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选择题专练50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选择题专练50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2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A巩固了西周疆土B确立了等级制度C实现了富国强兵D促进了民族交融3明朝的许仲琳在其所著的小说封神演义中塑造了姜尚、文王姬昌、姬发等人物形象,这部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A逐鹿之战B夏朝建立C商汤灭夏D武王伐纣4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
2、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这种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有扈氏战败被灭。“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指的是()A王位世袭,家天下取代公天下B禹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王朝C夏朝建立军队,制定了刑法D与民争利激化了社会矛盾5一位中国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西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他们都是亡国之君C他们都以统治残暴著称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6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C“国人暴动”D牧野之战的影响7“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
3、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8夏桀、商纣、周厉王的残暴统治最后导致王朝灭亡。据此得出的治国历史教训是()A重视教育B勤政爱民C增强国力D思想控制9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关于下列数轴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处建立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处建立的朝代是商朝C处进行的战争史称牧野之战D数轴研究的时期是“史前时期”10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A夏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B
4、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形成C夏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D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1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表明了()A鼎制作工艺高超B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C鼎制作数量稀有D鼎主要用于日常的生活12文物浓缩历史,反映时代。下列文物能反映商朝文明成就的是()ABCD13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A服装衣着B农耕生活C分封制度D天文历法14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这反映出青铜器()A制
5、作工艺高超B铭文内容丰富C具有史料价值D数量逐渐增多15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从下面图示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B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C记载了商朝灭亡信息D具备了汉字的构成方法16据公羊传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鼎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的代表,这反映了()A青铜器工艺高超B等级制度的发展C青铜器数量增多D诸侯实力的壮大17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青铜器“何尊”。这说明中华文明()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B中华文明一成不变C中华文明兼容并包D中华文明多元一
6、体18有学者估算,司母戊鼎这样的大型青铜器,至少需要70个红陶坩埚同时熔化铜液,每个坩埚旁需要三四个人工作,这样就需要约250人。如果加上制模翻范、磨光、运输等,要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由此可见,当时青铜器的生产()A铸造规模很大B技术水平很高C工艺非常复杂D人力浪费严重19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A手工业的新发展B私有观念的产生C农业技术的进步D等级制度的出现20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标题()标题1、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2、殷商与甲骨文3
7、、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4、解读“封建”的本意A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B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D百家争鸣2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族群的同化,这也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材料反映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是()A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B战争能促进民族交融C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原因D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22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展开长期的争霸战争,其目的主要是()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 维护周天子的利益左右天下,号令诸侯 保护人民财产安全ABCD23下列诸侯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
8、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A晋文公B秦穆公C楚庄王D齐桓公24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是()A钻孔石斧B骨耜C铁犁铧D青铜铲25春秋时期,得名于孔子编纂的春秋。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A文明出现曙光B国家实现大统一C青铜文明极度繁荣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6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A少数民族交往密切B铁器牛耕出现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称雄27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
9、秋时期()A中央集权加强B周王室衰微C社会和平稳定D儒学居主导地位28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祖先崇拜的消失B私有土地的出现C生产方式的变革D兼并战争的影响29“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B都江堰的修建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0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10、的是()ABCD3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A文笔清新节奏明快B内容通俗易懂C蕴含朴素科学意识D韵律典雅优美3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33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政局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农业继续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进行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A夏商周的更替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中央集权制
11、的确立3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35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A稳定社会秩序B发展社会经济C提高军队战斗力D实现民族交融36战国时期,各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富国强兵”。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根据下列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在下表中处填写正确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
12、禁止私斗经济1.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福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A发展农业生产B实行土地公有制C废除井田制D重农抑商37“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可以看出商鞅推行变法赏罚分明。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是A免除徭役B授予爵位、赏赐土地C赏赐金钱D赐予奴隶38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 管理过渡。商鞅变法中体现“国家形态”转折措施是()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C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D
1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9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40有一位作家,在游览古代中国某项工程后感慨道:“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这项伟大工程的设计者是()A李春B李冰C沈括D蒯祥41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这反映出当时( )A人民渴望民丰与法治B社会局势动荡不安C百家争鸣追求治国之道D传统
14、文化不断发展42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推崇西周制度B支持兼并战争C解决社会问题D追求精神自由4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A以民为本B崇德尚贤C天人合一D兼爱非攻44春秋后期,某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这一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45“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
15、俭的良好习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46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是()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锐意变法D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47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48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二者的共同出发点是A弘扬社会正气B寻求国家治理方案C塑
16、造理想人格D建立中央集权统治49某校在研学活动中参观巴中晏阳初博物馆,当导游介绍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家”时,某同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位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位教育家是()A老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50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答案速记123456789101112131415AADACBBBDBBBBCD1
17、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AACBBADCABBCCC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CBCDCCBABBCCABB4647484950CBBCC1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可知,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尧舜禹时期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排除B项;西周时期对功臣、贵族进行分封的制度是分封制,排除C项;秦统一后再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
18、A项。2A【详解】依据题干“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可见分封制以同性贵族为主体,有利于巩固西周“家天下”的统治,有利于巩固西周疆土,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级制度,排除B项;实现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周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封神演义是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写的一篇小说,主要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
19、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所以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塑造了姜尚、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物形象都与武王伐纣有关,D项正确;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项;夏朝建立不是封神演义的背景,排除B项;商汤灭夏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禹的儿子夏禹,在禹逝世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家天下变为公天下,A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夏朝,并未破坏禅让制,排除B项;夏朝建
20、立军队,制定了刑法,这些都属于建立国家机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项反应的是与老百姓的关系,不能反映“破坏禅让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根据题干“夏、商、西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和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体现了他们都以统治残暴著称,C项正确;禹建立夏朝,汤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
21、,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周厉王不是王国之君,排除B项;他们三个都统治残暴,民不聊生,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最终导致商朝灭亡;周厉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导致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西周灭亡。由此可知,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B项正确;夏商时期没有分封制,排除A项;国人暴动只发生于西周,排除C项;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只发生于商朝
22、末年,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导致周朝灭亡。因此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B项正确;夏朝建立我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与
23、题意不符,排除A项;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没涉及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的灭亡,商纣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周厉王时期朝政的腐败使西周走向灭亡。夏、商、周三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以民为本,勤政爱民,B项正确;重视教育、增强国力和思想控制与夏、商、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得出的治国历史教训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9D【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史前时期”指的是夏朝建立之前,也就是约公元前2070年之前,而数轴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之后,
24、所以数轴研究的时期是“史前时期”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数轴对应的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数轴对应的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数轴对应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于牧野与商军决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题干“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标志着夏朝已
25、具有国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B项正确;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排除A项;夏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的描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秦朝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依据题文“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课本所学,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
26、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象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鼎的形制,看不出制作工艺,排除A项;材料也并未描述鼎的数量,排除C项;鼎是重要的礼器,材料也说鼎被视为国家重器,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成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B项正确;二里头铜鼎属于夏代青铜鼎,排除A项;利篮是西周早期青铜器,排除C项;铜冰鉴是战国时期青铜酒器,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据所学可知,“马、犬、牛”都是早期人们饲养的家畜,与人们开始农耕生活有关,B项正确;
27、服装衣着无法从“马、犬、牛”等文字得出,排除A项;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开始于西周,与甲骨文无关,排除C项;天文历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根据题干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铭文可以印证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说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这些铭文印证的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不能提现制造工艺的高潮、种类的丰富和分布范围广泛,排除ABC项。故选D项。15D【详解】由图中所示和所学可知,从甲骨文的汉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D项正确;图中无法显示甲骨文
28、的影响,排除A项;没有与其他文字进行对比,无法体现甲骨文是世界上年代最早文字,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其记载的内容是商朝灭亡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由题干“鼎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的代表”,这反映了西周等级制度的发展。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B项正确;鼎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的代表,这反映了西周等级制度的发展,并未体现青铜器工艺高超,排除A项;鼎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的代表,这反映了西周等级制度的发展,并未体现
29、青铜器数量增多,排除C项;鼎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的代表,这反映了西周等级制度的发展,并未体现诸侯实力的壮大,排除D。故选B项。17A【详解】根据“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青铜器何尊”可知,现代北京冬奥会仪式火种台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青铜器,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中华文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排除B项;中华文明兼容并包,但材料并没有反映,排除C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18A【详解】材料以司母戊鼎为例,“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可知青铜器铸造用工多,说明商代青铜器铸造规模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的技术水平
30、,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工艺复杂性,排除C项;材料涉及青铜铸造用工多,但没有涉及人浮于事的信息,不能认定人力浪费,排除D项。故选A项。19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廪(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可知,商代有了粮仓、有田间水沟,还为农田施肥,这反映出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商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没有体现私有观念的产生,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等级制度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青铜时代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殷墟是商朝都城遗址,
31、甲骨文是商周文字;礼乐文明是商周时期的文化;“封建”源于西周的封邦建国,即西周的分封制。所以,材料涉及的是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文明与社会发展,B项正确;秦汉与“殷商与甲骨文”等不符,排除A项;帝国的衰落与分裂与“殷商与甲骨文”、“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不符,排除C项;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1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族群的同化,这也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是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给人
32、民带来深重的灾难,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A项;题干反映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是战争能促进民族交融,不是强调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未阐述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排除D项。故选B项。2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期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彼此之间除了为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外,他们还希望自己成为诸侯霸主,左右天下,号令诸侯,A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危,诸侯都希望代替周天子的位子,不符合题意,BC项都包含,排除BC项;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23D【详解】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
33、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D项正确;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是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排除ABC项。故选D项。2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代表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是铁犁铧,C项正确;从图中“石斧”“骨耜”可以看出它们是磨制的工具,属于新石器时代,从图中“青铜铲”可以看出它的形体较长,属于商代的生产工具,均与题干“春秋战国”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25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4、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项正确;文明出现曙光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史前文明时期,排除A项;春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项;青铜文明极度繁荣是在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6B【详解】根据“经济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B项正确;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反映的是民族关系,不是经济领域的变革,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是思想领域方面的变革,排除C项;诸侯争霸称雄是政治领域方面的,排除D项。故选B项。27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
35、,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28C【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
36、选C。29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生产力的变化,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逐渐转为私有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30C【详解】根据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农具是在商周时期开始使用的;石器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项正确;而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31C【详解】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
37、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文笔清新节奏明快、内容通俗易懂、韵律典雅优美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32B【详解】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3C【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
38、史上一个比较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事情。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中取胜。各国在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办法成效最大,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使用是青铜器,排除A项;分封制的是实施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3
39、4D【详解】根据材料“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可知,商鞅变法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诸侯归附,表明商鞅变法的影响,D项正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民,材料中已经实现了,排除B项;材料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35C【详解】根据“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可知,秦国的 将士为了获得爵位必然努力获取军功,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项正确;军功爵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不是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实现民族交融,排除ABD项。故选C项。36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国的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内
40、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等,C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实行土地私有,不是公有,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与土地自由买卖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3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获得军功可以被授予爵位和赏赐土地,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是商鞅在军事上的奖励措施,排除ACD项。故选B项。38A【详解】依据题干“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结合课本所学,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治理地方的制度,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并立,兼并战争不断。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
41、鞅变法,政治方面对地方治理,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国君的权利,使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A项正确;由题干中“分封制项直接行政管理”涉及到是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改革户籍制度,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39B【详解】【考查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B项正确;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A项;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思想上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40B【详解】根据题干“某项工程”、“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
42、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等信息可知,这项工程是水利工程都江堰,因此设计者是李冰,B项正确;李春设计的是赵州桥,排除A项;沈括著有梦溪笔谈,排除C项;蒯祥是明代建筑匠师,公认的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排除D项。故选B项。41C【详解】根据题干“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韩非则要求“以法治国”可得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治国理念,儒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家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墨家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因此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追求
43、治国之道,C项正确;题干涉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因此人民渴望民丰与法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排除B项;题干只强调诸子百家的思想,未涉及传统文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42C【详解】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43A【详解】结合所学
44、知识可知,“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都体现了农民的重要性,A项正确;崇德尚贤、天人合一、兼爱非攻题干都未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4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首倡“仁爱”,以“爱”释“仁”,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B项正确;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45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公”,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B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建立中央
45、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46C【详解】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旧的奴隶制逐渐瓦解,新的封建制逐步形成,各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严酷刑罚,建立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重用。儒家主张民为贵、君为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思想不符,排除A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思想不符,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思想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7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的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描述的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符合题意;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在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