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0篇(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0篇(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0篇(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1 学习目标 一、评价导入,激发兴趣 二、郭橐驼其人:个人简历表 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 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 五、柳宗元其文:艺术性 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塑造形象、深刻思想 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融叙事说理的特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借传记说理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深刻的道理,赏鉴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 一、名
2、句导入,激发兴趣 柳宗元名句pk赛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二、郭橐驼其人:个人简历表 默读1-2段填写表格 姓名:郭某某 患病:偻 样子: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外号:驼 自号:郭橐驼 籍贯:长安丰乐乡 职业:种树 社会认可度:大师(争着迎接雇佣他) 技术特长: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 默读第3段,你替郭橐驼梳理归纳回答问
3、者的问题 有问之 对曰: 01我为什么好? 栽,顺天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管,全天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栽好后要像丢弃,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对比论证: 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 02其他人为什么不如我? 栽,违天性: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管,害天性: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爪其肤,摇其本,其实害之,其实仇之 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对曰:官吏祸害百姓: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4、,旦暮吏来而呼,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故病且怠百姓天性:蕃吾生而安吾性 问者:满意!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柳宗元:传其事以为官戒。 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 五、柳宗元其文:艺术性 01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 塑造形象:柳宗元塑造的郭橐驼形象,让我们看到他受庄子形象的深刻影响。庄子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郭橐驼具有两种特点,既有残疾,又有特异技能。 深刻思想:郭橐驼,欣然接受橐驼的嘲讽,种植树木的过程,顺乎自然天性,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思想,名为外物,
5、不影响实质。柳宗元对其思想的创见之处在于,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加入做有效的管理。 02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 制造悬念:第二段先介绍郭橐驼的特点,技术特长,然后在结尾处,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渴望知道他的诀窍。直到下面段落的详细介绍,才让我们豁然开朗。 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细笔刻
6、画: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官吏呵斥驱使,“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教师总结: 真正的养人术:良好的动机(真善美)正确的知识(知天性)管理要到位(全天性)。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养”,是根据其自然天性的“养”,是在行动上真正地做到为民好,而不是停留在嘴上。这和柳宗元的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事的思想一脉相承。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
7、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
8、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
9、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
10、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移之官理(治,统治)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故病且怠(穷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B
1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名我固当驼业种树早实以蕃 其筑欲密非有能硕茂之也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故木之性日以离矣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 B C D (4)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 2、因 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以为号焉(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12、 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3、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故乡人号之“驼”既然已 不抑耗其实而已驼业种树 若不过焉则不及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既然已,勿动勿虑官命促尔耕 早缫而绪字而幼孩 ()翻译下列句子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13、? 、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一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
14、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2、第二节,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3、第三节: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15、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
16、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
17、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 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 六、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
18、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七、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自学读本上柳宗元的传,看柳宗元又反映了什么现实问题,就内容、写作特点两方面写一篇与本文的比较性文章,202X年在
19、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
20、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家、诗人,是唐代古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以明道”的学主张,对当时的“古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史
21、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具佳,就散说,形式多样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思考讨论问题) 1、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22、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强化表达效果。本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
23、明) 2、种植方法(实践)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
24、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九、堂练习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言阅读指导(七) 阅读方略: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
25、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缘溪行,忘路
26、之远近”(桃花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析性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劳地种地”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做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
27、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大局的角度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固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
28、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可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 3、对照课后题目,通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难点: 1、“史
29、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补充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增进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中唐,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这一社会现象
30、,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肃清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
31、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 三)出处与作者:柳宗元(773819),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尉、监察史里行等职。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他参加了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罢宫市,出宫女,限进俸,减租税,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调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
32、大家”之一,并称“韩柳”。他的作品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能无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说理透辟,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量。他写作的一些讽刺寓言,篇幅虽小,寓意深刻,也为后人广泛传诵。有柳河东集。 (四)疏通课文: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原文)郭橐(tu)驼(tu),不知始(当初、原来)何名。病(作动词,生病)偻(l脊背弯曲,驼背),隆然(脊背高高突起的样子)伏行(弯着腰走),有(有点)类(似)橐驼(驼驼)者,故(所以)乡人(同乡人)号(作动词,取绰号)之(称他)“驼”。驼闻(听说)之曰:“甚善(很
33、好),名(称呼,动词)我固(本来、的确)当(恰当)。”因(因而)舍(丢掉)其(自己的)名(真名),亦自谓“橐驼”云。 (段意)1节介绍人物身世(豁达乐观) (分析)提问:1. 得名由来?明确:驼背,取绰号。 2. 人物性格有何特征?明确:豁达乐观。 (原文)其(他的)乡曰(叫作)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以为业)种树(动词,以种树为业),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作为观赏游览的)及卖果者(种树卖果营利的人),皆争迎取养(争着迎接和雇佣)。视(看)驼所种树,或(即或)迁徙(移植),无(没有)不活,且(并且)硕茂(高大茂盛),蚤(早)实(结的果实)以(而)蕃(繁多)。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窥
34、伺(暗中观察)效慕(效仿羡慕),莫(没有谁)能如(赶得上,及)也。 (段意)2节引出种树行家(种树能手)。 (分析)提问:1.人物有何特长?明确:种树能手 2.用哪些方法突出他的技术?明确:1侧面烘托:“争迎取养”。2正面突出:“硕茂,早实以蕃。”从成果看其技艺非凡。3对比反衬:“莫能如”对比反衬出他的技艺无与伦比。 3.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明确) 本节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原文)有问之(有人问
35、他),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活的时间长)且(并且)孳(z生长得快)也,能顺木之天(生长的自然规律),以(来)致(获得)其(它的)性(树木的特性)焉尔(语气词,表示肯定的可译为“罢了”)。凡植木之性(大凡种树的规律),其(它的)本(根)欲(要)舒(舒展),其(它的)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旧,旧土),其筑(捣土)欲密(坚实)。既(已经)然(这样)已(通“矣”,了),勿(不要)动(再动它)勿(不要)虑(再犹豫),去(离开)不复(再)顾(回头看),其(那)莳(sh移栽、栽种)也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其(那)置(搁置,指栽好后放在一边)也若弃(像抛弃了它们),则(那么)其(它的)天者(天然的品质
36、)全(保全)而其(它的)性(本性)得(得到形成)矣。故(所以)吾不害(妨害)其(它的)长(生长)而已(罢了),非有能(能力)硕(使大)茂(使茂)之(它,代树)也;不抑(抑制)耗(损耗)其(它的)实(果实)而已,非有能(不是有能力)蚤(使早)而蕃(使蕃,繁多)之(代树)也。他植者(其他的种植的人)则(就)不然(这样),根拳(拳曲,伸展不开)而(又)土易(换了新土)。其(那)培(培土)之也,若(如果)不过焉(不是过多了)则(就是)不及(不够)(若不则:如果不是那就是)。苟(假使)有能(能力)反是(和这种做法相反)者,则(那么)又爱之(它)太恩(情深、用心),忧(担心)之太勤(勤快)。旦视(早上看)
37、而暮抚(傍晚抚摸),已去(已经离开)而(却)复(又)顾(回头看)。甚者(更有严重的)爪(用手指甲去掐,名作状)其(它的)肤(树木表皮)以(来,连词)验(检验)其(它)生枯(是活着还是死了),摇(摇动)其本(它的根)以(来)观(观察)其(它的)疏密(是疏松还是密实),而(可是)木之性(树木的本性)日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离(背离,丧失)矣。虽(虽然)曰爱之,其(这种做法)实(实际)害之;虽(虽然)曰忧(担心,忧虑)之,其(这样做法)实(实际)仇(仇恨)之。故(所以)不我若(不如我)也,吾又何能为(做什么)哉!” (段意)3节畅谈种树经验。 (分析)提问:1.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几方面?
38、 明确:a广为争迎取养。b.成活率高,故茂,早实以蕃。 2.作者写种树技艺高超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于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天致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3.文中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明确:其基本原理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而木之性早已离矣”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体现这段话的中心旨意的话是哪一句? 明确:分三个层次:a.指出郭橐驼种树好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这段的中心论点。b.从正面说明郭橐驼种树能顺天致性的态度和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顺天致性的态度。类比要爱护百姓和让百姓休息生养。c.指出他植者害木之天者使木性日离的态度和方法。 拳、易
39、、过、不及:是马虎态度(即不及) 方法:视、抚、去、顾。 结果:性日离。 危害:害之、仇之。 5.作者从什么角度来实现种树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祥写“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态度与主旨有何关系? 明确:第2、3层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表现种树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主要通过橐驼的种树态度和方法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和方法说明种树道理。 6.他植者不合这一原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明确:两种态度 a.马虎态度(不及):根拳,培土或过或不及。 b.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过分):旦暮视,去而顾,爪其肤,摇其根。与下段“长人者好烦其令”对应。 7.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的马虎的态度而详写太恩、太勤的态度? 明确:详细写这
40、种态度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主旨是要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这一主旨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恰相类比,详细写是为了引导、强化突出主题。 8.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种树的正确性? 明确: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驼驼种树方法与他植者进行对比。 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大力铺陈、郭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 明确:文章是以种树类比治国,因而大力铺陈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就阐述了养民治国的道理,就是阐发文章主旨。 (原文)问者曰:“以(用)子(你)之道(的道理),移(移到)之(代词,指代种树的道理)官理(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理:治)可乎?”驼曰:“我知(只知道)种树而已
41、,官理(当官治民)非吾业(不是我的职业)也。然(然而)吾居(居住)乡(乡间),见长(zhng)人(治理人民的官长)者,好(喜欢)烦其令(频繁的发布命令),若(好像)甚怜(爱)焉(他们,指爱护百姓),而(可是)卒(最终,终于)以(以此)祸(使动用法。使遭祸)。旦暮(早晚)吏来而呼(呼叫)曰:官命(政府命令)促(督促)尔(你们)耕(耕种),勖(x勉励)尔(你们)植(种植),督(督促)尔(你们)获(收割),早缫(s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的头绪),早织而(通“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而(通“尔”,你们)幼孩(小孩),遂(长,喂大)而(通“尔”,你们)鸡豚(tn小
42、猪)。鸣(鸣击)鼓(锣鼓)而(来)聚(聚集)之(他们,击(敲击)木(木梆子)而(来)召之(召集他们)。吾小人(我们小老百姓)辍(停止)飧(sn晚饭)饔(yng早饭)以(来)劳(慰劳)吏(官吏)者,且(尚且)不得暇(空闲时间),又何以(又靠什么)蕃(使蕃,繁衍生息)吾(我们)生安(使安定,安顿)吾性(我们的性命)邪(呢)?故(所以)病(穷困、困苦)且(并且)怠(懈怠)。若是(像这样),则(那么)与(跟)吾业者其(副词,难道、或许)亦有类(类似,近似之处)乎?” (段意)4节官府繁政扰民。 (分析)1. 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
43、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2.借橐驼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大铺陈郭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 明确:“长人者好烦其令”,与第3节“爱太恩,忧太勤”相对应。至此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完成从植树到治民的过度,用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之道类比治民之理。 用种树 类比 治民 顺木之天致木之性 : 顺民之天致民之性 莳也若子 : 爱民如子 置也若弃 : 让百姓修养声息 种树马马虎虎 : 不顾人民死活 爱太殷,忧太勤 : 长人者好烦其令 木性日离 : 民病日急 害树仇树 : 害民仇民 用类比方法,通过写种树说明养民治国的道理,类比能加强说理的形象性,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