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部分第二讲“诗意田园”的古代中国经济.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1990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部分第二讲“诗意田园”的古代中国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部分第二讲“诗意田园”的古代中国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部分第二讲“诗意田园”的古代中国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部分第二讲“诗意田园”的古代中国经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讲“诗意田园”的古代中国经济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解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枷锁,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各诸侯国统治者出于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经济发展。2特点(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农业上牛耕和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中的许多行业都出现了技术革新,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农业方面,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方式瓦解,形成以个体农耕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工商业方面,“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个体手工作坊和商人

2、大量出现。(3)土地制度的巨大变化。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整合二秦汉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1秦朝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2汉代的重农抑商(1)历史背景打击商人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以巩固汉朝的统一。汉初生产凋敝、社会经济不发达,而商人却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下社会风气的影响。(2)主要表现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

3、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打击商人活动。从政治上看,贬低了商人地位;从经济上看,加重了对商人的赋税。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3)历史影响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消极作用: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解放和创新;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惯与惰力。3汉代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指中国历史上对盐铁

4、实行专卖政策的财政措施。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整合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过程及表现时间特征南移的表现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江南土地得到大量

5、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隋唐时期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五代继续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3.影响(1)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6、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4)对北方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北方地区。(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4江南经济开

7、发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建设中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力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整合四唐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变革1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

8、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2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1)农业: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宋代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唐宋出现青花瓷器,元代走向成熟。(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夜市、晓市、街市活跃,坊市制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9、,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3唐宋时期的经济变革(1)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优势:“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租佃制的繁荣,释放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2)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开始瓦解,人丁税开始转为财产税。(3)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革命”,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化;“都市化革命”,坊市界限逐渐打破、草市演进为商业市镇、市民阶层壮大。整合五明清时期近代曙光初露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16世纪开始推行的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

10、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解放短工条例颁布,等级雇佣向自由雇佣过渡,出现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民营手工业的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商业繁荣、市场扩展进程;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这些在江南集中体现为早期工业化的发展。(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明中后期不

11、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剧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势出现,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转移;赋役、财政白银化导致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4)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形成于16世纪,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与社会地位提高,地域性商帮形成。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一些商帮实施自由雇佣制、合

12、伙制、伙计制及领本制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劳资关系。部分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经营手工业或商品性农业。(5)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在16世纪,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以往延续下来的城市、市镇与集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工商业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工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功能明显上升。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化进程已开启。整合六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朝“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时期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

13、封建统治,发展小农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1)都是通过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维护封建统治(2)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学术前沿】1.两税法史学新论经过改革,新建立的两税法与原来的租庸调制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租庸调制是以“丁身”为准,而两税法则以资产为准;其次,租庸调制的原则是“量入为出”,这也是以前历代所奉行的财政制

14、度,而两税法的“量出制入”的财税原则与之完全相反;第三,租庸调制的纳税主体是土著户和课户,而两税法的纳税主体是包括王公贵族在内的所有居民。另外,租庸调的征收是实物,而两税法的征收是以钱计算。赵建玲、张洁简论两税法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思维激活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二是纳税物品由以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为主,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史学新论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中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

15、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思维激活材料从北宋时期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分卷认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考题研析】【例】至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

16、方与史实不符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与题干信息一致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北魏是北方政权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南宋时期才完成解题思路情境创设以经济重心的转移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关键点拨材料信息“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缩小了”体现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排除干扰准确获取材料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过程,到南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超过北方。答案B【深化认知】1.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政治(1)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

17、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私有制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科技(1)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2)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的特点(1)发展模式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性:庄园经济是建立在大量地产私有化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这些大庄园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强的特点;而大地

18、主们为避兵祸往往闭门自保,因此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也是其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2)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为了维护大家族的利益,宗族内部形成了比较严密的、长幼有序的宗法关系。(3)具有武装性:生于乱世,庄园内部又物资充足,为避兵祸,大部分地主豪强在庄园中配置一些武器装备,武装保卫家族利益。3古代农耕社会的动力源(1)人力:指人的劳力或者人的力量,作为一种能动性的资源,一般存在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时代。(2)畜力:指运输或牵引农具的牲畜的力量。牛耕的出现,是畜力应用的重要标志,也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农耕社会一般以使用畜力为主。(3)自然力:指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风力、水力、生物力等,

19、扩而大之,是指阳光、空气、水分、湿度、土壤、风等对其他事物的客观而具体的作用和影响。(4)机械力:将自然界中不同能量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可以分为风力机械(如风车)、水力机械(如水车)和热力发动机(如蒸汽机、汽轮机、内燃机)三大类。近代以来,机械力逐步占据主导。1.2021济南市高三5月模拟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2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

20、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此举意在()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 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32021枣庄市高三4月模拟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42021天津市和平区高三质量调查康熙年间,苏州府吴江县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种植面积

21、;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C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 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模拟导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22、。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4分)关键点拨:据材料一中“逐步推广到农业生产领域”“革命”“北方地区”“江南水田”,概括得出。试答_(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出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10分)关键点拨:“表现”据材料二中“牛耕大量退出”“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概括即可;“原因”可从当时人口数量变化、人地关系及劳动成本等角度来分析;“影响”可从耕作技术倒退、不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23、、占用大量劳动力方面来分析。试答_【技法指导】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非选择题网上阅卷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应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

24、重复、啰嗦。(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第二讲“诗意田园”的古代中国经济怎么练1解析:据材料“一锄一镰”“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可知,小农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简单,具有顽强的再生产机制,很容易维持这种经济形态,从而导致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故选A项;小农经济的再生性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排除C项;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是由于私有土地的集中,排除D项。答案:A2解析:“民制

25、官收政策”体现政府控制盐业,“交纳重税的条件下”说明其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只是反映对盐业生产和销售的管理,没有反映是为了推动制盐业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统一盐价,且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稳定市场,排除B项;割据是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汉武帝时期不存在割据,排除D项。答案:C3解析:北宋到南宋,江南地区市镇由少到多并超越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而这正是两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南方经济发展不等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萧条,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项;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

26、B项;海外贸易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答案:C4解析:吴江、太仓州和通州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超过粮食,棉花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棉花获利大,表明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故选B项;清朝的时候实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材料反映农村种植棉花面积增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农村种植棉花面积增多,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小农经济没有破产,排除C项;材料反映农村的棉花种植现象反映的是农村的农业,没有涉及市镇经济,排除D项。答案:B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模拟导练答案:(1)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不同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实际需要。(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充足且成本低;使用牛耕成本较高。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