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6563017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

2、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音兴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有删改)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

3、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有删改)【注】马服: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后代文章多以“马服”指代赵奢,也有文章指代赵奢之子赵括。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

4、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疑也者A诚疑B以为可者C半D以为E不可者F半G今一国尽H以为可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户,指派别、门派,文中指一个派别之言,即“门户之见”的意思。B偃,指停止,与“偃仰啸歌”(项脊轩志)中的“偃”意思不同。C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难以形容”中的“形容”意思不同。D“迁官袭级”与“不韦迁蜀”(报任安书)中的“迁”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君主观察和听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道实情;如果群臣的说辞都一致,国家就有可能会混乱。B材料一中惠子指出,如果攻打齐、楚

5、确实有利且整个国家都因此获利,那就肯定有问题,因为聪明人大多不这样认为。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花言巧语的孟卯与纸上谈兵的赵括造成的。D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通过讨论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进行比较类推,阐释了识人之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2)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5请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在韩非子看来,君主应如何观察和评判臣下的言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

6、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孰察之也。节选自韩非子难言材料二: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7、。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节

8、选自韩非子说难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窃驾君车者A罪刖B弥子瑕C母病D人间E往夜告弥子F弥子矫驾G君车H以出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俎,是古代烹饪用具,与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字意思相同。B因,指于是、就,与屈原列传中“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字意思相同。C狎,文中指驯养,与黔之驴中“稍近,益狎”的“狎”字意思不同。D婴,指触犯,与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的“婴”意思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用伊尹以庖厨身份游说商汤的故事,说明游说贤君的艰难。B韩非认为

9、,进言之所以困难,不是智慧不够,不是辩论技巧不好,而是难以摸清对方的真实想法。C韩非用“智子疑邻”告诫世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怎样处理所了解的真相。D韩非认为,君主像龙一样有逆鳞,进说者如能不触碰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孰察之也。(2)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10对照两则材料,简析韩非说理的方式有何异同?参考答案:1ADG2D3B4(1)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2)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5

10、不能对臣下偏听偏信。在具体官职上用臣下的办事成效考察评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疑的事,如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为判断句式,语意完整,“者,”为其标志,故AD处分别断;“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结构相同,“半”后即G处断。综上,ADG处断。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以及古今异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臣下的蒙蔽。B.正确。停止。/仰面倒下。句意: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时卧时起,长啸高歌。C.正确。“形容”,古今异义,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客

11、观事物加以描述。句意: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喜悦的心情难以描述。D.“意思相同”错误。升官。/被贬谪。句意:不断地升官晋级。/吕不韦遭贬谪迁徙蜀地。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聪明人大多不这样认为”错误,原文“是何智者之众也”意思是: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所有的;“虑”,思虑,谋划;“愈”,更加,越发。(2)“悦”,喜欢;“任”,任用;“焉得”,怎么能。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可得出:不能对臣下偏听偏信。由“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

12、于愚智”可得出:在具体官职上用臣下的办事成效考察评判。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观察和听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道实情;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臣下的蒙蔽。鲁哀公问孔子说:“民间俗语说:没有众人合计就会迷乱。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明君有事问臣下,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像这样的话,明君在上,群臣就可以在下面直率地议论。现在群臣没有不和季孙统一口径的,全鲁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即使问遍境内百姓,仍然不免于混乱。”张仪想凭秦、韩和魏交好的势力去征伐齐、楚,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两人争执不下。群臣近侍都帮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楚

13、有利,而没有人帮惠施讲话。魏王结果听从了张仪的主张,而认为惠施的主张不行。攻打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之后,惠子进见魏王。魏王说:“您不要说了。攻打齐、楚的事情确实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趁机进言:“这种情况不能不明察。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如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挟持的君主,也正是失去了半数意见的君主啊!”材料二: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相信他是真君子,

14、就收他为徒;同他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按照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来,即使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结论。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结果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

15、就是区冶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可是用这把剑到水上砍死鹄雁,在陆上劈杀驹马,那么,就是臧获也不会把剑的利钝搞错。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马究竟能跑多远,就是臧获也不会把马的优劣搞错。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可是在官职上一试验,用办事成效一考察,就是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

16、称王天下的正道。6BDF7B8C9(1)况且合情合理的话是逆耳冲撞的,除非贤圣没人能听进去。希望大王仔细考虑。(2)他们的话都恰当,而说的严重直白的人被杀,说的间接委婉的人被怀疑。10同:举例论证伊尹说商汤,郑武公伐胡、智子疑邻、弥子瑕;对比论证:伊尹对文王,郑武公对宋人,弥子瑕遭遇前后对比;异:材料二还用到比喻论证以龙喻王。【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弥子瑕母病”中,“弥子瑕母”是主语,“病”是谓语,在“弥子瑕母病”前面B后面D处断开;“告弥子”和“弥子矫驾”中两个“弥

17、子”分别作前一句的宾语和后一句的主语,在两个“弥子”中间F处断开。故选BDF。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俎:切菜的砧板。句意: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B.错误。两句“因”含义不同,于是,就;凭借。句意:于是问群臣。/又凭借丰厚的金银财宝收买(怀王的)近身侍臣靳尚。C.正确。狎:驯养;亲近而不庄重。句意:驯服后很温顺,甚至可以骑着它戏耍。/老虎又渐渐靠近,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D.正确。婴:通“撄”,触犯;缠绕。句意:假使有人触犯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但刘氏疾病缠身。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了解

18、事情的真相已经很困难了”理解错误,应该是了解事情的真相不难,难的是怎样处理所了解的真相。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忤”,逆;“倒”,冲撞;“孰”,同“熟”,仔细。(2)“当”,恰当;“戮”,被杀;“见”,被。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同:由原文材料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材料二“昔者郑武公欲伐胡郑人袭胡,取之”“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可知,举例论证伊尹说商汤,郑武公伐胡、智子疑邻、弥子瑕;由原文材料一“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材料二“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以郑为亲己,遂

19、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可知,对比论证:伊尹对文王,郑武公对胡人,弥子瑕遭遇前后对比;异:由原文材料二“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可知,材料二还用到比喻论证以龙喻王。参考译文:材料一: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聪明。极其聪明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还要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所以

20、说:用最聪明的去进说最圣明的,未必一到就被接受,伊尹说汤就是这种情况。用聪明的去进说愚蠢的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进说殷纣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文王进说纣而纣囚禁了他。就是昏君难以劝谏,所以君子难以进言。况且合情合理的话是逆耳冲撞的,除非贤圣没人能听进去。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材料二:凡是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凡是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于是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

21、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明智,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他们的话都恰当,而说的严重直白的人被杀,说的间接委婉的人被怀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难。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后很温顺,甚至可以骑着它戏耍;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触犯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