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雅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理想和文艺批评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其审美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精神。历代文人大都提倡以“雅”为美的文艺创作思想和评判标准。曹丕把“辞义典雅”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刘勰将文章分成八种基本风格,其中居于首位的即为“典雅”;王昌龄把诗分为五种风格,其中“古雅”也是位列第二;南宋诗词评论家张炎极力提倡“雅正”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南宋诗论家严羽也提出“去俗求雅”的审美追求。“求雅”的审美旨趣一直是中
2、国古典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这种“求雅”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语言使用规范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被汉语言文字学学者戴昭铭概括为“雅正”的语言规范观,追求一种从现实语文生活中提炼而成的理想化的语文标准,具有一种语文审美的倾向,即力求维护一种被认为是正确的、好的、合乎标准的语文形式,它概括和体现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传统。“雅”与“俗”相对,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从来都相伴相生,不可分割,在历史上也一直存在此消彼长的状况。但不管哪个时期,“雅”总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价值目标,它能引领着社会风尚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
3、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但是,言语行为的“俗雅”要区分人群和场合,不能全民皆俗,不能全方位皆俗,应该给“雅语”留下一定的时空语境,在社会大潮中,需要有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追求,需要“雅”的言语行为规范理想。但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比如,某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这样的毕业致辞,把庄严神圣的毕业典礼变成了迎合学生的类似于脱口秀的娱乐舞台,虽然赢得了无数次掌声和尖叫,但却无法传递给学生受用终生的灵魂力量,热闹有余而深邃不足。在当今
4、俗文化大行其道、语言俗化成为潮流的宏观背景之下,需要有一部分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以此支撑着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的审美文化。“雅”和“俗”在社会语言生活中一直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从来不否定俗化的语言有特定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功能,但是,在一些正式庄严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典雅的语言,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等在“雅语”的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更要有所作为。纵观语言规范的发展历程,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已经确立,语言地位规范已经完成;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各项标准也基本确定,语言本体规范基本完成;目前语言规范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使用规范。我
5、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材料二: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
6、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
7、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8、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古代“雅正”的语言规范观,并都关注到现实语境中的语言规范,但出发点和针对性并不相同。B. 材料一按朝代顺序,以曹丕、刘勰、王昌龄、张炎和严羽等人的文艺主张为例,证明历代文人大都提倡以“雅”为美。C. 材料一明确提出“中和诚雅”的言语规范,材料二则强调用语言规范“选择观”发现新的语言发规律。二者观点完全相悖。D. 材料二认为“为语言生活服务”是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合适的语言规范可以客观反映语言生活实际、科学指导语言生活。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汉语时
9、期,人们只关注“正”,强调语言的规范性。这是因为语言规范可以纠正当下俗文化的错误。B. 语言变项既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它的存在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可避免。C. 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因此想要认识语言生活,就要运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观测语言舆情,做好语言规范。D. 在语言规范研究中,改换一个观念就是改换一个学术领域,只有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使研究取得新发展。3. 下列句子中,“雅”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B. 都督阎公之雅望。(王勃滕王阁序)C. 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D. 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
10、苏轼卢山五咏饮酒一)4. 学术工作者的研究与观点注重关照当下社会现实,材料一的现实关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5.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可还行?”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在使用中也产生了许多语义变项,其表达惊异、讽刺、喜悦等主观义的用例远多于疑问义的用例。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答案】1. C 2. B3. C4.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语言俗化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从现实的角度举例反面现象,举例目前社会上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从现实的角度提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的必要性及做法。从现
11、实的角度提出“中和诚雅”的意义价值。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语言规范实践有重要价值。5. 语言变项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可还行”产生主观义,是丰富发展的表现。从语言生活观的角度来看,其使用频率增加的变化是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变化的,符合语言规范为语言生活服务的根本目标。新出现的主观义多于传统的疑问义,反映了生活现实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二者观点完全相悖”错。从材料一第四段“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材料二第
12、二段,可以看出,二者观点并不完全相悖,前者符合语言规范的历史演进,是对言语俗化的指导,是一种干预。而后者也依照语言发展规律,认为语言生活需要社会之力干预帮助恢复语言生活的有序状态。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们只关注正,强调语言的规范性。这是因为语言规范可以纠正当下俗文化的错误”错。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只关注“正”的表述不正确,后面的因果关系也不全面,对雅的追求来源于教育的普及,当下对文化的重视。C“想要认识语言生活,就要运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观测语言舆情,
13、做好语言规范”错,“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选项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D“只有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使研究取得新发展”错。“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材料里强调的是三种观念综合关照对语言规范研究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新观念对研究的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原文“雅”是语言表达上的“雅”。
14、A.“雅言”是“正确的话”,是内容上;B.“雅望”是“崇高的声望”,与语言表达无关;C.“雅言”是“高雅的言辞”;D.“雅”是“素来、一向”,是副词。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可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语言俗化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结合“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比如,某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可知,从现实的角度举例反面现象,举例目前社会上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结合“
15、在一些正式庄严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典雅的语言,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等在“雅语”的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更要有所作为”可知,从现实的角度提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的必要性及做法。结合“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知,从现实的角度提出“中和诚雅”的意义价值。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语言规范实践有重要价值。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可知,语言变项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
16、种表现,“可还行”产生主观义,是丰富发展的表现。结合“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可知,从语言生活观的角度来看,其使用频率增加的变化是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变化的,符合语言规范为语言生活服务的根本目标。结合“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可知,新出现的主观义多于传统的疑问义,反映了生活现实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熟藕汪曾祺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
17、,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园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直接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去皮,切段)、荸荠(削去皮,用竹签串成串,泡在清水里),再就是百合、山药。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
18、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
19、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刘老板夫妇
20、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食,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正对刘家绒线店的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谁想吃熟藕,都得来跟王老买。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的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
21、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摇头不吃。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小红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我饿了,想吃东西。”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子面?”小红摇头。“冲一碗焦屑?”小红摇头。“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小红摇头。“那你想吃什么?”“熟藕。”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小红吃了熟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蹦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
22、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托您的福。”王老死了。早上来买熟藕的人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发现,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炷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还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
23、藕。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一句既衔接了上文内容,又引出了熟藕摊和王老。B. 小说叙写刘小红生病时,“街坊们都来看她”,从街坊们对孩子的关系,透露出这里民风的淳朴和生活的祥和。C. 尽管王老待刘小红亲如女儿,但刘小红婚后回娘家时王老对她的询问并不符合身份,这也让小红倍感尴尬。D. 小说中王老和刘小红之间超越普通邻里的情谊,可以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血缘和地缘”的相关理论解读。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塑造人物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以辛辣
24、讽刺的笔调突出“白水窦章”的刁钻刻薄,与充满人情味的王老形成鲜明对比。B. 小说以“熟藕”作为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了王老和刘小红之间的忘年交情谊,也寄寓了作者对真挚情感、美好人性的赞美。C. 小说结构从容舒缓,看似随意实则精致。如小红丈夫置物祭奠的情节,就串联了前文所写的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等元素。D. 本文与沈从文边城都善于描写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展现了温情、美好的民俗画卷。8. 小说中“熟藕”与刻画人物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9. 汪曾祺曾说自己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分析本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答案】6. C 7. A8. 熟藕的制作过程表现了
25、王老的勤劳敦厚。煮藕时间长,王老夜里煮藕,睡得少,吃苦耐劳。送熟藕的情节表现了王老的热心善良。在刘小红生病的时候,王老特意挑了了两节煮透的熟藕,可见其对小红的关切。9. 取材于生活小事,叙写平凡人生活的小片段,又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小说主题。结构松散,淡化情节。文章开篇引出主要人物后,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东街的店铺,又由店铺引出主要人物。情节上不追求作品的冲突和戏剧性,营造了安宁和睦的氛围。语言淡雅朴素、平实自然,叙述自由散漫,充满生活趣味。【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王老对她的询问并不符合身份,这也让小红倍感尴尬”错,王老询问刘小红是否有孕,从两个人日常似父女的关系
26、来看,从街坊长辈的角度来看,并无不合适之处。刘小红的脸红不是因为尴尬,而是出于新妇的羞涩。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以辛辣讽刺的笔调”“刁钻刻薄”错,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运用正面描写。“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作者只是一种调侃。此外,“白水窦章”虽吝啬无聊,但称不上“刁钻刻薄”。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作用的能力。熟藕的制作过程表现了王老的勤劳敦厚。“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煮藕时间长,王老夜里煮藕,睡得少,吃苦耐劳。送熟藕情节表现了王老的热心善良。小红并
27、好了要吃“熟藕”,“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在刘小红生病的时候,王老特意挑了了两节煮透的熟藕,可见其对小红的关切。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体裁特征和创作手法的能力。取材于生活小事,叙写平凡人生活的小片段,又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小说主题。小说写了街头巷尾的各家摊位和店铺,塑造了一个“白水窦章”的店主形象;主要写了刘家小红和煮熟藕的王老之间的真实而感人的日常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结构松散,淡化情节。文章开篇引出主要人物后,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东街的店铺,如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写了他家卖的物品
28、,引出店主“白水窦章”,再写“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由店铺引出主要人物。情节上不追求作品的冲突和戏剧性,营造了安宁和睦的氛围。语言淡雅朴素、平实自然,叙述自由散漫,充满生活趣味。如“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
29、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
30、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节选自徐干治学)材料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
31、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冕父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节选自元史王冕传)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久之A母思B还故里C冕买白牛D驾E母车F自被古冠G服H随车后11.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此处为后者。B. 文,华美的花纹。此处与成语“文质彬彬”中“文”意思相同。C. 赡,富足,足够。此处与“此
32、惟救死而恐不赡”中“赡”意思相同。D. 听,听凭,听任。此处与“诚宜开张圣听”中“听”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干鼓励读书人迎难而上。因为难而懈怠,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不正确。B. 徐干强调志向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契合。C. 王冕幼时酷爱读书。父亲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边读边记。D. 王冕在寺庙通宵诵读,环境可怖,他却恬然自安。由此获得韩性赏识,被收作弟子。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2)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
33、,必以博闻。14. 读书人想要学有所成,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 ACF 11. B 12. C13. (1)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2)(君子)自身不随意行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学习);不随便发言,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14. 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时间一长,他的母亲很想念家乡,于是王冕买白牛来驾车带母亲回去,他自己穿着古冠服跟在车后。“久之”为时间状语,一
34、般单独成句,其后A处断开;“母思还故里”中,“母”是主语,“思还”是谓语,“故里”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C处断开;“冕买白牛驾母车”中,“冕”是主语,“买白牛驾母车”是连动短语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整句话结构完整紧凑,其后F处断开。故选AC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B.错误。华美的花纹;文采。句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文采和质朴兼备,配合得当。C.正确。句意: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D.正确。听凭,听任;听闻。句意:为什么不
35、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边读边记”错。由原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可知,是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不是“边读边记”。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好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懿”,美好的。(2)“苟”,随意;“必”,一定;“博闻”,广泛听取意见。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可知,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由原文“是以为之者亿兆
36、,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可知,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由原文“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
37、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
38、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材料二: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
39、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王冕的父亲去世后,王冕就接来母亲到越城养老。时间一长,他的母亲很想念家乡,于是王冕
40、买白牛来驾车带母亲回去,他自己穿着古冠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竟相围在道路旁笑他,王冕也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霜降前四日颇寒陆游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点明了深秋时节的节序和环境特征:草木枯黄、凋零,天气总是阴晴不定。B. 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塑造了辛勤劳作的儿童形象,都饱含着诗人的同情。C. 诗歌颈联选用鹰和鹳两个意象,其中一个“击”字将苍鹰雄壮凶猛的姿态展露无遗。D. 整首诗按照景、人、物、情的抒写
41、顺序挥洒而就,语言平易自然,意境超脱豪迈。16.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隐居时所作。有人认为其中蕴含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志气,请你结合全诗说明理由。【答案】15. B16. (1)廉颇虽然老去,但仍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词人用典,表白自己老当益壮,可堪北伐。(2)本诗描写秋天霜降时分的景象,秋既是自然之景,又象征人生迟暮,但诗歌传递出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如尾联直抒胸臆,写不要因为自然的盛衰而哀叹,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都饱含着诗人的同情”错。颔联“儿童锄麦罢”中“锄麦”应指播种麦子,所谓“寒露早立冬
42、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南方冬小麦播种季节一般在霜降前后。“儿童”应理解为年轻人,这联写年轻人播种麦子之后,邻里们举办赛神庙会祈雨回来,可知这里儿童的形象是积极向上的,没有寄予诗人的同情。杨万里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两句写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是对劳动的赞美,也没有同情。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虽然老去,但仍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词人用典,表白自己老当益壮,可堪北伐。(2)由“草木初黄落”可知,本诗描写秋天霜降时分的景象,草木枯黄、凋零,秋既是自
43、然之景,又象征人生迟暮;但尾联“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直抒胸臆,写不要因为自然的盛衰而哀叹,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点出乐观主题,表明诗人希望可以重新出山的内心愿望,传递出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在极言山势高险之后,由静而动,以“_,_”写出山川险要,造成一种惊心动魄的强烈艺术效果。(2)离骚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对此,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_,_。”(3)小刚参加学校组织的“我为家乡山水作宣传”的摄影活动,他拍摄了一组以“家乡的林与泉”为主题的风景照,并以诗句“_,_”
44、为其命名。【答案】 (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3)示例一: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示例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示例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示例四: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豗”“砯”“壑”“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杭州亚运会上,中国选手奋力拼搏,佳音频传。任何优异的成绩都不是 的,荣誉背后无疑是艰辛的付出。这让我想起美学家朱光潜作诗填词,他曾因一挥而就而自鸣得意,却被朋友批
45、评诗词来得太易,没有下过力,投机取巧而已。友人的评价令他 :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有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有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一有挫折,就愿意自言放弃。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 ,才能抵达荆棘后未曾抵达的地方。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敲落的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是锋利的钢刀。18.
46、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三个“一”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 唾手可得;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如梦初醒;披荆斩棘19. “一”有“但凡”的意思,强调了一些人凡是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和放弃,突出强调这类人的轻言放弃;“一”字结构与后文形成呼应,后文写“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前后结构相似,语义连贯。去掉则减轻了轻易放弃的含义,且与后文无法形成结构的相似与呼应。【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语境形容成绩得来容易,可用“唾手可得”。唾手可得:比喻很容易就得到。语境形容友人的评价令他一下子醒悟,可用“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
47、开/如梦初醒”。豁然开朗:常以形容心胸一下子显得开阔或情况、情绪等突然转为明朗。也比喻一下子领悟了某个道理。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茅塞顿开: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语境“才能抵达荆棘后未曾抵达的地方”形容成就事业的艰辛,可用“披荆斩棘”。披荆斩棘:比喻开创事业或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内容上,“一”有“但凡”之意,表示假设,“一有压力”“一有困难”“一有挫折”,三个“一”强调了一些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和放弃的情况;如果删掉三个“一”字,则不能突出这类人的特点。结构上,“一有压力,就”“一有困难,就”“一有挫折,就”形成相同的句式,与下文“一压就扁,一碰就倒”保持语脉一致,前后连贯;如果删掉三个“一”字,就打破了统一的结构,造成文法上的不连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是汤一介先生主持编修的。关于编修儒藏的理由,汤先生本人曾强调:自宋以来,历代王朝都编有佛藏和道藏, ,这与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他坚信儒家的精神资源是十分有用的,能够帮助解决目前人类文明所遭遇到的困难。儒藏的编纂, ,也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