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6中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6中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6 中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
2、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2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答案】B【详解】若选A,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若选C,则不符合二战期间丘吉尔主张联苏的实际;由于二战,英国只是经济实力衰落,大国地位并没有衰落,D排除;B项是关于民众利益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保守党惨败而工党获胜的主要原因。中国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1.国家编排民户,制定
3、户籍,开始于战国时期。前375年,秦国“为户籍相伍”,编排户口。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汉末年,战事频繁,户籍散乱。4.西晋统一后,重定户籍,称为“黄籍”。东晋除“黄籍”外,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变化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5.隋统一后,重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政府还会“刮户”。6.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分类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7.元朝与明朝,都以职业定户籍。明朝户籍称“黄册”。8.清朝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
4、对松弛。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后,户籍停止编审,名存实亡。户籍的作用:是历代封建王朝赋役征发的依据,是为赋役征发服务的。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基层组织。表现: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唐朝农村设里和乡,城市设坊和村。明朝实行里甲制。(2)基层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汉什伍组织,唐朝邻保制度,北宋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朝王阳明推行十家牌法,清初实行里甲制。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史背景: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表现:(1)政府为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汉代建立常平仓制度;隋文帝置仓积谷,鼓励民间置“义仓”
5、。(2)有尊老养老的传统。唐朝开始,设有救济的专门机构。(3)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4)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3.特点:(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2)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西方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在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2)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掌握城市政权,进行城市治理。(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
6、也发挥重要作用。3.近代西欧国家的基层治理(1)美国建国后,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公共服务功能。(2)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3)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4)工业革命发展,各国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促使社区组织开始形成。4.主要特点:强调自治,地方政府享有的自治权越来越大;各国政府基本上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5.历史作用:(1)进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各项服务,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2)20世纪80年代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提高了地方治理的效率。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
7、(1)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3)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4)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5)北欧四国及法德等国都建成了富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6)20世纪80年代,主要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开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2.内容:建立医疗(疾疾)、养老、就业(失业)、教育等保险制度。3.评价(1)积极性:改善了群众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2)弊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滋长懒惰行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4.中国的社会保障制
8、度(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2)1951年2月,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3)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1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载的大瘟疫有:商代河南2次;周代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古各1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商至秦汉()A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D中原人口向周边地区迁移【答案】C【详解】据商朝至秦汉时期的瘟疫记录情况看出,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钱一个朝代更加广阔,说
9、明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全国的联系不断日益密切,C项正确;以为材料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瘟疫发生的频率加快,排除A项;商代、周代没有记载南方区域的次数,不代表南方没有发生瘟疫,不能说明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迁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罗斯福对社会保障的立法原则是,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支出费用,建立一种“受益同时也是纳税人”的征税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这一时期()A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B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C挫伤了民众工作的积极性D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举措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又有利于激发个人工
10、作积极性,因此兼顾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有助于美国早日走出经济危机,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排除B项;根据材料“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又有利于激发个人工作积极性,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3庄园是中世纪西欧农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庄园内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这揭示了()A庄园经济的封闭性B重复生产问题严重C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D庄园主实行劳役剥削【答案】A【详解】根据“庄园内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具
11、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庄园经济具有封闭性,A项正确;B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D项;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割据严重,而不是实行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A项。4据法庭案卷显示,在庄园里人们如果没有把生产的谷物送到领主指定的磨房去碾磨,那么他们会受到庄园法庭的指控,在法庭尚未做出判决之前,他们要交纳6便士的罚金,如果已经诉诸判决,则需要缴纳12便士的罚金。这说明庄园法庭()A依据的是传统的习惯法B经济收入主要是来自司法判决C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D彻底解决了庄园内的经济纠纷【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必须把谷物送到领主指定的磨房去碾磨,否则会受到法庭指控和重罚,说明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
12、,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习惯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庄园法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是来自司法判决,排除B项;彻底解决了庄园内的经济纠纷的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根据汉朝户籍制度的要求,每年八月都要举行户口调查,各地须“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得到县城集合,接受官吏的查验,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一举措()A旨在增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是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途径D配合了郡国并行制的实施【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汉代户籍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在每年八月举行户口调查,“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这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辖区民众的了解,从而使政府更精准地掌握民
13、力,C项正确;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户口调查,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无法说明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中的举措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2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是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乡约走向“异化”主要是指A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B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C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D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可知,随着国家权力的介入,民众不再需要自觉而
14、只需遵从。乡约实际上偏离了民间自治的基本精神,逐渐蜕变成朝廷控制民众和社会,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B项正确;尽管乡约与国家权力的结合加强,但其仍具有“尊祖聚族”的意义和“基层教化”的功能,A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D项;材料体现了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B项。3范仲淹建立的义庄,置义宅一所,供贫因族人居住,义宅内设有义学,定义庄规矩十三条置于祠堂之侧。朝廷认为“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饬攸司,禁治烦扰,常加优恤”。这说明义庄A成为了社会救济的主要力量B体现了士大夫社会责任感C维持了宗族内部的血缘纯正D弱化了封建政府的权威性【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范仲淹设立义庄
15、,发挥宗族内部的救济作用,朝廷对此进行嘉奖,义庄的设立凸显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义庄的设立可以说明宗族内部救济发挥重要作用,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要力量是政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族内部的血缘纯正,排除C项;由材料“义庄义学有补世教”可知,义庄的设立是重要补充,有利于巩固封建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4汉代有妻冠夫姓、妻从夫姓的习惯,姓氏成为官方管控编户民的手段,户籍和官方文书中姓氏的登记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做法旨在A贯彻法家治国策略B建立起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C弱化传统宗法观念D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控制【答案】D【详解】汉代姓氏成为官方管控编户民的手段,户籍和官方文书中姓氏的登
16、记具有法律效力,这样有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的管控,进而强化社会控制,D项正确;汉代并非法家治国,排除A项;B项错在“完整”,排除B项;“妻冠夫姓、妻从夫姓”体现了宗法观念,因此C项的“弱化”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办法。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B为抵御外族进攻提供足够的兵源C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各朝各代非常重视户籍管理制度,结合唯物史观相关知识,得出历朝政府是从维
17、护统治的立场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D项正确;水利设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抵御匈奴是外部原因,排除B项;防止人口流动是目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612、13世纪西欧封建主开始大量向农民征收货币,取代部分或者全部劳役地租。有些地区的农民发动公社运动,利用公社传统组织起来同封建主斗争,从封建主那里取得写明农民负担数额的证书。这说明A欧洲商品经济日趋繁荣B白银大量流入欧洲C欧洲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农民负担愈发沉重【答案】A【详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农民敢于和封建主对抗,以明确农民应当负担的数额证书,A项正确;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18、,排除C项;农民负担数额的确定使得封建领主不能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排除D项。故选A项。71883年,德国国会通过疾病保险法。该法的保险对象是从事工业生产的产业工人,保险费由雇主承担1/3,工人承担2/3法案还具体规定了参加保险者的权益:免费享受医疗;患病者从第三日起可以领取工资的50%,最长可以领取13周;产妇可以获得4周的补助;等等。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社会融合B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D防治传染疾病的迫切需要【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疾病保险法的参保对象为产业工人,保障其医疗等方面的权益且保险费用由雇主即资本家和工人一起承担。这表明德国建立社会
19、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不是促进社会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方式,排除C项;疾病保险法的出台是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调整的结果,不是防治传染疾病的迫切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8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利时、卢森等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医生决定少工作,回去粉刷自家房子;意大利许多母亲宁愿待在家里而不是去工作并且雇用保姆。其主要原因是A政府大量增加福利支出B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C欧洲移民数量逐渐增多D知识经济加剧就业压力【答案】B【详解】根据“医生决定少工作,回去粉刷自家房子;意大利许多母亲宁愿待在家里而不是去
20、工作并且雇用保姆。”可得出西方国家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使一部分人宁愿不工作,也不愿意交更多的税,B项正确;70年代政府要减少支出,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移民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人们是有工作而不愿意多做,甚至不做,并不是就业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1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答案】B【详解】若选A,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若选C,则不符合二战期间丘
21、吉尔主张联苏的实际;由于二战,英国只是经济实力衰落,大国地位并没有衰落,D排除;B项是关于民众利益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保守党惨败而工党获胜的主要原因。2隋炀帝时期,人口统计数据最高接近九百万户;唐高祖武德年间,人口统计数据下降到二百万户;到了唐太宗的鼎盛时期,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只有三百万户。根据以上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可推知()A隋末农民战争使人口大量损失B唐朝户籍管理制度效率低下C史书对贞观之治多有溢美之词D唐朝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倒退【答案】B【详解】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根
22、据史实即可推知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但人口统计数据却仅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一,这只能说明唐朝户籍管理制度的松懈和低效率,故 B 项正确。3西周时期,对国人(周族平民)和野人(被征服的部族)实行分治,国人地位较高。战国时期,各国先后“编户齐民”,统一户籍,消除国人与野人的界限。这表明战国时期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民众赋税负担减少C农民人身依附减弱D等级观念逐渐消除【答案】A【详解】西周时期对本族的国人和被征服部族的野人实行分治,说明当时国家控制能力较弱,而战国时期实行编户齐民,统一户籍,说明这一时期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强化,即组织能力增强,A正确;户籍制度的变化并不等于赋税
23、负担减少,排除B;题干内容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D表述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是等级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除,排除。4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B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C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D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汉王(刘邦)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故本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5凤凰卫视锵锵
24、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充分说明这种政策本质上是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B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C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D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福利国家制度的本质上是国家利用政权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C正确;AB不是福利制度的本质,排除;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目的在于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D是目的不是本质,排除。6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
25、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可知,国家对百姓的管理,由原来的限定于城乡区域到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说明政府组织能力提升,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政府对地方百姓管理方式的变化,而非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据材料“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可知,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是表象,而非反映
26、出的本质,排除C项;据材料“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 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可知,交通便利之处原本就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排除D项。故选A项。7明初,政权沿袭元朝的“诸色户计”,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即验文引”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A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联D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答案】B【详解】根据“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可得出明朝的这一户籍政策,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控,维护
27、社会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职业分类,而不是不同民族,排除A项;材料中的管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D项。故选B项。8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宋朝时期,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B项正确;材料说明政府对户
28、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不是“懈怠”,排除A项;“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排除C项;既然“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排除D项。故选B项。9宋代民间结社兴盛,最典型的表现是乡约的设立,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村成员推举的约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宋代的乡约A强化了宗法血缘制度B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D促进了理学统治地位确立【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处理争辩纠纷”“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可知,
29、乡约的贯彻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项正确;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宋代的乡约服务于政府基层管理,没有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排除C项;理学正统地位是官方确立的,与乡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对于流民和战乱的离散者,浙江士绅比以往更看重救济和教化,频繁设粥赈济,利用私塾和义学展开教育,宣传伦理纲常。浙江士绅的直接目的是()A遏制农民运动B维护封建统治C加强道德教化D改善百姓生活【答案】A【详解】据题意可知,浙江士绅赈济的对象是流民和战乱的离散者,通过对他们的赈济能够防止这些流民和离散者投身于农民运动,A项正确;维护封建统治、加强道德教化并不是直接目的,排
30、除BC项;这些赈济主要针对的是流民和战乱的离散者,因此并不是改善百姓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1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A古代埃及B古代印度C古代希腊D古代中国【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最早的具有制度性的民主政治,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和古罗马的城邦时期。在这个奴隶制时期,在民主政治的雏形的基础上,出现了“公民”的称呼,也叫“市民”,C项正确; 古埃及突出为神权社会、古印度突出为种姓社会、古代中国突出为王权社会,排除ABD.12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答案】A【详解】中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样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存在的众多行会组织是城市中同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的联合组织。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即市政厅来对城市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