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尤其是作者在文章中坦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小说中,真实的作者可以隐藏起来,借叙事者与虚构人物来表达,戏剧由舞台上的角色来说话,而散文的表达没有凭借,只有作者自己。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在这个意义上,散文是不折不扣的个人文体。因而,如
2、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对散文来说,“人心”即“文心”,“人文”就是散文的“心”,“神”“形”是“心”的显现,“心”统“神”“形”。散文之“散”,“心散”才是根本。基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这四个层面是一种分析性的分类,由具象到抽象,由形式到
3、精神,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
4、,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小说、诗歌和戏剧虽说也能分析出如上四个层面,但因为这些文体各有自成一体的形式结构,“人”与“文”之间隔着形式中介和话语装置,因而对于这些文体而言,相较于表达什么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如何表达形式、结构和话语等更为重要。而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与“文”之间没有中介,上述三个内涵层面直接来自作者,并直接呈现于文本中,成为读者面对的对象。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
5、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散文自有“人格”魅力。如果作者人格存在疑点,散文的境界也就坍塌了。“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大散文家往往具有鲜明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由“人格”与“文格”高度融合而成的。散文成熟的标志就是风格的形成。(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材料二: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以
6、来存在着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散文创作应绝对地、无条件地真实,但经过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和“新散文”的冲击,散文必须“绝对真实”的金科玉律遭到了大面积的瓦解。恰逢此时,非虚构写作横空出世,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展开了“真实性”话语权的争夺。不过在争夺“真实性”的过程中,非虚构写作也出现了两个致命的弊端:其一是为了忠于“真实”,有些作家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的角色,以“口述实录”或“田野调查”的方式,将一些原始材料包括书信、日记、电报等直接呈现在文本中,试图以此来强化史料的真实性。其二是有些非虚构文学作品,打着“真实故事”的旗号,生产了大量猎奇、毫无价值可言的所谓非虚构写作,这类写作主要见之
7、于众多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鉴于上述两种弊端,笔者认为“真实”固然是非虚构写作的生命和立身之本,但“真实”应有“高标”与“低标”两重标准。“高标”是在积极写作,在“向上”的维度上创造非虚构写作的新可能和新高度。“低标”则是对众多非虚构写作群体而言,期许他们拒绝无意义的消极写作,并遵循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准则,成为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摘编自陈剑晖近年散文话语的转换及新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写作中,作者直接在场,无法隐藏,所以袒露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B. 散文的“心”,是“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更是“神”与“形”的合一C. 散文文体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
8、情感,关乎着散文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D. 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是对散文“绝对真实”这一金科玉律的全面瓦解。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的话,是为了论证散文文体前两个层面的相互联系。B. 材料一提出小说、诗歌和戏剧也能分析出四个层面,用对比论证体现出论证的严密性。C. 材料一综合论证人格与文格的关系,人格是文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人格的符号层面。D. 材料二提出了当下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3. 联系材料分析,下列作品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A. 梁鸿中国在梁庄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
9、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B. 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在接受学生求助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勾勒出一批年轻人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C. 祝勇的故宫的隐秘角落走进了普通游客根本无法进入的未开放区域,刻画了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了的历史人物及其命运。D. 刘亮程的本巴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背景,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在本巴国,人人都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两者的论述目的有何不同。5. 散文交流会上,你选择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为交流材料,请用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来分析这篇经典之作。【答案】1.
10、 C 2. C3. D 4. 材料一讨论“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是为了引出了“人”与“文”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建立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的必要性。材料二由“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存在争议,引出非虚构写作及其当下致命的弊端,进而提出“真实”的两重标准。5. 知识与经验层面: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坦诚地表现自己。思想与情感层面:我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目送”的爱,儿子对母亲过早离世的痛悔愧疚。精神与境界层面: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由最初的几度赴死,到“向死而生”,完成了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文体与语体层面:我与地坛中,文章写景中夹杂着叙事、抒情和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人
11、生、世界的看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所以袒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强加因果,原文为“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尤其是作者在文章中坦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可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B.“散文的心,是人与文的一体两面”错误。材料一原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文就是散文的心,神形是心的显现”,可见,“人”与“文”是散文的“心”一体两面;而且在散文中“人”与“文”和“神”与“形”没有递进关系。D.“全面瓦解”过于绝对,原文为“遭到了大面积的瓦解”。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人格是文格的自然延伸,
12、文格是人格的符号层面”曲解文意,由“文格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可知,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文章的符号层面,而非“人格的符号层面”。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D.由“在本巴国,人人都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可见,刘亮程的本巴属于虚构写作。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讨论“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是为了引出了“人”与“文”的关系,如文中写道“ 人与文一体两面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并进一步强调建立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如文中写道“基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以人文为核心
13、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材料二由“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存在争议,引出非虚构写作及其当下致命的弊端,如文中写道“不过在争夺真实性的过程中,非虚构写作也出现了两个致命的弊端”,进而提出“真实”的两重标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在知识与经验层面上,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坦诚地表现自己,体现了文中“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的观点。其次,在思想与情感层面上,我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目送”的爱,儿子对母亲过早离世的痛悔愧疚,体现了文中“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
14、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的观点。再次,在精神与境界层面上,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由最初的几度赴死,到“向死而生”,完成了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体现了文中“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的观点。最后,在文体与语体层面上,我与地坛中,文章写景中夹杂着叙事、抒情和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
15、界的看法,体现了文中“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激情爱丽丝门罗那年夏天,格雷斯在小塞博湖北边伯莱瀑布旁边的一家旅馆里找了个活儿。她在铺设干净餐具准备接待下一拨客人时,感觉到有人想和她说话。那是莫里。他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有空的时候跟我一起出去走走?”格雷斯在摆银餐具,几乎连眼皮都没抬。她说:“被人激将来的吧?”因为他的声音既高又紧张,站在那里直僵僵的,好像来得挺勉强似的。这儿的姑娘都知道,有时一伙从度假村来的年轻人会互相激将,看谁有本事把一位女招待约出去。“什
16、么?”他显然受到了伤害,这时格雷斯停下手里的活儿,抬眼看他。她似乎在一瞬间就把莫里整个人都看了个透。这个真正的莫里,胆怯却很热诚,天真但是很有决心。“好吧。”她快快地说道。她的意思可能是说,好吧,别生气,我知道这不是激将,我知道你不会那样干的。也可以理解为,好吧,我答应一起出去就是了。她自己也不太清楚究竟是哪一种意思。可是他把话理解成同意了,当下便安排起来连声音都没有压低,也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用餐者朝他投来的目光说是第二天下班以后就来接她。他真的带她去看电影了。他们看的片子是新娘的父亲。格雷斯一点也不喜欢这部影片。她讨厌里面的那些像伊丽莎白泰勒的女孩子,她讨厌被宠坏的富家小姐,她们什么负担都没有
17、,只会撒娇发嗲、索钱要物。莫里说那不过是一出逗趣的喜剧罢了,但她说问题不在这里。她也分析不清楚问题关键到底在什么地方。换了别人都会认为,那是因为她当女招待,穷得上不起大学,如果她结婚也想摆这样的排场,那真得节衣缩食省上好多年,自己来负担这笔费用才行。(莫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他对于她能这样想却没一点看不起的意思,相反倒几乎是怀着敬意呢。)她无法解释,自己也不太明白,她所感觉到的并不完全是妒忌,而是一种愤怒。并非因为她不能那样散漫地花钱购物,那样穿衣打扮。而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这样。那就是男人一般人,所有的人认为她们应该是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又蠢笨。女孩子似乎就应
18、该这样,那才有人为之神魂颠倒。这以后呢,又会当上母亲,一心都扑在孩子们的身上。自私倒不自私了,但还是一样无知。永远都是如此。她正为此而怒气冲冲,但是身边却坐着一个爱上了她的男孩,因为他相信顷刻之间就相信她在思想与心灵上都是既成熟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而且还把她的贫穷视为一圈有思想性的浪漫光环。(他自然知道她穷,不仅是因为她在干着的活儿,而且也因为她说话有很重的渥太华峡谷的乡音,这一点当时连她自己都还未能察觉到。)他尊重她对影片的看法。现在既然听了她结结巴巴、充满火气的分析,他倒也打算试着讲讲自己的想法了。他说,他现在认识到,人性中,再没有比妒忌更为幼稚、更为女人气的了。这一点他算是明白了。他反
19、对妒忌,就跟她不能容忍轻浮、不满足于像一般的女孩子一样。她是不同凡俗的呀。格雷斯一直记得那天晚上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一条深蓝色的舞裙,一件白上衣。显然,在表现出来的她与希望别人认定的她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但她身上绝无那会儿时兴的那种小巧精致或是精心修饰的痕迹。衣裙边上有些破损,事实上,还使她带点儿吉卜赛风格呢,何况还有最不值钱的镀银手镯,以及那一头又长又卷、野性十足的深色头发,若是上班端盘子,她是得把头发用网罩套起来的。不同凡俗呀。格雷斯是由她的舅舅舅妈带大的,严格地说应该是舅公舅婆。她母亲在她三岁时就去世了,她父亲另行建立起了家庭。带大她的那对老夫妻对她很好,甚至很以她为骄傲,只是不太清楚
20、应该怎么管她,因为他们不善于与别人交流。舅公以编结藤椅为生,他教会了格雷斯该怎么编,以便自己眼力不济时最终有人把这门手艺接过去。她二十岁,中学刚毕业。照说她应该早一年毕业的,可是她做了个奇怪的选择。她住着的是个很小的镇子,可那里却有一所能让学生受五年教育的中学,使你够资格去参加政府规定的一种考试,当时是称作高级注册考试的。这样,学生就不必去学所有的中学科目。她在该校念的一年学期结束时那应该是她最后的一年,也就是十三年级格雷斯试着去参加了历史、植物学、动物学、英语、拉丁语和法语的考试,得到了本来无此需要的好成绩。可是到九月份她又回来,说她还想学物理、化学、三角、几何与代数,虽然这些科目一般认为都
21、是女学生最不易学好的。那一学年结束时,她已经学了十三年级所有的科目,除了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但她在的那所学校里都没有教这些科目的老师。她在三门数学课与自然科学课程上成绩也都不错,虽然不如上一年那么突出。她也曾想过,那么,是不是可以自学希腊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呢,这样,就可以试着参加明年的相关考试了。可是学校的校长跟她谈了一次话,告诉她这样做达不到什么目的,因为她反正也没有可能上大学,更何况大学课程也是不需要如此完备的一份“拼盘”的。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有什么计划吗?没有,格雷斯说,她只是想把义务教育能免费提供的东西全都学到手罢了。以后仍然是去干她编藤椅的手艺活。(有删改
22、)材料二:门罗,1931年生于加拿大,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在爱丽丝门罗的作品中,外部世界的宁静总是显而易见的,它打开了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而内心世界恰恰相反。门罗写的是真正的救赎因为她展示了有多少不同寻常的东西可以融入到被称为平凡的拥挤的空虚之中。爱丽丝门罗以一种毫不妥协的方式证明,爱很少能拯救我们,也很少能带来可靠的幸福,而且很少有事情能像我们自己的梦想一样毁灭我们。”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格雷斯和莫里的相遇在平淡中有一丝浪漫色彩,让读者对二人后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和好奇。B. 格雷斯看完电影后认为社会对女孩子形象的规训和固化,是一种“自
23、私而又蠢笨”的行为。C. 格雷斯面对莫里的搭讪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戒备心,这与她的家庭组成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D. 格雷斯以后仍然去编藤椅,可以看出她虽然对自己的命运有思考,当时却并没办法去改变。7. 下列对原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心理描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将格雷斯的形象塑造得生动形象。B. 本文描摹的对象都是小镇、小人物,和汪曾祺的作品相似,用对生活的敏感捕捉幽微的瞬间。C. 作者在对格雷斯成长的叙述中表达了对女主人公的温情,比如校长关心询问格雷斯未来的计划。D. 本文语言简朴传神,不在表层给人以冲击力,而靠语言的质地和韵味带给读者无限的回味
24、思考。8. 文中两个画线处反复表述“不同凡俗”,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内涵。9. 本文题为“激情”,却被收录进作者的短篇小说集逃离,请结合材料分析作者的意图。【答案】6. B 7. C8. 第一处“不同凡俗”是莫里内心对格雷斯与一般女孩子的轻浮和不满足截然不同的赞美。第二处“不同凡俗”是格雷斯对自己当天晚上的穿着打扮与时兴不同的自得和欣喜。两处“不同凡俗”都意在表明格雷斯与世俗不同,与后文作者回溯她曾经的人生选择相呼应,同时暗示她与莫里情感的后续发展不寻常。9. 人物形象:从格雷斯在看完电影后的思考及对自己学业上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平淡生活、内心有激情的人。环境:从格雷斯的舅公
25、和校长身上可以看出小镇的封闭,宁静平淡的生活下是对自我意识的压抑,让格雷斯想逃离。情节:莫里喜欢格雷斯却并不了解她的内心,两个人的相遇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激情,无法给格雷斯带来真正的救赎,带她逃离。主题:作者用“激情”让读者思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和生活的意义,以及当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面对,是否逃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格雷斯看完电影后认为”错,由“而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这样。那就是男人一般人,所有的人认为她们应该是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又蠢笨”可知,并不是格雷斯这样认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26、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比如校长关心询问格雷斯未来的计划”错,由原文“可是学校的校长跟她谈了一次话,告诉她这样做达不到什么目的,因为她反正也没有可能上大学,更何况大学课程也是不需要如此完备的一份拼盘的”可知,校长建议格雷斯终止学习,认为她不会上大学,这不是关心询问,也并不是温情的体现,而是说明了世俗对女性的态度。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由前文“他反对妒忌,就跟她不能容忍轻浮、不满足于像一般的女孩子一样”可知,第一处的“不同凡俗”是莫里内心对格雷斯与一般女孩子的轻浮和不满足截然不同的赞美。由“但她身上绝无那会儿时兴的那种小巧精致或是精心修饰的痕迹”可
27、知,第二处的“不同凡俗”是格雷斯对自己当天晚上的穿着打扮与时兴不同的自得和欣喜。两处“不同凡俗”都意在表明格雷斯与世俗不同,与后文作者回溯她曾经的人生选择相呼应,如后文中写道“她二十岁,中学刚毕业。照说她应该早一年毕业的,可是她做了个奇怪的选择”,同时暗示她与莫里情感的后续发展不寻常。【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人物形象上,由“但她身上绝无那会儿时兴的那种小巧精致或是精心修饰的痕迹。衣裙边上有些破损,事实上,还使她带点儿吉卜赛风格呢”可见,格雷斯在看完电影后进行了思考,由“格雷斯试着去参加了历史、植物学、动物学、英语、拉丁语和法语的考试,得到了本来无此需要的好成绩”
28、可见,她对自己学业上的要求。这说明她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不安于平淡生活、内心有激情的人。其次,环境上,从格雷斯的舅公和校长身上可以看出小镇的封闭,如文中写道“舅公以编结藤椅为生,他教会了格雷斯该怎么编,以便自己眼力不济时最终有人把这门手艺接过去”“可是学校的校长跟她谈了一次话,告诉她这样做达不到什么目的,因为她反正也没有可能上大学”,宁静平淡的生活下是对自我意识的压抑,让格雷斯想逃离。再次,情节上,莫里喜欢格雷斯却并不了解她的内心,如文中写道“他倒也打算试着讲讲自己的想法了。他说,他现在认识到,人性中,再没有比妒忌更为幼稚、更为女人气的了”,两个人的相遇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激情,无法给格雷斯带来真
29、正的救赎,带她逃离,如文末写道“没有,格雷斯说,她只是想把义务教育能免费提供的东西全都学到手罢了。以后仍然是去干她编藤椅的手艺活”。最后,主题上,作者用“激情”让读者思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和生活的意义,以及当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面对,是否逃离,该题目能带给读者更强烈的阅读兴趣,并使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
30、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天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31、。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材料二:西伯既卒,武王即位,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已克殷,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
32、,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节选自史记周本纪)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厚赋税A以B实鹿C台之钱D而盈钜E桥之粟F益收狗G马奇H物I充仞J宫室。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公,周代指司马、司徒、司空,是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B. 祓斋,祓除秽恶,斋戒沐浴,古代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C. 矜,夸耀,与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相同。D. 毕,全都,与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的“毕”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
33、的一项是( )A. 纣王天资聪颖,耳聪目明,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并且自我满足于拒绝臣下的谏劝和掩盖自身的错。B. 纣王易怒残暴,因为九侯之女不喜淫乐,就将其杀害,并且迁怒于其父,将位列三公的九侯杀死后剁成肉泥。C. 西伯无辜被囚,他的门臣们求取了大量绝色美人和奇珍异宝进献给纣王,以期纣王能够解除对西伯的囚禁。D. 武王谨小慎微,第一次孟津会盟,尽管诸侯都认为可以进攻,但他认为此时攻打有违天命,于是立刻撤军。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2)武王已克殷,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14. 请结合材料,
34、分析武王的人物形象。【答案】10. DFI11. C 12. A13. (1)百姓产生怨恨,并且有背叛他的诸侯,在这种情况下,纣王就加重了刑罚,出现了炮烙的刑罚。(2)武王已经攻克了殷朝,询问箕子殷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罪恶,把存亡之国的适宜的事情告诉了(武王)。14. 知人善用。周公、召公、毕公等贤臣都齐心辅佐武王,武王向商朝的箕子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谨小慎微,敬畏天命。第一次盟津会盟之后,尽管诸侯认为可以进攻,但他却认为“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审时度势,英明睿智。在纣王更加“昏乱暴虐”、忠臣离散的情况下,才遍告诸侯一起伐殷。知礼义廉耻(善恶美丑)。武王对自己询问殷灭的原因感到羞
35、愧,转而“问以天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语意完整,“以实鹿台之钱”为“厚赋税”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D处断;“而盈钜桥之粟”与前句中的“以实鹿台之钱”结构相同,故F处断;“益收狗马奇物”中,“狗马奇物”做“收”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故在宾语后I处断。综上,DFI处断。【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C.“意思相同”错误。夸耀。/顾惜。句意: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不顾惜名声节操。D.正
36、确。全都。/终结。句意:不可不合力讨伐!/六个诸侯国都灭亡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耳聪目明”错,原文“闻见甚敏”的意思是: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怨望”,怨恨;“畔”,通“叛”,背叛;“刑辟”,刑罚。(2)“克”,攻克;“所以”,的原因;“恶”,罪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能力。周公、召公、毕公等贤臣都齐心辅佐武王,武王向商朝的箕子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可见其知人善用。由“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可见,第一次盟津会盟之后,尽管诸侯认为可以进
37、攻,但他却认为“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可见其谨小慎微,敬畏天命。由“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可见,在纣王更加“昏乱暴虐”、忠臣离散的情况下,才遍告诸侯一起伐殷。可见其审时度势,英明睿智。由“武王已克殷,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可见,武王对自己询问殷灭的原因感到羞愧,转而“问以天道”。可见其知礼义廉耻(善恶美丑)。参考译文:材料一:帝王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
38、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烙的酷刑。纣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她不喜淫荡,纣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
39、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闳天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才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的酷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就是西伯。纣任用费中管理国家政事。费中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商容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等到西伯攻打饥国并把它灭掉了,纣
40、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去报告说:“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殷国的寿运了。”纣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祖伊回国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材料二:西伯昌死后,武王即位,周公旦担任辅相,召公、毕公等人辅佐帮助武王,以文王为榜样,承继文王的事业。武王受命第九年,在毕地祭祀文王,然后往东方去检阅部队,到达孟津。这时候,诸侯们虽然未曾约定,却都会集到盟津,共有八百多个。诸侯都说:“纣可以讨伐了!”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可以。”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过了两年,听说纣昏乱暴虐更甚于前,杀死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着他们的乐器逃到了周国。这
41、时武王才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不合力讨伐!”武王已经攻克了殷朝,向箕子询问殷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罪恶,就向武王讲述了国家存亡道理,武王也觉得不太好意思,所以又转而询问了天道,武王病重,而这时天下尚未统一,众公卿们都很害怕,进行“穆卜”,周公因而被除斋戒,自愿作替身,想代替武王承受灾疾,武王的病渐渐有了好转。后来武王死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就是成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42、。【注】公元1122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是年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东”“西”二字形象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并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晖洒在帘旌上的壮丽的洞庭远景图。B.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想,借助“吴蜀”一词点明登临的地理位置,也为诗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C. 颈联直抒胸臆,叙其漂泊不定的遭遇之悲,作者登高望远却不能减轻心中悲苦,反将自身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D. 尾联中的
43、“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又与作者的“白头”互相映衬,一语双关;且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意蕴深长。16. 陈与义在创作上立杜甫为学习典范,本诗被认为是其学杜的成功之作,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高进行分析。【答案】15. A 16. 语言内容:陈诗引用登高中的原词“万里”,化用登高中的“百年”为“三年”,使自己的诗歌带上了杜诗的色彩。杜诗中将“万里”和“百年”对举,陈诗将“万里”与“三年”对举,都从空间、时间的维度来叙事,相互映照,使诗歌境界阔大(气象开阔,意境宏深)。语言风格:陈诗继承了杜诗的沉郁顿挫。情感“沉郁”,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一起;韵律“顿挫”,符合律诗的平仄格律。结构技巧:登岳阳楼和
44、登高的结构一样,都是前两联写景,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取景开阔,意境苍凉悲壮。后两联都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苦痛(“律诗”“起承转合”)思想情感:杜诗中,诗人抒发了个人年老多病、流寓他乡,依旧忧国忧民之情;陈诗同样抒发了自己颠沛流离之苦和对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A.“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晖洒在帘旌上的壮丽的洞庭远景图”理解错误,诗歌中的“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首先,语言内容上,陈诗引用登高中原词
45、“万里”,化用登高中的“百年”为“三年”,使自己的诗歌带上了杜诗的色彩。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中,将“万里”和“百年”对举,陈诗“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中,将“万里”与“三年”对举,都从空间、时间的维度来叙事,相互映照,使诗歌境界阔大,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其次,语言风格上,陈诗继承了杜诗的沉郁顿挫。如“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表达了国破家亡后的沉痛之悲,情感“沉郁”,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一起,。韵律“顿挫”,符合律诗的平仄格律。再次,结构技巧上,登岳阳楼和登高的结构一样,陈诗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
46、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帘旌不动,湖面风平浪静,夕阳缓缓西沉。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杜诗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写景,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取景开阔,意境苍凉悲壮。后两联都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苦痛。同时,两首诗都是典型的律诗,结构上都有起承转合的特点。最后,思想情感上,杜诗中,诗人抒发了个人年老多病、流寓他乡,依旧忧国忧民之情。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陈诗同样抒发了自己颠沛流离之苦和对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
47、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和杜诗一样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从外亲和经济两个角度进行自我表达“_,_”,希望通过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2)石钟山记中,苏轼从静态的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_,_”,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3)色彩对人类有一种心理层面的意义,这种意义是非常个性化的,与观者本人的经历、环境、文化密切相关。比如“青”,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颜色就有绿色、蓝色、黑色等多种颜色,请你写出“青”呈现为“蓝色”或“黑色”的诗句“_,_”。【答案】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如猛兽奇鬼 . 森然欲搏人 . 青冥浩荡不见底 . 日月照耀金银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僮、冥、蜀。三、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