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雅安市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入学联合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四大题,22小题,共9页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该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21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附刊分章连载。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说:阿Q这人,要在现实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一语,道出了阿Q令人产生精神反思的深刻意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的绪论中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阿Q正传是鲁迅精神反思的全面结晶。鲁迅不仅
2、反思自己,而且希望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唤起中国人的精神反思。几千年来,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现象在中国是很突出的。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携“西学”来华,中国知识分子便喜欢以一种“老子化胡”式的想象来理解“西学”,以保持对“中学”的自信。譬如黄宗羲曾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这种唯我独尊、鄙夷四方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充斥了几千年,降至近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
3、民的灵魂。于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需有人来大喝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这一重任的承担者。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容易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阿Q正传可以说是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
4、,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陈涌说:“鲁迅即使没有其他著作,只要有一部薄薄的阿Q正传,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比的最伟大、最深刻的作家。”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标志着这位“精神界之战士”担负起改变中国人精神的“立人”重任,成为不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阿Q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确实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堂吉诃德到临死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非什么骑士;阿Q则是直到被押往法场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是绝妙的“镜子”,启悟人们
5、认识自己,实现精神的自觉。阿Q正传绝不是表面化地描写阿Q的可笑言行,而是穷根究底地找出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根源,明确概括为“精神上的胜利法”,详细而清晰地传达和描写出来,使之升华到精神典型的境界。鲁迅创造精神典型的意识的确较之前人更为自觉、明朗。但其中的哲学本意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一百年来,阿Q正传几乎成为考验一个人阅读力、领悟力和思想水平的试金石,成为启发人们精神反思的警示器。(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注释:老子化胡: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社会上受华夷论影响,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成佛之说,以宣传佛道同源论或老子转生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6、. 沈雁冰“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不是因为他生活中见过阿Q这个人,而是他阅读过程中可能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B. “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是:用主观意愿宽解和疏导客观实际的失败,以减缓自己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和情感矛盾,达到心态情绪的平衡稳定。C. 鲁迅作为伟大作家,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致于阿Q正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 阿Q正传中对阿Q可笑言行的描写,会让很多读者将阿Q只当作一个滑稽小丑去理解,从而无法看到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本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鲁迅的精神反思,阐述了“精神胜利法”的表
7、现和存在的价值。B. 文章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通俗性。C. 文章第三段对比堂吉诃德和阿Q的不同点,说明阿Q在中国更具典型性。D. 文章引用陈涌的言论,来证明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深刻的一部。3. 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中所论的“精神胜利法”范畴的一项是( )A. 苏轼泛舟赤壁,面对客人的悲伤,劝慰客人多看看山间的清风明月,希望和客人一起徜徉其间,自得其乐。B. 1127年,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俘虏北去。北宋旧臣称之为“二帝北狩”,说徽钦二帝去北方打猎。C. 新青年上发表过林损的一首诗,开头两行是:“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D.
8、东西被偷了,旁人安慰你“蚀财免灾”;一门心思努力上进希望晋升却事不遂愿,好心人劝你“无官一身轻”。【参考答案】1. C2. B3. A【1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以致于阿Q正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错误,结合原文“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阿Q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可知,“阿Q正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原因是“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不是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选项“以致于”因果不当。故选C。【2题点
9、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阐述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存在的价值”错误,结合原文“几千年来,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现象在中国是很突出的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需有人来大喝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这一重任的承担者”“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阿Q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确实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鲁迅创造精神典型的意识的确较之前人更为自觉、明朗成为启发人们精神反思的警示器”可知,文章围绕鲁迅的精神反思,通过阿Q正传,阐述了鲁迅精神反思的原因、作用及意义
10、。C.“说明阿Q在中国更具典型性”错误,结合原文“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可知,文章第段对比堂吉诃德和阿Q的不同点,是为了说明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都是体现人类精神弱点的艺术典型。D.“证明阿Q正传是鲁迅所有小说中最深刻的一部”错误,结合原文“鲁迅即使没有其他著作,只要有一部薄薄的阿Q正传,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比的最伟大、最深刻的作家”可知,文章引用陈涌的言论,只是想强调阿Q正传的价值,并没有同鲁迅其他小说进行有关于深刻性的对比的
11、意思。选项“最深刻的一部”于文无据。故选B。【3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结合原文“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可知,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明知道不是这样,却自欺欺人,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的精神现象。A.“劝慰客人多看看山间的清风明月,希望和客人一起徜徉其间,自得其乐”,苏轼的行为是豁达和乐观,并不属于“精神胜利法”范畴。B.“说徽钦二帝去北方打猎”,是自欺欺人,属于“精神胜利法”范畴。C.“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是自我安
12、慰,自欺欺人,属于“精神胜利法”范畴。D.“旁人安慰你蚀财免灾”“好心人劝你无官一身轻”,是自我安慰,属于“精神胜利法”范畴。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该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杨晓慧:在文学作品中,河流经常被比作母亲,作为一种“养育者”的形象被歌颂。您能否谈谈河流与文学的联系?熊召政:我大概是2014年应邀访问俄罗斯,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长江与伏尔加河上的文学波涛。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出的作家、诗人、艺术家。我讲了长江
13、流域的屈原、李白、苏东坡这几个代表,以及伏尔加河旁边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例子。我们都是受河流养育的。从我自身来讲,小时候坐在家乡的小河边,我常常想入非非:从飞鸟虫鱼到日落月起,我想象它们的语言、它们的亲人、它们归家的路。我曾经发表过一首长诗长江情思:“长江啊,在你两岸的青枫林里,7繁衍出多少淳朴的子民?我有幸在你一条支流的边上降临人世,/呱呱坠地,就闻到你波涛远荡的芬芳”表达了我对长江无比崇敬的情怀。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杨晓慧:正如您所说,河流不仅供养人类的
14、物质生活,而且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即使同饮长江水,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您能否比较一下长江沿岸的作家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差异?熊召政:我们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长江从三江源出发,由西向东流,最后流入太平洋。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候、地形物产、风俗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演讲楚人的文化精神,将长江文化主要分为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上游的人们接近天,文化接近于神秘,接
15、近于天道,最虔诚的宗教信徒都在上游,像西藏、青海、四川的很多地方;中游文化更接近于怎样战胜自然,中游人战天斗地的文武之道很强,有一种非常硬朗强健的风格,不按照游戏规则出牌;下游吴越之地很少有天灾,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财富蓄积得多,生活必然精致,人也会变得优雅。所以我说,巴罚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摘编自熊召政口杨晓慧文章千秋事江河万古流关于河流与文明的对话)材料二: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虽然河流并不是诗化小说的必要元素,诗化小说也并不都是河流文学,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如鲁迅故乡社戏、废名
16、桥、萧红呼兰河传、沈从文边城长河、孙犁荷花淀芦花荡、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等均是如此,这绝非偶然之事。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诗情与哲思,正如达肯所认识到的那样:“河流又常足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无论何人,当其耳听奔流的水声,目睹奔流的水色,总觉得悠然神往。河流诱人的魔力,我们是领教过的”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望河则情、意也会沛然在心胸,这是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对人的主观情绪的影响,因而那些长期临河而居或偶然一睹河流风采的文学家就自有一种诗性升华。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
17、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道出了家乡的河水对他的情感个性的影响,正是那一派流动的清波使得他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河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情感个性,正是那流动的河水,塑造了他的审美观,才使得他的作品诗化,如水一般明澈、淡然。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下,非常适宜一种诗意意象的营造,自诗经楚辞以来,河里的沙洲、河边的少女等河流意象都是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中国文学已经赋予了河流意象的诸多诗的内蕴,进入现代,河流意象的诗性并没有减退,河流依然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对象,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文本中,如徐志摩的康河、沈从文的辰河、张炜的芦青河等,甚至像
18、俞平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虽已褪去旧时繁华,充满腐朽没落的气息,但那仍然是一种诗意,一种颓败的诗意。(摘编自蒋林欣河流:独特的现代文学乡土空间)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晓慧在访谈中直接向熊召政提出了具有总纲性质的问题,即如何看待河流与文学的关系。B. 熊召政引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长江的崇敬之情,进而重点讴歌长江在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C. 蒋林欣列举鲁迅等诗化小说家及其代表作,意在强调河流对诗化小说存在一定的影响。D. 河里的沙洲等河流意象很早就在中国的诗歌作品中出现,其被中国文学赋予了诸多诗的内涵。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19、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用的文本形式虽然不同,但是都围绕着河流与文学的关系阐述。B. 熊召政认为,虽然长江流经巴蜀、荆楚与吴越,但是这三个区域的文化精神并不相同。C. 蒋林欣认为,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会对长期临河而居的作家产生一定的影响。D. 两则材料的语言表达得像诗歌一样优美,结构也相同,都用了并列式结构,更显严谨。6. 北临长江、内有著名秦淮河南京被誉为“世界文学之都”。请你结合材料一,谈谈南京被誉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原因。【参考答案】4. B5. D6. 长江与秦淮河为南京的作家群体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长江与秦淮河影响南京作家群体的精神生活;长江与秦淮河塑造了南京作家群体的精神
20、气质,使其有别于其他作家群体。【4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重点讴歌长江在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错误,结合原文“表达了我对长江无比崇敬的情怀。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可知,只是表达对长江的崇敬之情,没有重点讴歌长江在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选项“在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曲解文意。故选B。【5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都用了并列式结构,更显严谨”错误,结合原文“您能否谈谈河流与文学的联系”“您能否比较一下长江沿岸的作家在精神气质方面
21、的地域差异”可知,第一则形式上并列,内容上递进;结合原文“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因而那些长期临河而居或偶然一睹河流风采的文学家就自有一种诗性升华”“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但那仍然是一种诗意,一种颓败的诗意”可知,第二则是总分式。故选D。【6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
22、出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可知,长江与秦淮河为南京的作家群体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结合“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可知,长江与秦淮河影响南京作家群体的精神生活;结合“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即使同饮长江水,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候、地形物产、风俗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演讲楚人的文化精神,将长江文化主要分为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
23、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上游的人们接近天,文化接近于神秘,接近于天道,最虔诚的宗教信徒都在上游,像西藏、青海四川的很多地方;中游文化更接近于怎样战胜自然,中游人战天斗地的文武之道很强,有一种非常硬朗强健的风格,不按照游戏规则出牌;下游吴越之地很少有天灾,是真正的鱼之乡,财富蓄积得多,生活必然精致,人也会变得优雅。所以我说,巴罚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可知,长江与秦淮河塑造了南京作家群体的精神气质,使其有别于其他作家群体。(三)文学类文本阅读(该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脱下汗湿的灰布衣服,换上一件崭新的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容儿跨出小屋。
24、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母亲偏心眼儿,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把又瘦又小的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下,露不出脸儿来。容儿在院墙下站了站。她已经忘记了牵牛花的委屈;就算还没忘吧,她也不计较这件事情了。近日来,她心头装着更大的委屈。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的朦朦胧胧。容儿和巧巧约好去看小翠。朦胧的月光照着两个姑娘,她们顺着一条拐了弯的田坎往前走去。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定了定神,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
25、,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你没对我说过,你在写小说。”“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三十岁娶不上亲,又穷又懒;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因为队里穷,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布的颜色又老,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去去去别说了。”容儿狠狠地拧了她一把。月亮在水田里慢慢移动,伴着她的缓缓的脚步。容儿看看天,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容儿想起小翠的哥哥,那个“怪人”!那些青年们,上过学,除了一年四季庄稼经,他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嫂更丰富的东西。他们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
26、读的书比谁都多,他担任大队会计以后,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社员们不反对他,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记恨他的人也少了。转过田角,容儿听到“嚓嚓”的响声。有人还在那儿挖地。麦桩地里站着一个男的,光着膀子,拄着一把锄头。容儿望着他,月光下,他显得很矫健。其实呢,他的相貌平常,个子也不高。这会儿,他已经认出了两人。“二位到哪儿去呀?”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那人依然笑着。容儿想问:“你为什么在这儿挖地呀?这不是你们家的包产地呀。”小翠曾告诉过
27、她:“我哥假积极,没人包的山坡地,他包。累死我们了。”“正好,我有些事要给你们说,在田埂边坐一会儿吧。”明全说着,把单衣披在肩上。三人坐在田坎上。容儿盯着面前的田水,她又看见水里的月亮了。刚才,她走,月儿也跟着走,这阵她坐下,月儿也不走了,就这么静静地守候在身旁,等待着她。明全点燃一支纸烟,问:“巧巧,你的小说快发表了吧?”“还没有写完呢。”“还没写完?不就只差个结尾了嘛。”明全说,“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还娶了媳妇。小春粮食超产一千斤,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克啦,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衬
28、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尾不是很真实么?容儿,你说真实不真实?”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不知怎么的,她愿意在这潮湿的田坎上多坐一会儿。听凭清风吹拂她滚烫的面颊。近两年,容儿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化。然而,却只有在今夜,在此刻,对于变化了的生活,她才强烈地感觉到了。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明全笑着说:“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作。”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嘿嘿嘿,这事儿该我做检讨。不能散。还要办一个农业技术夜校,把青年们组织起来学习科学技术。”容
29、儿突然插嘴问:“是么,这是真的么?”明全认真地说:“今天支委会上决定的。你们的忧虑,也是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注意到了。”容儿依旧淡淡地说:“注意到,就好了。”暗地却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明全说:“不过,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明全忙说:“当然,也不会叫你们吃亏。”他说罢,纵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有一种力量,冲击着这初夏夜晚的宁静。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儿女都到医院服侍老母亲去了,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马大爷和明全说
30、什么,容儿完全没听。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频,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已随着清风,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选取“丝瓜藤”“牵牛花”“田坎”等典型意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B. 文中“的确良”“吃大锅饭”“社员”等词语既能看出农村的发展变化,又使本文具有时代特色。C. 明全在小翠眼中是“假积极”,在容儿眼中是“怪人”,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D. 小说“以小
31、见大”,通过叙述容儿、巧巧相约送别小翠途中偶遇明全的平常生活片段,折射出农村改革的社会背景。8. 小说中“写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有人评价周克芹先生的这篇小说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7. C8. 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职业等信息,使情节更加完整;丰富了容儿能干、追求进步的形象,人物更加立体饱满;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下的农村变迁;叙事灵活,增加叙事的层次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9. 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美:文中对月亮的描绘,营造了乡村夜晚朦胧静谧的景象,为小说增添诗情画意美。人物
32、塑造表现人性美:明全晚上帮马老汉种田,表现了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如果从有追求、有理想、勇挑重担等角度分析亦可;也可以分析容儿的勤劳质朴和巧巧的心思细腻体贴。)语言叙述体现诗意美:运用散文化笔法,淡化情节,叙事细腻,使小说富有诗意美。把“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村改革和向科学进军的重大题材放入普通而诗意生活片段的叙述中。【7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C.“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错误,“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可知,她们原来不理解而现在理解了明全的行为,这样写刻画了走在时代前列的农村新
33、人形象,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敢于担当。故选C。【8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三十岁娶不上亲,又穷又懒;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因为队里穷,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布的颜色又老,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可知,容儿的母亲自私,哥哥又穷又懒,自己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职业等信息,使情节更加完整;结合原文“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容儿回到
34、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可知,丰富了容儿能干、追求进步的形象,人物更加立体饱满;结合原文“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还娶了媳妇。小春粮食超产一千斤,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克啦,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衬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尾不是很真实么?容儿,你说真实不真实?”可知,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下的农村变迁;结合原文“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定了定神,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
35、哥哥发现了”“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可知,穿插巧巧的内容,叙事灵活,增加叙事的层次感,提升读者阅读体验。【9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原文“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的朦朦胧胧”“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可知,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美:文中对月亮的描绘,营造了乡村夜晚朦胧静谧的景象,为小说增添诗情画意美;结合原文
36、“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儿女都到医院服侍老母亲去了,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可知,人物塑造表现人性美:明全晚上帮马老汉种田,表现了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结合原文“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可知,巧巧的心思细腻体贴;结合原文“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可知,容儿勤劳质朴;结合原文“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母亲偏心眼儿,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
37、这派势可壮了,把又瘦又小的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下,露不出脸儿来”“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频,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已随着清风,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可知,语言叙述体现诗意美:运用散文化笔法,淡化情节,叙事细腻,使小说富有诗意美;结合原文“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他担任大队会计以后,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社员们不反对他,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记恨他的人也少了”“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
38、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作”可知,把“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村改革和向科学进军的重大题材放入普通而诗意生活片段的叙述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该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十三年。初,刘表二子琦、琮,表为琮娶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遂爱琮而恶琦。表妻弟蔡瑁、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日相与毁琦而誉琮。琦不自宁,与诸葛亮谋自安之术,亮不对。后乃共升高楼,因令去梯,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乃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悟亮意。会黄祖死,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为江夏太守。表病甚,琦归
39、省疾。瑁、允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乃谓琦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其任至重。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表卒,瑁、允等遂以琮为嗣。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操,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琮从之。九月,操军至新野琮遂举州降时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备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其官属宋忠诣备宣旨。时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乃呼部曲共议。或劝备攻琮,荆州可得。备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
40、而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人,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习凿齿论曰:刘玄德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终济大业,不亦宜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所选三个字母填到横线上。操A军B至C新D野E琮F遂G举H州I降J时K刘L备M屯N樊O琮P不Q敢R告S备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备久之乃觉”与“以其乃华
41、山之阳名之”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的“乃”字含义不同。B. “备过辞表墓”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C. “会黄祖死”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两句中“会”字含义相同。D.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济”字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琦采用“撤梯计”逼迫诸葛亮替他谋划自保之策,诸葛亮于是让刘琦请求刘表让他担任江夏太守,远离是非之地。B. 刘表病重,意欲将荆州托付给刘琦,蔡瑁、张允则以刘琦军务责任重大为由拒绝他探望父亲,最终由二人主导将刘琮立为荆州主。C. 获知刘琮投降,
42、且曹操已在宛城,刘备召集部属商量,有人劝其攻打荆州,但刘备不忍,习凿齿认为“恋赴义之士情感三军”正是他成就大业的原因之一。D. 有人劝刘备直接放弃追随他的荆州百姓,火速前往江陵,但刘备认为做大事必须以人为本,不愿放弃跟随他的百姓。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释众擅来,必见谴怒,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2)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参考答案】10. EJO11. D12. C13. (1)现在你放下军队擅自前来,必定会被谴责,使他愤怒,加重他的病情,这不是体现孝顺的做法。(2)(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军大军到来,凭
43、什么来抵抗(他)呢?【10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曹操的军队到达新野,刘琮于是带全州投降。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刘琮不敢把投降曹操的事告诉他。“操军至新野”句意完整,后文主语为“刘琮”,应在其后断开,填写E;“琮遂举州降”句意完整,前文主语为“操军”,应在其后断开,填写J;“时刘备屯樊”与“琮不敢告备”是主语不同的句子,应在其间断开,填写O。故填写EJO。【11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汇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第一个“乃”意为“才”;第二个“乃”意为“是、为,表示判断”。句意:刘备过了很久才发觉/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B.正确。两个“过”意为“路过”。
44、句意:刘备路过刘表的墓,向他的坟墓拜别/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C.正确。两个“会”意为“恰好”。句意:恰好江夏太守黄祖死去/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D.错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中的“济”是成就、完成,“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是渡河。句意:要做大事一定以民众为根本/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故选D。【12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曲解文意。原文中诸葛亮只是说“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居外而安”,后面是“琦悟亮意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为江夏太守”,可见诸葛亮只暗示刘琦远离是非之地,并没有让刘琦请求刘表让他做江夏太守。B.变未然为己然。原文
45、是说“瑁、允恐其见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可见是蔡瑁、张允害怕刘表将荆州托付给刘琦。D.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可见刘备手下并没有劝刘备直接放弃追随他的荆州百姓,只是说带领这么多不能作战的百姓有诸多难处。故选C。【13题点津】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释”,放下、离开;“擅”,擅自;“见”,被;“非道也”,否定判断句(2)“被”,披、穿;“若”,如果;“拒”,抵抗。“何以拒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拒之”,凭什么来抵抗(他)呢?参考译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当初,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
46、。刘表替刘琮娶了他后妻蔡氏的侄女,蔡氏就喜欢刘琮而厌恶刘琦,刘表的妻弟蔡瑁和外甥张允都受到刘表的宠幸,经常在刘表面前诋毁刘琦,赞颂刘琮。刘琦心中不安,就向请葛亮请教保全自己的策略,诸葛亮没有回答。后来刘琦与诸葛亮一起登上高楼,于是让人把楼梯撤去,刘琦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你口中说出,进入我的耳朵,可以说了吗?”诸葛亮说:“你难道不知道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子申生在国都性命不保,而公子重耳却因为居住在外而安全吗?”刘琦领悟了诸葛亮的意思。恰好江夏太守黄祖死去,刘琦请求接替黄祖的职务,刘表就任命刘琦为江夏太守。刘表病重,刘琦回去探视。蔡瑁、张允恐怕刘琦见到刘表后触动父子之情,相互感伤
47、。刘表甚至可能将他作为继承人,于是就对刘琦说:“将军委派你镇守江夏,责任十分重大。现在你放下军队擅自前来,必定会被谴责,使他愤怒,加重他的病情,这不是体现孝顺的做法。”于是就把刘琦阻挡在门外,不让他见刘表,刘琦只流着眼泪离开。刘表死后,蔡瑁、张允等人立刘琮为继承人。章陵太守蒯越及下面分科办事的属官傅巽等人劝说刘琮投降曹操,说:“叛逆和顺从有一定的规范,力量的强弱有一定的发展态势。凭借臣子的身份来抗拒天子,这是叛逆的行为。”刘琮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九月,曹操的军队到达新野,刘琮于是带全州投降。当时刘备驻扎在樊城,刘琮不敢把投降曹操的事告诉他。刘备过了很久才发觉,派亲信去问刘琮,刘琮派属官宋忠去向刘备传达旨意。当时曹操已经到了宛城,刘备十分惊恐,刘备急忙召集部属商量对策。有人劝刘备进攻刘琮,这样可以夺取荆州。刘备说:“刘表临死前把儿子托付给我,这样背信弃义、只图私利的事情我不能做。如果那样,我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刘表?”刘备率领他的军队离开樊城,路过襄阳,停下马呼唤刘琮,刘琮很害怕。刘琮的部属和荆州百姓多归附刘备。刘备路过刘表的墓,向他的坟墓拜别,流着眼泪离开,等到到了当阳。当时跟随刘备的人已经达十多万人,数千辆辎重车,每天才走十多里路,另外派关羽率领部众乘坐几百艘船,到江陵会合。有人对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