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6591892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京市海淀区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京市海淀区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北京市海淀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1(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 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2、“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

3、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

4、为不便,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

5、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

6、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

7、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一定是“被动”地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_ A.三闾大夫 B.少陵野老 C.范文正公 D.东坡居士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

8、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_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5)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_ A.重教兴学 B.养民安民 C.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 (6)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_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

9、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7)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

10、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起指江誓

11、曰:“公,巨人也!公在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廉其稔恶可杀者 稔恶:罪恶深重 B.诸臣援宋高故事 援:解救,援助 C.出彪佳安抚苏州 出:京官外放,到地方任职 D.毋假勤王造祸乱 勤王:臣下起兵救

12、援有难的君王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_ A.其身入水,而泅成矣 支意惜之,乃铩其翮 B.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且放白鹿青崖间 D.杰敢越尺寸以涵公者 败义以求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 A.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 C.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4)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

13、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5)根据文意,按照题目要求填空。 祁彪佳第二次任职苏州时的主要事迹,可以用“平暴民”“ “ ”以及“ 四个短语来概括。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3(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将:岂。纪:经营。 (1)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_ A.从形式上看,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图景的律诗。 B.“相思则披衣”写因思念友人夜不能寐,披衣彷徨。 C.“言笑无厌时写作者与

14、家人聊天谈笑,从不厌烦。 D.从“无为忽去兹”可见诗人喜爱此地,愿在此久居。 (2)“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招揽人才,建功立业,怎奈人生苦短,所以才借酒浇愁。 B.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美好的景致中,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化不开。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饮浊酒,边思念远方亲人。“一杯”与“万里对比 (3)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作者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4(13分)在横线处填写原句。 (1)

15、沁园春 长沙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表现革命者的青春风采。 (2)曹操在短歌行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5)杜甫在登高中的“ ,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6)琵琶行中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

16、。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7)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用“羽扇纶巾, , 两句表现出了周瑜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8)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元嘉草草, ,_”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以免重蹈覆辙。 (9)李清照声声慢善用叠词,“寻寻觅觅, , 三句,层层铺叙,由外而内,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10)静女中,男子满心期盼来到城角赴约,女子却“ ”,这令男子焦急不已,“ 。 (11)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故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 , 。 (12)虞美人中,李煜以“ , ”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流

17、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13)鹊桥仙中,“纤云弄巧, , 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5(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带着厚厚糨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仿佛也长大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18、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帽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

19、声音低沉而洪亮,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同

20、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 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

21、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22、”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 “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无因打伞送帽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

23、上战场,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

24、年纪又小 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 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 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 叫座:上座率很高,受欢迎 B随即是肃静 肃静:严肃,

25、安静 C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 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难过 D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莹然:晶莹,明亮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B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D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 (3)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4)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

26、历了哪些变化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6(10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果有一位西洋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对“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

27、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_,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

28、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取材于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材料二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 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 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

29、,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 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

30、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取材于乡土中国 家族)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_ A.以自己为中心,逐层向外,由强到弱发生与他人的联系。 B.个人能够随所处时间、空间变化而动用不同的关系网络。 C.可表现在乡土社会亲属关系上,也可表现在地缘关系中。 D.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势力能

31、伸能缩,而且收放自如。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 A.第段中关于“家的例子,揭示了人们对社会单位名词的含义理解不到位的原因。 B.第段用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和柴捆进行比喻,论述了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 C.第3段引用俗语“一表三千里”,形象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具有亲属分布广泛的特点。 D.第段列举贾府兴衰和苏秦潦倒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3)作者运用中西方比较的方法,凸显中国乡土社会“家的特点,某同学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制作了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 研究内容: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洋社会“家”特点的比较 中国乡土社会 西洋社会 功能 形态 时限 界限 结构原则 差

32、序格局 团体原则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7(2分)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樊笼 舞榭歌台 钿头din 呕哑嘲哳zh B荡漾 乌雀南飞 嘈杂co 乍暖还寒zh C堡垒 填酒回灯 红绡xio 周公吐哺p D城隅 转轴拔弦 浸入qn 还酹江月li 8(2分)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宅十余亩(方:环绕) 绕树三匝(匝:周,圈) B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 时) C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 渚清沙白鸟飞回(回:盘 旋) D可堪回首(可堪:不堪) 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9(10

33、分)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你为这首诗写一则短评。 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 10(50分)家是身体的归栖之地,亦是心灵的所安之处,精神的皈依之所。每个人都会踏上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上有晚霞微风;会载欣载奔,亦会近乡情怯 回家的路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以“回家的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想象合理,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1【分析】(1)本题对文中重要概

34、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对相关文化常识理解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分析,准确理解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推断和理解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6)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7)

3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1)B.“一定”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而事实上,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2)D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自耕之地。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而在京屡考不中,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 故选:D。 (3)A.“无视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但是,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以及后文所引的韩愈、苏轼等人的诗文可以看出,而是“有一些特殊原因让文士

36、“不得已”。 故选:A。 (4)A.出自李煜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B.“作客直接点明流寓他乡,渗入诗人漂泊西南老病孤愁的悲哀。 C.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作此诗时,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反映诗人流寓经历没有。 D.出自琵琶行,写于诗人被贬他乡期间,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 故选:C。 (5)C.“江山易姓”错误。“江山易姓并非韩愈的政治抱负。 故选:C。 (6)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于文无据,从材料三来看、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 故选:A。 (7)材料一第三段中可找到“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

37、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永州,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 材料二第二段可找到“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物质生活极为匮乏;“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他以平和的心态,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可得知文人们在流寓地创作出大量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 材料三第一段“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至今、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8、等,发展了边远地区的文化。 答案: (1)B (2)D (3)A (4)C (5)C (6)A (7)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有政声政绩;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2【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

39、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等知识点理解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1)B.有误,援:援引。 故选:B。 (2)A.其,都是代词,它们的。 B.而,都是连词,不译。 C.

40、且,副词;副词。 D.以,都是连词,来。 故选:C。 (3)B.“这是”错误。“是应是意动用法,因此该句可以翻译为“虽然认为祁彪佳说的话正确。 故选:B。 (4)根据原文第三段,第一次的抗言是:“监国,何远引为,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在政局上对朝廷不利。 第二次是:“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可看出,祁彪佳认为急于继承大统会有所不利。 (5)结合原文“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可概括为“募勇士,彪佳率苍头驰治,概括为“平乱兵”或“斩乱兵,至是忌之。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高杰的较量。 答案: (1)B (2)C (3)B (4)第一次抗言,是因为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为先例,在政治结

41、局的预示上也于朝廷不利,是因为有人怂恿福王登基称帝,另外劝表未到就会名不正言不顺。 (5)募勇士;斩乱兵 参考译文: 祁彪佳,被授予兴化推官,祁彪佳向他的父亲跪下请教为官之道。有人问他父亲(为什么不指点他),如果学游泳的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打翻辅助他的壶瓮,游泳就学会了,就是打翻壶瓮的时候了。最后果然因为贤明能干而著称。 祁彪佳任职苏州期间,祁彪佳追究其中罪恶深重的四个人,召集当地三老问他们说:“这些人可以杀吗。又问围观的人说:“这些人可以杀吗。”于是棰杀了他们。 明朝灭亡,商讨让福王担任兵马元帅,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不多久。祁彪佳又反对说:“福王政权刚建立就登基做皇帝?况且大臣们谏劝福王登基的表章也没到呢,造谣说史可法对福王有背叛之心,他虽然也认为祁彪佳说得对。于是就以苏州有市民变乱而祁彪佳一向对苏州有恩惠为由。 祁彪佳到任后,忠贞仁义也不能夸耀,不要假托协助朝廷而制造祸端混乱,斩杀了他们,亲自教他们打仗,祁彪佳率领苍头军快速赶到处理。兴平伯(高)杰平素就害怕彪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消防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