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古诗文情境默写练习(必修共10篇附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古诗文情境默写练习(必修共10篇附参考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高考语文古诗文情境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论语十二章1.论语里仁篇孔子以对待大义和利益的不同认识表现君子、小人不同的两句话是“_,_”。2.孔子认为质朴与文饰应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否则“_,_”。3.智、仁、勇是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孔子曰:“_,_,_。”4.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5.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阐述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_,_”。6.孔子强调在待人接物时要尊重他人意愿,论语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_,_”。2.劝学(节选)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2、即“_”。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个常用成语的句子是“_,_”。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4.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5.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3.屈原列传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
3、挤的黑暗现实。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_,_。”5.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4.谏太宗十思疏(1)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_,_。(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推理打开话题,然后引出正题“_,_”一句,巧妙地构成三个排比句,浅显易懂,
4、不容置疑。(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骄傲”的句子是“_,_”。(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7)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8)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相似。(9)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引起民怨不在事情的大小,君主应该认识到“_”;同
5、时用水与船的关系提醒统治者“_”,应该深切戒慎。(10)谏太宗十思疏中“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5.师说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的观点是相同的。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6.阿房宫赋(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
6、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4)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嘈杂的音声“_”。(5)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6)阿房宫赋中“_ ”和“_”两个问句,运用比喻手法,分别描写阿房宫中宏伟壮观的“桥”和“复道”。(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远观阿房宫盘结交错的建筑群,它们犹如密集的蜂房和旋转的水纹,接着作者感叹“_”,建筑之多,让人不能分辨东西方向
7、,是因为这些建筑“_”。(8)不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阿房宫赋里所说:_,_。(9)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对掠自六国的珍宝丝毫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浪费的两句是“_,_”。(10)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_,_。”(1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无尽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12)杜牧在阿房宫赎中用“_,_”概括了秦王统一天下的大业,交代了兴建阿房宫的背景。7.六国论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用
8、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4.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5.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8.答司马谏议书(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
9、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_”,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_”。(5)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根本算不上拒谏。(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8)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
10、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1)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1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_,_”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1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9
11、.赤壁赋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演化而来。3.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_,_”。4.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5.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10.项脊轩志(1)南京姑娘在自家附近小水坑边拍摄到斑鸠、喜鹊常来栖息发呆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
12、到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和_两个细节描写,通过狗、鸡,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_,_。(4)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_”一句,很自然将感情基调由“喜”转“悲”,语言非常朴素。(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深情回忆妻子常常到轩中“_,_”,夫妻二人琴瑟和谐,伉俪情深。(6)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描写出了项脊轩美丽可爱的十五之夜的美景。(7)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13、8)项脊轩志中,“_,_,_”三句不仅写出了作者日常细微的感觉,还刻画出了一个忍耐寂寞的读书人形象。(9)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在门外自言自语的话从而表达祖母对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_,_,_。”(1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将破旧的小屋修建成自己的书斋后,在庭院中种植绿色植物使老屋增加了新的光彩的句子是“_,_,_。”(1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和_两个细节描写,通过狗、鸡,写出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1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_,_。(14)项脊轩志中,作者用“_,_”一
14、句,很自然将感情基调由“喜”转“悲”,语言非常朴素。(1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深情回忆妻子常常到轩中“_,_”,夫妻二人琴瑟和谐,伉俪情深。(16)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描写出了项脊轩美丽可爱的十五之夜的美景。(17)在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18)项脊轩志中,“_,_,_”三句不仅写出了作者日常细微的感觉,还刻画出了一个忍耐寂寞的读书人形象。(19)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大母”在门外自言自语的话从而表达祖母对作者考取功名、振兴家室的期待之情的句子是“_,_,_。”(2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作者将破旧的小
15、屋修建成自己的书斋后,在庭院中种植绿色植物使老屋增加了新的光彩的句子是“_,_,_。”附:参考答案1.论语十二章1.论语十二章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5.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劝学(节选)(1)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屈原列传1.“离骚”者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5.其志洁
16、故其称物芳4.谏太宗十思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6)鸣琴垂拱/不言而化(7)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9)可畏惟人/载舟覆舟(1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5.师说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阿房宫赋(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覆压三
17、百余里/隔离天日(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4)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5)一肌一容/尽态极妍(6)未云何龙/不霁何虹(7)矗不知几千万落/高低冥迷(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10)廊腰缦回/檐牙高啄(1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2)六王毕/四海一7.六国论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答司马谏议书(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3)议法度而
18、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5)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6)辟邪说,难壬人(7)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8)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9)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0)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1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9.赤壁赋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0.项脊轩志(1)
19、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2)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3)桂影斑驳,风移影动(4)多可喜,亦多可悲(5)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7)(而)庭阶寂寂 ;今已亭亭如盖矣(8)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9)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10)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12)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13)桂影斑驳,风移影动(14)多可喜,亦多可悲(15)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16)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17)(而)庭阶寂寂 ;今已亭亭如盖矣(18)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9)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20)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