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
2、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衍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
3、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 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浓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 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 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
4、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一)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 ”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而世说新语上第六篇雅量、第七篇识鉴、第八篇赏誉、第九篇品藻、第十篇规箴,都系鉴赏和形容“人格个性之美”的。 (二)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有而趣灵。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
5、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及袁彦伯的“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晋人结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
6、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三)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好一个“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庾亮死,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伤逝中犹具悼惜美之幻灭的意思。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
7、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也只是新鲜自然而已。然而扩而大之,体而深之,就能构成一种泛神论宇宙观,作为艺术文学的基础。 (四)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黏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
8、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曰:“如此,将无归 ”众人皆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美之极,即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其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的大捷植根于谢安这美的人格和风度中。谢灵运泛海诗“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可以借来体会谢公此时的境界和胸襟。 (摘编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末魏晋六朝是文人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B.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因此这两个时代的文学成就都
9、远不如汉末魏晋六朝。 C.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的行草书法是最适宜于表现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自由心灵的艺术。 D.汉魏晋六朝以后的艺术根基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由汉魏晋六朝的各类艺术家奠定和影响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所表现的美与魏晋人倾向的艺术美进行对比,意在抑彼扬此,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 B.文末叙谢安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一事,是为了论证“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以使人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 C.文章前三段概括出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目的是作铺垫,为的是引出后文来论说世说新语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D.作者宗白华认
10、为,世说新语一书里存在的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特性的必选资料。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王长史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 B.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C.王右军既去官,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钓之乐。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D.荀中郎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 4.从宗白华的这篇文章可以推测世说新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请为这本书写一则简介。(4分) 5.人文科学的研究,一方面要求真,另一方面也要求新。这一特点在
11、本文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鸟巢 陈毓 老远看见三个鸟巢高挂在一株笔直的白杨树顶,像是树下主人托鸟打出的广告。远山旖旎,稻田如镜,这不正是我们寻觅的地方吗 车拐向有三个鸟巢的人家。 经营农家乐的是一对小夫妻,正吃饭,见我们停车,放下筷子起身招呼。我们嘱咐夫妇俩吃饱了再给我们做,但男主人已经把菜单递上,女主人随手把炉火捅旺。 老饕、胡子、二饼,我们近年常结伴进山。城里雾霾天多,我们限行,我们小口呼吸,我们尽量少放屁,但空气质量还是很差,没办法,又不能不生活在城里,只好趁周末去山中,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保养
12、一下心肺。 生活揉搓我们,把我们变成一团在笨妇人手中发坏的面团,蒸不出好看的馒头,我们索性再不为难自己,打起精神寻找日子里的咸菜。 我们热衷吃。好像食物能占住一张抱怨的嘴,消化食物又使我们昏昏欲睡,懒怠思想。就这样吧。 一张菜单被众手推让,最后落在老饕手上。 竹笋焖腊肉、山药炖土鸡、芋头煨羊蹄、干炸河鱼、神仙凉粉、菜豆腐、竹笋拌苕粉、洋芋糍粑、枣馍糕、核桃馍、酸菜面老饕一一读出来,抖擞菜单,说,特色的我都点上。 干炸河鱼为野生,其余鸡、猪、羊都是人饲养。老饕想要印证他在来的路上说的话,即便华阳村现在升级为华阳镇,华阳人的食谱并未扩大,秉承传统,甚为保守。 老饕确切记得他在华阳当知青那会儿是没吃
13、过干炸河鱼的。当地人嫌鱼腥,刺又多。人争那口干什么!当地人总这么说。至于油炸,费油,谁舍得 河里小鱼多,不多才怪。不吃鱼,更不吃青蛙、蛇。看见知青吃鱼、逮青蛙、抓蛇,如看异类。 知青们也想不通,青黄面皮、肌体黑瘦的华阳人怎就感觉不到鱼、青蛙、蛇比红薯、黑豆、糙米滋润呢 知青们看见的是活跃的蛋白质,听到的是肠胃的汩汩呼叫,忍不住的是吞咽不及的口水,期盼的是缺少油水润滑的身体即将得到滋养的幸福。 老饕说,那时他们和华阳人不在一个“道”中。 “我看现在也是,你瞧他们的菜单。胡子小声嘀咕,又大声问男主人,“能吃到娃娃鱼不 听说有人工养殖的。” “是有人工养殖的,但也不是随处能买到。再说我也做不来。男主
14、人回答。 “细鳞鲑呢 ”胡子不甘心。 “那个绝对不行,野生的,禁止捕捞。男主人这回语气是彻底的冷漠。 女主人打圆场,说:“你们吃过饭,是先去看熊猫还是金丝猴 羚牛这个季节看不到,看金丝猴要赶在三点钟去,三点钟饲养员投食,猴子会下山来,多。朱鹮就在河谷看,你们开车慢点,朱鹮不飞的时候和石头一样白,你们一快就错过了。” 二饼夸女主人好口才。 饭菜上桌,我们闷头吃饭。 刚才停下碗筷的小夫妻,这会儿也回到他们的饭桌前继续吃饭。 小夫妻的饭桌摆在门口的位置,只见一只白鸟飞来,歪过长喙,从女主人的饭碗里叼走一根饸饹,拖拽着,展翅飞走。白鸟展翅的一瞬,像一片彩云。 我们集体看见,集体惊呆,说:“这可是传说中
15、的朱鹮 见我们吃惊,女主人笑道:“是朱鹮,常来,就爱叼面条。” 男主人呼应女主人:“大米饭叼不走,鸟才不笨。二饼呆了好一会儿,回身指门口的鸟巢给我们看。说刚才看见鸟巢就让他心生恍惚,他想起小时候,他家屋场有棵枝干垂悬的皂荚树,遮下半场阴凉,有人数清树上的鸟巢,有五个,夏天人在树下吃饭,鸟把屎拉在树下吃饭人的饭碗里,被鸟屎击中饭碗的人,紧着用筷子划掉着鸟屎的那一坨饭,抬头朝树上骂一声后继续吃饭。 “也嫌脏,但更舍不得倒掉一碗饭。”二饼说。二饼的话引出胡子的话。胡子说:“那时候鸟咋那么多、那么厉害,大概鸟太多,鸟就以为世界是鸟的世界。我们哄笑。 胡子说,小时候家里吃肉就像过节,一年难得吃上几回。有
16、一次母亲决定吃肉,就嘱咐父亲带上他进城买肉。等父亲在集上仔细地挑了块肉称好,看着卖肉人把肉用两片大桐树叶子包好,递给父亲,父亲把肉包儿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他跟在自行车的边上走。只等走出人群,他就坐上父亲的自行车,把肉抱在怀里。可是,只听见耳边一声呼啦,眼前一道黑影扑来,旋即撤退,就在他们都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那块肉已经腾空而起了。两片梧桐树叶打着旋从天而降,粉白相间的肉在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乌鸦奋力飞向最近的一棵树,停靠在树上歇脚。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追过去,用身体撼动 那棵杨树,杨树发出闷响,催促乌鸦飞向下一棵树。那天的后来,就是父亲追乌鸦,撼树。他呢,追父亲。记忆停在这里,嗅不到肉香,他不记得
17、父亲是如何向母亲交差的。 我们吃饱了饭出来,站在平坝上,仰头看三个鸟巢,看见一只鸟飞来,又一只鸟跟随着飞来。 前面的鸟叼着一根羽毛,后来的鸟叼着一条鱼,鱼晃荡着从我们头顶飞过去,我们看得分明,又十分吃惊。 老饕说:“你看,华阳人和我们,今天也似不在一个道中。” 我一直听,这时候想说话,又不知该说什么。于是我出了个考题考大家,我问:“叼鱼的这只鸟和刚才从农家女主人碗里捞面条的,是否同一只 “是。”有人说,“长得像。 “不是。”有人说,“刚才那只爱素,这只分明喜荤。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老饕回忆起当年的知青生活,红薯、糙米等“粗食”根本无法满
18、足知青们的味蕾与身体所需,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B.面对胡子提出的吃娃娃鱼、细鳞鲑等鱼类,男主人由开始的“做不来到“彻底的冷漠”,可见他对客人缺乏足够的耐心。 C.夏天,人们喜欢在皂荚树下边乘凉边吃饭,运气不好的人便被鸟屎击中了饭碗,因舍不得倒掉粮食,便也只能划掉一小坨继续吃。 D.文中老饕两次提到“我们与华阳人不在同一个“道”中,第一个“道指的是饮食习惯不一致,第二个“道”指的是生活追求不一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鸟巢这一典型意象为线索串起整个故事情节点既铺展了现在,又勾连了过去;既丰富了内容,又增添了情趣。 B.小说善于使用比喻手
19、法,比如说第四段采用连环比喻,将“我们”城市生活状态的不顺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小说的景物描写颇具艺术,比如说“远山旖旎,稻田如镜,三言两语,细腻而直观地点染出了人物的情思。 D.小说结尾宕开一笔,以“我”的“考题收束全文,大家关于“朱鹮是否为同一只”的讨论,既延展了话题,又引人遐思。 8.华阳之行,我们一群人的心情随着所见所闻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小说设置了朱鹮叼面条和叼鱼的情节,颇具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
20、遂适卫,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 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 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为
21、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孔鳚)诘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整,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 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 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晏
22、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悌弟也。其父尚为孔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日,何约乎哉!若晏子以此而疑儒,则晏子亦不足贤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有删改) 【注】原文省略了主语。孔鲋,孔子八世孙。孔鲋所引的孔子与晏子事迹及二人的相互评价均出自晏子春秋。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梁丘据A问B晏子C曰D事三君E而不同心F而俱顺焉G仁人H固多心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23、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几何,若干,多少,与曹操短歌行中“人生几何”的“几何意思相同。 B.速,迅速,赶快,与苏洵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相同。 C.兴,起身,起来,与诗经卫风氓中“夙兴夜寐”的“兴意思相同。 D.约,简约,与史记屈原列传中“其文约,其辞微”的“约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非常欣赏孔子,比照孔子在鲁国的待遇,给了他同样的官职和俸禄。 B.陈、蔡的大夫担心孔子为楚所用而不利于己,于是调拨役夫围困孔子,来阻止他前往楚国。 C.材料二所引墨子对孔子和儒家进行的批判,言辞极犀利,当时儒墨争鸣之激烈可见一斑。
24、D.孔鲋认为孔子、晏子的形象在墨子中被歪曲了,他摆事实、讲道理,予以了有力驳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4分) (2)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为三心,所以不见也。(4分) 14.针对墨子中晏子诋毁孔子、质疑儒家的不实观点,孔鲋驳斥的理由有哪些 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老桧 王守仁 老桧斜生古驿傍,客来系马解衣裳。 托根非所还怜汝,直干不挠终异常。 风雪凛然存节概,刮摩聊尔见文章。 何当移植山林下,偃蹇从渠拂汉苍。 【注】正德三年(
25、1508)春,王守仁辗转数千里,谪旅至贵阳西北万山丛棘中的龙场驿,任不入流的驿丞。此诗即作于谪居龙场期间。文章:纹理。偃蹇:高耸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下字准确,“老”“斜点明了桧树的生长状态,“古”则写出其生长环境的荒凉。 B.老桧生长在驿站路旁,过往旅人经过这里的时候,往往把马系在树上,然后解衣休息。 C.诗歌多有前后照应,如“斜生古驿傍即是“托根非所”,“客来系马故多“刮摩”。 D.诗人怜惜老桧的遭遇,因此想要把它移植到山林下的水渠边上,让它长得高大茂盛。 16.有人评价,诗人和老桧堪称“同是天涯沦落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26、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关于新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职权的批评质疑,王安石认为变法乃是秉承皇帝的命令,“_,”,名分正当又过程合法,算不得“侵官。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两句,暗用典故,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可见游子思妇相思别离之苦。 (3)秋日周末,小刚和朋友登高临远,看着眼前辽阔的山水,不禁吟道:“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车窗外的麦田
27、漫无边际,犹如(甲)的海洋在阳光下翻滚着绿色的波浪。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麦田。 深秋的时候,一辆辆拖拉机拉着锃亮锋锐的犁铧划破故乡的大地。大地露出一道道新鲜湿润的土壤,弥散出泥土浑厚清纯的气息。人们拿着铁耙忙着整地作畦,然后用木质耧车将一粒粒麦种播洒在土地里。麦种播进大地,仿佛融入了母亲的怀抱。它们在泥土里悄悄地生根发芽,使劲儿穿透泥土钻出地面,露出浅绿色的身躯。人们站在田垄上望着绿茸茸的麦苗,像是望着一群娇小可爱孩子,希望它们茁壮成长,盼着它们早点儿抽穗灌浆,长出丰盈健硕的麦穗。 小满转身远去之后,芒种急急匆匆地到来了。大自然的一双巧手用太阳的七彩之光给麦田镀上一层金色。这个时候的麦田丰硕而美
28、丽,像是一位(乙)的青年人。人们望着饱满沉实的麦穗笑容满面。人们收获麦子之后,将一粒粒麦子装进粮仓,作为养家糊口的粮食。 18.请在文中甲、乙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请结合文本,任选一个加点词语,分析其在文中的艺术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办好一个赛,提升一座城”。以举办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杭州、金华等亚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面貌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杭州市城市快速路网、地铁网线实现扩容,极大提高了城市交通效能,方便市民出行;“匠心绣杭城专项活
29、动的开展,使得城市绿化、秩序都得到明显改善。金华市将“办赛”与“兴城相结合,实施了20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对1600多个城市细节进行了进一步提升,()。 不仅亚运会为市民奉献了一场体育盛宴,也推动了城市品质提升,更为杭州市文旅产业发展赋予了新的活力。亚运会期间,杭州市推出了亚运旅游100条线路和50个“亚运人文体验点”,受到各代表团成员、技术官员们所欢迎。为大家展示更加丰富多元、多姿多彩的杭州,进一步擦亮“人间天堂最忆杭州的城市文化名片。 据悉,杭州市将对奥体中心体育场、杭州电竞中心、桐庐马术中心等亚运场馆进行景区化改造,推出亚运场馆旅游线路。同时,结合时下流行的城市漫步形式,推出亚运场馆、
30、火种采集、火炬传递、三江两岸、晨启杭州等主题文化线路,让市民在亚运会后依然可以继续感受亚运氛围,同时打造杭州文旅新亮点。 杭州亚运会已经接近尾声,但杭州的“后亚运时代”()。在亚运会举办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全民健身习惯、社会文明志愿精神、公共服务能力以及体育跨文化意识等社会财富,都将对杭州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1.文中画横线处在语言表达上有不当之处,请指明序号并做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
31、0分) 攒下零花钱给妈妈送上一束花,却被指责“不实用,浪费钱,快退掉”;努力考到第二名,父母一句“你怎么没考第一就让喜悦瞬间消失;和家人分享旅行经历,被爸爸回复“你假期怎么不多做两套试卷,多看点书”父母的关心与关爱背后,似乎常常带了一丝“扫兴,“扫兴”背后潜藏的是什么 面对父母的“关爱与“扫兴”,年轻人又该如何自处与相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原文通过对比只是强淜“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因此这两个时代的文学成
32、就都远不如汉未魏晋六朝”缺少依据。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2.A【解析】A.无中生有。本文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所表现的美与魏晋人倾向的艺术美进行对比,没有抑彼扬此之意。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观点意图,论点论据及论证结构的把握。 3.D【解析】A、B、C三项都是支撑后一段观点,即“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的观点。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 4.世说新语是晋未(南朝)刘义庆撰述(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注释者为梁人刘孝标。(2分)主要记载魏晋宋时期一些名士的言行与
33、紩事,阐释了他们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美学追求,展现了士人精神自由和个性追求,语言生动,笔墨简劲,是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的重要资料。(2分) 【解析】综合文东第25段,提取本书作者、主要内容、风格和价值等信息,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撰写书籍简介的能力。本题有创新。 5.求真: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背景,以世说新语为基本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阐释了魏晋士人的人格内涵,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求新:这篇文东也充分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才情,探究了魏晋时代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质,观点富有新意和启发性,表现出了理性的智慧和激情的感染力。 (每点3分)
34、【解析】题目中很明显暗含两个答题方向,要求理解人文学术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并从文中概括特征的具体表现。 【命题意图】随文命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学术类文本文体特征的把握能力。 6.B【解析】B选项的错误在于男主人并非对客人缺乏耐心,而是对客人想要吃“野味的反感与厌恶。 【命题意图】第六题四个选项采用“写了什么”十“为什么写这些的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达和隐形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命制。显性表达是文本内容的概括和转述,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而隐性表达是关于主旨的理解分析,而这也是命题人经常设置陷阱的地方。 7.C【解析】C选项的错误在于景物描写并非直观点染出人物情思,而是含蓄地体现。 【命题意图】第七题考查
35、的是文本的艺术特色。四个选项涉及文本线索、比喻手法、景物描写的手法和结尾特征,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评析能力,要求学生做到在理解文本内容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同样采取的是显性表述(写了什么)十隐性表达(怎样写的)的选项命制方式,让试题考查更具全而性、深刻性和可控性。 8.期待。“我们”因城里空气差、心情差而渴望去山中呼吸新鲜空气,对此行充满期待不甘。想要寻找美味,却未能领略到“野味而心有不甘。吃惊。虽未能吃到“野味”,但看到了传说中的朱鹮。感动。看到了朱鹮与店主人的和谐相处,因此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乡巨变而感动。 【解析】此考题要求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而这些心理变化亦与山
36、乡生活的变化相关,两者异曲而同工,体现了教考结合的理念。每点1分,既要有概括,也需要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是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一。高考小说的人物心理题,往往是和“情节这一要素联动考察的,强淜的是人物心理在情节发展中的变化过程。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哦,香雪的“学习提示”提到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9.朱鹮叼面条这一情节展现了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体现了店主人对野生动物的爱护和保护,也引出了下文二饼和胡子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朱鹮叼鱼这一情节用朱鹮的悠闲自得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
37、相处这一小说主题,也引出了“我”的“考题这一引人遐思的文本结局。 朱鹮叼面条和叼鱼的情节前后呼应,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解析】本考题便是着眼于考查“突发情节”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虽是相类似的情节,位置不一,作用便不完全一致。每点2分,要注意有分开答,也有综合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小说的情节是作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依托,所以其考查也往往具有综合性。从命题形式上看,高考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引入小说“突发事件这一概念,要求学生探讨“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并强调了其是“情节运行的动力。本考题便
38、是着眼于考查“突发情节”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虽是相类似的情节,位置不一,作用便不完全一致。 10.DFG 【解析】据前后语境,这里是梁丘据向晏子的提问,因此D处为第一个断句点;“而不同心与“而俱顺焉”均是对“事三君的陈述,“事三君”是共有的主语,因此F处为第二个断句点;“焉为句末语气词,且“仁人固多心乎”完整成句,因此G处为第三个断句点。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 11.D【解析】约,卑下,引申为丧失尊严。与屈原列传“其文约之“简约”意思不同。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 12.A【解析】
39、“卫灵公非常欣赏孔子于文尤据,“同样的官职”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3.(1)过了不久,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诬陷孔子。孔子恐怕获罪,待了十个月,离开了卫国。顷之:不久(一段时间);谮:谗毁,诬陷。每点1分,句意2分 (2)晏子(接连)侍奉三位国君都平安顺利,这是心志不专一,所以我不见他。(事:侍奉;三心:心志不专一。每点1分,句意2分)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
40、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 14.晏子是君子,不会做出诋毁孔子的小人行径;晏子春秋中所记晏子称赞孔子的内容显然更为客观、真实;孔子遭遇困境官境,是生不逢时,并非德行不修,晏子不会因此而非孔疑儒。(每点1分) 【解析】材料对于墨子所记的孔、晏互相低毁均有驳斥,本题只要求筛选、概括驳斥有关“晏子低毁孔子、质疑儒家的理由,孔鲋除引用晏子春秋两处晏子称赞孔子的事实论据之外,又有两处道理论证,一是“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二是“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B,何约乎哉?若晏子以此而疑儒,则晏子亦不足贤矣,考生据此予以概括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重
41、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5.D【解析】“把它移植到山林下的水渠边上”理解错误,“渠是代词,它,可从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迁移,“从渠即“任它”。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重点词句、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把握。 16.诗人被贬蛮荒,谪居龙场驿,正与老桧“托根非所,生长古驿路旁的境遇相似;诗人虽遭贬谪,并不消沉,仍正直不屈、傲然有气节,正与老桧饱经摧残仍“直于不挠”,不失“节概的精神气质相似。(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王守仁此诗,是典型的咏物诗,表面写物,实则喻人,乃是因为物与人
42、之间的相似相通:诗人与老桧,不独遭际境遇相似,而且遭遇困境挫折的精神面貌也相似,作答时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咏物诗的意象内涵及情感主旨。 17.(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示例一: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示例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示例三:潮平秋水阔云敛暮山多示例四:长天秋水远落日暮山重(每空1分,漏字、错字不得分) 【解析】(1)(2)题将需要默写的语句置于原始叙述语境之中,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作答,答案具有唯一性;(3)题答题有开放性,也有限定性。试题设置了具体生活情境“秋日”“登高临远所见的“辽阔山水”,
43、与此情境符合的诗句均可被选择。参考答案示例一出自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示例二出自黄庭坚登快阁,示例三出自许浑趋慈和寺移宴,示例四出自张可久越悯寨儿令春思二首,其他答案符合情境要求的,也视为正确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着眼于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 18.甲:浩翰无拫(一望无际)乙:年富力强(朝气蓬勃)(每空1分) 【解析】“浩翰无垠对“漫无边际”“海洋“翻滚”等词的总结;“年富力强与“麦田丰硕而美丽”“青年人的含义密切相关。 【命题意图】本题是对于成语的考查。成语的提炼必须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句意来判
44、定。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种播进大地”比喻成“融入了母亲的怀抱,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麦苗播种的状态,也为后文生根发芽作了铺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浅绿色的身躯”,将麦苗人格化,体现了麦苗的生机勃勃的状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做题时应该先说各自构成及效果,后综合说明其表达效果。“麦苗播种的大地如同“母亲怀抱一般温暖”,生动形象;麦苗的“身躯也是赋予了其人的特点。 【命题意图】本题是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需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情感;更要结合修辞手法自身的表达效果全面作答。 20.一辆辆:在语义上表意清晰,写出了汽车数量众多的景象;在音韵上富有节奏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音律和谐。一道道:在语义上表意生动,让土壤中的划痕更具画面感;在音韵上富有节奏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音律和谐。一粒粒:在语义上表意形象,很好地描绘了麦种的颗粒感;在音韵上富有节奏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音律和谐。(只需要回答一点,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叠词能和谐音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