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怜悯是人的天性》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怜悯是人的天性》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怜悯是人的天性【学习目标】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学习过程】一、作者介绍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仆役、乐谱抄写员等。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论科学
2、和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逃亡瑞士。1778年在巴黎逝世。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他返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影响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音乐辞典等。二、典型事迹卢梭的拒绝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
3、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演出后,给予很高的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的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年金。有了一份国王赐予的年金,就等于有了一份有保障的固定收入,这对于居无定所、入不敷出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的恩赐,可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三、写作背景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四、时代大事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
4、想解放运动,它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基督教会,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17至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便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伏尔泰大胆揭露、讽刺法国旧制度的弊端,向愚昧无知宣战,其著作影响了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宪法。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原则。卢梭的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宣扬人生而自由,而要实现自由,就离不开平等。在法国,与卢梭大约同时,还有一批思想家,曾经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因而被称为
5、“百科全书派”。他们以唯物论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作斗争。五、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主要阐述的命题就是: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个枷锁就是国家。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人生而自由与平等,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来建立国家,国家就是人民契约的结合体。六、文本初读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内容。七、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把握文章观点学习
6、策略观点就是作者或他人在文章中表现的对一定事物的看法和主张,在文本中,它往往是以判断句、感叹句、反问句的语言形式出现的。一般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表达方式多为议论和抒情。学习时要注意根据以上特点,迅速找到文本的重要观点,并根据具体的语境深刻理解重要观点的内涵及其表达作用。1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2卢梭所说的“怜悯”指的是什么?3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的天性所表达的观点。4从文章第二段来看,霍布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如何理解“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句话的含意?6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来看,自爱心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怜悯心有何不同?7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了怜悯之心的哪些作用?任务
7、驱动二分析论证思路和方法学习策略思路是作者在论证问题时所呈现的思维路径和脉络,议论文思路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进行的。论证是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学习时要注意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其常用的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归谬论证、反证、破立结合等。8简述第一段的行文思路。9卢梭是如何评价霍布斯的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对他的看法进行了批驳?10作者在谈论怜悯心会派生出许许多多的社会美德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1(素养提升)试以怜悯是人的天性第二段为例,说说议论文写作时应如何做到破立结合。任务驱动三仿真高考综合研读12下列对“怜悯心”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A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B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C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D善意和友谊是对所有对象抱有的持久的怜悯心。1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以“怜悯是人的天性”为题,显然强调的是“怜悯”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社会状态的存在。B第1段先从分析邪恶之心、恶人和美德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邪恶之心和美德是怎样产生的,作为下文论述的根据。C第23段首先批驳霍布斯错误的认识,条分缕析,指出他的见解存在的问题,指出“怜悯心”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
9、D第4段摆出曼德维尔的认识,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点,在此基础上,得出“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的论断。14卢梭对待霍布斯和曼德维尔的观点,所持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15修辞立其诚和怜悯是人的天性在论证上各侧重哪些方面?八、思维拓展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有“性善论”的主张。请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二人对“怜悯心”的理解。【参考答案】六、为什么应该这样探讨确立正确观点七、1.怜悯是人的天性。2.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产生的欲念。怜悯心可以从自爱扩大到爱
10、他人,爱人类,产生仁慈、宽厚等人道精神。怜悯心可以指代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3.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欲望是社会造成的,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怜悯心是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4.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在他眼中,人生来就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人总是以为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5.这里是就怜悯心而言的,作者认为,怜悯心是一种天然的力量,要早于思维的心灵运动而产生,这种力量是原始的,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怜悯心是一种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
11、。6.(1)作者认为,自爱心是在理智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主要是关心自我,使自己远离一切让自己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2)自爱心引导人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由;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怜悯心,则使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关爱世界。7.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可以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在训导人们方面,强调“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的原则。8.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接着从生理意义上解释“邪恶”和“美德”: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
12、邪恶,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指出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提醒人们思考:处于自然状态中和处于被动状态中,哪一种更幸福?9.(1)卢梭认为,霍布斯对人性的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把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他还忽略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种事实。(2)卢梭在批评霍布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10.文中以“在旁边观看的动物”为例,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指出愈是对受难的同类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怜悯心愈是强烈。11.在
13、写作议论文时,作者常常对某种错误言论进行反驳,进而提出论点,并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怜悯是人的天性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对霍布斯理论的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然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破”。然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是“立”。12.D【解析】应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
14、的”。13.A【解析】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存在。14.不相同。霍布斯认为“人天生是恶人”“人是邪恶的”,卢梭对他的观点是基本否定的,因为他书中的解释与他自己的观点相矛盾,否定了“怜悯是人的天性”。曼德维尔认为“大自然赋予人类怜悯心”,这是正确的,与卢梭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他也认为“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这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卢梭对此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可以看出卢梭对曼德维尔的观点是基本赞同的,只是指出其不足之处。15.修辞立其诚先谈“立其诚”的含义,再谈为
15、什么要做到“立其诚”,最后指出“立其诚”应注意的问题。张岱年将“修辞立其诚”当作自己的治学宗旨,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卢梭在怜悯是人的天性中讨论了人类的“美德”“怜悯心”等关乎人类自我和社会关系的概念,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类其他美德的基础。他认为,怜悯之心是一种纯粹的天性活动,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对此人们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应该从高深的理论中去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应该从自然中去探寻。八、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辙。现代情商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共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心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孟子有时也把人的“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现代所讲的“同理心”。“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又把“恻隐之心”表现为主动地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成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进而以“性善论”作为根据,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保民而王”。可见,这种“同理心”,或者说“怜悯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程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有通过个人不断的努力和社会的弘扬,甚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