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提升作业五十八货币与赋税制度.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219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提升作业五十八货币与赋税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提升作业五十八货币与赋税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提升作业五十八货币与赋税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提升作业五十八货币与赋税制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十八货币与赋税制度(4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关于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最准确的解读是()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B.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D.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解析】选D。依据图片并结合先秦时期的商业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随着秦朝统一战争的发展,货币统一成圆形方孔钱,D正确;当时青铜器主要以乐器和兵器为主,A排除;钱文上篆刻的是小篆,而非隶书,B排除;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而非货币经济,C排除。2.秦汉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2、 半两 半两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日趋严重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解析】选C。材料体现中国古代货币从不垄断发行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说明汉代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经济集权主义发展,C正确;从秦朝不垄断发行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没有汉承秦制的关系,排除A;汉朝中央垄断铸币权,说明加强对王国的

3、控制,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排除B;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对铸币权管控,没有体现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排除D。3.下表为明代经济发展简表(节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史料出处明中叶以后“夏税一概征银,实起于隆庆中”赵翼陔余丛考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胡我琨钱通A.白银的货币地位被政府认可B.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负担C.银贵钱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解析】选A。根据简表可知,明中叶以后在征税、买卖当中,白银已经成为官府确定的主流货币,这表明白银的货币地位被政府认可,故选A;简表只是叙述了“夏税一概征银”这一现象,没有反映其

4、影响,排除B;银贵钱贱是指银两与制钱并行流通下,银与钱在流通中的比价失衡,导致人民手中的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商业的态度的变化,只是在规范货币的使用,排除D。4.(2021铁岭模拟)宋朝以后,越南铸造的铜钱在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流通,被称为“夷钱”;清道光年间广东行使钱文,内有越南“景兴钱”等境外货币。这些现象表明()A.越南形成特殊“通货区”B.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展C.我国海外贸易长期出超D.外来货币干扰中国市场【解析】选A。材料中宋代和清代道光年间在广东等地区使用“夷钱”和“景兴钱”,说明在中国境内存在使用外币的情况,越南成为特殊的“通货区”,A正确;海上

5、丝绸之路的扩展表现为汉朝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到达波斯湾、宋代到达东非海岸以及波斯湾地区或者贸易商品的种类、贸易的方式等增加,B错误;贸易出超指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材料无此内容表述,C错误;材料中仅描述中国境内流通外国货币,并没有涉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D错误。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1932年国家银行正式开印并发行伍分等五种纸币。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B.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的效果C.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的作用D.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解析】选D。针对“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苏维埃政府发行纸币,直接起

6、到了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D正确;统一发行纸币的直接作用不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错误;统一货币不能直接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B错误;有了统一的货币并不能直接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C排除。6.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图表明()A.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B.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C.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D.该组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数量从1945年到2000年显著上升,这说明的是国际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可,也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体系

7、化,A正确;材料无法得出B、C结论,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7.(2021晋中模拟)西汉时期租种官田的佃农向朝廷缴纳的租税,称为“假税”。武帝、昭帝时期的“假税”大致与当时自耕农缴纳的赋税差不多,政府曾讨论是否将这些政府田地分给农民,由政府收税,最后决定维持不变。汉朝“假税”的大量存在()A.减缓了土地兼并现象发展B.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C.加剧了自耕农经济的衰败D.导致官民争利和社会的动荡【解析】选A。政府向租种官田的佃农收税,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兼并的现象得到减缓,A内容符合题意,故正确;材料中提到武帝、昭帝时期收的“假税”大致和当时自耕农缴纳的赋税差不多,说明政府财政收入并没有明显

8、增多,B内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更多提到的是租种官田的佃农,侧重点并不在于自耕农,C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主要提到的是政府对租种官田的佃农收税的情况,并没有侧重提到当时社会动荡,D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8.下表反映了西汉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这说明该时期()项目数量(钱)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田租(实物)+算赋和口赋(货币)283+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日常开支食+衣+祭祀等仪式4918+2732+300A.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B.农民的收入不敷支出C.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选B。农民的粮食收入8500钱,但是支出总额是10939钱,

9、说明农民入不敷出,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排除A;从数据来看,农民日常开支的收入占比明显较高,排除C;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支出主要是满足自身需要和国家赋税需要,说明农民和市场的关联不强,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排除D。9.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两),由此可知,当时()租税(正赋)收入征榷收入商税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997年)2408.11167.74006139天禧末(1021年)2641.22670.012044159熙宁十年(1077年)2021.34248.4868.82872A.传统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下降B.重税制约了商品经济发展C.财政收入

10、的倚重出现一定变化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解析】选C。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特别是农业税比重下降,非农业税比重增长十分明显,可知,当时财政收入的倚重出现一定变化,C正确;北宋租税即农业税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下降,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重税”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D错误。10.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中清代“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直接反映出()年代出现次数次/年康熙朝1201.97雍正朝463.54乾隆朝641.07嘉庆朝100.40A.赋役制度的改革B.人身关系的变化C.土地制度

11、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故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的出现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故B错误。据材料可得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C错误。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主旨,故D错误。11.(2021廊坊模拟)下表是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年代田赋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数额(单位:元)百

12、分比数额(单位:元)百分比1842年42 293 2827613 030 589241885年49 829 4234853 405 201521890年51 999 6754466 323 100561903年57 269 1943892 143 422621911年74 076 07327202 723 65873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解析】选D。根据表格可知田赋的比重

13、从1842年逐年下降,1885年就已经下降到48%,所以A中的“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但从表格数据来看政府对工商税的征收超过农业税从1885年就开始了,排除B;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成立,排除C;表格中田赋的比重从1842年逐年下降、工商税的比重逐年增长,这样的变化和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正确。12.据学者研究,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对话伙伴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如表所示。中国与上合组织参加国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情况表(部分)签约国

14、签署日期金额备注白俄罗斯2009年200亿元人民币/8万亿卢布观察员国哈萨克斯坦2011年70亿元人民币/2000亿坚戈成员国土耳其2012年100亿元人民币/30亿里拉对话伙伴国俄罗斯2014年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成员国由此可知,该货币互换协议()A.维护了中亚地区的经济安全B.实现了上合组织货币一体化C.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公平化D.推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解析】选D。从表中可知,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俄罗斯均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表明该货币互换协议推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亚地区的经济安全,故A排除;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实现货币一体化,故B错

15、误;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故C排除。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在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商业信用机构。它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清代钱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大城市。设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郑州等地的银号,其性质与钱庄相同。票号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继起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外国人称之为山西银行。材料二法国人让里瓦尔在银行史中说:“169

16、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被认为是近代中央银行的鼻祖。18世纪后半叶,英国的银行组织被所有的欧洲观察家视为样板。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就写道:“英格兰银行同政府本身一样稳固。”英国银行业领先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银行”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英国银行业在1718世纪“领先世界”的因素。(4分)【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在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商业信用机构。它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庄是银行的雏形或前身,功能单一(或经营范围单一);根

17、据材料“清代钱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大城市。设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郑州等地的银号,其性质与钱庄相同”可知,主要分布在大城市;根据材料“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私人兴办,独资或合伙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银行资金力量薄弱。历史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的票号等金融机构,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庄、银号、票号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山西商人独创票号,反映了当时以晋商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从思想角度看,反映了黄宗羲等的“工

18、商皆本”启蒙思想;从职能来看,钱庄、票号等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需求。第(2)题因素:根据材料时间“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下半叶,经济上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殖民扩张时期,英国在军事上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了最大的殖民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根据材料“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自由主义发展。答案:(1)特点:银行的雏形或前身,功能单一(或经营范围单一);主要分布在大城市;主要是私人兴办,独资或合伙组织;资金

19、力量薄弱。(4分)历史状况: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必答)。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黄宗羲等的“工商皆本”启蒙思想;明清时期的社会需求。(4分)(2)18世纪下半叶,经济上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军事上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了最大的殖民帝国;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4分)14.阅读背景资料,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背景资料:两税法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

20、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材料一(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

21、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卷 2重赋材料二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

22、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土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均田制崩溃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课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

23、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两税法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然后联系材料及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从政治方面分析,两税法扩大了征收对象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从经济方面分析,两税法是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遭到彻底破坏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税制,它适应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社会生活方面分析,课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从而促进了

24、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迅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场地也开始向城市转化;最后,表述成文,归纳总结,如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赋税制度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案:观点:两税法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2分)论证:从政治方面分析,两税法扩大了征收对象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起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从经济方面分析,两税法是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遭到彻底破坏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税制,它适应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社会生活方面分析,课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从而促进了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商品化的迅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场地也开始向城市转化。(8分)总之,两税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赋税制度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