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一、单选题1.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密切关系A. “家天下”制度B. 王位世袭制C. 宗法制D. 分封制【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对于当代来说,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可以判断,家谱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故C项正确。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
2、代相袭,排除A;王位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2.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 C.
3、 D. 【答案】B【解析】【分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正确,由图表内容看不出诸侯混战,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 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便于水田操作的曲辕犁,故C正确;A是牛耕出现;B是牛耕普及;D不符合题意。4.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
4、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5.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
5、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 以民为本的思想B. 家国同构的观念C. 分封及宗法意识D. 君舟民水的理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治国与治家的法则相类似,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予民土地、予民农时、轻徭薄赋、予民恒产,排除A项;材料中古代治国理念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但未提及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认为治国如治家,爱民如子的君民关系不等同于君舟民水,排除D项。6. 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来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A. 青铜B. 骨头C. 铁D. 钢【答案】B【解析
6、】试题分析:据材料“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耒耜”被发明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所用的材质主要是骨头,即骨耜,故B正确。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产生,但很少应用于农耕,故A排除。铁农具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排除。中国古代没有钢农具,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耒耜【名师点睛】耒耜,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汉族农耕文化。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石、木、骨头。7.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
7、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D【解析】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即可判断是指法家。8. 从春秋战国两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的是A. 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 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 兼爱、仁政D. 无为而治、严刑峻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有教无类”无等级差别的教育冲击了贵族地位
8、;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打击了旧贵族,B正确。民本思想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商周时代也有重民思想,焚书坑儒打击的是诸子百家学说,尤其是儒生,两者无法体现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排除A。兼爱是指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两者无法体现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排除C。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严刑峻法指的是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两者无法体现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9.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
9、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 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 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答案】B【解析】由“以此为人君则鬼(建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购在(慈),为人子则.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可以看出当时秦朝也是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C项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整理理解“以此为人君则鬼(建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购在(慈),为人子则.君鬼臣忠,父茲(慈)子
10、孝,政之本(也)”,结合儒家思想可分析出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10. 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据此可知周颂A.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B. 深受宗法观念影响C. 使王权披上神秘色彩D. 积极宣扬礼乐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可知周颂深受宗法关系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对周颂的影响,A选项排除。对祖先的崇拜与王权披上神秘色彩无关,C选项排除。礼乐制度是对人
11、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D选项排除。11.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 楚辞、汉赋、唐诗B. 楚辞、唐诗、宋词C. 唐诗、宋词、楚辞D. 唐诗、宋词、元曲【答案】C【解析】【详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行路难,是唐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宋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是楚辞,故C正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诗,AB错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楚辞,D错误。12
12、.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C.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D. 丞相掌握大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体制下的选拔标准是才能,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3.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
13、C.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比分封制多,由此可知B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材料提及秦朝推行郡县制,但是这并不是题干设问要求,排除C;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4. 颜师古汉书注载:“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这里记载的“州”是A.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监察机构B. 隶属于道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C. 设置于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D. 取代汉初封国地位的地方机构【答案】
1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是指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所以材料中的“州”是地方监察机构,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要求,道作为地方监察机构最早开始于唐代。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15.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发展趋势表现
15、为,地方自主权和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和皇权的不断加强;同时国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不断加强和日趋严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而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对官员的控制也得到不断的加强。四个说法都是正确的,B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ACD三个,都有漏选,是错误的。1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 具有很强的民主性C. 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察举制、唐代科举制,打破了过去的贵族、
16、门第阶层对政权的垄断,为其他阶层参与政权创造了条件,因而适应了阶层关系的变动。故答案为C项。A项,“汉代的选举”指的是察举制,汉代察举制权操于上,具有封闭性,排除;B项,民主性不符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D项,察举制、科举制都是选官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与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联,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7.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
17、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均田制主张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均田制始于北魏,不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B选项错误,均田制是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
18、分给小农耕作,不是全部土地;D选项错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不会彻底消除。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8.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
19、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19.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C【解析】题干说到了古代不同朝代的中央官制,这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皇权而设置的不同官制,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故AD错误;中央官制是体现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而不是体现对地
20、方的管理,故排除B;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体现了对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继承,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对汉武帝时期中朝官职设置的传承,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则是传承了隋唐时期分相权的原则,元朝时期的中书省则是隋唐和宋元以来对中书省这一官制的传承,故选C。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比较类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在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变化,这种考查变
21、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20. 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然后交给六部具体执行,运河的疏通属于六部中的工部的职责,故选B;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A程序错误,排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C程序错误,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22、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D程序错误,排除。21. 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答案】D【解析】中书省的审批和御史或谏官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制决策的缺陷,反映出宋代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22. 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3、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答案】C【解析】【详解】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C错误,符合题意,答案为C;秦始皇创立沿用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专制,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故A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3.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24、”。由此可知当时A.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 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D.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说明选拔官员注重德才并举,故选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选拔标准,没有反映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门第等级,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员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没有体现标准的不断变化,排除D项。24.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
25、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 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故B正确。刺史只能监督地方官,故A错误。秦朝已经设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错误。汉武帝也没有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25. 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
26、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这有利于A. 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 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C. 完善社会养老体系D. 形成尊老的社会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来看,根据不同官职品级和其他因素,实行不同的致仕制度和待遇,有利于官僚制度不断完善。故答案为A项。B项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官员致仕不能体现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尊老社会观念的形成,排除。【点睛】致仕官员无论品职高低,都属于官僚阶层,所以官员致仕不能体现出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26.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 道教思想融入
27、儒学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 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 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程朱理学是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把儒家的纲常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故D项正确,AB错误;但是程朱理学继承了孔孟儒学的核心本质,故C项错误。27. 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这表明唐律疏议A. 阻碍中西文化交流B. 坚持传统夷夏观念C. 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D. 奠定了封建国家立法原则【答案】C【解析】“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说明唐律在处
28、理法律方面的主动性,体现出司法的自主性,故项正确;这项法律规定不会阻碍中外交流,故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夷夏观念思想,故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国际司法独立性,不是奠定立法基础,故项错误。28.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A. 西游记B. 水浒传C. 三国演义D. 儒林外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教合一”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交融,它是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西游记是以唐僧西去西天取经为主线,以儒释道三教的矛盾斗争为论述基调, 取“利益”之交集,达三教之共存,体现了吴承恩“三教合一,三教并流”的思想主张。故答案
29、为A项。B项,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和三教合一没有关系,排除;C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D项,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29. 宋代文天祥说:“本朝惩五季之乱,消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
30、一县,则一县残。”这说明A. 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B. 宋代中央集权软弱无力C. 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积贫积弱D. 宋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弊端,但是在成了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说明了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AB项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D项不符合事实。 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30.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在地方
31、设置节度使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另设“通判”以牵制之,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故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错在“节度使”,应为“通判”故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1. 宋史职官志中说,宋真宗时期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制敕,不得治本官事”。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 官僚机构膨胀致
32、使行政效率低下C.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制敕,不得治本官事”,说明官员的职责不固定,流动性加强,有利于削弱官员的权力,从而加强皇权,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加强,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官员的效率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官员的权力削弱,而不是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D项错误。32.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 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C. 中央对
33、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行中书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D项符合题意;行省制下,中央并不直接控制地方行政,排除A项;B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排除;“多渠道、多层次管理”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项。33.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中行省和路府州县的设置及关系,可知元代的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34、的管理,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当时的郡县制度推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说法与图中所说元代行省制不符,与它们组合的ABD三项错误。34. 从左图到下图,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体现了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到元朝的行省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C项正确;汉代没有国家分裂,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权不断得到强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汉代不是单一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故选C。35. “大街小巷
35、叫买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上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B. 北宋开封城C. 清朝临安城D. 元朝大都城【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的信息说明夜市和早市的出现,市场打破时空界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出现昼夜相接的题干中描述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市场的时空界限尚未被完全打破,排除;CD项,元朝、清朝均在宋朝之后,与“最早”不符,排除。36. 下面是从两汉到北宋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变化表。造成此时期人口变
36、化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5%20.9%16%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61.4%25.8%2.8%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8%58.4%6.8%A.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B. 频繁战争的影响C. 南方地理优势吸引D. 南方政局的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口占绝大多数;到唐玄宗天宝年间仍占优势,但南方的人口数量呈上升的趋势;而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人口已占绝大多数。根据所学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从经济方面去思考,即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人口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B
37、项,频繁的战争不会造成南方人口的迅速的增长,排除;C项,南方地理优势不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的原因在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排除;D项,南方政局稳定的表述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37.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
38、能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职能的演变【详解】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
39、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
40、主导地位。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38. 岳飞满江红词中:“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A. 匈奴族统治者B. 契丹族统治者C. 党项族统治者D. 女真族统治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岳飞满江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抗金英雄,其率领的岳家军抗击了女真族统治者的入侵,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39. 1990年,贺兰山脚下发现了用西夏文字印制的佛教典籍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典籍中出现了“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等现象。对此理解较有可能的有西夏拥有自己的文字
41、西夏地区民众信仰佛教该典籍是活字印刷品该典籍大约印制于唐朝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用西夏文字印制的佛教典籍”,可知说法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典籍中出现了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等现象”,说明是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即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唐朝时采用雕版印刷术,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含有的B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A项。点睛:本题的解答特别要注意“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所包含的信息。这种现象表明不是雕版印刷的作品,而是活字印刷的作品,只有活字印刷的作品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40. 朱熹在北宋诸儒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下列属于朱熹的观
42、点的是A. 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B.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 “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故答案为D项。A项,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是张载的思想,排除;B项,“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排除;C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九渊的思想,排除。二、材料解析题41. 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
43、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
44、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但集权于中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得出:从分权走向集权;根据材料“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还是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得出:由世袭
45、到任命。(2)根据材料“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制度;根据材料“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较过去郡县制之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但仍要受制于中央;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并不是全国一概如此,在京畿之地,河北、山东、山西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这也是较郡县制的一种较大进步。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
46、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和认识论。南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