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时期(测)(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4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时期(测)(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4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时期能力提升检测卷检测时间:60分钟 满分:70一、单选题(含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22重庆一中模拟预测)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D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唐朝平定东突
2、厥后,对当地赋税征收做了特殊的规定,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D项正确;以资产为标准,是唐中期两税法,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削弱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答案
3、】C【详解】由材料“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可知,唐代后期土贡发生了变化,土贡原本是贡给中央的,因唐安史之乱,地方藩镇割据,地方官员馈赠中也有土贡物产,表明中央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主导”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变化,并不能为其奠定基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财政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辽宁沈阳三模)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A有
4、一定程度的自治性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答案】C【详解】唐王朝对羁縻州的管理,既与内地的行政制度不同,又坚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现了唐代羁縻州制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C项正确;“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与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唐朝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排除B项;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与唐朝在羁縻州“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广东模拟预测)唐代,马球运动广受欢迎,唐朝皇帝之中喜欢打马球的不在少数。公元709年,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李唐皇室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球场婚礼”
5、,以临淄王李隆基为首的唐朝队战胜了以吐蕃使者尚赞咄为首的吐蕃队。这说明唐代马球运动A深受少数民族骑射习性的影响B因精彩激烈受到市民阶层追捧C展现了统治者与民同乐的心志D承载了超出娱乐性的多元功能【答案】D【详解】材料中“球场婚礼”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说明唐代马球运动承载了超出娛乐活动的其他功能,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该项运动的源流,排除A项;马球运动并不是下层民众的娱乐项目,并不会受到普通市民的追捧,排除B项;材料中的运动没有普通民众的参加,排除C项。故选D项。5(2022广东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模拟预测)下图是唐朝中、后期与西域交通线路变化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A和吐蕃关系有所改善B
6、中央集权的削弱C与西方对外贸易受阻D交通工具的改进【答案】A【详解】从地图中的信息可得出,中期没有经过吐蕃,而后期的路线主要经过吐蕃,说明双方的关系有所改善,A项正确;吐蕃当时并不属于唐朝,不存在中央集权削弱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路线的变化,贸易并没有受阻,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工具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答案】D【详
7、解】根据材料“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可知,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贪吏”加重对百姓的盘剥导致百姓负担加重,D项正确;白居易意在强调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提及征税标准和征税来源的变化,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百姓的负担加重并不等同于政府收入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7(2022河北沧县中学模拟预测)有史书记载,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吏部考功郎中、员外或礼部侍郎。到了宋代,主考官则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届届各异;还没有“权知贡举”,同时还建立了锁院制度,即考官受命之日,就直接到贡院封宿。唐宋科举考试的变化A有利于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
8、制度实现了完善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说明考试规则日趋严密利于选官公平【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主考官是固定的人员,而宋代的主考官是临时差遣的,且一旦考官受命之日,就直接被封宿在贡院,不与外面接触,这样就限制了主考官的权力,这说明宋代考试规则相对于唐朝而言更加严密,以保证科举考试比较公正地求取人才,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吏治的问题,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官僚政治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扭转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8(2022江苏模拟预测)唐太宗称帝后,曾在长安弘文殿内主持了一场著名的辩论,魏征、封德彝等大臣参与,讨论“大
9、乱之后能否大治、如何大治”。魏征建议效仿五帝、三王,推行仁政来治理国家,唐太宗欣然接受,最终成就唐太宗统治时期“治世”局面。这可以说明()A朝议辩论促成贤臣辈出B以史为鉴推动社会发展C君臣平等实现政治和谐D君主好恶决定历史走向【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魏征建议效仿五帝、三王,推行仁政来治理国家,唐太宗欣然接受,最终成就唐太宗统治时期治世局面”可知以史为鉴推动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以史为鉴推动社会发展,不是朝议辩论促成贤臣辈出,排除A项;君臣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君主好恶决定历史走向,说犯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9(2022山西模拟预测)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
10、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答案】C【详解】材料所示多渠道招揽人才的改革举措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C项正确;“丧失”说法过于绝对,隋唐时期士族依然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主旨在于官员选拔、致仕制度改革,未涉及提高官员参政积极性的举措,排除B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标准是才能德行,材料仅涉及科举制、制举、自举制度和致仕制度
11、,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唐朝建立之初,中央派遣监察御史对地方进行不定期巡察。贞观元年(627年)创设了按道巡察制度,依“山河形变”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官员进行定期分道监察。这一变化表明A监察区逐渐发展为行政区B中央监察地方渐趋制度化C藩镇割据的局面必将形成D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精细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由初创时期的中央派遣监察御史对地方进行不定期巡察,到创设按道巡察制度,对地方进行定期分道监察,反映了唐朝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表明中央监察地方渐趋制度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监察区逐渐发展为行政区,排除A项;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于唐朝中后期,排除
12、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地方监察问题,“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精细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2022辽宁葫芦岛二模)如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宰相总人数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机构变化唐肃宗1614翰林学士开始参政唐代宗1210置内枢密使唐德宗3533唐宪宗2927翰林学士草诏权A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B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强化C相权扩大威胁了皇权D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唐中后期多数宰相都不是出身于三省长官。结合所学可知,唐初实行三省制,
13、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不断增多,反映了当时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强化”,排除B项;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多是分散相权的体现,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2四川二模)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国子监、太学毕业,并以进士及第而入仕为荣。唐后期,“国家之仕进者,必举于州县,然后升于礼部吏部”,再也没有“或太学高第,或诸州进士”的排序了。这反映了A官员文化素质降低B人才选拔方式调整C考试舞弊行为杜绝D科考选才范围扩大【答案】D【详解】唐中期以前,皇室和高级官员子
14、弟为主体的国子监、太学学生更容易进士及第;唐后期,地方考试后推荐到中央的考生更容易进士及第。这一变化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削弱,官员选拔的范围扩大,D项正确;唐后期地方考生间竞争更激烈,这对人才的文化素质要求更高,排除A;仍是实行科举取士,排除B;虽削弱了世家大族对科考的影响,但这一调整杜绝不了考试舞弊行为,排除C。故选D项。13(2022湖北模拟预测)“唐末诸司使,内臣(宦官)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
15、枢密使B枢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C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D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答案】D从材料来看主要阐明了唐宋时候的官职的设置情况。据信息“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充分反映出为限制相权,君主采取了各种措施。故反映出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不是唐末五代就已开始设置枢密使,排除A项;枢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皇权与相权既矛盾又互相依赖,不是枢密使的设立是为了分割相权,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2四川雅安三模)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
16、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白: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类似现象在北宋时有发生。这种做法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B践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官宦子弟与有才学的寒门弟子竞争入仕,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C项正确;依据材料“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可以看出当时官宦弟子入仕具有优势,不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与重文轻
17、武国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宦子弟与有才学的寒门弟子竞争入仕,与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2全国模拟预测)隋唐时期,贵族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宋代以后,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于是士绅取代贵族成为中国帝国社会力量的主流、国家与民众之间的中间阶层。这说明了A世族政治走向衰弱B官僚政治发展完善C制度创新发挥作用D士绅阶层迅速崛起【答案】C【详解】从唐朝到宋朝,国家治理的主要力量从贵族到士绅,体现政治权利的变动,社会阶层的流动,这一变化得益于科举制度,也就是制度的创新导致政治力量的变迁,C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材
18、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帝国政治力量的变化,不是侧重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排除B项;D项过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2山西临汾模拟预测)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D维护社会安定【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对输籍法的表述可知,这种确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可以把隐匿户口强制登记,从而拆析出若干小户,这样就导致了户数的增加,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同加强中央集权无
19、关,排除B项;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维护社会安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2四川凉山三模)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读书应举的布衣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虽然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含义,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用来指称魏晋时期的旧士族,也不是用来指称他们的后裔。这种变化反映了A科举制赋予士族新的内涵B封建四民结构得以重建C门阀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D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魏晋时期的士族是指门阀贵族,但是到了唐朝后期,士族是指读书应举的布衣之家,或指进士出身的家族,也指公卿百官”说明“士族”的含义在唐
20、朝有了新变化,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推行,赋予“士族”新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四民结构是否得以重建,排除B项;“退出了历史舞台”表述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士族”含义的变化,九品中正制走向了衰落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18(2022河北模拟预测)如表为唐代三司使的起源和演进概括。它反映了唐代唐太宗三司即户部、度支、盐铁转运。三司是尚书省下设的三个各自独立的部门。唐玄宗盐铁使和转运使合二为一即盐铁转运使,地位日益突出,呈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中唐后度支超过户部,号称度支使,贞元后以本部尚书侍郎担任。以“计相”之名,侵夺尚书省职权。A三司使逐渐控制决策权B科举
21、制不断发展完善C三省六部制已日渐成熟D国家机构权力再整合【答案】D【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三司使由尚书省下设的各自独立的部门,到地位突出,再到以“计相”之名侵夺尚书省职权,说明三司使的职权不断发生变化,即国家机构权力不断整合,D项正确;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前期已经成熟,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2新疆喀什高三期末)自孔子开始,儒家文化把上古三代帝王尧舜禹认定为道德完美的圣贤君王,但唐代诗人李白却对尧舜禹有关禅让的历史表示怀疑,在诗文中提出不同看法:“尧幽囚,舜野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实无法确定
22、B李白看法不符合主流观点不足为信C后继统治者美化历史掩盖历史真相D时代变迁儒学观念受到士人质疑【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将尧舜禹标榜为圣贤君王,成为儒家理想化的政治楷模。但唐代诗人李白却对此表示怀疑,说明唐代“三教并行”的社会环境导致士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不再奉若神明,体现了时代变迁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项正确;年代久远可能会导致历史研究的难度大大增加,但不能绝对地认为历史真实无法确定,排除A项;社会主流观点不一定符合真实历史,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不可避免地经过了加工和改造,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李白的看法虽然同儒家正统思想的理念不符,但不能据此就否定李
23、白观点的合理性,排除B项;李白的怀疑是合理的,但毕竞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绝对可靠的证据来推翻有关尧舜禹禅让的说法,所以不能确定是后继的统治者美化历史,掩盖历史真相,排除C项。故选D项。20(2022北京北大附中三模)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来自中原的物品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藏文化方面的物品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
24、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来自西方的物品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A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B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C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答案】B【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柴达木盆地,有中西方钱币、特产、公章、道教符篆锦、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等多样文物,反映了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B项正确;仅有少量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文物,不能说明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柴达
25、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C项;隋唐时期尚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21(2022河北模拟预测)如表是部分唐朝诗人作品摘选。据此可知,这些作品诗句来源廉夫唯重义何必金与钱李白赠友人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白居易三年为刺史A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B体现出盛唐士人风骨高雅C反映出士人普遍重义轻利D说明诗人都具有高尚情怀【答案】A【详解】考查唐诗。根据材料“廉夫”“邑有流亡愧俸钱”“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这几首诗作都倡导官员的廉洁自律,心系百姓,远离名利,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
26、A项正确;B项错在“盛唐”的时间限定,排除;C、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项。22(2022广东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模拟预测)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的劳动情景,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富丽。据此可知,捣练图捣练图(局部)A受魏晋典雅庄重画风的影响B描绘了唐代女性的健康活力C体现唐代宫廷画的鲜明风格D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景象【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富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女性的活力健康,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活力,排除
27、A项;材料描写的是劳动场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妇女,并不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23(2022山东临沂三模)初唐四大书法家中,虞世南师于智永而远绍右军,承“二王”小楷的清润,又吸收隋人的楷法乃至魏碑的气韵;欧阳询的正书得隋碑方正刚峻之体,又吸收“二王”秀润之笔意;褚遂良和薛稷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也与之相似。据此可知,初唐书法A追求潇洒奔放的气势B具有百花齐放的特点C融合南北书法之特色D呈现鲜明的人文意识【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宋、齐、梁、陈时期的书法被称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时期的书法被称为北派。依据材料“虞世南师于智永而远绍右军,承二王小楷的清润,又吸收隋人的楷
28、法乃至魏碑的气韵”、“欧阳询的正书得隋碑方正刚峻之体,又吸收二王秀润之笔意”、“褚遂良和薛稷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也与之相似”可以看出初唐书法融合南北书法之特色,C项正确;材料中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是楷书的代表,追求潇洒奔放的气势是草书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初唐书法融合南北书法之特色,不能体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初唐书法融合南北书法之特色,不能体现人文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24(2022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模拟预测)在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展现了“汉武帝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不知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实际上,宣帝时
29、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据此可知,该壁画A内容源于艺术想象B民族交融色彩浓厚C缺乏史学研究价值D带有特定时代印记【答案】D【详解】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绘制于唐朝初年,当时佛教盛行,因此壁画内容突出了问佛,篡改了史实,由此可见,该壁画带有特定的时代印记,D项正确;该壁画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排除A项;壁画涉及的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该壁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22分)25(2022湖南长沙一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
30、。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地。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材料二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和以前一样处于不著不察之列,时人或言“周孔”或言“孔颜(颜回)”,孟子则少有人提及。韩愈是
31、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对于“杨、墨行,正道废”的乱局,孟子辞而辟之,开“辟异端”之先河,因此其功甚伟。因此,韩愈认为儒家的“道统”在孔子之后,则是由孟子来承继,孟子死后,则是“不得其传焉”。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子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内涵:王道政治立足于人心,合乎人性;王道政治要施仁政、以民为本,顺民心、合民意;王道政治要选贤任能;王道政治要关注民生;主张以教化来实现王道政治。积极影响: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以民
32、为本,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2)变化:由原先诸子中的一员变成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原因: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之道,其思想内涵适应了时代需要;安史之乱后,亟待重构封建纲纪以维护统治;佛道冲击儒家地位,韩愈借孟子建立儒家道统以提升儒家地位等。【详解】(1)内涵:根据材料“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可知,王道政治立足于人心,合乎人性;根据材料“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可知,王道政治要施仁政、以民为本,顺民心、合民意;王道政治要选贤任能;根据材料“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可知
33、,王道政治要关注民生;根据材料“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可知,孟子主张以教化来实现王道政治。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王道政治思想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根据材料“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可知,孟子的王道思想强调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2)变化:根据材料“ 从唐立国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孟子的地位和以前一样处于
34、不著不察之列孟子则少有人提及。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可知,孟子由原先诸子中的一员变成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原因:根据材料“韩愈是最先把孟子名字升到孔子之后的人,他认为孟子是唯一得到孔子真传的人”可知,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之道,其思想内涵适应了时代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亟待重构封建纲纪以维护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道冲击儒家地位,韩愈借孟子建立儒家道统以提升儒家地位等。26(2022山东平原县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表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不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
35、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勤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所涉及的唐朝历史进行探究。(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材料反映了盛唐时期全面繁荣的社会状况。唐代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体的格局达
36、到新高度。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统治者调整政策,轻徭薄赋,推动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至开元年间出现全盛局面。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代历史的真相。【详解】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可得出论题:材料反映了盛唐时期全面繁荣的社会状况。论述:根据“登科后”,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影响,说明唐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说明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关系深度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根据“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说明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根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结合所学唐朝的制度调整,说明唐朝实行轻徭薄赋,推动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至开元年间出现全盛局面。左后总结说明: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