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八圩至G75出口二级公路环境影响报告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丹县八圩至G75出口二级公路环境影响报告表.doc(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公示本)项目名称: 南丹县八圩至G75出口二级公路 建设单位(盖章): 南丹县公路管理所 编制单位(盖章): 广西格林森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一九年十二月国家环境保护部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字(两个英文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际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
2、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目 录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8三、环境质量状况10四、评价适用标准16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18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28七、环境影响分析29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40九、结论与建议41附图:页前
3、图 项目环境现状图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 项目公路总平面布置示意图附件: 附件1 委托书附件2 项目登记信息表附件3 南丹交通局机构代码附表: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项目环境现状图项目公路起点项目起点周边环境现状项目沿线周边环境现状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南丹县八圩至G75出口二级公路建设单位南丹县公路管理所法人代表通讯地址广西南丹县城关镇民航南路163号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547200建设地点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立项审批部门南丹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文号2019-451200-48-01-037190建设性质新建 改扩建 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E4812公路工程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219
4、78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5371.93其中:环保投资(万元)791.18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4.7%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20.12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为促进南丹县八圩瑶族乡与周边乡镇的发展。南丹县发展和改革局对南丹县八圩至G75出口二级公路进行备案登记(详见附件2),同意该项目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6年第36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6年修正)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可知,项目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9)及其修改单,该项目属于“
5、四十九、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和仓储业”中的“157、等级公路”类,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修改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等有关规定以及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要求,为办理环保手续,南丹县公路管理所于2019年11月1日委托我公司对南丹县八圩至G75出口二级公路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详见附件1)。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现场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的原则,本着“科学、公正、客观”的态度,编制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二、现有工程概况1、现有道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项目位于南丹县境内,现
6、有的金城江区侧岭G75高速公路出口至吾八圩乡政府公路为4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宽度5.0米,周边均由四级及等级一下公路组成,交通条件较差。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公路等级较低,大部分路段平纵面线形较差,路面破坏较为严重,行车困难,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交通安全设施不足,难以保证交通量快速增长情况下的车辆通行安全。3、原有环评情况原有旧路建造年代较早,未进行过环评及验收手续。三、工程概况1、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南丹县八圩至G75出口二级公路项目(2)项目性质:改扩建(3)建设规模:项目位于南丹县八圩瑶族乡、河池市金城江区侧岭乡,路线长9.9km,起点位于八圩瑶族乡大田屯村口,途经三圩、
7、拉朝、拉柱、六卡等村屯,终点位于G75高速公路侧岭出口连接线与S303侧岭至车河二级公路交汇处。其中项目公路桩号K0+000K7+000段位于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境内,桩号K7+000K9+900段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侧岭乡境内。起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311.16、北纬245533.50,终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350.55、北纬245127.16。项目公路路基宽8.5m,设计速度为40km/h。项目地理位置图详见附图1。(4)项目占地面积及占地类型:项目公路占地33亩(折合21978m2),路线所经地域的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貌,路线经过地段多为现有公路用地,局部为荒地等。(5)总投资:项目总投
8、资5371.93万元。(6)施工期及建设进度计划:项目施工期为10个月,预计于2020年2月开工,2020年12月建成后投入使用。2、项目技术标准及主要工程量拟建项目主要技术标准及主要工程量如表1所示。表1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及主要工程量表项目名称单位规范值设计值 桩号mK0+000K9+900公路等级二级路设计速度km/h40占用土地m221978项目总投资万元5371.93路线总长km9.9道路红线宽度m8.5最大纵坡%3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平面交叉处12 3、方案比选根据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公路全长9.9km,整体不设比选方案。4、项目公路交通量及占地拆迁根据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公路交
9、通量信息见表2,项目工程占地33亩,不涉及居民搬迁。表2 项目交通量预测 单位:辆/d路段近、中、远期日均交通量2021年2025年2035年本项目161423715120大型车:316辆/d中型车:899辆/d小型车:400辆/d大型车:465辆/d中型车:1321辆/d小型车:588辆/d大型车:1003辆/d中型车:2852辆/d小型车:1270辆/d昼夜比4:15、工程建设内容(1)道路工程纵断面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基本按照原路纵坡进行设计。主要控制点为道路起点,终点高程,桥梁、涵洞高程,旧路面高程和沿线建筑物高程。为充分利用旧路,基本上在原路上进行补强。路缘石、硬路肩等道路附
10、属设施同时随新路面标同上调。横断面设计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要求,结合沿线地形、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设计。路基横断面形式为:路基宽度为8.5米,路基横断面形式为:0.75米土路肩+23.5米行车道+0.75米土路肩。路基设计A、不良地质处理本项目所经区域不良地质主要有过水田路段的种植土,不可用作路基持力层,本工程设计采用换填碎石土的方案进行处理。淤泥处理方式为挖除淤泥,回填砂砾。B、路基设计标高采用未加宽超高前的路基边缘标高,沿河及受水浸淹路段,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1/25的设计水位+0.5m的安全高度+路拱抬高值。C、路基边坡填方边坡:当路基边缘至坡脚高度小于8m时,不
11、设平台,边坡采用1:1.5;820m为1:1.75,当路基边缘至填方边坡坡脚高度小于12m时不设平台,高度大于12m小于20m时,从路基边缘往下8m处设置一宽度为2m的平台。在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5的斜坡上,填土前把原地面挖成向内倾斜4%、宽度大于2.0m的台阶。挖方边坡:根据边坡高度、土石类别、湿度、密度等因素确定。按实际情况一般采用1:0.751.0,岩石边坡采用1:0.10.5。在挖方边坡边沟外侧设1.0m宽的碎落台,当挖方边坡距碎落台高度小于12m时,不设平台。高度大于12m时,在距碎落台10m高度处设一道2m宽的平台,大于20m时再增设一级。D、路基防护和排水填方边坡采用满铺草皮;挖
12、方路段以喷草籽防护为主,破碎岩石设浆砌片石护面墙,山坡不稳定路段下设路堑墙。为保证路基和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全线均设置较为完整的独立排水系统。填方路段设置排水沟、平台、挖方路段设置截水沟、平台沟、边沟,地下水出露或水位较高路段设置暗沟、盲沟、渗沟,将路基范围内及流向路基的地表水、地下水迅速的引至路基以外或天然河沟中;对冲刷较严重、常年性水淹及街道路段的各种排水沟渠道均采用了浆砌片石进行加固。(2)路面工程路面结构设计本工程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拟建道路路面地表水通过路拱横坡将路面水排入路边所设的排水沟内,路基以外的地表径流通过设在路基挖方坡口外侧的截水沟
13、、挖方坡脚的边坡及填方坡脚的排水沟排入道路附近的低洼处或将水流引入自然沟渠、水系中。(3)交叉工程本项目主体共设置平面交叉12处。相交道路为土路,路口范围内路面结构采用3cm沥青混凝土面层+15cm级配碎石基层。相交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口范围内路面结构采用3cm沥青混凝土面层自然接顺。相交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口范围内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动,接顺部分先刨23cm,清扫后撒布乳化沥青,而后3cm沥青混递增土面层自然接顺。(4)交通工程本项目在高路堤、急弯等路段,根据行车的危险程度设置警示桩,在适当的位置设置警示来往车辆的标志,根据需要设置公路里程碑、百米桩、公路用地界碑。(5)排水工程为保证路
14、基和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全线均设置较为完整的独立排水系统。路基排水设施由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及边坡平台排水沟等构成,排水设施纵向贯通并引入涵洞内。切方边坡较高,坡顶面汇水较大、较集中路段设置截水沟,用急流槽将水引入排水沟或边沟中,以免被雨水冲刷坡面,引起塌方。(6)绿化工程本工程道路的绿化设计主要是挖填方边坡防护。挖、填方边坡均采用满铺草皮或片石花格式草皮护坡。(7)施工营地本工程施工营地区主要为工人住宿区,不设置预制站及水泥搅拌站。考虑到本工程的路线较短及路线周边项目布设情况,为减少占地及对项目区周边的影响,沿线拟租用村民房屋作为施工营地,设备停放于施工区。(8)弃
15、渣场根据项目可研报告,本项目将产生的淤泥、建筑垃圾、石方等不能满足路基填料要求的土方进行弃渣,本项目土石方平衡过程中永久弃土50万m3。根据弃渣场选址原则,结合本项目土石方平衡情况、沿线地形,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会同建设单位、主体设计单位在共同踏勘现场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弃渣场选址及库容。(9)临时堆土场临时堆土场用于施工期剥离表土的临时堆放,考虑到本工程剥离的表土可用于公路建设用土,为减少表土运输、占地及对项目区周边的影响,项目产生的表土供公路建设使用,不设临时堆土场。5、施工方案及施工条件项目各工程具体施工方案详见“工程分析”章节,施工准备工作及施工布置如下安排:(1)施工准备A、各相关部门
16、应当加强施工路段的巡查,及时发现、处置各类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动态因素,从保障行车安全的角度排查安全隐患。B、积极协调消防、医疗卫生等部门,建立健全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快速清障工作机制和社会力量救援通行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努力保障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事故现场得到及时清除。积极协调相邻省市公安交巡警部门,及时调整措施。C、加大对施工场地附近交通安全设施的巡查和保护;进一步完善管制方案,配合做好车辆秩序管理。D、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清排障设备和人员,提高清除通行障碍的能力。E、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气象监测设备的投入使用,建立道路交通和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及时通报气象分析信息和恶劣
17、天气交通管理情况。在雾天等恶劣天气多发期,要坚持定时与气象部门联系,收集未来24小时气象信息预报,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2)施工条件A、供水条件本工程建设过程用水量主要用于制作和养护混凝土构件、清洗材料和构件、清洗施工车辆、防尘、生活、消防、绿化等。本项目生产、生活引自村镇供水水源,能满足工程用水需求。B、供电条件施工期间,该工程用电负荷较大,拟由村镇电网供电工作。C、材料来源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筑路材料主要包括路基、路面及其他结构材料,有土、砂、石料和水泥、钢材、木材等,均采用汽车运输。给排水用的钢筋混凝土管及PE 给水管可在当地购买。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18、1、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 根据现场踏勘,无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2、项目周边的污染源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根据现场踏勘,项目评价区域内主要污染源为过往车辆产生的尾气、噪声。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理位置:项目起点位于八圩瑶族乡大田屯村口,途经三圩、拉朝、拉柱、六卡等村屯,终点位于G75高速公路侧岭出口连接线与S303侧岭至车河二级公路交汇处。起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311.16、北纬245533.50,终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350.55、北纬245127.16。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 路线所经地域的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貌,路线经过地段多为现有公路、荒地,
19、山上坡植被发育树林高达35米。工程地质:(1)地层岩性:全线裸露岩石主要以砂石、泥岩及灰岩为主。(2)不良地质地带:路线经过地带地质稳定,没有大的不良地质出现。(3)地震:根据广西地震记载及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项目所处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气候、气象:南丹县属独特的南亚热带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其特点是气温低,雨量多,光照少,湿度大,南北气候差异大。气温:县境年平均气温为16.9。历年最高气温35.7,最低气温-5.5。一月最冷,月平均温度7.3;七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4.7。降水:县境内各地年降雨量在1257
20、1591mm。最多降雨量为 1968年的降雨量1973.9mm;最少降雨量是 1981年的降雨量1062mm,变幅911.9mm。年均降雨日数为191.9天,占全年日数的52.6%。县境内降雨量的地理分布与各地海拔高度有关,特点是海拔低、降雨多,海拔高、降雨少。县境内地势自南向北,海拔逐渐增高,雨量则由南往北逐渐减少。里湖、小场、巴定、纳塘一线以南海拔多在800m以下,年降雨量在1400mm左右;堂汉、车河、龙藏、龙更、八布等地,年降雨量在1500mm以上;里湖、小场、巴定、纳塘一线以北,年降雨量在 1400mm以下。年降雨量最多的是车河,为1577mm;其次是城关,年降雨量1498mm;较少
21、的是六寨,年降雨量1357mm;最少地带是芒场、中堡,年降雨量1257mm。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1136mm。风向风速:县境内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春、夏季盛行东南风,秋冬盛行西北风。风速年均为1.7m/s,其中24月风速较大,达1.81.9m/s。811月风速较小,多在1.11.3m/s,年大风平均有2.4天,最多年份14天。大风大多出现在3、4、5、8月份,12月未出现过大风。最大风速达29m/s。水文:项目选线周边无明显地表径流分布,周边未发现明显溶洞、裂隙等。植被、生物多样性:项目所在区域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评价区域内原生生态系统已逐渐退化,现状以次生植被为主。项目用地受人类开发活动影
22、响,植被覆盖率较低。项目周边植物主要为人工种植林及农经作物,如:玉米、水稻等。区域内无珍稀动物分布,野生动物种类及数量稀少,均为常见物种,主要有鼠类、蛇类、鸟类及小型昆虫类等。评价区域内无特殊生态敏感区,无国家级保护的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评价区域内偶有发现画眉、喜鹊及黑眶蟾蜍等3种广西野生保护动物,主要以觅食活动为主,未发现其栖息地,植物、动物、生物多样性较为简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总体一般。 社会环境简况根据现场踏勘及咨询有关部门,评价区域内无县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文物及动植物保护区等,不涉及名木古树。47三、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
23、境问题: 我公司受业主委托后,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场址所在区域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并引用区域空气等相关监测资料,得出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结论为:1、环境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根据2018年南丹县环境质量状况年报,南丹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及百分位数24h平均质量浓度、一氧化碳年评价浓度(第95百分位数)、臭氧年评价浓度(第90百分位数)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因此项目所在区域为达标区。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现场踏勘可知,评价区域主要无明显地表径流,且项目营运期间无生产废水外排,地表水评价等级执行三级B。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
24、水环境(HJ 2.3-2018)中“6.6.3.1 应根据不同评价等级对应的评价时期要求开展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5.4.2 三级B评价,可不考虑评价时期”,故本次评价不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3、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项目声专题报告,项目周边声环境敏感点主要为八圩瑶族乡等,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适用区域。项目所在区域主要噪声源为道路交通噪声及居民生活噪声,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1)项目沿线评价区域内无县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及动植物保护区等敏感区分布。(2)项目评价范围内不涉及生态公益林。(3)植物与植被现
25、状评价区主要植被类型根据现场踏勘了解,沿线用地类型为现有公路、荒地等。项目沿线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目前评价区植物和植被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植被以栽培植被为主体,栽培植被以杉木林、桉树林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灌木草丛,已无原生植被分布。拟建项目沿线地形以丘陵、谷地为主,评价区内垂直海拔高差不大,自然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不明显。主要分为自然植被及人工栽培植被。丘陵植被主要为人工种植的杉木林、桉树林;局部为次生灌草丛,常见物种有白茅、铁芒萁等。河道两侧植被主要为凤尾竹、芭蕉树等。自然植被主要为盆架树林、马尾松林,沿线少有分布,呈块状分布。黄荆灌草沿线偶见分布。项目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国家级自治区野生保护植物
26、。项目选线沿线植被现状(4)沿线动物分布情况外来物种调查结果外来有害物种会造成当地生态的严重破坏,导致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引起本地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的消失和灭绝。根据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批(2003)、第二批(2010)和第三批(2014)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评价区内的有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2种外来入侵物种,但仅零星分布,未见形成优势群落。陆生动物现状调查1)陆生生物调查结果南丹县境内大型野生动物有猴、麝、獐、山獾、九江狸等;鸟类有斑鸠、鹧鸪、野鸡、毛鸡、白鹇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评价区域内大型野生动物已绝迹,区
27、域内陆生野生动物主要以爬行类、鸟类、昆虫类等分布,但种类和数量较少。爬行类主要有蛇类、壁虎、蜗牛等;鸟类有小山雀、黄莺、普通翠鸟、黄鹂、喜鹊、青菜鸟等;昆虫类主要有蚂蚁、蟋蟀、蜈蚣、蜘蛛、蝴蝶、飞蛾、蜜蜂、黄蜂、蜻蜓等。其中与人类活动密切的啮齿类动物在该区域内最为常见,此外则为当地居民饲养的各种家禽。2)野生重点保护动物和评价根据现场调查了解及查阅南丹县志,评价范围内偶有发现有喜鹊(Pica pica)、画眉(Leucodioptron canorus)、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等3种广西野生保护动物。评价区域野生重点保护动物主要为鸟类和蛙类,野生重点保护动物生态习性及
28、其在评价区的分布见表4。表4 评价区域保护动物生态习性及其分布表序号名称生态习性评价区内分布情况评价区出现形式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喜鹊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区内沿线灌丛、村庄、树林均可见活动、觅食2画眉 画眉生活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山林地区,喜在灌丛中穿飞和栖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杂食性,但在繁殖季节嗜食昆虫,其中有很多是农林害虫,如蝗虫、蝽象、松毛虫以及多种蛾类幼虫等;在非繁殖季节以野果和草籽等为食,偶尔
29、也啄食豌豆及玉米等幼苗。沿线灌丛、树上、偶有从天空飞过活动、觅食3黑眶蟾蜍俗名:癞蛤蟆。主要栖身于沿线河边草丛及农林等地,亦会出没在人类活动的地区,如庭院及沟渠等。夜行性,繁殖季节相当长,但多是以春夏两季为主(26月);沿线分散分布。区内河边的草丛、林地和村庄活动、觅食 (5)水土流失现状调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发2017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我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通告”,本工程所在地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容许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km2.a)。项目区水土流失背景值根据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坡度、
30、地面组成物质、地貌类型等情况,结合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土壤水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标准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经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根据项目区内各个地类土壤侵蚀模数以及各个预测单元地表面积,按照加权平均公式进行计算:式中:MS 为平均侵蚀模数;Fi 为第i 个工程面积;Mi 为第i 个工程的侵蚀模数。经计算,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672t/(km2a)。(7)小结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内用地类型主要为现有公路用地及荒地。植被类型主要为农经作物及灌木等,道路沿线均有分布,整体以人工植被类型为主;评价区分布
31、的野生动物大部分为城镇常见种,对人类活动有一定的适应性。总体来说,评价区以人工植被及农经作物为主,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生物多样性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程度良好,生态系统功能较好,无严重生态污染现象。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1、环境敏感点根据项目所在地周围的环境概况,以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方式,确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如下,分布情况详见附图3:表12 建设项目的保护目标与保护级别保护类别敏感点名称与项目相对方位与项目距离(m)户数(户)人口(人)饮用水来源保护级别大气环境、声环境八圩乡起点周边106000人自来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及其修改单;声
32、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六坡屯K1+8509030120自来水三圩屯K3+1402050150自来水拉朝屯K4+0001080320自来水六卡屯K5+3801560240自来水干塘屯K9+36052080自来水拉柱屯K9+900545180自来水2、环境控制目标(1)评价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及其修改单;(2)项目沿线两侧355m范围内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沿线两侧40m范围外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3)评价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不恶化。四、评价适用标准
33、环境质量标准1、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二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其修改单的二级标准,各因子浓度限值见表13。表1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摘录)标准类别适用区域污染因子标准值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NO2日平均80 g/m3小时平均200g/m3SO2日平均150g/m3小时平均500g/m3TSP日平均300g/m32、项目建成后为二级公路,项目公路两侧评价范围内执行评价标准如下:现状评价:项目评价范围内现状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影
34、响评价:拟建项目建成后,作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执行标准如下:(1)若临路建筑以低于三层为主,公路边界线两侧外35m5m以内的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公路边界线两侧35m5m以外的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2)若临路建筑以高于三层以上(含三层)为主,临路第一排建筑面向公路一侧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临路第一排建筑以后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3)若评价区域设有医院、学校、疗养院等特殊敏感建筑,其室外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
35、标准。所有标准值详见表15。表15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单位:Leq:dB(A)类别昼间夜间适用区域26050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4a7055公路两侧红线外355m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污染物排放标准1、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相关规定,标准限值详见表16。表16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摘录)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限值昼间夜间70 dB(A)55 dBA)2、营运期、施工期扬尘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36、1996)表2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限值详见表17。表1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mg/m3)监控点浓度颗粒物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SO2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40NOx周界外浓度最高点0.12非甲烷总烃周界外浓度最高点4.03、项目产生的一般废物参照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2013年修改单。总量控制指标根据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国家纳入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为COD、NH3-N、SO2、NOx。项目为等级公路建设项目,项目本身无“三废”污染物产生,无需下达总量控制指标。五、
37、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项目公路建设施工过程的基本程序为:清表、路基土石方施工、路面结构施工、附属工程、绿化施工、竣工验收、营运。项目建设流程及主要产物节点详见图3。粉尘、噪声、固废清表路基土石方施工粉尘、噪声、固废、废水粉尘、噪声、固废辅助工程建设粉尘、噪声、尾气粉尘、噪声、固废粉尘、噪声、固废、水泥烟营运竣工验收绿化施工路面结构施工图3 项目建设流程及主要产物节点项目公路施工方案如下:(1)路基工程施工路基施工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的有关规定。路基土石方施工包括路基填筑和路堑开挖,不良地质土的处理及场地清理等工作。路基施工主要流程如下:路基填筑施工
38、流程:施工前清表基底清理(排水、填前压实等)分层填筑摊铺平整碾压夯实路基修整。路堑开挖施工流程:施工前清表修建临时截排水沟土石方机械开挖确定路堑土石方界线修正边坡挡、护工程施工基床换填路基面修整。(2)路面工程施工路面施工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由于路面施工工艺复杂,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尤其应注意施工队伍的选择。基层混合料应以机械集中拌和,摊铺机分层摊铺、压路机压实,混凝土应集中拌和,自卸汽车及时运输至施工点摊铺成形,各项工序必须环环相扣,确保路面质量。(3)排水沟工程施工工艺本工程排水沟采用开槽施工,在开挖沟槽施工时,如挖至设计标高为淤泥时,必
39、须清淤至原土后回填合格土至设计标高。沟槽施工完毕后,对沟槽内壁进行夯实,再进行浆砌片石砌筑。沟槽开挖前做好临时排水工作,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方应及时转移、清运,避免长时间堆置而形成新的水土流失源。(4)筑路材料及堆存方式筑路材料主体工程中所用的筑路材料主要包括:碎石料、片石、石块、抗滑碎石、砂、砂砾、水泥、钢材、木材等其他筑路材料均为外购材料;外购材料中砂料、石料用量最大,这些材料在采集、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会扰动地表,易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建设单位在外购砂石料时,首先应选择由当地相关主管部门批准核发、具有砂石料开采资证的料场,并在购销合同中明确供购双方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并报当地水行政
40、主管部门备案。堆存方式筑路所需土料边采边用,不需长期堆存;粘土、砂石料等集中露天堆放,周边设截排水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发生;钢材、木材、水泥等材料为仓储。(5)绿化工程施工本工程草种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根系发达,耐旱性突出,成坪迅速,受损伤后恢复快,再生性好,耐践踏,适应性广,对水肥条件要求不严的优良品种马尼拉草,草源全部来源于当地的苗木场。铺种的草皮均带一层2cm左右的泥土,铺种后经过人工护理,成活率较高。本工程草皮铺种的施工工艺及流程如下:处理地表:施工前对地表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平整清理,尽可能清除不利草生长的石块和建筑垃圾等杂物。草皮铺种:覆土后将坡面及地面土表浇湿,直接铺种草皮。施工完
41、毕后,注意加强草皮的养护,提高成活率。(6)表土剥离及临时堆土施工工艺为更合理地利用表土资源,在道路工程区施工前,对其占地范围内需开挖的地表(如旱地、林地、荒草地)进行表层土的剥离,即在人工清理完地面草木及石砾等杂物后,采用以装载机为主、人工为辅的施工形式,对地表以下10-30cm 深度范围内腐殖土进行挖除,并去除较大的残根、石块,集中堆放于临时堆土场,后期用于绿化覆土工程。表土堆放需采用临时挡墙进行拦挡,挡墙用编织袋或草袋填入普通土为防止临时堆土受雨水冲刷产生水土流失,拟在表土堆放场坡脚设置临时截排水沟,并塑料彩条布临时遮盖,临时堆土转运结束后,立即清理场地,对临时堆土场域进行翻土,翻土深度
42、不小于30cm,恢复植被。(7)弃渣场施工工艺堆渣施工遵循“先挡(排)后弃”的原则,排水和拦挡措施在弃渣之前先修建,防止弃渣过程中因无防护措施造成水土流失。堆渣时为保持渣体稳定,需严格控制堆渣程序,杜绝在施工期间因弃渣方式不当而产生渣体的高陡边坡。在堆渣过程中,应该分级堆放、夯实。弃渣时应从低处分层堆砌,经过压实后再堆砌上一层,边坡坡率不小于1:1.75-1:2。弃渣时先堆弃废渣体,再堆弃土方,便于堆渣完成后土地平整及恢复植被。堆渣结束后应及时对场地进行平整覆土复耕或造林恢复植被。主要污染工序:施工期:1、废气项目全线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过程对环境空气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TSP、NO2、
43、CO、THC等。主要污染环节为材料的运输和堆放、土石方的开挖和回填等作业过程。另外,运输车辆行驶将产生道路二次扬尘污染。(1)扬尘施工扬尘主要来自基础开挖、建筑材料装卸、运输及现场搬运、堆放产生的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人来车往造成的现场道路扬尘,其中运输车辆在施工场内行驶产生的扬尘是主要污染源,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类似公路工程不采取降尘措施的施工现场监测,施工现场下风向20m处扬尘日均浓度为1.303mg/m3,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3.34倍;150m处为0.311mg/m3,超标0.04倍;200m处为0.270mg/m3,未超标;而当有运输
44、车辆行驶的情况下,施工现场起尘量增加较大,下风向50m处日均浓度仍可达2.532mg/m3,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7.33倍,150m处为0.521mg/m3,超标0.74倍。(2)施工营地及弃土场粉尘项目工程拟设的弃土场及施工区内露天堆放的建筑材料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粉尘污染。据调查,堆放的含水率为20%的新挖出的泥土,在一般天气情况下,几天内其泥堆表面即可被风干。在风速2.5 m/s的一般情况下,临时堆放点的扬尘可污染下风向150 m,TSP浓度达到0.49 m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0.6倍。(3)机械尾气施工使用的各种工程机械(如载重汽车、装载机和推土机等)主要以柴油为燃料,加上重型机械的尾气排放量较大,故尾气排放也使项目所在区域内的大气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尾气中所含的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