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统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20253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统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届统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统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统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作业(二十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晋中市高三3月适应性调研考试1919年2月14日,苏俄颁布法令宣布“必须从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而“所有各种个体的土地使用形式都应当看作是暂时的和正在过时的形式”。该法令()A引发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体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C反映了战争形势的好转D促进了经济政策的完善22022大庆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列宁在1922年下半年多次强调:“在我们主要是苦于产品极端缺乏、苦于极端贫困的时候,担心建立在小的副业上面的资本主义会构成一种威胁,那是很可笑的。”这表明列宁认为()A应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自由流转体系利于

2、经济建设C增加市场因素极其具有危险性D苏俄的经济力量已十分强大32022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考试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用法令的形式把我们的政策设想迅速告诉普通的工人和农民。要善于利用并制定、完善法律来抑制新经济政策的一切消极方面,使资本主义无法越出无产阶级为之规定的范围和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条件。”据此可知,列宁 ()A企图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对市场机制存在排斥性C强调新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D切实加强经济立法工作42022昆明一中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1927年10月,苏联制定了五年计划,规定发展速度为年增4%,此后又提高为9%。斯大林仍

3、不满意,最后确定20%的工业年增长率。据此可推知,五年计划 ()A.高速度重积累的本质特征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C是应对经济大危机的举措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52022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模拟据统计,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这表明苏联 ()A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理论B打破了美国对其的经济封锁C借助有利的时机推进工业化D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现代化62022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

4、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都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B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C主张战时共产主义的重新回归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72022芜湖市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20世纪三十年代,有人质疑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反映出()A冷战并未阻止美苏之间经济交流B斯大林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C苏联工业化适时借鉴了西方技术D苏联工业化

5、离不开美国技术支持8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A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B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92022临沂市教学质量检测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赫鲁晓夫的做法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C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目的是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102

6、022洛阳市模拟1956年苏共二十大制定“六五”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修改了“六五”计划,提出了要在34年时间里肉、黄油、牛奶产量赶上美国。这表明当时苏共 ()A准确定位美苏差距加快工业发展B力图消除斯大林模式的负面影响C试图把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D逐步放弃与美国冷战的外交战略112022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在1965年至1980年,苏联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19%23%。出于争霸的需要,军事工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重点仍然是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的重工业部门。这一决策给苏联带来的主要问题

7、是()A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B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C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122022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检测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苏冷战中处于攻势地位,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投入到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中。这一状况 ()A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转型升级B有力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壮大C强化了固有体制存在的弊端D体现出苏联改革的辉煌成果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从194

8、0年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为8250万吨,低于1913年8600万吨的水平。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但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入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材料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撤消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1965年9月开始推行以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对企业经济刺激为主要内容的新体制。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制定并加强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增加农业投资,注意采用经济核算制,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鼓励个人副业生产,重视

9、农业生产专业化,加强农业科研等等。但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产量难以显著提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门。摘编自张泽森、田锡文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别说明其主要成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旧落后的原因。(9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农业改革的历史教训。(6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年份苏联美国日本德

10、国法国英国1927358.84565.6168.51626.7838.0924.31928425.15237.1190.61447.6947.9865.61929485.45733.9229.41621.0971.6979.11930576.44135.3228.91151.1944.4744.31931562.02636.2188.3826.9781.6528.61932592.71390.1239.8574.7563.8534.61933684.22360.5319.8758.6657.7713.71934969.32647.3384.41188.6615.5899.219351252.0

11、3464.0470.41641.9627.71001.719361633.94853.4522.31917.5670.81197.4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课时作业(二十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必须过渡到集体形式”“暂时的和正在过时的形式”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苏俄政府对经济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认为“个体形式”已经过时,应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国内战争的时间是

12、19181920年,1919年战争形势没有好转,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材料法令忽视苏俄国情,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体现了经济政策的冒进和盲目乐观,排除D项。答案:B2解析:1922年处于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在物质极端缺乏时,可以发展副业,建立自由流转体系来发展经济,故选B项;1922年,列宁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列宁认为在物质极端缺乏条件下,应该增加市场因素,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联“苦于产品极端缺乏、苦于极端贫困”,排除D项。答案:B3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要切实加强立法工作来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于1918年到1921年

13、3月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2年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调节经济,排除B项;材料反映列宁想要通过立法来抑制新经济政策的消极方面,而非强调新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排除C项。答案:D4解析:据材料“五年计划斯大林确定20%的工业年增长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年计划的本质是国家对经济控制的强化,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控制消费、重积累的政策,排除A项;苏联的五年计划并未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做法而是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1927年,苏联没有出现经济危机,排除C项。答案:D5解析:据材料“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

14、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放松了对苏联的限制,苏联借机加快了工业化发展,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苏联没有接受资本主义的理论,且材料显示接受的是资本主义的技术而非理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当时美国没有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苏联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时间是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C6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斯大林、托洛茨基、加米涅夫都没有认清楚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这是一种没有结合现实情况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认识,故选D项;“托洛茨基认

15、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可见,并没有都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三人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并没有主张战时共产主义重新回归,排除C项。答案:D7解析:据材料“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借鉴周围国家技术,故选C项;冷战是在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可知,材料主旨是借鉴周围国家的技术,并非承认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且斯大林发展的是计划经济,排除B项;“离不开”说法太过

16、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C8解析:材料反映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即轻工业投资比重长期低于5%,联系“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可知,苏联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故A项正确;19611985年是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1975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消费品工业投资的比重,看不出经济实力严重削弱,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模式”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A9解析:根据材料“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可知,赫鲁晓夫大力推

17、广玉米的目的是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故选D项;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的国情,未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的国情,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是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排除C项。答案:D10解析:由材料“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肉、黄油、牛奶产量赶上美国”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扩大了基础消费品的生产,试图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弊端,力图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负面影响,故选B项;“准确定位”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1956年美苏正值冷战时期,“放弃”的说法表述错误,排除D项

18、。答案:B11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军费开支的比重偏高和注重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加重,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故选B项;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是产生这一决策的原因,不是决策带来的主要问题,排除A项;这一决策提高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而生产积极性缺乏的是农民,排除C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苏联一直存在的问题,不是这一决策带来的主要问题,排除D项。答案:B12解析: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片面发展重工业说明其进出口结构存在明显问题,这固化了原有体制的弊端,故选C项;长期以来苏联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的进出口结构并未使得其经济转型升级,排除A项;随着中苏

19、关系的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在20世纪60年代已破裂,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改革陷于停滞,排除D项。答案:C1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苏联从1940年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可知,当时农业发展缓慢,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为8250万吨,低于1913年8600万吨的水平。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可知,这段时间苏联农业有所发展,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入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

20、”可知,苏联农业陷入困境,结合所学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并结合所学知识,立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及农业体制的落后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鉴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可从国民经济比例、体制突破、指导思想及农业生产力等方面对苏联农业改革教训进行阐述。答案:(1)19401953年,发展缓慢。成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有所发展。成因:赫鲁晓夫改革有所成效。1963年又陷入困境。成因: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科学的指导

21、思想,缺乏持久性。(10分)(2)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忽视农业),而且其执政后期改革与经济发展日趋停滞;有限的农业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旧体制;没有对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9分)(3)教训:要把农业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比例协调);改革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要勇于突破旧体制,不断深入;体制改革与现代化技术改造应同步进行;等等。(6分)14解析:分析表格中苏联的数据,可以得出在19271936年苏联粗钢产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得出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分析。分析表格中美国的数据,可以得出在19271929年美国粗钢产量绝对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19301932年产量大幅度下降,1933年后开始小幅回升,1936年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得出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然后结合美国历史背景分析。答案:论题一: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2分)阐述: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言之成理即可)(10分)论题二: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2分)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言之成理即可)(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