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石窟寺导游词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石窟寺导游词范文3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河南石窟寺导游词范文3篇篇一:河南:龙门石窟导游词(1)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日,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挚友的到来的。洛阳,是中外著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状况,向大家做简洁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日,我们去参观的闻名遐迩
2、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闻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美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自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自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中华考试论坛由于山林的幽
3、静、神奇、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日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珍宝之一。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行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
4、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各位挚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1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1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3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一百零一分之三十左右,隋
5、唐占一百零一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才智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担当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爱、
6、威历、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重肃穆,胁侍人和供给人的虔诚安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视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概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改变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美丽等等,更是 在千一百零一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细心创建、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洁的锤凿,雕出如此雄伟壮丽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
7、工具非常落后的条件下,的确令人叹为鬼斧神工。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探讨,供应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好了,各位挚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挚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在潜溪寺)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
8、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 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整。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爱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殊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雅,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美丽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非常生动传神。 篇二:龙门石窟导游词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日,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挚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著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
9、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状况,向大家做简洁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日,我们去参观的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闻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
10、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美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自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自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奇、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
11、。我们今日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珍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行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
12、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挚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 mdash;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1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1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3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一百零一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一百零一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 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
13、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才智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担当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爱、威历、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重肃穆,胁侍人和供给人的虔诚安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视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14、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概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改变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美丽等等,更是在千一百零一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细心创建、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洁的锤凿,雕出如此雄伟壮丽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非常落后的条件下,的确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探讨,供应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好了,各位挚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
15、过程中,我给各位挚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uacute;)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整。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爱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殊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雅,与主佛造像
16、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美丽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非常生动传神。 (在宾阳洞) 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闻是依据道教八仙之一
17、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 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起先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mdash;宾阳三洞,事实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
18、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
19、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心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四周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给天人。我们称供给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漂亮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一百零一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致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进去看。现在为爱护这些宝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希望各位挚友能够理解。 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闻名褚遂良
20、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峻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 8 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非常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转睛、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高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
21、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宏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猛,刚毅有力。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态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 井,莲花藻井四周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
22、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缘由。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威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改变、造型新颖、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
23、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美丽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栩栩如生,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头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莲花洞) 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说明: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致,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
24、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mdash;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的确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往
25、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概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 73 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立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想,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给人。主佛 梵名卢
26、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原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心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 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高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爱外溢。她那才智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
27、端庄而漂亮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一百零一官的场面。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须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闻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肯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宏大范例之一。 (在古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
28、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非常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活,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改变。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漂亮、起先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柔,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
29、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探讨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宝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概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一百零一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欣赏龙门西山兰貌。 篇三: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炳灵寺石窟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兴奋我能担当本次之旅的导游员,我姓徐,你们可以叫我徐导或小徐,小
30、徐将为大家竭诚服务,希望我们相处的开心,今日我将带大家巡游闻名的炳灵寺石窟。现在我们从兰州动身,坐车行75公里到刘家峡水电站大坝,再换乘游艇,经过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进峡口,过姊妹峰,即可到达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公里积石山的大寺沟内,是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炳灵寺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意为“鬼窟”,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是“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该窟始建于西晋,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都有修复与扩建,炳灵寺石窟现存洞窟34个,龛149个;石雕像6
31、94身,泥塑像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 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丽。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 炳灵寺所处地势险要,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从青海到达流沙;西域、中亚通往西亚的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交通要道,故有丝绸之路陇右南线“临津古渡”之称。 西秦曾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费时3年在旁边黄河上架桥,以跨过黄河天堑,“桥高五十丈”,至今刻在飞石上的“天下第一桥”字样依旧可辨。十六国的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非常活跃。这即是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并始终延至北朝的北魏时期。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
32、9窟,169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中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 西秦时期的造像题材比较简洁,以佛、菩萨、供给人等为主,但壁画内容比较丰富背项光图案比较困难同时又有了简洁的佛说法图、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以及多宝塔和维摩变等。尽管此时期造像雕凿的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态、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样外,大多摒弃了作为艺术原形的犍陀罗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国信众的情感和志向内容。尤其明显的是,在塑像及壁画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书的名榜,在第169窟第6龛彩塑大势至菩
33、萨的左前方游造像题铭悦500字,铭文结尾署:“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岁在玄枵二月二十四日造”,这明显是对汉代以来传 1 统形式的继承,这一题记不但使我们了解了炳灵寺创建的精确年头而且对探讨佛教石窟的发展供应了证据和线索。 炳灵寺洞窟形式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近似,但佛龛多作覆钵式塔形,为别处少见;西秦佛像和胁侍菩萨头顶多作磨光高髻,额平,面目瘦削,袈裟质感轻薄,衣纹贴体,具有早期造像的特征,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动,姿态美丽,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巧显得纯熟精妙,手法洗练细腻。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即炳灵寺石窟开凿的其次个主要时期。期间比较闻名的有第46号龛、第50号龛和第51
34、号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和二天王。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唐代的雕塑,无论是石雕,还是泥雕,都以饱满富丽、热忱奔放和充溢活力为特点。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体现了一种意气风发和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尚。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持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11世纪,西夏与宋交战,天下第一桥被毁,丝绸之路从今改道。炳灵寺自此冷落下来, 古桥也消逝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35、此后,在元、明两代,炳灵寺石窟也还有修妆,但石窟开凿已趋于没落了。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窟开凿史上比较早期的作品,尽管历经千年,至今仍富有艺术生命力,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与其他我国的其它石窟寺相比炳灵寺依旧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这里的石雕、浮雕塔许多,这在其他石窟中少见;二是洞窟门顶上方再开洞窟,雕或塑有卧佛,这在其他石窟中也很好见;三是密宗壁画较多,这与元代藏传佛教兴盛有关。 2篇二:导游考试中文导游词:炳灵寺石窟导游词资料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之西偏北约3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处在“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在藏语中,“炳灵”是“十万佛”的意思,所以,炳灵寺(唐代
36、名灵岩寺),也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千佛山”“万佛洞”了。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 炳灵寺石窟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良好,人为破坏又少,所以至今炳灵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较完整。现在,共留存下窟龛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多平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 十六国的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非常活跃。这即是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并始终延至北朝的北魏时期。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
37、其余第173窟和第1龛,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龛和第16窟等几组也比较出名。尽管此时期造像雕凿的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态、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样外,大多摒弃了作为艺术原形的犍陀罗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国信众的情感和志向内容。尤其明显的是,在塑像及壁画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书的名榜。这明显是对汉代以来传统形式的继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动,姿态美丽,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巧显得纯熟精妙,手法洗练细腻。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即炳灵寺石窟开凿的其次个主要时期。期间比较闻名的有第46号龛、第50号龛和第51
38、号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和二天王。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篇三: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导游词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导游词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导游词 敬重的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甘肃庆阳北石窟寺观光旅游!我很兴奋能为大家供应导游服务,满意诸位客人的需求,使北石窟寺能给大家留下美妙的印象。 庆阳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样,属甘肃早期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其风格
39、与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相近,在中国佛教石代佛教圣地,全面体现了古代陇东佛教活动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颗艺术明珠。陇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带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塬的西侧,东北距庆阳地区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这里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西汉至晋代为安定郡,北魏时归泾州,唐代为宁州,五代、宋时属原州彭阳县,元代为镇原州,明清属镇原县。其地东抵陕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泾渭,北达贺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北达宁夏、内蒙、西抵河西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北魏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开窟造像的风靡,这里又成了萧关古道上的一大佛教胜地。据史料
40、记载,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诏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康生久为,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泾州平定了 沙门刘慧汪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财,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创建了北石窟寺和泾川的南石窟寺。无论奚康生当时开窟建寺的动机如何,足见当时佛(转载于:炳灵寺石窟导游词)事活动之兴盛,而陇东的劳动人民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才智,在粗犷的黄土高坡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精致的艺术珍宝。 北石窟寺自北魏开窟建寺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断增修扩建,形
41、成了这样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宋、清碑文记载,古代寺院、殿宇轩昂、龛像俨然,丹素炫彩、金玉垂辉、佛光普照、僧众云集、阁楼峻丽、蔚为壮丽。岁月悠悠,斗转星移、清末兵燹。战乱烽起、寺院建筑,付之一炬。僧众遭戮,佛事废弃。新中国成立,1959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陇东进行文物普查,重新发觉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对这一佛教文化古迹起先清理爱护。寺院现有大小窟龛296 个,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游人题记150余方。其窟龛分布密集,形如蜂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窟院南北长125米,宽40米,面积为 5000平方米。窟龛分布的岩石断面南北长120米、高20米,大小相间,可分三层雕凿,造像
42、均为高浮雕和圆雕,形象逼真,风格各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也是陇东闻名的旅游胜地。 165号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于窟区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门两侧高浮雕两尊守门天王,其事高5.8米,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怒目锁眉,神情威历,大有震慑一切邪魔的气魄。身旁横卧两尊雄狮,虽年久残损,然张口舞爪,威态犹存。 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增一阿含经卷四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这些记载,说明七佛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佛经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说法教, 照明于世间,而且可解除一切众生的生死病痛之苦。北魏王朝编造七佛的种种功德,对七佛和弥勒的宣扬是在于极力沟通人神之
43、间的界限。北魏从太祖拓跋硅到宣武帝元属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禀皇帝即当今如来之义旨,为北魏七个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则歌颂佛教历史,加强佛教正统思想的传播。二则讨好朝廷,歌颂皇帝功德,安抚民众,巩固北魏统治政权。因而供俸七佛在当时陇东地区非常盛行。七佛造像成为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从北魏始终持续到晚唐,题材形象非常突出。这说明北石窟寺在陇东古代是一处特别正统的佛教圣地。而当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陇东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不惜血汗来雕凿如此雄伟、众多的七佛像,也寄予了他们对美妙生活的种种愿望。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