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训练1 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2314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训练1 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训练1 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训练1 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训练1 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热考主题练训练1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选择题1“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仁政思想,而甲骨文中的“王”指的是军事征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题目中“仁”的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突出强调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仁政无关,故D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

2、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化不定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先秦百家争鸣到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再到西汉初年道家黄老为主,最后到汉武帝时儒学独尊,结合所学得出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3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

3、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曹操认为法律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故选D项;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强调礼无非是为稳定政局服务,排除B项;魏晋时期“三教合流”推动儒学出现哲学化倾向,排除C项。4唐律对婚姻中的法律关系作了明确规定,如:“同姓为婚者,徒三年”;为维护家族利益,丈夫可以以“七出”为由休妻,但妻子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被抛弃,或者丈夫“以妻为妾者”,则要“徒三

4、年”。这些规定旨在()A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B改变婚姻关系现状C贯彻理学道德纲常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答案A解析“同姓为婚者,徒三年”;为维护家族利益,丈夫可以以“七出”为由休妻,但妻子若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被抛弃,或者丈夫“以妻为妾者”,则要“徒三年”,这样做维护了封建伦理道德,故选A项;“唐律对婚姻中的法律关系作了明确规定”是对现状的保护,没有改变,排除B项;理学在宋代产生,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排除D项。5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唐宋1处己(修身、励志)5372勉学、治学3293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

5、辈、团结兄弟)314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245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5266从政11177治国248女诫529教子原则26A.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C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D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影响答案D解析宋朝理学注重做人的气节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时的家训中关于修身励志的“处己”数量最多说明是受到理学的影响,D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唐宋家训出现理论化趋势,排除A项;程朱理学主张男尊女卑,强化了封建伦理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家训”内

6、容的变化,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6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答案C解析儒家学者强调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儒家学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以得出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7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

7、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答案A解析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A项正确。8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治

8、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9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A确立了民主法治的政治统治B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强化了民族不平等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以及大清会典等使清政府各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故C项正确;清朝没有确

9、立民主法治的政治统治,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和强化民族不平等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10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A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B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C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D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由材料“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可知,罗马法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权问题,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大陆法系,不是世界法律,C项错误;罗马法与大

10、陆法系不是互为表里的关系,D项错误。11法国民法典诞生后,法国人坦言罗马法对其影响巨大:“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从本质上看两部法律的相同点在于()A都适用于存在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B法国民法典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C法国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D两者同属大陆法系答案A解析两部法律都保护私有财产,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本质上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只是对二者相同点的表面概括,没有反映其本质,排除;资产阶级不是直接“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C项错误。12按照习惯和英国

11、人的观点,今天的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没有国王和王权,大不列颠王国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据此可知,当今的英国()A体现出开明专制的特质B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C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D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国王仍然是一切权力的源泉一切公道与荣誉的源泉”可知,英国政治生活中国王占有重要地位,当今英国国王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故选C项;开明专制不是当今英国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B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君主拥有政治上的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13三权分立的均衡是美妙的数学构想,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在三权分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三权如何斗争,其范围都

12、是有限的,其结果都是可控的,天平的倾斜会被扶正,而这便是三权分立的均衡。这说明()A先有自然科学,后有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影响了社会科学C先有社会科学,后有自然科学D社会科学影响了自然科学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三权分立的均衡是美妙的数学构想,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在三权分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属于自然科学的三角形结构影响着属于社会科学的三权分立;A、C两项是错误的;D项没有体现。答案选B项。141545年12月,基督教第19届公会在德意志特伦特召开。与会者首先肯定了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但同时也将基督教的传统置于与圣经同样的地位,“口传圣经”与文本圣经同为信仰的源泉。基督教公会这一做法旨在()A

13、维护“口传圣经”的地位B规范基督教的教义C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D应对宗教改革冲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与会者首先肯定了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但同时也将基督教的传统置于与圣经同样的地位,口传圣经与文本圣经同为信仰的源泉”可知,基督教公会在肯定圣经的信仰权威作用的同时,也肯定基督教的传统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应对宗教改革冲击,维护基督教的地位,因此D项正确。15有学者这样评价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宗教改革家和俗人的政治野心的结合这些俗人并不是磨刀霍霍的政治领导人,而是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依据所学知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B宗教改革

14、的目标之一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和市民阶层D宗教改革只是政治野心在宗教领域的表现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通的、中等富裕的人是指新兴资产阶级,故宗教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目标并未涉及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故B项排除;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宗教改革家,没有市民阶层,故C项排除;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在宗教领域的表现,故D项排除。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代概况先秦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礼”赋予“法”的刚性,才能确保“礼”规范社会秩序和人行为的功能充分发挥汉代春秋决狱,“志善而违于

15、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唐朝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宋朝宋刑统将“八十以上及笃疾的死罪”改为“不死”,将其移至僻远小郡,并“给驴发遣”,免其老疾之苦清朝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弼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阐述:小农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封建国家强调“礼”,注重秩序构建;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使得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总之,受经济思想和政治统治的需要,礼法并重逐步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