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九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九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十九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D.建筑技术的进步【解析】选A。材料从“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符合题意。2.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
2、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解析】选C。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盐铁官营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城市化与商业化的发展,故C正确。3.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十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苏州府官员理
3、念开放宽容【解析】选A。 根据材料“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及市镇,说明商品经济推动了人口流动,故A正确。城镇化进程的动因是商业发展,不是聚居,排除B。题干未体现政府和官员政策态度变化,排除C、D。4.据统计,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解析】选B。根据材料
4、“棉纺织业市镇”“蚕桑与丝织市镇”“米粮专业市镇”“陶瓷业市镇”“造纸业市镇”以及“纺织丝市镇”可知地区性分工较为明确,故B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没有体现,A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鼓励发展商品经济,C错误;材料说明农业发展专业化趋势,并不能说明传统农业的衰落,D错误。5.据统计,在清代,1 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C.清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D.清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解析】选B。本题A材料
5、未涉及,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在清代,无论是较小的城镇还是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当地的治所所在地,是当地的政治中心,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行为对市、镇发展的影响,C、D均排除。6.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制定时的城乡人口比例及其规定的人大代表与城乡人口数的倍数。据此可知()选举法制定时间城市和乡村人口比例人大代表与城乡人口数的倍数1953年13.2686.7481982年20.679.481995年28.8571.1542004年49.6850.321A.全国人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选举法内容不断得到完善C.中国城市化发展在逐步推进D.城市和农村的代表享有平等权【解析】选C。从不同时
6、期选举法中城乡人口比例变化和人大代表与城乡人口数的倍数的变化中可知,城乡人口比例渐趋一致,而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城乡也是趋向一致的,这表明中国的城市化在不断发展,故C正确。7.下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年份19781980199020002010城市化率(%)17.919.426.436.249.9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解析】选B。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7、故B正确;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有所缩小,但“基本消失”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中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各区域之间,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8.多立克柱式是雅典本土的建筑式样,简洁稳固;爱奥尼柱式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精致纤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以多立克柱式为主体,后殿有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山门和胜利神庙也是兼有两种柱式。这反映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质是()A.发扬民主B.包容C.以人为本D.理性【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雅典文化对小亚细亚文化的融合,折射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包容性,故B正确。9.1838年,英国议会
8、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D.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解析】选B。根据材料时间以及议会的要求和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相当高,A错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与材料无关,D错误。10.1889年,有学者指出:“英国多数大城市里,古老的
9、特征正在迅速消失;历史悠久的房屋被推倒作为适应现代需要的建筑基地,一切都在现代化;但在乡村,一切依旧。”这反映出英国()A.工业革命尚未波及乡村B.城市化对传统文明的冲击C.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D.工业文明摧毁了小农经济【解析】选B。 由“城市里”“古老的特征正在迅速消失”“一切都在现代化”等信息可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传统文明日益受到城市发展的冲击,故选B;A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抵制,排除C;D说法与材料中的“在乡村,一切依旧”矛盾,排除。11.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四
10、十年后煤气公司达到四百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依仗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B.电的广泛使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工业发展迟缓【解析】选C。材料与环保无关,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电的广泛使用,B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煤气照明普遍,而乡村相对比较落后,说明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C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工业的发展情况,D错误。12.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
11、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 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B.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英国针对城市环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但是1952年还是发生了伦敦毒雾事件,这表明英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故C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
12、种类型:第一种是拥有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 000人或偶尔2 000人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是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摘编自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新探材料二明代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
13、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散之地,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6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相同点紧扣材料信息,由“第一种是拥有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 000人或偶尔2 000人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可知规模大小与
14、人口有关、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不同点可从市镇间交通方式不同和市镇管理方式不同等角度思考和组织答案。第二问因素,紧扣材料信息,注意明确题目中“促进因素”要求,从多个方面思考,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第(2)题,第一问不同结果,紧扣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市镇经济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而英国市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第二问原因,注意从两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及对外政策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答案:(1)同:规模大小与人口有关;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异:市镇间交通方式不同;市镇管理方式不同。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刺激
15、商业发展;自治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6分)(2)不同结果:中国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夭折,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最终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3分)原因:中国,中央集权高度强化;实行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传统观念限制商业发展。英国,殖民扩张扩大市场;城市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圈地运动增加城市人口。(3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观察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和广东不同时期人口的变迁。人口的变迁反映的是政治的稳
16、定与否、经济的发展程度等。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图中不同年代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人口的变化。答案:信息一:图一中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人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2分)原因:中国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2分)信息二:图二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增多,从事农业的人减少。(2分)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工业生产中;机器的使用把相当多的劳动力从直接生产中排挤出来,为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2分)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2分)启示: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