壤消毒用50多菌灵15g/20g/施于床面,混土深至5左右,进行土壤消毒,压穴待播。6直播栽培6.1种子质量要求西洋参种子质量应符合DB37/T2913.1的规定。6.2播种时间秋播于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土壤封冻前进行;春播于3月上中旬土壤解冻后进行。6.3作畦播种或移栽前,整平土地作高畦,每2m一个,畦高0.25m,畦宽1.5m,作业道宽0.5m,边坡比为1:1。6.4播种密度2和6,播种深度为1.52.0。每穴1粒种子,覆土2.02.
8、5。7育苗栽培7.1育苗2种深度为1.52.0。每穴1粒种子,覆土2.02.5。7.2起苗时间2生长期种苗分级一级二级三级1年生1.21.20.80.82年生3.53.52.52.5DB3710/T1462021以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西洋参地上部分枯萎后为宜。7.3种苗选择一般用1年生或2年生种苗,种苗根须应完整,表面无破损,芦头完好,无病斑,无虫害。7.4起苗采用边起苗边移栽的方式,起苗时应尽可能刨深些,以免损伤参根,并做到边起、边选、边消毒、边移栽,堆放时间不可过长。7.5种苗处理种苗栽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600倍液浸苗(芦头以下部位)10min20
9、min,水沥干后待栽。7.6种苗分级西洋参种苗按照参根重进行分级,具体分级标准见表1。表1西洋参种苗分级单位:g7.7移栽密度一级种苗20cm10cm,二级种苗20cm8cm,三级种苗15cm6cm。7.8移栽方式斜栽或平栽,平栽将参苗芦头朝一个方向平放在穴内(每穴一根参苗),覆土,芽孢距土表2cm3cm;斜栽将参苗与畦面呈3045角为宜,方向保持一致,覆土,使芽孢距土表2cm3cm。8田间管理8.1防寒防冻11月下旬,用麦草或稻草等在参床上覆盖3cm5cm,保墒防冻。地边、畦边加厚,在床边盖草后压盖尼龙网、遮荫网或少量土,防风刮草。8.2抗旱防涝春季应适当喷水保墒确保参春季正常出苗;夏季应排
10、水防涝确保参苗正常生长,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为60%70%为宜,低于40%需喷水抗旱,高于80%应排涝;秋季应适时喷水确保根膨大增重。8.3架棚遮荫8.3.14月上旬西洋参苗接近出土前应架棚遮荫。350g/m。8.4.3出苗前追施复合肥50g/m100g/m、充分腐熟的饼肥(花生饼、豆饼、菜籽饼、棉籽饼等)DB3710/T14620218.3.2应采用透光透雨大棚,遮荫网透光度视参龄而定,1至2年参龄透光度为10%15%,3至4年参龄透光度为15%20%。8.4追肥8.4.1西洋参应每年追肥,肥料使用应符合NY/T394的规定。8.4.2追肥以有机肥为主,采取“控制氮量,增施磷、钾”的施肥技术,
11、叶面喷施和根部追施相结合。2228.4.46月至9月结合打药适当加入氮(N)、磷(P2O5)、钾(K2O)、硼(B)、锌(Zn)等肥料,氮磷钾复合肥浓度以0.1%为宜。8.4.5开花前以氮(N)、磷(P2O5)为主,开花后以磷(P2O5)、钾(K2O)为主。追肥后如畦面干旱应及时浇水。8.5疏花疏果疏花应于3/4的花序已开花,小部分已坐果时进行,在果膨大期将未膨大的青果去掉,使营养集中于已留果和参根。9病虫害防治9.1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物理防治,加强生物防治,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9.2防治措施9.2.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质西洋参品种,增
12、加翻耕次数,杀死病菌及虫卵,及时拔除杂草和染病、枯死植株,做好田间卫生,减少初期侵染源。9.2.2物理防治可利用灯光诱杀、人工捕杀、器械捕杀等方式减轻虫害的发生。9.2.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实施生物防治。9.2.4化学防治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NY/T1276、NY/T393的规定。10收获应符合DB3710/T130的规定。11档案管理4DB3710/T146202111.1应建立西洋参种植档案,档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每个物候期降雨、湿度、温度等气象情况;b)不同生长期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受害等情况;c)防控用药、防控方法及效果等情况;d)种植日期和收获日期;e)销售去向。11.2应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规定。_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