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主题作文同情与悲悯+正义与良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主题作文同情与悲悯+正义与良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必修下第二单元主题作文第二单元 同情与悲悯 正义与良知一、时文参考灯下白头人袁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近年常常吟味司空曙这两句诗。它曾被诗评家赞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10个字烘托出飘零的感喟和老境的凄清,看似淡淡写来却经过精雕细刻凝成一幅画面:窗外潇潇秋雨,吹打着黄叶纷纷脱落的枯树,窗内一灯如豆,静坐着一个或一双白发苍苍的老人,咀嚼如烟如梦的年华。在欣赏者眼中,这里也许蕴含着几分宁静,几分寂寞,也许还有几分温馨。但是从历史风雨中走过来的人,坐在灯下沉思,几十年岁月的步履,如此低迷而沉重。世事沧桑,是非成败,都像江水缓缓流逝;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一次次涌上心头。多少堪称英才俊彦的师
2、友,多少曾经朝夕过从的故人,一个个远去了。近些年来,每当收到一份讣告,听到一个噩耗,先是惊愕,接着就引起一番感慨,有时竟抑制不住潸然泪下。他们之中许多人是我同辈、同龄人,有的比我年轻,还是满头青丝黑发,满腔壮志豪情,突然竟成为折断了凌空羽翮的雄鹰。如果他们不曾在一次次风暴中遭逢厄运,戴着一顶顶荆冠,流徙江湖,辗转沟壑,以致弄得心劳神瘁,百病缠身,他们不是完全可以干自己的事业,在书斋里潜心著述,直到从容安详地远行吗?如果没有那应该诅咒的黑色的10年,许多人会抛却钟情的一切,抛却家庭儿女,毅然决然地匆忙离去吗?恶风刚起时,我的师友中,就有儒雅温文、才华横溢的老报人、历史学家邓拓,风华正茂、下笔如神
3、的文艺评论家、杂文家陈笑雨(马铁丁),因横遭诬陷凌辱,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那10年,许多正直、善良的人绝不会在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中无可抗拒地被淹没的。自然,历史绝不可能有“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一个“如果”都是事实,那还成为历史吗?人都有一种惰性或劣根性,不仅不愿意正视过去,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做一些粉饰和回避,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总爱定格在最美好的一刻,而不敢去看一看那些苦涩的、难堪的、甚至血淋淋的情景。其实,那是回避不了的,粉饰更是徒劳。20年前,巴金老人就在我们前面做出表率,他凭着正义和良知,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冷峻地正视现实,也无情地剖析自己。在150篇
4、随想录里,他一次又一次拷问自己已经受到严重创伤的灵魂,大声疾呼要从那黑色的10年中吸取教训,千万不能让那旷世悲剧重演。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情意殷殷,几乎是垂涕而道,痛切陈词。我们报社的老上级李庄几年前曾经对我说过,退下来的这些年,他一直在“闭门思过”。所谓“过”,一是过失的“过”,二是过去的“过”。他说,很需要冷静想想自己几十年中有些什么过失和失误,说过些什么昧心之论,干过些什么违心之事,而这些“过”又是从何而来?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古人说:“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我也早过了“知非”之年。“闭门思过”,回顾来时路,需要想、值得思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反思并不完全是轻松愉快的事。严肃的、
5、深刻的反思,必定伴随自责的痛楚。审视、剖析自己灵魂、思想和感情中已经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抛弃其中一部分,不痛楚是不可能的。然而,一颗为正义、良知和忧患意识驱使着的心灵,无法拒绝这种痛楚。青年女作家叶弥的中篇小说成长如蜕,她细致地写了一个满腔抱负而又不合时宜的青年如何从理想主义还原为务实而世俗的缓慢、沉重的过程。作家写道:“阻碍他成长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他的成长就不可能是某时某刻的顿悟,必定如动物蜕壳一般难受而迟缓。”比起女作家笔下80年代的青年人,我们这些进入老年的人蜕壳过程更加难受,更加沉重,更加迟缓。有的人蜕掉了一层层的壳,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有的人正处于蜕壳的过程中,我就是其中之
6、一。我一直在努力蜕壳,努力革除思想观念和灵魂深处那些同历史过程不相适应的旧意识残余,绝不愿像有的人那样至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紧裹在壳内,不愿意丢掉那裹了几十年的硬壳,成为20世纪的套中人,或许还将带着它走入新的世纪。雨中黄叶,腐烂了又复渗进泥土,成为来年新枝新叶的丰富营养,它的生命以新的形式循环延续。白头老人灯下怀旧反思,如春蚕吐丝,化为锦绣,给人以启迪、智慧和美感。这样看来,“灯下白头人”未尝不可以说是人生长途上一道别致的风景,一番清新的境界。从青春年少到鬓发如霜,人生百年间,“从俗浮沉,与时俯仰”,转眼都成明日黄花。尽管已经到黄昏时分,漫漫长路,还得继续上下求索。我不敢奢言什么“超越自
7、我”之类的话头,只求能够多保持几分清醒。“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也是一种清醒。感受着古代哲人这种执着豁达的襟怀,推窗遥望浩渺幽邃的星空,顿觉心平如水。二、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的一个月,病中写的这也是生活中有这样一段话:“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此时的鲁迅先生,勉强起来,望向窗外,已经感知将不久于人世的先生,竟然想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不就是伟大的悲悯情怀吗?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悲悯情怀”为主题,
8、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参考首先弄清题意。材料的中心意思是,鲁迅先生逝世前病中写下的文章,说他看到外面的夜,想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可能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只有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才与自己有关,而且与自己有关的人即使一辈子也不会太多。为什么鲁迅先生却不这样认为呢?是因为先生拥有一颗悲悯之心,拥有悲悯情怀。悲悯情怀,就是对与自己没有任何通常意义的利害关系的人的关注、关心和关怀的感情。其次要确定好写作的角度。以“悲悯情怀”为主题,只是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具体写什么,还要考生自己确定,但不
9、管最终写什么,都不能跑出这个范围。范文参考拥悲悯情怀,创美好未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逝世前的一个月,在病中写的这也是生活中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伟大的悲悯情怀。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我们更需要悲悯情怀,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悲悯情怀,就是心系天下苍生的责任与担当。提起悲天悯人,我们会想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文正,他们的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欢庆新年的欢乐氛围。除夕夜“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是那一时期的主旋律。
10、他们在生活中有无数的身份,可在疫情面前,当穿上那件白大褂时,他们只有一种身份医生、护士,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救死扶伤。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无数人的负重前行,才换来了战胜疫情的今日局面。在这次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在动车餐车上休息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17年前率队战胜了非典,17年后为了百姓能够幸福安康,再次临危受命,拯救苍生。在这次疫情期间更展现了我们国家的悲悯情怀“不惜一切代价收治病人,不惜成本救治病人”即是最生动的写照。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刚出生婴儿,都得到了最优质的治疗,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悲悯情怀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胸怀。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发展,各
11、国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顺应时代的智慧,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但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之时,很多国家都施以援手,他们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当我们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我们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方式回报了其他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众多国家的团结合作向我们展示了“睦邻友好,和谐友爱”的悲悯情怀以及共建美好未来的图景。史怀泽曾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
12、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以悲悯情怀,建设我们美好的未来。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是对国家功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种地步呢?”唐太宗考虑到长孙德曾有功勋,就没有惩罚他,只是在大殿中当众赠送几十匹丝绢给他。大理少卿胡演说:“顺违背法令去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送给他丝绢呢?”唐太宗回答:“他是有人怪的,被赠送丝绢所获得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内心还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即便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13、唐太宗与胡演对待长孙顺德的不同态度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惩其非意,意在唤良知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者固应惩戒,但惩罚不在于手段之凶狠残酷,而在于唤醒其内心的良知,自知方可贵。面对长孙顺德犯下的罪行,唐太宗认为面对“有人性”之人,可以用侮辱唤醒其内心的良知。知耻之人,方可成器;不知耻者,朽木难雕。用道德约束唤醒自知之人,方为惩罚之目的所在。罚者,不在雕朽木,而在教孺子。惩罚非本意,感化乃最好的教育。
14、古语有云:“棍棒之下出孝子。”老一辈人普遍认为,孩子犯错应当受到体罚。但实际上,肉体上的疼痛并不能唤醒内心的良知,能改变一个人的,只有自己的良知。当因受到家长惩罚而走向极端的事件不断上演,当父母的“说教式”教育造成的“伤仲永”式悲剧一再重现,我们得不思考,面对孩子因无知或冲动而酿成的一时之祸,如何才能以更小的代价来收获真正的效?不妨以感化代替说教,以榜样的力量代替空洞的惩戒,正如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惩罚非本意,良知乃心灵的救赎。能让人仰望的唯有头顶灿烂的星空,和人们心中的规矩和道德。道德和舆论,是社会中最掷地有声的
15、力量。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效力。这种趋势打破了传统社会中“沉默螺旋”效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反螺旋”效应。人们有着前所未有之大的平台去发表言论和看法。社会中的每个分子,尤其是公众人物的言行被无限放大,接受着大众的监督和评判。然而,对于娱乐圈中某些艺人的不正当行为,口头的责骂并不能起到一定的效力,唯有铺天盖地的舆论才能唤起其内心的良知和敬畏。良知,乃是心灵唯一的救赎。惩罚非本意,良知乃引人向善的法宝。昔王阳明弟子捉到一盗贼,王阳明并未杖责、棒打,而是对贼讲了一番关于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好像不太好吧。”王阳明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治人如此,治国亦需“致良知”,因其可以引人向善,引国民向善。惩罚的目的在于扶正,在于扬清,而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以自我战胜邪恶,匡扶正义。惩其非本意,意在唤良知。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