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教学案-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教学案-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纠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人是万物的主宰,自然界应无条件满足人类的需求。纠正:自然界是客观的,改造自然应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3.人类思维运动的主体是意识。纠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人类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人脑)而不是意识。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纠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5.规律是客观的,因而是永恒不变的。纠正: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一个原理:世界物质性原理两个区分:物质与
2、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三对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四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思维脉图】【硬核归纳】1.世界是物质的: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因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离开社会,离开实践,就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名师点百变通】多角度阐明
3、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是物质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微议题提素养】在学习物质概念时,某同学对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还存在模糊认识,现在请你为他解惑。提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
4、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新教材拓新知】总之,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的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解读:新教
5、材除了论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外,着重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层面论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新教材还突出强调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定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这样从舆论导向上坚定了全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决心和信心。1.(2014全国卷T21世界的本质、规律相关知识)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
6、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B. C.D.【命题意图】本题以生物学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切入点,考查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即比较客观地看待生命的真正起源,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侧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解析】选B。题肢具体分析结论世界的本质性在于物质性,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物质入选说法错误,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
7、条件的排除在材料中没体现排除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入选2.(2014上海单科T22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特质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区别,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客观实在性”的意思。【命题意图】本题以“客观实在性”作为切入点,考查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即直接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侧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解析】选B。物质具有的客
8、观实在性是从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B正确,应选。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A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规律,D不符合题意。【对对碰同中鉴异】第1题第2题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观点异主要考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点津1.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物质2.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性结论排除,答案:BA、C、D错误,答案:B1.(物质概念)不但实物,而且任何一种物质形式都不能把一切物质形式都包括进去。要正确地说明什么是物质,必须跳出具体物质形式的框框,抓住
9、一切物质形式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作出最大的概括。这段话说明()A.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B.正确地掌握物质概念必须把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C.哲学所讲的物质和自然科学所讲的物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D.能够概括一切物质形式共同本质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解析】选B。这段话说的是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物质概念的科学内涵。A错在“客观存在”,精神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具体形式有很多,不仅仅指自然科学所讲的物质,C不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不是“属性”,D不选;B正确。2.(世界是物质的)2020年立秋过后,象州县妙皇乡古朴村试验种植的早稻巨型稻喜
10、获丰收,亩产达836.8公斤。这里试种的新品种为巨丰6号巨型稻,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优点。这一事实()强调人类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物质没有摆脱水稻自身固有的内在属性是无法否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的证明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B.C.D.【解析】选B。题干主旨在于强调自然界的物质性,不符合题意;比人还高的巨型稻并没有摆脱水稻自身固有的内在属性,水稻生长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无法否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的,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错误。【名词点击】巨型稻巨型稻,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最高可达2.25米。巨型
11、稻是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培育的,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思维脉图】【硬核归纳】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名师点百变通】正确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是物质存在的状态。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
12、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两种情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马哲的运动观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全面理解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使运动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
13、运动,并非绝对不动;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4.理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1)从机械运动看,某物处于静止状态时,只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但就其他参照系来讲,它仍然有位置的移动。(2)从整体与局部看,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的物体,从总体上看仍然处在运动中,静止只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读原文悟原理】“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2019年11月底习近平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的讲话理论、素养解读:怎样理解上
14、述讲话蕴含的哲理。提示:“经济长期向好”体现了绝对运动,“不会改变”体现了相对静止。3.(2015江苏单科T2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B.C.D.【点点通解惑释疑】命题陷阱点破题关键点信息1:世间万物,变动不居陷阱一:事物有时候在运动,有时候在静止,是变幻不定的明确: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牢记: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信息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陷阱二:事物处在绝对运动之中,不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
15、明确: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牢记: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结论:排除题肢;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以古语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考查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析】选A。材料的意思是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强调了世界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故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对立统一的关系,故与材料不符。3.(2021年河北适应性测试物质与运动)党的十
16、九届五中全会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作出了最新表述“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表述上的变化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B.C.D.【解析】选B。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作出最新表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改变,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正确;对“四
17、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作出最新表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种扬弃,体现的是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正确;材料未涉及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排除;材料未体现曲折性,排除。4.(运动与静止)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B.C.D.【解析】选A。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结构优
18、化和动力转向,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正确;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速度、结构、动力的变化,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正确;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错误;新事物是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即辩证否定,不是根本否定,错误。【时政术语】新常态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思维脉图】【硬核归纳】1.规律的概念:(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正确理解:2.规律
19、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
20、)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名师点百变通】理解规律概念应注意的问题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把规律与联系、规则混同。规律是一
21、种联系,但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规则正相反。可用发现、认识、把握、利用规律表述,不可用创造、发明、消灭、改变、否认规律等词来表述。4.(2020江苏高考T34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立足实践)烟雨画舫、亭台楼榭、琵琶纸伞,这些风物被视为江浙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和审美情趣,植根于我国江浙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厚的经济基础,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升华,生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品格。她优雅灵动、崇文尚德、务实进取、开放包容从历代先贤名士到当代富有家国情怀的改革者、创业者以及无数劳动者,他们用智慧、雄心和创造成就了这片土地的富庶,也让这方
22、文化熠熠生辉。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综合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推动我国区域文化历久弥新。【点点通解惑释疑】【命题意图】本题以历代先贤名士以及当代改革者等造就江浙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为切入点,考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学科素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设问指向综合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怎样推动我国区域文化历久弥新,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真理的特征与认识的发展;然后调动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
23、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立足社会实践等方法论要求,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区域的客观条件出发,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文化独特的地域品格。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探寻区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在服务现代社会过程中注入时代精神。要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博采众长,既保持文化的区域特色,又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推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备选真题】(2020全国卷T21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
24、这说明()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B.C.D.【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我们应掌握和尊重规律,避免主观盲动,要根据规律的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正确;说法错误,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既需要尊重规律,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说法错误,人们可以在尊重、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2020长沙模拟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5、)每大约四五天,地球上的人口就要增加100万,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至96亿。在地球演进的过程中,一旦一个生物物种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可承受的极限,它的数量就会出现急剧下降。有学者告诫人类:要么我们通过我们愿意的方式控制这个进程,要么是自然替我们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自然能够主动修复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繁衍受自然规律和生态条件制约尊重规律人类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环境状况取决于人类选择的发展方式A.B.C.D.【解析】选B。大自然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说法夸大了大自然的作用,错误;材料强调,人口繁衍过多,超过了环境可承受的极限,它的数量就会出现急剧下降,面对这种情况,“要么我们通过我们愿意
26、的方式控制这个进程,要么是自然替我们做”,这体现了人口繁衍受自然规律和生态条件制约,尊重规律人类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正确;人类选择的发展方式会影响环境状况,而不起决定作用,错误。【名词点击】生物物种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6.(2021年湖南适应性测试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之前,如果未做好充分的调研而草率去处理,就有可能留下“后遗症”。然而,要想解决好“后遗症”会更加困难,就像烧夹生饭难以烧熟一样。人们
27、把这种因首次未处理好事情而增加再次处理难度的现象,称为“夹生效应”。要避免“夹生效应”,需要()重视量的积累,保持事物发展的渐进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遵循事物的内部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A.B.C.D.【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知识。未做好充分的调研而草率去处理,留下“后遗症”,说明采取了错误行动的后果,不涉及重视量的积累,保持渐进性,不符合题意;“未做好充分的调研”形成“夹生效应”,说明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为取得成功创造条件,正确;材料强调如何避免“夹生效应”走曲折的路,而不是准备走曲折的路,不
28、符合题意;未做好充分的调研而草率去处理,留下“后遗症”,说明处理问题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避免“夹生效应”,正确。议题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思考热议材料追根溯源情境一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立场,应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两山”理念改变了人们对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
29、传统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发展的根本遵循。情境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人的认识也在运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分议题1.运用
30、“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说明学习和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意义。(知识获取能力群)提示: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能够帮助我们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分议题2.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贯彻落实“两山”理念。(思维认知能力群)提示:(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建设绿水青山,必须按照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美丽家园,造福子孙后代。(2)人在规律
31、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制定规划方案,防止污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呵护自然生态,建设美丽世界。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A.B.C.D.【解析】选C。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尊重自然规律,人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
32、错误。因为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只有尊重这一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故是题干的哲学依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不是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错误。2.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表明()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才能实现对自然的征服A.B.C.D.【解析】选C。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
33、对自然的破坏,这一说法绝对,排除;“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表明人类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表明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征服自然的观点错误,不选。【素材备选】1.2019年到2020年发生的澳大利亚丛林大火,造成了近三十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这场大火向大气中释放了近4亿吨二氧化碳,使全球气温升高速度更加明显。专家表示,如果人类不伸出援手,光靠地球自我修复,这些二氧化碳大概要1个世纪以后才会被彻底排干净。这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未来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
34、世界 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无常,人们通常难以捉摸 A.B.C.D.【解析】选A。澳大利亚丛林大火,造成了近三十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使全球气温升高速度更加明显。这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符合题意。如果人类不伸出援手,光靠地球自我修复,这些二氧化碳大概要1个世纪以后才会被彻底排干净。专家的上述预计表明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未来,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不符合题意。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错误。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可谓是不平凡的一年。自六月以来,中央气象台连发30日暴雨预警,整个中国置身于连绵的水雾中,实属罕见。七月以来,连续多日
35、的阴雨天气丝毫未得到缓解,伴随而来的是强降雨引发的部分地区洪涝灾害。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加强防范;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专题服务,指导农民做好应对工作;果农们也纷纷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气候专家指出,我国多地持续阴雨与厄尔尼诺有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有新的关注与认识。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材料加以分析。【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然后调动运用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答案:(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部分地区持续阴雨从而造成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说明了自然界是客观的。(2)我国各地政府重视防范,气象部门开展专题服务,果农们纷纷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气候专家指出,我国多地持续阴雨与厄尔尼诺有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有新的关注与认识,说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