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15_T 61-2023 生态碳汇核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15_T 61-2023 生态碳汇核算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13.020.30CCSZ043415六安市地方标准DB3415/T612023生态碳汇核算规范2023-11-07发布2023-11-07实施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15/T61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皖西盐肤木研究所提出。本文件由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皖西盐肤木研究所、六安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皖西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存武、孙传柏、戴军、刘丽、张作仿、楚震。IDB3415/T612023生态
2、碳汇核算规范1范围本文件确定了生态碳汇功能估算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并规定了生态系统固碳量核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碳汇核算。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态碳汇biosequestration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的能力。3.23.3碳储量carbonstorage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生态系统碳的储存数量。含碳率carboncontentrate植物体中的有机碳占植物体有机物(干物质)总质量的百分比。4生态系统年固碳量核算4.1总量生态系统年固碳量,按公式(1)计算:𝐶=𝐹𝐶𝑆
3、;+𝑊𝐶𝑆+𝐶𝑆𝐶𝑆+𝐺𝑆𝐶𝑆(1)式中:C为陆地生态系统年固碳总量,单位为吨每年(t/a);FCS为森林(及灌丛)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WCS为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CSCS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GSCS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4.2森林生态系统4.2.1总量按公式(2)计算:𝐹𝐶𝑆=&
4、#119862;𝐹+𝐶𝐵+𝐶𝐿(2)1DB3415/T612023式中:aaaaFCS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CF为森林(含竹林)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CB为灌木林(含经济林)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CL为林地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4.2.2森林(含竹林)固碳量按公式(3)计算:𝐶𝐹=𝑛𝑖=1(𝑉𝑖𝑛𝛿
5、20588;𝛾)+𝛼𝑛𝑖=1(𝑉𝑖𝑛𝛿𝜌𝛾)(3)式中:aVin为第i类地区第n类森林年采伐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为蓄积量扩大系数,取默认值为1.9;为蓄积量折算为生物量的换算系数,取默认值为0.5;为将生物量干重转换固碳量系数,取默认值为0.5;为林下植物(含灌丛)固碳量转换系数,大别山地区的林地取值0.295。4.2.3灌木林(含经济林)固碳量按公式(4)计算:𝐶𝐵=𝑆&
6、#119861;𝐵𝐵𝛾(4)式中:SB为灌木林(含经济林)面积,单位为(hm2);BB为灌木林(含经济林)平均生物量,单位为吨(t);为将生物量干重转换固碳量系数,取默认值为0.5。4.2.4林地固碳量按公式(5)计算:𝐶𝐿=𝑛𝑖=1(𝑉𝑖𝑛𝛿𝜌𝛾)(5)式中:为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取默认值为1.244;aVin为第i类地区第n类森林年采伐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为蓄积量扩大系
7、数,取默认值为1.9;为蓄积量折算为生物量的换算系数,取默认值为0.5;为将生物量干重转换固碳量系数,取默认值为0.5。4.2.5固碳量转换系数确认和的转换系数确定和竹林、灌木林、经济林的生物量计算方法取值见附录A。4.3湿地生态系统4.3.1总量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按公式(6)计算:𝑊𝐶𝑆=𝑀1+𝑀2(6)2A为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单位为公顷(hm)。DB3415/T612023式中:M1为湿地植被年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M2为湿地土壤年固碳量,单位为吨每年(t/a)。4.3.2湿地植被4.3.2.1净初
8、级生产力法湿地植被年固碳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法按公式(7)计算:𝑀11=𝑛𝑖=1𝑁𝑃𝑃𝑖𝐴𝑖𝛾(7)式中:aNPPi为第i类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Ai为第i类湿地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2)为生物量的碳转换系数,无量纲,取默认值为0.45。4.3.2.2干物质法湿地植被年固碳量采用干物质法按公式(8)计算:𝑐𝑀12=𝑊1.63(12/44)(8)式中:aWc为湿
9、地生态系统水生植被最终干物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按公式(9)计算。𝑐𝑊=(13.51𝑐𝑙𝑎)1.524𝑉(9)式中:chla为水体中单位体积重叶绿素的含量,单位为每升微克(g/L);V为湿地水体体积,单位为升(L)。4.3.3湿地土壤湿地土壤(沉积物)年固碳量按公式(10)计算:𝑀2=𝐷𝐵𝐷𝑇𝑂𝐶%𝐻𝐴(10)式中:DBD为沉积物的干样密度,
10、按公式(11)计算,单位为每立方米千克(kg/m3)TOC%为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含量,单位为百分率(%);H为时间序列上的沉积厚度(以一年为基准);2𝐷𝐵𝐷=𝜌/(1+𝑊)(11)式中:为土的密度,单位为每立方米千克(kg/m3);W为含水率,单位为百分率(%)。4.4农田固碳量4.4.1净碳汇法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核算用净碳汇法按公式(12)计算:𝑁𝑡=𝐶𝑡𝑇𝑡(12)3DB3415/T612023式中:Nt为农田生态系
11、统的固碳量,单位为吨(t);Ct为碳吸收量,单位为吨(t);Tt为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4.4.2碳吸收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按公式(13)计算:𝑖𝑖𝐶𝑡=𝑛𝑖=1𝐶𝑖=𝑛𝑖=1𝐶𝑓𝑌𝑊/𝐻𝑖(13)式中:Ct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单位为吨(t);Ci为某种农作物碳吸收量,单位为吨(t);Cf为作物的碳吸收率,单位为百分率(%);Yi为第
12、类农作物经济产量,单位为吨(t);Wi为作物干重比,无量纲;Hi为第类农作物经济系数,无量纲。碳吸收率、农作物经济系数、干重比取值见附录B。4.4.3碳排放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按公式(14)计算:𝑇𝑡=𝑛𝑖=1𝑇𝑖=𝑛𝑖=1𝐸𝑖𝛿𝑖(14)式中:Tt为农田生态系统总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Ti为第类碳排放源碳排放量,单位为吨(t);Ei为第类碳排放源数量,单位为吨(t);i为第类碳排放源的碳排放系数,
13、无量纲。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参数确定、与的转换方法参见附录C。4.5草地生态系统4.5.1总量草地生态系统年固碳总量按公式(15)计算:𝐺𝑆𝐶𝑆=𝐺𝑐1+𝐺𝑐2(15)式中:aaGc1为草地地上植被的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Gc2为草地地下根系的碳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4.5.2地上植被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碳储量按公式(16)计算:𝐺𝑐1=0.45𝐴𝐺1(16)式中:A为草地
14、类面积,单位为公顷(hm2);aG1为草地地上植被生物量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4DB3415/T6120234.5.3草地地下根系的碳储量估算草地生态系统地下根系碳储量按公式(17)计算:𝐺𝑐2=0.45𝐴𝐺1𝑅(17)式中:R为草地植被根冠比,无量纲;A为草地类面积,单位为公顷(hm2);aG1为草地地上植被生物量储量,单位为吨每公顷年(t/hm2)。5计,每年每公顷采伐量按375根/hm取值。DB3415/T612023AA附录A(资料性)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估算参数设置A.1林下植物(含灌丛)
15、固碳量转换系数林下植物(含灌丛)固碳量转换系数的默认值0.195,是根据北方林区林下植被情况确定的,在南方林区,尤其大别山地区林下草本植被比较茂盛,在蓄积量较低的林下植被年生长量甚至不低于森林蓄积量,本文件取值0.295是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的。小尺度测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默认值。A.2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的转换系数1.224是个通量,但海拔高低不同的林地其储碳能力是不同的,原则上随着海拔升高储碳能力增长,比如大别山地区海拔900m以上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是海拔100m以下林地土壤的2倍以上。小尺度测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默认值。A.3灌木林生物量灌木林生物量不同林种、不
16、同地区差异很大,年新增生物量可以根据评估区域实际情况确定。A.4经济林生物量经济林的生物量很复杂,不同经济林种每年新增生物量差异很大,原则上,收获果实的经济林,一年内形成的干物质总量,按果实干物质重量的1.5倍确定。A.5竹子的固碳量竹子的固碳量通过采伐竹子根数折算成活立木蓄积量来估算。根据经验值毛竹平均重量按8kg/根26作物经济系数(Hi)干重比(Wi)碳吸收率(Cf)水稻0.490.860.41小麦0.430.870.49玉米0.440.860.47油菜0.270.820.45花生0.430.900.45棉花0.100.920.45豆类0.390.820.45薯类0.670.550.42
17、麻类0.830.830.45蔬菜0.830.150.45瓜果0.700.900.45烟草0.830.830.45向日葵0.300.900.45其他粮作0.390.830.45DB3415/T612023BB附录B(资料性)主要农作物碳吸收参数取值B.1参数取值主要农作物经济系数(Hi)、干重比(Wi)及碳吸收率(Cf)参数取值见表B.1。表B.1主要农作物参数取值7碳排放途径碳排放系数化肥0.90kg/kg农药4.93kg/kg农膜5.18kg/kg农业机械16.47kg/hm20.18kg/KW农业灌溉266.48kg/hm2柴油0.59kg/kg农田翻耕312.60kg/hm2稻田土壤呼吸
18、CO2排放系数(以计)为10.23t/hma。g/m。DB3415/T612023CC附录C(资料性)主要农作物碳吸收和碳排放量加总及有关参数取值C.1碳吸收量和碳排放量加总为了方便分析和比较,对碳吸收量和碳排放量进行加总时,将统一置换成标准碳(C)。同时,由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可知,1tN2O和1tCH4所引发的温室效应与298tCO2(81.2727tC)和25tCO2(6.818tC)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相当。C.2碳源因子及其所对应的碳排放系数C.2.1农用物资碳排放将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源按农业资源投入和农业生产活动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土地翻耕和农业
19、有效灌溉面积8类,对应的碳排放系数见表C.1。C.2.2土壤碳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人为翻耕等活动易对土壤表层产生破坏,从而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流失到大气中,其中,以N2O最为突出。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大量实验,测算了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土壤N2O排放系数见表C.2。2C.2.3稻田CH4排放由于稻田CH4排放受我国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影响,导致各地区水稻生长周期内CH4排放率不尽相同。为了让结果更为准确,参照以往研究,六安市水稻主要属中季稻,因此,取中季稻CH4排放系数为17.853C.3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系数农田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碳排放系数见表C.1。表C.1农业生产活动碳排放系数C.4各种
20、农作物土壤N2O排放系数8农作物种类水稻冬小麦大豆玉米蔬瓜其他旱作N2O排放系数2(kg/hm)0.242.050.772.534.210.95DB3415/T612023各种农作物土壤N2O排放系数见表C.2。表C.2各种农作物土壤N2O排放系数9DB3415/T612023参考文献1LY/T2253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2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全国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试行)(2011.2)3LY/T2658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栎树4LY/T2988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指南5DB23/T2426森林碳库生物量调查采集技术规程6DB11/T953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7DB11/T1562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发改基础202248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