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系列练习0112(共32道模拟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系列练习0112(共32道模拟选择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2.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3.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
2、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5.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
3、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6.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7.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
4、的工具8.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9.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10.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
5、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11.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D.规范文书体例12.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
6、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13.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14.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
7、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15.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16.宋会要辑稿载,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下诏“自今应西川、山南、荆湖等道所荐送举人,并给往来公券(免费福利),仍令枢密院定例施行”。此举()A.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B.缘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增强了士人对政权的认同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17
8、.学者李昌舒认为,靖康之难并非经济与军事的力量悬殊所致,恰恰相反,当时北宋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均强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面对社稷存亡的危急时刻,大多数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这一观点强调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集团墨守成规B.贵族阶级奢靡腐败C.专制集权统治措施D.前线将领贻误战机18.有学者统计,宋元时期中国肥料种类计有46种,明清时期超过100种,徐光启手记广粪壤即记载肥料107种。作物生产中肥料施用量也逐渐增大,清末太湖地区稻作生产中,肥料与用工比重由明代的1:2.65提增到1:1。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农业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B.土地
9、质量得到了普遍改善C.土地投入远远高于其效益D.劳动力的投入量逐渐减少19.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殊少突破。但有学者提出,阳明学的兴起、汉宋之争等现象的背后,是明清学术思想民间化、多元化及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这些趋势使明清学术走向与前代有了根本区别。这表明明清时期()A.学术思想成果更加辉煌B.阳明心学推动学术转向C.文化高压政策有所放松D.学术思想活力依然存在20.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
10、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A.“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D.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21.元代文人为了满足学术和文艺的荣誉感,出现了私设的考试组织,文人中间公推一名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考官,由他品评各人所写的诗文,文人中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这一现象的出现()()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B.缘于政府取士政策的变化C.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形成D.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文化修养22.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
11、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23.根据史料的记载,宋人面孔长圆,细眉开目,宋代的化妆品主要有额黄、鸦黄、眉黛、红粉、口脂、花钿等,女性也不像唐朝妇女抛头露面()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体现了贵族旨趣的转变C.折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D.源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24.宋代是祠神文化成熟的时代,“上而州县,下至闾巷村落,无不各有神祠”。宋代统治者大力尊崇与扶持各种祠神,既完善了以前的祠神,又创造了大批影响深远的祠神。宋代的祠神文化()A.强化了宋代的封建中央集权B.有利于教化民众和凝聚民心C.彰
12、显出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D.促进民族交融强化民族认同25.历经五代皇帝的元朝权臣铁木迭儿曾建议朝廷出资建立官营海商船队,以垄断海外贸易利润。元文宗拒绝了他的建议,认为海外贸易应该由民间海商自由经营,朝廷只要征税即可。这表明元代()A.贸易政策相对开放B.海外贸易空前发达C.重视传统朝贡体系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26.1367年朱元璋发出谕中原檄,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口号下北伐元朝。后来朱元璋在登基诏书中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并把忽必烈列入历代帝王庙。朱元璋此举体现了()A.政治主张的前后矛盾B.对蒙汉民族平等的追求C
13、.对政权正统性的重视D.对恢复封建专制的意图27.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A.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C.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D.导致了朝贡贸易体制崩溃28.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照帝在谈到海防时曾说,“天下事未有不由小而至大。小者犹不可忽,大者益宜留心即如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预言:“通海口子甚多,此时无碍,若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害矣”这表明康熙帝()A.初具近代海权意识B.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迫
14、切性C.深入了解西方文化D.感受到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压力29.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门、在京大臣或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各级京官及外省中级官员;乾隆时奏折成为官方文书,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奏折制度的变化()A.规范了官方的文书运行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C.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D.便于增强皇权治理能力30.康熙五十年,礼部知会来京朝鲜使臣:“鸭绿江、图们江一带,系我国地方,但因路途遥远,未经勘明。今著朝鲜差官数员,沈阳将军亦差官数员,会同勘察,分立边界。”次年,清廷派遣官员到长白山划分两江源地的陆地边界,立碑于分水岭为界。清廷此举()A.
15、显露出天朝上国的心态B.有利于疆域奠定C.消除了清朝之间的矛盾D.促进了民族交融31.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32.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这主要是因为()A.很多人开始喜欢西方生活方式B.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C.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D.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附:参考答案和解析(教师版)
16、1.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
17、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2.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
18、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A.士族阶层的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科举制度的兴起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
19、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3.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98年宋朝、金朝(中国)。材料反映了绍兴和议后,金朝从南宋购买茶叶,但由于金朝自己制茶的成本
20、高、品质差,导致茶叶售卖不畅,于是继续从南宋购买茶叶,这说明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材料未体现金朝财政负担沉重,排除B项;虽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是否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21、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5.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
22、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材料没有讲明是因书院制度完备而形成的,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排除B项;D项表述基本符合史实,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宋
23、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6.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
24、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7.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25、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宋仁宗下令废后,遭到了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也就是两个机构不能联合起来奏对,应该各负其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古代家国一体,皇帝的家事即国事,不能说不容置疑,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御史和谏官的行为遭到了皇帝的强力反击,维护了皇帝的权威,排除B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不能说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8.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
26、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
27、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9.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
28、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保护和发展农业经济,抑制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在中国历
29、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
30、策,且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反映农商皆本,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1.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详
31、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
32、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
33、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13.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
34、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琼剧在融合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传国内外,可见琼剧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形式,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琼剧的故土情结,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人口迁移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流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中同样没有关于商路畅通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4.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
35、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
36、D项。故选C项。15.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
37、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6.宋会要辑稿载,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下诏“自今应西川、山南、荆湖等道所荐送举人,并给往来公券(免费福利),仍令枢密院定例施行”。此举()A.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B.缘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增强了士人对政权的认同D.确立了重文轻武
38、的政策【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969年(宋朝建立初期),宋太祖下诏“自今应西川、山南、荆湖等道所荐送举人,并给往来公券(免费福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新政权,宋朝此举,既有助于选拔高质量的西南地区人才,也能促进士人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统治区域的扩大,并非人才选拔的公平,公平性表现为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与本题所提供的空间不相符,排除B项;北宋重视科举制度,是重文轻武政策的重要表现,也
39、是北宋士大夫阶层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7.学者李昌舒认为,靖康之难并非经济与军事的力量悬殊所致,恰恰相反,当时北宋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均强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面对社稷存亡的危急时刻,大多数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这一观点强调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集团墨守成规B.贵族阶级奢靡腐败C.专制集权统治措施D.前线将领贻误战机【答案】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北宋过度集权,导致权力分割过细、制度过于僵化,养成了因循守旧风气,材料中“思想
40、的禁锢、士风的萎靡”“士人避祸不言互相攻击”均是具体表现,C项正确;统治集团的墨守成规是过度集权导致的,因此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士风的萎靡不等于贵族阶级奢靡腐败,排除B项;“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意味着并非将领贻误战机,排除D项。故选C项。18.有学者统计,宋元时期中国肥料种类计有46种,明清时期超过100种,徐光启手记广粪壤即记载肥料107种。作物生产中肥料施用量也逐渐增大,清末太湖地区稻作生产中,肥料与用工比重由明代的1:2.65提增到1:1。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农业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B.土地质量得到了普遍改善C.土地投入远远高于其效益D.劳动力的投入
41、量逐渐减少【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使用肥料的比重增高,说明当时重视提高单产,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增加肥料使用是可以改善土地质量,但材料不能反映质量普遍提高,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效益肯定高于土地投入,排除C项;材料对比的是肥料与用工的比例,不能体现农业用工的具体数量,不能得出农业劳动力的投入量逐渐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19.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殊少突破。但有学者提出,阳明学的兴起、汉宋
42、之争等现象的背后,是明清学术思想民间化、多元化及专业化趋势的发展,这些趋势使明清学术走向与前代有了根本区别。这表明明清时期()A.学术思想成果更加辉煌B.阳明心学推动学术转向C.文化高压政策有所放松D.学术思想活力依然存在【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阳明学的兴起、汉宋之争等现象的背后,是明清学术思想民间化、多元化及专业化趋势的发展”体现的是明清时期虽然君主专制走向强化,但是民间学术思想仍然具有活力,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学术思想的活力,非学术思想成果,排除A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程朱理学,阳
43、明心学并未推动学术转向,排除B项;明清时期思想专制并未放松,排除C项。故选D项。20.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这反映出元朝()A.“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B.边疆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D.民族交融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
44、可知,元朝统治者确立宋辽金三朝“各与正统”、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弊病,任用不同民族史官修史等,反映出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意识得到强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元朝边疆治理及成效,排除B项;据所学,开创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的是西汉司马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元代民族交融缓和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1.元代文人为了满足学术和文艺的荣誉感,出现了私设的考试组织,文人中间公推一名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考官,由他品评各人所写的诗文,文人中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这一现象的出现()()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B.缘于政府取士政策的变化C.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形成D.提升了普通民众
45、的文化修养【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元代(中国)。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私设”“不以学术求仕进”,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很长时间之内取消了科举制度,广大知识分子失去了求学入仕的途径,因此元代出现“一股不以学术求仕进的学风”,B项正确;A项中的“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元代文人对儒学体现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文人,“普通民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
46、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商铺建筑发展迅速”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布局有了显著的变化,D项正确;当时政府的职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宋朝时期已经突破市坊分开的限制,排除B项;明清时期,市镇经济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23.根据史料的记载,宋人面孔长圆,细眉开目,宋代的化妆品主要有额黄、鸦黄、眉黛、红粉、口脂、花钿等,女性也不像唐朝妇女抛头露面()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体现了贵族旨趣的转变C.折射新儒学思想的影响D.源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女性也不像唐朝妇女抛头露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家认为天理构成人的本质,而天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