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物理统考版一轮课时作业-(八)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物理统考版一轮课时作业-(八)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八)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基础题组1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将载有2名宇航员的“飞龙号”发射升空,并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火箭点火加速,上升的阶段,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B.“飞龙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时不能视为质点C.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中可以用体重计测量体重D.火箭通过向后喷射气体提供动力,火箭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2(多选)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两个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的力的作用,此外没有其他的力,关于该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的合力为50NB.物体的加速度为25m/s2C.3s末物体的速度为75m/s
2、D.3s内物体发生的位移为125m3.(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物体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当物体运动的速度为10m/s时,给物体施加一个与速度方向相反的大小为F2N的恒力,在此恒力作用下(g取10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物体经10s速度减为零B.物体经2s速度减为零C.物体速度减为零后将保持静止D.物体速度减为零后将向右运动4.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xOy,该平面内有AM、BM、CM三条光滑固定轨道,其中A、C两点处于同一个圆上,C是圆上任意一点,A、M分别为此圆与y轴、x轴的切点B点在y轴上且BMO60,O为圆心现将a、b、c三个小球
3、分别从A、B、C点同时由静止释放,它们将沿轨道运动到M点,如所用时间分别为tA、tB、tC,则tA、tB、tC大小关系是 ()A.tAtCtBB.tAtCtBC.tAtCtBD.由于C点的位置不确定,无法比较时间大小关系5.如图所示,质量m3kg的木块在轻弹簧和轻绳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和斜面刚好接触但无压力,轻绳水平,轻弹簧的轴线与斜面平行,已知斜面的倾角37,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重力加速度g10m/s2,sin0.6,cos0.8,则剪断轻绳瞬间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14m/s2B12m/s2C.10m/s2D8m/s26.如图所示,两位同学用已经校准过的弹簧测力计(精度
4、为0.2N)在电梯中做实验,他们先将测力计挂在固定于电梯壁的钩子上,然后将一质量为0.2kg的物体挂在测力计挂钩上(g取10m/s2),对于下图中的各图分别对应电梯可能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电梯正在以a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下运动B.乙图中电梯正在匀速向上运动C.丙图中,电梯正在以a1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向下运动D.丁图中电梯正在匀速向上运动7.如图所示,在地面上固定的两根竖直杆a、b之间搭建两个斜面1、2,已知斜面1与a杆的夹角为60,斜面2与a杆的夹角为30.现将一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先后从斜面1、2的顶端(a杆处)由静止释放,两次到达斜面底端(b杆处)所用时间
5、相等,若小物块与斜面1、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1和2,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12等于()A.BC.D8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靠近墙面竖直向上抛出,图甲是向上运动小球的频闪照片,图乙是下降时的频闪照片,O是运动过程中的最高点,甲、乙两次闪光频率相同,重力加速度为g,假设小球所受的阻力大小不变,则可估算小球受到的阻力大小约为()A.mgBmgC.mgDmg9如图1所示,“滑滑梯”是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滑滑梯”装置可用图2表示,斜面AB倾角37,AD2.4m,C点处有墙壁小朋友(视为质点)从A点开始静止下滑,到达B点的速度大小为4m/s.假定小朋友与AB、BC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在B点平滑过
6、渡(不损失机械能),sin370.6,cos370.8.求:(1)在滑行过程中,AB面和BC面对小朋友的支持力大小之比;(2)小朋友与AB面的动摩擦因数;(3)为了防止小朋友在C点撞墙,B、C间距离的最小值综合题组102021山西模拟(多选)如图甲所示,升降机内固定着一个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斜面底端安装一个能显示弹簧作用力的传感器,以弹簧被压缩时传感器示数为正,传感器通过一根轻弹簧连接着一个质量为2m的金属球运动中的升降机突然停止,以停止运动时为计时起点,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传感器上显示的弹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且金属球运动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升降机
7、在停止运动前是向下运动的B.0t1时间段内金属球做减速运动C.t1t2时间段内金属球处于超重状态D.t2和t4两时刻金属球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大小均相同112021上海卷,19如图,在倾角为的斜面ABC上,AB段光滑且长为L,BC段粗糙(动摩擦因数恒定)且足够长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平行于斜面的力F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在AB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0到达B点重力加速度为g,求:(1)AB段的拉力F的大小;(2)物体运动到B点时拉力的功率PB;(3)若BC段拉力的功率恒为PB,且物体做减速运动定性画出物体由A运动到C的vt图象课时分层作业(八)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1解析:火箭点火加速,上升的阶段
8、,加速度向上,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飞龙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时,飞船的大小不能忽略,不能视为质点,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中由于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不可以用体重计测量体重,选项C错误,符合题意;火箭通过向后喷射气体提供动力,火箭与气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解析:两个夹角为120的50N的力,其合力仍为50N,加速度a25m/s2,3s末速度vat75m/s,3s内位移xat2112.5m,故A、C正确,B、D错误答案:AC3解析:物体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fFNG3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m/s25m/s
9、2,方向向右,物体减速到零所需的时间ts2s,B正确,A错误;减速到零后,恒力FFf,物体将保持静止,不再运动,C正确,D错误答案:BC4解析:由“等时圆”模型可知,A、C在圆周上,B点在圆周外,故tAtCtB,B正确答案:B5解析:剪断轻绳之前,对物块受力分析可得弹簧的拉力F50N剪断轻绳瞬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gsinmgcosma解得a8m/s2,故A、B、C错误,D正确答案:D6解析:甲图中,弹簧计示数为2.5N,物体的重力mg2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gma,解得a2.5m/s2,即电梯以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上运动,故A错误;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等于
10、重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能匀速向上运动,故B正确;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5N,则mgFma,解得a2.5m/s2,即电梯以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下运动,故C错误;丁图中,测力计示数为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加速度为g,故D错误答案:B7解析:设a、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到达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为t,当物块在斜面1上运动时,有(gsin301gcos30)t2,物块在斜面2上运动时,有(gsin602gcos60)t2,联立解得,D正确答案:D8解析:设每块砖的厚度是d,向上运动时:9d3da1T2,向下运动时:3dda2T2,解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向上运动时:mgfma1,
11、向下运动时:mgfma2,解得:fmg,C正确答案:C9解析:(1)在AB面上,FN1mgcos在BC面上,FN2mgAB面和BC面对小朋友的支持力大小之比,0.8(2)小朋友在AB面上的加速度大小为a1又因为xAB4m所以a12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1mgsinmgcos得0.5(3)小朋友在BC面上的加速度大小a2g5m/s2刚好不撞上C点,设BC的长度为xBC得xBC1.6mBC的长度至少为1.6m答案:(1)0.8(2)0.5(3)1.6m10解析:由题图可知,升降机停止运动后弹簧先被压缩,可知升降机在停止运动前是向下运动的,选项A正确;0t1时间段内,弹力从零一直增大到最大,弹
12、力先小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后又大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可知金属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选项B错误;同理,t1t2时间段内,金属球沿斜面向上先加速后减速,则金属球先超重后失重,选项C错误;t2和t4两时刻弹簧的弹力为零,则弹簧在原长位置,此时金属球只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加速度均为gsin30,且由机械能守恒可知速度的大小相同,选项D正确答案:AD11解析:(1)解法一物体在AB段运动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sinma又由运动学公式得Lat整理得Fmgsin解法二对物体由A到B的过程,由动量定理得(Fmgsin)t0mvB又由运动学公式得整理得Fmgsin.(2)由得物体在B点的速度大小为vB则物体运动到B点时拉力的功率PBFvB整理得PB.(3)物体运动到BC段后,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题意知该过程保持功率PB恒定,且物体做减速运动,则由公式PFv可知,牵引力F逐渐增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sinFfFma可知,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当物体的加速度等于0,即mgsinFfF时,物体的速度减小到最小,此后保持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以上分析可知,物体在AB段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C段先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该过程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答案:(1)mgsin(2)(3)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