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第9单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33141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第9单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第9单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第9单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第9单元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

2、分割。(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碳循环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1)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温室效应成因: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我国措施:一

3、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3生物富集(1)生物富集的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2)富集的过程途径:食物链(网)。实例铅的富集过程(3)特点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全球

4、性。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

5、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考向一碳循环的过程分析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C在图2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

6、效率D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答案D解析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错误;图中的过程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错误;图2中的和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d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方法技巧“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2(2022黑龙江大庆高三模拟)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近期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

7、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D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答案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考向二生物富集3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对值示意图,其中丙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若该生态系统受到含汞的废电池浸出液污染,生物体内含汞最多的营养级是()

8、A乙 B丙 C甲 D丁答案C解析图示食物链是丙丁乙甲,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渐积累,因此生物体内积存汞最多的营养级是甲。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BM时甲、乙两种群的数量相等,但出生率不一定相等C甲种群中的碳元素可通过一定途径进入乙种群D若长期受某重金属污染,甲种群体内重金属浓度大于乙种群答案D解析图中乙的数量变化晚于甲,且甲的波峰高于乙,则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正确;若长期受某重金属污染,乙的营养级高于甲,故乙种群体内重金属浓度大于甲种群,D错误。考点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阅读教材P6566

9、中参考案例1和参考案例2,试完成下列案例比较:比较项目案例1案例2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灭菌处理A烧杯中加入土壤浸出液和淀粉糊对照组对土壤不做处理B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和淀粉糊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土壤浸出液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的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不变蓝A2产生砖红色沉淀BB1变蓝B2无砖红色沉淀结论分析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考向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为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

10、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中的“敌草隆”含量不变,b中的全部消失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各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ABCD答案C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土壤微生物,而“敌草隆”的使用量和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所以应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正确;a组土壤经过高压灭菌,不含微生物,不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a中的

11、“敌草隆”含量基本不变,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可能将“敌草隆”分解,预计b中的“敌草隆”含量减少,但不会全部消失,错误;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正确;本实验是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否对农药“敌草隆”具有分解作用,若不喷入“敌草隆”,则不能得出结论,错误。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单独处理土壤的情况见下表,处理后的土壤再与落叶混合进行实验。以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分组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B

12、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C该小组探究的问题包括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2、4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答案D解析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不湿润。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1、2形成对照,在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该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可能存在微生物)也应进行灭菌处理;2、4组可以看出,该小组探究的问题包括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

13、分解(灭菌后,没有微生物),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考点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概念: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热图分析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填“包括”或“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双向的。3信息传递过程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

14、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6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往往是双向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考向一信息传递的类型和作用分析7(2022哈尔滨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B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C生态系

15、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B解析生长素类似物是指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农作物周围的双子叶杂草,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8(2022吉林四平市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必

16、须依赖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B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一般都具有双向性C无论生物体内还是生物体外,传递每一种信息都必须依赖具体的信息分子D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答案D解析生物体内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都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的识别,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A错误;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往往是信号分子通过一定的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一般是单向的,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一定依赖于信息分子,如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C错误;人体产生的能促进细胞代谢的甲状腺激素属于体内的信息分子,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在同种生物或不同生物个体间发挥作用,D正确。方法技

17、巧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到的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的,则判断为行为信息。(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间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考向二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综合9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说法正确

18、的是()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非生物环境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水库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甲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照,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并不是个体数量的比值,D错误。10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

19、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重温高考真题演练1(2021北京,11)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

20、转移答案B解析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2(2020全国,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答案A3(2019天津,5)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

21、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答案C解析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从而吸引昆虫的天敌,使植物免受虫害,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

22、的平衡与稳定,A项正确;烟粉虱合成的Bt56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据此可推测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抗虫反应能正常进行)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C项错误;若Bt56蛋白被水解,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不能被抑制,则烟粉虱的数量不能迅速增长,所以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项正确。4(2021河北,22)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 (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

23、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形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次生(2)“S”环境容纳量(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

24、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4)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解析(3)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5(2021广东,17)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

25、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和增加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答案(1)碳平衡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从

26、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3)碳释放碳存储解析(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

27、。一、易错辨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2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3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返的()5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6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二、填空默写1(选择性必修2 P63)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2(选择性

28、必修2 P64)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3(选择性必修2 P62)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4(选择性必修2 P69)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5(选择性必修2 P7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6(选择性必修2 P71)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7(1)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

29、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南方的特色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如图是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抽样检测法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C该生态系统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稻鱼共生系统”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农药

30、使用,从而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答案A解析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水稻生长是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水稻生长期,水稻光合作用利用的碳元素大于输出的碳元素,表现为有机物的积累,所以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B正确;该生态系统通过稻田养鱼,调整了能量流动的关系,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稻鱼共生系统”通过养鱼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减少农药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D正确。2(2022石家庄二中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

31、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提倡素食能够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减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损失答案B解析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流动,A正确;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B错误。3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D生物X不可能不具有细胞核,生物Y不可能含有线粒体答案C4(2022山西高三模

32、拟)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茶园中茶树在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信号物质顺3己烯醇,该物质一方面可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捕食害虫,另一方面可传达信号给周围的茶树,未受害茶树接收到该信号后,就会提前激发自身的防御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茶树释放的顺3己烯醇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该茶园中信息传递的方向是茶树茶树、茶树害虫天敌C外源喷施一定量的顺3己烯醇可提高茶树防御害虫的能力D一片茶园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时刻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B5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C生产者除绿色

33、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细菌、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答案C解析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细菌、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的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植物,C错误。6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农药DDT、六六六等,进入环境后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这些化合物难以被降解并在生物体内积蓄。下表是某水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DDT的平均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项目甲乙丙丁能量(kJ)2.81091.31089.11072.9107DDT浓度(ppm)0.040.350.393.4A.该

34、生态系统的水体中DDT的浓度小于0.04 ppmB四个种群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形成一条食物链C甲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D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还可能再进入丁种群答案B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所含的总能量最多,DDT浓度最低,所以甲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其残留DDT浓度为0.04 ppm,环境中的DDT浓度应小于0.04 ppm,A、C正确;乙和丙都位于第二营养级,可以形成甲乙丁和甲丙丁两条食物链,B错误;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难以被降解,可能通过各级生物的富集再次进入丁种群,D正确。7(2022辽宁模拟预测)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原理的是()A蝙蝠通过自身发

35、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B增加对农田的投入(如施用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C某些动物在繁殖季节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D森林中,狼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答案B8(2022淄博市高三一模)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下图为生态系统部分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输入该系统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输出该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热能B若13为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则三者间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C若13为食物链的3个营养级,则组分3含有的能量一定最少D若2和3分别代表消费者和分解者,则组分1是生态系统的基

36、石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太阳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中,以热能的形式不断散失于环境中,A正确;生态系统中信息在生物组分中往往都是双向传递的,B正确;若13为食物链中3个营养级,虽然能量逐级递减,但由图无法判断2、3哪个营养级更高,因此组分3含有的能量不一定最少,C错误。9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各项构成了一个实验设计,其中不符合实验目的和步骤的是()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把土壤也平均分成两份C将土壤分为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分别埋入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答案C解

37、析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往往在含有落叶的土壤中分布较多,所以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筛出落叶和土壤,A项正确;实验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C项错误。10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B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C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物圈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D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来源于生物,也可以来源于非生物环境,A错

38、误;碳元素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为体内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D错误。11草地贪夜蛾俗称秋黏虫,外号“行军虫”,成虫借助风力可以在一夜之间飞行100公里,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草地贪夜蛾取食范围广,但明显嗜好禾本科,其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最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诱杀属于化学防治B利用黑光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常规监测利用了物理信息C杀灭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时期是其成虫期D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答案B解析用性引诱剂对草地贪夜蛾进

39、行诱杀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苏云金杆菌能寄生在草地贪夜蛾的体内,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利用的种间关系是寄生,D错误。1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所示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A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C生态系统在B时期属于增长阶段,A时期属于稳定阶段DB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

40、趋于平衡答案C解析从A、B两时期的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差值来看,A时期处于正常的稳定状态,而B时期碳释放量大于碳吸收量,说明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量小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消耗的有机物量,生态系统处于衰退时期,C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二、非选择题1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1表示某海域受污染后,一种鱼的年龄结构发生了改变,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该海域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种群,这是在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2)图2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

41、碳的流动方向,AB过程中碳主要以_的形式进行循环,CD以_的形式进行流动。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平衡,则E是_。(3)图3所示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值,单位为kJ/(cm2a)。那么,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4)图4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实现了_;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有_。答案(1)下降群落(2)有机物CO2化石燃料(3)16%(4)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解析(2)据图分析,C是生产者,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42、在A和B之间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D是大气中的CO2库,碳元素在生物与大气中的CO2库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3)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据图可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758752001 250 kJ/(cm2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00 kJ/(cm2a),故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0/1 250100%16%。(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化学信息(水稻的花香等)、物理信息(光照等)和行为信息。14(2022黄山市高三一模)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下图所示。图中A是非生物环境,B、C、D、E和F表示构成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1)图中生物B属于第_营养级。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考虑,生物F属于_,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