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11_T 252-2023 花园水利建设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11_T 252-2023 花园水利建设指南.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13.020.01CCSP56DB3311浙江省丽水市地方标准DB3311/T2522023花园水利建设指南2023-07-03发布2023-08-03实施丽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311/T2522023目次前言.II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34总体原则.35安全可靠.36绿色生态.36.1生态保护.36.2生态修复.47环境协调.47.1景观营造.47.2文化融入.57.3绿道布置.58管理有序.58.1管理区.58.2标识标牌.58.3智慧管理.59便民共享.59.1亲水便民.59.2开放共享.59.3公众参与.5IDB3311/T2522023前言本文件按
2、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丽水市水利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丽水市水利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本文件起草人:江政儒、严杰、金玉、刘立军、秦俊虹、叶方红、叶春燕、阙美连、汪小阳、徐彬。本文件属首次发布。IIDB3311/T2522023花园水利建设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花园水利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总体原则,并从安全保障、绿色生态、环境协调、管理有序、便民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件旨在指导花园
3、水利建设。现有水利设施的改建、改造或拆除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本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201防洪标准NB/T35054水电工程过鱼设施设计规范SL/Z479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SL609水利水电工程鱼道设计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花园水利以尊重和维护水生态环境为主旨,兼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河湖健康、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等特征的水利。3.2亲水圈河湖沿线城镇、村庄(社区)等人口集聚地居民大致15分
4、钟步行(约1公里)可到达,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优美,且具有一定文化宣传、亲水便民、休闲健身等设施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3.3水利风景区以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水利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通过生态、文化、服务和安全设施建设,开展科普、文化、教育等活动或者供人们休闲游憩的区域。4总体原则4.1坚持安全至上,以安全为前提,守住防洪、供水、水生态等安全底线。4.2坚持生态优先,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导向,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4.3坚持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4.4坚持共建共享,激发人民群众建设花园水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5坚持科学
5、管理,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花园水利建设管理全过程。5安全可靠5.1河(湖)岸线稳定,堰坝、河埠、桥梁、闸站等涉河构筑物设施完好,防洪要求应符合GB50201规定。5.2河湖行洪断面通畅,不在河道主行洪区内修建阻碍行洪、改变水流状态、危及堤防和其它设施安全的构筑物和临时设施。5.3河湖管理范围内宜设置逃生通道和救援设施。6绿色生态6.1生态保护3DB3311/T25220236.1.1宜维护和发挥水域在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河湖水质应符合GB3838和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6.1.2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河湖水域,宜划定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可采用建立自然保护区、加
6、强栖息地生境监测、扩大栖息地面积等措施,保护重要生物栖息地。6.1.3宜保留河流自然顺畅形态,维护河流蜿蜒性,保护边滩、沙洲及河滨带天然格局,保留或设置一定宽度的沿岸缓冲带。6.1.4宜注重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水域自然岸线率。6.1.5宜维护河流的纵向连通性,保留深潭-浅滩交错分布、急流与缓流相间的沿程变化的纵向形态,保留或恢复河湾、急流、浅滩、深潭等自然景观格局的多样性。6.1.6可采取天然生境河段保留、“三场”保护、生境替代保护、人工鱼巢设置、过鱼设施等措施保护河湖生境。注:“三场”指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6.1.7宜建立河湖健康评估制度,定期对重要江河湖库健康状
7、况进行评估,及时修复河湖生态。6.2生态修复6.2.1生态护岸宜结合安全、生态、景观、文化等综合确定河道堤岸断面型式。宜增进河湖岸线的可达性和连通性。宜采取滩头抛石、滩脚保护、滩面植被等措施保护河滩地。河湖堤岸宜采用活植物、木材、块石、卵石等可透水材料,维护河道的垂向和横向连通性。山区性河道堤岸迎水面护坡,2年5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宜采用植物护坡。对不能拆除的硬化堤岸,可采用放坡覆土、种植下挂植物或设置景观台阶等软化措施。宜在浆砌石、混凝土等硬化堤岸的常水位以下部位设置有利于水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巢穴。6.2.2生态堰坝宜在河道平直的河段布置生态堰坝,采用低矮宽缓堰坝,与河床自然融合。不布置成首尾相连
8、“梯级衔接”的密集堰或长距离“景观水面”的高堰。宜采用大粒径块石、卵石、抛石、景观石、原木等本地生态材料筑堰。鱼道设置宜符合SL609和NB/T35054规定。位于重要生态廊道的河段,不宜新建拦河设施,已建工程阻隔洄游性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或鱼类“三场”时,应采取补救措施。6.2.3生态湿地宜与“污水零直排区”、小流域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衔接,建设生态湿地,场址可选择以下区域:a)河流干支流汇合口、河流入湖(库)口、重点湖(库)滨带、河道两侧河滩地;b)集中联片灌区农田退水口下游;c)蓄滞洪区、坑塘、闲置洼地等。宜采用自然或近自然的方式净化水质。6.2.4生态调度宜确定生态需水评估范围
9、、控制断面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河道水深不宜小于0.3m。宜按SL/Z479规定确定高流量、中流量、低流量和洪水脉冲等生态流量及过程。堰坝、大坝等宜设置生态流量泄放设施。7环境协调7.1景观营造7.1.1宜注重地域文化和景观特色保护与发展,融入水利工程及周边环境。7.1.2宜保留原有乔木和植物群落。7.1.3土石坝背水坡排水棱体以上宜设置生态型护坡或放缓背水坡,实施花园化改造。7.1.4宜采用抬高堤顶高程、放坡覆土、种植下挂植物或设置景观台阶等措施,在视觉上矮化和软化防浪墙。7.1.5宜通过梯度景观、分层蓄水、植物造景等美化水库消落带景观风貌。4DB3311/T25220237.2文化融入7.2
10、.1宜挖掘和保护文物古迹、人文历史和地方民风民俗,与沿岸景观融合,弱化人工痕迹。7.2.2宜利用滨水空间建设水利博物馆、展览馆、科普馆、纪念馆等。7.2.3宜设置石、碑、亭、廊、墙、牌、像等水文化展示设施。7.3绿道布置7.3.1宜贴近河流、湖泊,与堤顶道路或迎水侧马道结合布置滨水绿道。7.3.2宜结合滨水空间设置休闲体验区,重要节点可建设亲水平台、景观小品、服务驿站并设置雾森系统、灯光亮化等。7.3.3绿道宜采用绿色环保材料铺装,与周边环境协调。8管理有序8.1管理区8.1.1宜在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设置管理区。8.1.2宜设置管理用房。8.1.3管理区绿化面积率不宜小于30%。8
11、.2标识标牌8.2.1管理范围内宜设置界桩、界碑、公告牌等,标识标牌宜简洁、简约、色彩柔和并具有地域特色。8.2.2宜顺水流方向安装,并进行日常检查和定期维养。8.3智慧管理8.3.1宜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8.3.2宜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设施,建立信息档案和监测数据库。9便民共享9.1亲水便民9.1.1宜融合休闲、生态、产业等功能。9.1.2宜设置地方特色的亲水平台、河埠头、过河汀步、下堤踏步等亲水便民设施,构建居民步行15分钟以内到达的亲水圈。9.2开放共享9.2.1宜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水利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9.2.2宜结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水
12、利遗产、水利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建设水利风景区。9.2.3宜开放滨水公共空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9.3公众参与9.3.1宜通过官方网站和其他公众平台,公开花园水利建设信息,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及时响应。9.3.2宜开展花园水利主题宣传及公众满意度调查。5DB3311/T2522023参考文献1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环办水体函2021173号)2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3GB/T37342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4GB50707河道整治设计规范5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6HJ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7SL532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8SL/T793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9SL709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10DB33/T614河道建设规范11DB33/T912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12DB33/1038河道生态建设技术规范13DB3308/T063大花园美丽城镇建设指南14DB3311/T94美丽河湖建设规范15DB3311/T96大花园(国家公园)公路建设规范16DB3311/T141花园田园建设指南17江苏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苏环办202149号)18广东省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指引19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评价标准20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1浙江省水利工程标识牌标准_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