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docx(3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项目名称:广东省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盖章): 阳江市农业农村局 编制日期: 二零二一年四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广东省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项目代码2019-441700-77-01-078460建设单位联系 人联系方式建设地点广东省 省(自治区) 阳江市 市 海陵岛山外东海域地理坐标( 112 度 1 分 56.74 秒, 21 度 40 分 25.05 秒)建设项目行业类别五十四、海洋工程 156.海洋人工鱼礁工程用地(用海)面积(m2)/长度(km
2、)150.2015 公顷建设性质新建(迁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申报情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 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 /备案)部门(选 填)/项目审批(核准/ 备案)文号(选填)/总投资(万元)2600环保投资(万元)78.5环保投资占比(%)3%施工工期18是否开工建设否是: 专项评价设置 情况无规划情况无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情况无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 1 其他符合性分 析一、建设项目与所在地“三线一单 ”的符合性分析1 、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符合性分析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2017 年 9 月正式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粤海渔 201
3、7275 号),共划定了 13 类、268 个海洋生态红线区,确定了广东省大陆自然 岸线保有率、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 一、二类) 比例等控制指标,是我省海洋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底线,必须严守,不得突破。根据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如图 1. 1 所示,项目所占用海域不在海洋生态红线区内,项目周边分布有 11 个海洋生态红线区和 6 处海岛保有自然岸线。本工程不在海洋生态红线区内,由悬浮物扩散分析预测结果与海洋生态红线区 的位置关系(图 1. 1)可知,人工鱼礁礁体投放施工产生的 10mg/L 悬浮泥沙浓度增 量包络线不会扩散到项目周边海域的海洋生态红线区,不会对红线区内的生态保护
4、目标产生明显影响。浅海海洋自然保护区禁止类红线区位于本项目北侧约 0.8km 处,生态保护目标 是文昌鱼、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海陵岛神前湾红树林限制类红线区位于本 项目西侧约 4.8km 处,生态保护目标是红树林;南鹏列岛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禁止 类红线区位于本项目东南侧约 4. 1km 处,生态保护目标是海洋物种物质、珍稀濒危 生物生态系统。本工程不在海洋生态红线区内,不冲突周边各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 措施。本项目为人工鱼礁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使得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增殖,同时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此外,项目施工期间的船舶机舱含油污水、船舶工作人员的生 活污水、生活垃圾均不排海,礁体投放产生的悬
5、浮物增量浓度大于 10mg/L 的最大 影响区域在拟建礁群沿 SE-NW 两侧约 900m 范围内,不会扩散至周边各海洋生态红 线区,悬沙泥沙不会对周边各海洋生态红线区的海水水质和海洋沉积物造成不利影响。项目建设不占用海岛自然岸线(图 1.2),项目周边距离较近的海岛自然岸线有 西侧约 3.5km 处的海陵岛海岛保有自然岸线,西侧约 3.3km 处的寺仔山海岛保有自 然岸线,以及东南侧约 8.6km 处的大镬岛海岛保有自然岸线。项目不占用海岛保有自然岸线 , 与 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 对海岛自然岸线的管控措施相符。 2 图 1.1 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与悬浮物 10mg/L 包络线范围叠置图图 1
6、.2 项目附近海岛自然岸线分布示意图2 、环境质量底线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人工鱼礁工程属于环境正向效益项目,仅在施工期投放人工鱼礁阶段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投放完本项目对项目海域渔业资源具有良好的正效益。本项目礁体预制建设场地主要依托沿岸陆域已有场所,该场所已投入使用,相 3 关手续齐全,环境保护措施完备,礁体预制基本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礁体运 输、投放期间可能会对周边大气、海域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运输及投放时间较短, 环境影响较小,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本项目的实施不会对当地环境质量造成负担。本项目实施符合当地环境质量底线的要求。3 、资源利用上限符合性分析阳江山外东海域位于北回归
7、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日照多,辐射强, 长年水温较高,初级生产力高,海洋渔业资源饵料基础丰富,众多海洋生物栖息繁 衍,渔业资源种类格外丰富,在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繁殖养护和水产养殖业开 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具备优良的扩大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规模的自然资源本底条件。阳江山外东海域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规划海域面积 68km2, 规划人工鱼礁区面积 35km2 ,可建设人工鱼礁 125 万 m3 ,具备充足的建设海域可开 展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并具备广阔的海域条件, 可满足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贝类护
8、养增殖、增殖放流和休闲渔业开发等建设用海需要。本项目实施符合当地资源利用上限的要求。4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不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 年版)清单内。根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2018 年本),本项目不属于清单中提到的产业准入负面项目。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本项目为“ 一、农林业” 的“30 、 海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属于“第一类 鼓励类” 。本项目的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相符。根据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 年本),本项目为“ 一、农林业” 的“37.森林
9、、野生动植物、湿地等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属于“鼓励类” 。本项目的建设与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 年本)相符。二、与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根据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本项目占用的海洋功能区为湛 江珠海近海农渔业区,见图 1.3。湛江珠海近海农渔业区的海域使用管理要求为:相适宜的海域使用类型为渔业用海;禁止炸岛等破坏性活动;40 米等深线向 4 岸一侧实行凭证捕捞制度,维持渔业生产秩序;经过严格论证,保障交通运输、 旅游、核电、海洋能、矿产、倾废、海底管线、保护区等用海需求;优先保障军 事用海需求。海洋环境保护要求为:保护重要渔业品种的
10、产卵场、索饵场、越冬 场和洄游通道;执行海水水质一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1)海域使用管理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人工鱼礁区用海的海域使用类型为渔业用海,与海域管理要求“ 1.相适宜的海域使用类型为渔业用海”相符;本项目建设内容为投放人工鱼礁,不进行炸岛等破坏性活动,与海域管理要求“2.禁止炸岛等破坏性活动”相符;本项目建设内容为投放人工鱼礁,不进行渔业生产活动,与海域管理要求“3. 40米等深线向岸一侧实行凭证捕捞制度,维持渔业生产秩序”相符;本项目建设基本不改变海域属性,且项目位置附近无重要航道及其他开发利用 活动,与海域管理要求“4.经过严格论证,保障交通运输、旅
11、游、核电、海洋能、矿产、倾废、海底管线、保护区等用海需求”相符;本项目建设内容为投放人工鱼礁,基本不改变海域属性,不会对军事用海需求产生影响,与海域管理要求“5.优先保障军事用海需求”相符;2)海洋环境保护符合性分析:本项目建设内容为投放人工鱼礁,基本不改变海域属性,且项目建设有利于海 洋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助于保护重要渔业品种,与海洋环境保护要求“ 1.保护重要渔业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相符;项目施工期间的船舶机舱含油污水、船舶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均不 排海,且投放鱼礁产生的悬浮泥沙扩散影响范围很小,造成悬沙浓度增量也很小, 不会对周边水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海水水
12、质、海洋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 量调查结果,本项目海域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情况均较良好; 以 及第六章关于项目建设对海水水质和海洋沉积物质量的影响分析可知,项目施工期 因为需进行鱼礁吊装安放海上作业,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浓度的悬浮泥沙,但是施 工结束后,悬沙影响会在较短时间内消退,且项目建后基本不会改变海洋沉积物环 境质量;此外,本项目海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不直接排海,船舶含油污也不直接排 海。因此,本项目建设后,不会对海域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 产生不良影响,不会降低现状质量。因此,本项目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要求“2.执行海水水质一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和海洋
13、生物质量一类标准。”相符。 5 综上所述,本项目工程的建设与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2012年)是相符的。图 1.3 项目所在海域及周边海域海洋功能区分布示意图三、与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542 号)的基本原则包括陆海统筹、 尊重自然、优化结构和集约开发,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理念,把海洋生态文明 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维护好海域、海岛、海岸线自然状况,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中包括政策保障,投资政策应加 强海洋监测、观测等能力建设,提高海洋立体
14、观测能力。加大渔业公益和基础设施 投入,支持渔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以及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等渔业资 源修复活动。加大海堤、海岸防护林等建设投入。强化海洋灾害应急和防御能力, 督促相关企业加强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和防范能力建设。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推 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继续支持海洋类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相关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培养海洋复合型人才。本项目为海洋牧场建设,设置人工鱼礁可改善海底环境,使生产力较低、鱼类 较少的泥砂底环境变成生产力高、鱼类较多的岩礁环境,补充近海鱼场的生物资源 量。鱼礁上会附着许多生物,从而形成饵料场,引诱鱼虾等生物栖息和繁衍,成为海上人工牧
15、场和近海渔场,提高渔获质量和降低成本;鱼礁会产生多种流态,如上 6 升流、线流、涡流等,改善海区水动力环境;鱼礁礁体的内空间可以保护生物幼体,从而使资源增殖。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能体现渔业资源恢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定位。因此,项目与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相符合的。四、与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2017)确定了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包括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4 类,本项目位于重点开发区域,如图1.4 所示。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较大,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功能定
16、位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引领粤东西沿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方向及布局有包括如下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 海洋空间开发总体格局重点培育茂名滨海新区、阳江江城区、汕尾市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潮州港经济区等功能节点,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极核。 促进沿海城镇与海洋统筹发展有序推进茂名滨海新区、阳江滨海新区、汕尾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沿海城 镇和新区建设,进一步促进城镇和新区人口聚集,协调新区发展与海域利用,提高海域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建设区的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 积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整治沿海违法网箱养殖,鼓励传统网箱向外海转移,积极
17、发展深水网箱养殖。 鼓励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支持建设适当外海深海生产的大型钢制捕捞渔船,扶持具有深海捕捞能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建设远洋渔业综合基地。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海洋保护区、滨海湿地及红树林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人工鱼礁建设进度。加强汕尾品清湖等海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岸线 修复整治工程。重点保护汕尾遮浪岩等地区海洋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沿岸地区自然岸线破坏活动。本项目为人工鱼礁建设,有利于养护海陵岛附近海域水生生物资源,促进近海 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规划对该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及布局是相符合的。因此,项目建设与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2017
18、)是相符的。 7 项目位置图 1.4 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引自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五、与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提出,到 2050 年,海岸带地区生产 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湾区发展和 构件开放型经济体质取得重大成果,沿海地区建成为广东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地方, 实现“ 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 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形成极具创新 活力的黄金海岸带、形成极具魅力的品质生活海岸带、形成滩净湾美的蓝色生态海 岸带;“形成滩净湾美的蓝色生态海岸带”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 复,
19、严守生态红线,实施蓝色海湾、生态岛礁、“南红北柳”等重点工程。加强海洋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海岸带安全屏障。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在严格海岸线管控中提出,结合“南 红北柳”工程,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结合蓝 色海湾工程,开展海岸修复养护工程;结合生态岛礁工程,开展海岛岸线综合治理工程。本项目的内容为海洋牧场建设,有利于改善海洋水生生物的生境,促进海洋生 态环境的恢复;与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与海岸线管控的具体要求是相符的。六、与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 ”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广东省
20、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要求按照“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 8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的总体目标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 施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和美丽广东。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绿色发展、环境优先;质量核心、精准治污;深化改革、 增强动力;强化法治、社会共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资源承载环境 承载力为先决条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和产业转型升 级,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本项目为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渔业资
21、源恢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促进近海渔 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建设“绿水青山” ;与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的绿色 发展、环境优先的原则是相符的。因此,项目建设与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是相符的。七、与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第五节重点工程中提到以下重点工程项目:一、渔业资源增殖养护与海洋牧场建设建设内容: 以重要港湾、流域、重点渔业水域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重点, 全面拓展内陆、河口、近海渔业资源养护恢复,持续稳定支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目标:增殖
22、放流规模 160 亿尾(粒),新建和完善人工鱼礁区 10 个,升级 维护人工鱼礁区 50 个;新建内陆水域人工鱼巢 15 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和扩大海洋牧场 10 个,建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5 个。本项目建设将投放人工鱼礁,与上述重点工程项目内容是相符的,项目建设有 利于改善海洋水生生物的生境,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因此,项目建设与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相符合的。八、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建设海洋强省是广东省的目标, 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坚持统筹协调、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合 作、坚持共享发展;绿色发展
23、要求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提升海洋资 源集约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遏制对海洋资源的粗放利用和无序开发,恢复并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推动海洋经 9 济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包括:总量目标、科技目标、结构目标、生态目标 和对外合作目标;生态目标要求建立海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基本消除类水体入 海。基本完成近岸海域类水体治理,近岸水质优良( 一、二类) 比例达到 85% , 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90%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保护区用海保 有量不少于 5909 平方公里,完成整治和修复岸线长度不少于 400 公里,至 20
24、20 年, 保留区占近岸海域面积比例不低于 10%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 ,海水养 殖用海的功能区面积不少于 3000 平方公里,新建和完善人工鱼礁区 10 个,升级维 护人工鱼礁区 50 个,构建海洋牧场 10 个,完成十个以上海岛的生态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本项目为南海区海洋牧场建设,有助于养护南海区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 态环境,促进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绿 色发展原则和生态目标是相符的。因此,项目建设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是相符的。九、与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分析2011 年 7 月,中华
25、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做出批复,原则同意广东海洋经济综合 试验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构建蓝色生态屏障,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重要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推动大亚湾、湛江、阳江、江门、茂名等 海洋牧场建设,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加强重要海洋生物繁殖场、索饵场、 越冬场、洄游通道和栖息地保护,完善伏季休渔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实施海洋 生物资源养护增殖行动,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基地。大力实施海岛生态 整治修复,有效保护和修复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 珊瑚礁、海草床和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分布均匀、 生态功能稳定的海洋生态保护体系。
26、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用海企业主动参与海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本项目为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渔业资源恢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促进近海渔 业可持续发展,与规划的“人海和谐” 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海洋 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相符合的。与 规划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海 洋资源开发并重、海洋环境整治与陆源污染防治统筹,建立海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提高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弘扬南海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人海和谐、生态良好的宜居区和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是相符的。 10 因此,项目建设与广
27、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是相符的。十、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的符合性分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指出,海洋牧场建设作为 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是转变海洋渔业发展 方式的重要探索,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发 展海洋牧场,不仅能有效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还能提供更多优 质安全的水产品,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三产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海洋牧场的建设有助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提供优 质动物蛋白,
28、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有助于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在南海区的整体布局规划 为: 截止到 2025 年,规划共在南海区建设 45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包括 2015-2016 年已建情况),形成示范海域面积 1000 多 km2 ,其中:建设人工鱼礁区 面积 300 多 km2 ,投放人工鱼礁 1100 多万空立方米,形成海藻场和海草床面积 90 km2。本项目为南海区阳江海域海洋牧场建设,有助于养护南海区水生生物资源,修 复水域生态环境,也有助于拓展和有效配置渔业发展空间,优化海洋渔业产业布
29、局, 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项目建设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是相符的。 11 二、建设内容地 理 位 置广东省阳江市山外东海域,项目位置见图 2. 1。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山外东海域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项目北侧有已建 成的阳江市山外东人工鱼礁区,南侧是南海,东侧暂未有开发活动,西侧为海陵岛,东南侧 有阳江市海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大镬岛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开放式养殖用海项目、阳江市大镬岛二期、二镬岛深水网箱建设项目。项目四至图详见图 2.2。图 2.1 项目地理位置图 12 图 2.2 项目四至图项 目 组 成 及 规 模一、项目组
30、成及规模项目名称:广东省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项目性质:新建建设单位:阳江市农业农村局地理位置: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山外东海域,地理位置见图 2. 1。用海面积:150.2015 公顷建设内容及规模:拟在示范区内建设人工鱼礁区 1 座,拟布设 4 个人工鱼礁群,每个鱼 礁群鱼布设礁单体个数为 432 个,计划共投放鱼礁单体 1728 个,形成礁体总空方量 4.6656 万 m3 ,覆盖海域面积 1.5km2 ;建设礁区海上警示浮标 4 座,礁区陆地警示牌(标示牌和标 示石碑)2 座;建设礁区在线自动监控系统 1 套。本项目项目总投资为 2600 万元,建设期工 期约
31、18 个月。本项目预制场租用已建成并正在运营的大飞洋预制场,礁体在预制场预制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在本报告表中评价。二、工程辅助及配套设施1 、导助航设施为标示广东省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的人工鱼礁区 的边界位置,方便海洋渔业部门对示范区行使管理职能,同时对过往船只起到警示作用。按 渔业行业相关标准,在人工鱼礁区的 A、B、C、D4 个边界节点分别设置 1 座海上警示浮标。本项目海上警示浮标采用直径 1.5m 、高 1.0m 的浮鼓,水平高 1.62m 的塔身,塔顶配渔业礁 13 区标牌及太阳能警示灯。浮标标身根据航标规定为黄色。海上警示浮标按设计图纸的要求成套购买
32、并安装。浮鼓配备相应锚链和锚块,整体装配如下图所示:图 2.3 浮标效果图2 、礁区陆地警示牌(标示牌和石牌)示范区建成后为了加大海洋牧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示范引领 作用,在示范区附近陆上选址设置礁区陆地警示牌(标示牌和石碑)。海洋牧场标示牌和石 碑宣示人工鱼礁区位置、人工鱼礁建设情况等情况,以加强礁区保护和社会宣传,也利于保障通航的安全。参照关于公布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标示牌和石碑式样的函(农渔资环便2017 280 号),进行海洋牧场标示牌和石碑建设规划。标示牌采用白底上下带蓝色海浪的设计模 式,长 0.9 米、宽 0.7 米,标明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名称、范围、建设内容
33、、建设时间、建 设单位等。石碑拟采用底座加碑体的设计模式,底座高 0.85 米、宽 1.75 米、中间厚 15 厘米, 上下端厚 35 厘米,雕刻海浪图案;碑体高 1 米、宽 1.5 米、厚 15 厘米,正面标明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区名称、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时间、建设单位等,反面对海洋牧场相关情况进行 简单介绍,包括海洋牧场是什么、有哪些作用、海洋牧场建设情况以及覆盖海域面积、经纬 度、范围、投礁建设、养护对象、增殖品种和管理维护单位等信息。标示牌和石碑制作完成后竖立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所在海域附近陆地显著位置。3 、礁体标志牌每个人工鱼礁礁体上部表面设置一个铁质贴牌。标志牌尺寸为 150m
34、m150mm,标明投礁区域、投放日期,以便后期调查研究,为人工鱼礁的研究及投礁效果跟踪后评价提供资料。 14 图 2.4 礁体标志牌示意图总 平 面 及 现 场 布 置根据广东省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总体布局,示范区划分为人工鱼礁 区、海藻种植增殖区和贝类养护增殖区三个分区,见图 2.5 。示范区总面积为 68km2 ,其中, 人工鱼礁区 34.50 km2 ,海藻种植增殖区 11.50 km2 ,贝类养护增殖区 22km2 。整个示范区项 目建设规划优先在适宜开展人工鱼礁工程建设的位置投入鱼礁群 4 座,预计可投入人工鱼礁礁体总空方量 4.6656 万 m3。图 2.5 广东省
35、阳江山外东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分区示意图 15 1 、本项目礁区总平面布置由不同型号的鱼礁单体组合成单位鱼礁,由若干单位鱼礁形成鱼礁群,再由几个鱼礁群组成鱼礁区。礁区布局以充分发挥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饵料效应、避敌效应、趋礁效应、阴影效应 等生态效应为出发点,建设一座大型生态增殖型人工鱼礁示范区。礁区采用疏密结合投放,礁体在水下的方位应以迎流面的面积大为宜,以产生较大的涡流效应。2939 个鱼礁单体间隔错落布置组成一个单位鱼礁,单位鱼礁内鱼礁单体间距应控制 在 510m 之间,单位鱼礁的排列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单位鱼礁间的横向(与水流方向垂 直)距离 1550m ,纵向(与水流方向平行
36、)距离 50100m ,有利于鱼礁群内涡流效应的 扩散。相邻两行的鱼礁单体、相邻两行的单位礁、相邻两行的鱼礁群,宜对着来流方向错开排列,以充分发挥礁区的流场效应。根据水文气象资料,示范区海域潮流长轴方向近似为 NW-SE 向分布,为了尽量发挥鱼 礁的最大流态效应,本次礁区整体布置走势呈 NW-SE 向。根据工程区域的水深地形条件以 及综合考虑已建工程对本工程的影响,在本次人工鱼礁工程区域内分散布置 4 座鱼礁群, 采用单一尺寸矩形鱼礁群布置,鱼礁群长轴与海流涨落潮方向垂直,即鱼礁群的最大迎流面 与海流垂直,使海流进入鱼礁群后马上形成上升流,同时在礁群范围内产生多种形态的涡流, 激起沉淀海床的养
37、料,吸引鱼类的群聚。单座鱼礁群尺寸分别为 280m240m ,鱼礁群间距为 200300m。礁区总平面布置方案示意图见附图 3 。本项目总平面布置见附图 4。2 、礁群总平面布置单座鱼礁群平面尺寸为 280240m ,鱼礁群由 13 个单位鱼礁组成,单位鱼礁间距 30 70m 。2939 个鱼礁单体间隔错落布置组成单位鱼礁,同一单位鱼礁基本考虑选用同一型号的鱼礁单体布置。单座鱼礁群鱼礁单体个数为 432 个,其中 156 个 GDS07 礁体、96 个 GDC013 礁体、90 个 GDC006 及 90 个 GDS05 礁体。鱼礁群布置顺应海流通过障碍物时的流态规律,使海流 进入鱼礁群后马上
38、形成上升流,同时在礁群范围内产生多种 形态的涡流,激起沉淀海床的养料,吸引鱼类的群聚。鱼礁群平面布置图见图 2.6。 16 图 2.6 鱼礁群平面布置图3 、项目主要结构、尺度(1)GDS07 鱼礁单体GDS07 礁体尺寸为 3.0m3.0m3.0m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面加设了混凝土翼板,礁 体空方量为 27m3 。GDS07 礁体为庇护型鱼礁单体。鱼礁具有保护鱼类的本能,鱼礁区的存 在可以使得大型渔具不敢靠近,鱼礁区自然而然地成了禁渔区和鱼类避难所,从而保护了礁 区的鱼类和各种生物资源。鱼类具有避敌的本能。鱼类在幼体阶段,随时都有被吞食的可能, 因此鱼类除了摄食的行动以外还需时刻注意着栖
39、息避敌环境。庇护型鱼礁为鱼类营造了安全、 良好的居室和庇护所。(2)GDS05 鱼礁单体GDS05 礁体,为 3.0m3.0m3.0m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面加设了混凝土翼板,空方 量为 27m3 。GDS05 礁体为饵料型鱼礁。人工鱼礁的饵料效应主要基于附着生物、底栖生物 和浮游生物的数量及丰度。很多物质,无论是木、铁、塑料还是其他物体,投放海里一段时 间后在其表面上都会吸附着许多附着生物。附着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生长迅速,其除了 能诱集鱼类外,还大大增加了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加速了海域有机物的积累和循环。而大多 数附着生物的摄饵方式是滤食的,直接滤食水中的硅藻和其他微生物,食物链短,处于
40、 12级链环。(3)GDC006 鱼礁单体 17 GDC006 礁体,为 3.0m3.0m3.0m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间隔梁之间增设混凝土预 制管,底面加设了混凝土翼板,空方量为 27m3。GDC006 礁体是繁育型的人工鱼礁单体,在 原有通用设计型号 GDC006 礁体基础上,利用圆形管状预制件营造出自然的生态环境,达到 吸引、诱集周边鱼类聚集,同时自然形成空洞效应,可使穴居鱼种来此聚集并成幼鱼庇护场 所。在结构尺寸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丰富礁体内部的复杂程度。在礁体的外型上增加了圆形和柱体的样式。(4)GDC013 鱼礁单体GDC013 礁体主框架为 3.0m3.0m3.0m 钢筋混
41、凝土框架结构,礁体空方量为 27m3 ,礁 体表面积为 104.2 m2 。GDC013 礁体是繁育型鱼礁单体。繁育型鱼礁是以确保产卵鱼类正常 产卵生殖,增加鱼卵附着场所,提高仔鱼的成活率,达到增加资源的目的,同时中空的框架 结构也为成年鱼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庇护场所,为成年鱼的繁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礁体中部扁梁上放置陶罐,其独特的内槽成为一些物种(例如龙虾和鲍鱼等)优选的繁育场所。礁体效果图见附图 5 ,结构图见附图 6。施 工 方 案一、施工方法1 、鱼礁制作鱼礁礁体制作应先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支架钢筋和预埋件 位置的正确性,应将模板内的木屑、水泥和钢筋埋件上的灰浆、
42、油污清除干净。混凝土浇筑 完毕后应及时加以覆盖,结硬后保湿养护 10 天以上。加挂钢筋所涉的钢筋焊接均应采用双面搭接满焊,焊接质量应符合钢筋混凝土施工规范中对钢筋焊接的相关要求。2 、鱼礁存放预制件的存放场地应符合靠近制作点或场地地势平坦,有足够存放面积和承载力。3 、鱼礁投放鱼礁单体采用吊运安装投放。礁体未吊装上船前,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全部配备救生衣、 安全帽等安全工具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在装运安过程中,礁体必须达到设计强度才能吊运安 装。 吊运时必须清理鱼礁上所有杂物。投放时船上所有工作人员穿好安全衣、戴好安全帽。 投放时,鱼礁单体所有吊装过程必须采用 4 点吊,由投放船上的 GPS 定好全方
43、位,投放时再由施工人员利用手动 GPS 定位仪定位,投放误差不大于 5m ,礁体下落到水底才能脱钩。二、人工鱼礁建设工艺流程1 、钢筋砼礁体预制场地平整模板钢筋加工礁体预制礁体养护礁体出运装船2 、鱼礁投放方法船舶定位抛锚安设解钩装置礁体定位安放鱼礁检查调整船舶定位抛锚:船舶到达现场后在施工范围内先进行锚泊,使用 GPS 卫星定位仪,小艇配合,再定点投放锚,系上浮标,基本圈定投放范围。在每一投点,按施工图标示的坐标 18 进行精确定位;安设解钩装置:为加快投放速度,在陆地装驳时,可以安装自动解钩装置,提高投放速度;礁体定位:按图纸设计要求,逐个定位投放,起锚时先起锚头,避免锚缆扫到已安放好的人
44、工鱼礁;安放鱼礁:注意安全措施,慢起轻放,严防人工鱼礁碰撞,六级以上风力停止作业,严格按照拖轮作业技术要求,确保航行安全;检查调整:礁体投放后,潜水检查,发现倾斜、倒置、移位等情况要及时调整处理。三、施工机械配备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的正常生产、加强相关领域的基础调查、监测、跟踪评价 等,本项目配备了管理快艇、潜水设备、导航定位设施等相应设备等。本项目主要投入的施工设备见表 2. 1。表 2.1 拟投入的主要施工设备序 号施工设备单位数量设备规格用途1施工运输船艘1全长 79.80 米,型宽 19 米, 型深 4.5 米,设计吃水 3.35 米,载重量 3000t运输材料等2驳船艘1600t非机动船,靠泊,接 驳3机动艇艘1轻型船艇,型号:M295 ,限 载 4 人,载重 400kg应急、救援等偶然使 用4吊机船组艘130t起重鱼礁礁体5拖船艘1441kw动力船,拖动驳船等6辅助船艘1动力 2000KW ,DSV ,潜水 工作船搭运潜水人员、设备 及其它7GPS台1定位仪海上施工位置定位导 航8浮标个4直径 1.5m 、高 1.0m ,水平 高 1.62m边界定位、警示9潜水设备套5投拋前后进行校准四、施工计划进度本工程建设期限为 18 个月,其中人工鱼礁构件制造、 吊运、投放用时 9 个月,其中人工鱼礁投放工期在 45 个日历天。项目建设工程进度安排,详见表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