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真题对练3.docx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96415156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真题对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真题对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真题对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真题对练3.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真题对练3高考12021广东卷,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

2、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2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3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

3、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4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52020全国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

4、,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62020全国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经典72021重庆高三三模唐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朝廷,衔命出使四方的使职差遣官员,例如贞观初年,“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设置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等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A导致了藩镇割据

5、局面的出现B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C提升行政效率加强地方管理D带来冗官冗费的问题82021贵阳市高三二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92021昆明市高三二模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6、。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监督宰相执政C明确三省分工D完善中枢体制102021绵阳市高三三模(宋)天圣进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这反映了宋代()A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B加强统治的独特措施C经世致用已深入人心D科举是选官唯一途径112021桂林市高三二模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通过“干谒”即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也是科举制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唐代()A深受汉代察举制影响B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C排除了世

7、家子弟入仕D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122021陕西咸阳市高三二模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水碾磨的影响。筒车的挹水筒利用了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作提水桶、饭盒的传统。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D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132021保定市高三二模宋代金盈之在描绘汴京城景象时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这一描绘反映出当时()A商业发展市场繁荣B各地交通拥堵严重C政府放弃市场

8、监管D休闲娱乐成为时尚142021南昌市高三一模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B经济格局的变化C科举制度的改革D儒学地位的强化152021南昌市高三一模宋代史学家刘攽在重黎绝地天通论一文中指出:“士农工商,四者谓之业。士者为学,农者为耕,工者治器,商通有无,此之谓事。”据此可知,宋代()A重义轻利的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B传统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仍然恪守重农抑商政策162021合肥市高三一模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

9、,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材料表明宋代()A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立法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C租佃关系是主要经营方式D地主和佃户存在依存关系172021沈阳市高三一模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朱熹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由此可知()A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B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C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D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182021淮北市高三三模据学者研究,杜甫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不高,其诗歌在当时流

10、传也不广泛。北宋中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推崇杜甫,认为其诗寄托着深痛沉郁、忧国忧民的意志,蕴含着义理和法度。因此,杜甫的地位迅速提高,被誉为“诗圣”。这反映了北宋中期()A文学艺术繁荣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社会矛盾尖锐D崇文抑武风气浓厚192020九江市高三三模北宋初期的柳永,其词作以描写都市生活著称,“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状元郎黄裳,其所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这一现象表明()A市民阶层扩大影响宋词的传播B高雅文人退出了词曲创作队伍C时代变迁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D北宋后期宋词逐渐走向了衰落202021银川市高三一模宋代的山水画家没

11、有完全脱离真山真水的情趣,而是强调对于山水程式化、规律化符号的总结,努力把握再现不同的景物特征,注重将个体生命意识融入绘画。宋代的山水画创作()A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想象B体现出个体意识觉醒C折射出商品经济的发展D受到理学意蕴的影响真题对练31D根据所学,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写。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为史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还原”的说法错误,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过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2A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

12、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3B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项;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项;由材

13、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变革的,排除D项。4C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增强,故C项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项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5A根据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曹魏时,经改制

14、的翻车用于灌溉,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中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故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饮食结构,但不可能根本改变民众的饮食结构,D项说法绝对,排除。6C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7C材料中涉及措施是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官员代表中央出使地方,处理专项事务,有利于加强地方

15、管理,提升效率,C项正确;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唐代军事体制的内轻外重失衡和安史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并非是使职差遣制度,排除A项;三省体制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排除B项;冗官冗费的现象出现在宋代,冗费更多由于养兵费用庞大,排除D项。8D材料把宋代与唐朝进行了对比,得出宋代“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的结论,这主要是受到宋代强干弱枝的影响,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藩镇制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进步,排除A项;材料与都城的区位好坏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得失,排除C项。9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掌管诏令的草拟颁发和对诏令的审核封驳,目的是使

16、两个机构相互监督和协调,从而减少决策失误。但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各自不能“舍己从人”,运行不久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唐太宗又增设政事堂,让中书、门下两省先于政事堂共同议定,然后再去实行。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进而使中枢体制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未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未反映三省分工,故C项错误。10B根据材料“(宋)天圣进士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文士也”可知宋代重用文人,这是宋代加强统治的独特措施,故B项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故A项排除

17、;材料信息与经世致用无关,故C项排除;科举不是唯一途径,且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D项排除。11D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文人进身仕途除了科举考试还可以通过名人推荐的方式,这可以看出唐朝选拔人才方式灵活,故D项正确;材料与汉代察举制无关,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科举制度高度成熟,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唐代人才选拔范围,故C项错误。12D根据材料“受魏晋南北朝影响”“南方很早就有传统”可知筒车的出现得益于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出的经验,D项正确;筒车依旧需要水力带动,所以并未摆脱自然环境限制,A项错误;本题分别说明了南方和北方的生产智慧,但并未说明其中的交流,B项错误;筒车是对农业灌溉技术的更

18、新,而不是耕作方式,C项错误。13A从材料中的“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等信息反映的市场状况可以看出,当时东京商业发展,市场繁荣,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各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政府没有放弃市场监管,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时尚的变化,排除D项。14B根据材料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南方增加的书院比北方增加的书院多,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中心南移,B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格局变化引起文化重心南移,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书院发展,但与书院格局变化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程朱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复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5

19、C题干中的材料大意为:士农工商虽职业分殊,但都很重要。该观念是宋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人群体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的产物,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义利观”的变化,故排除A项;B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材料反映士农工商都很重要,无法体现恪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6D根据材料“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可知,租佃契约对地主和佃农都有约束力,地主和佃户通过契约结成依存关系,所以D项正确;材料涉及租佃关系,与农民的政治地位无关,所以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所以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租佃关系是主要经营方式”,所以C项错误。17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

20、熹用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海洋到陆地的地质变化,以自然学说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做法,反映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思辨性,B项正确;东西方文化并不是“同宗同源”的,A项错误;宋代科技领先世界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C项错误;朱熹侧重探究纲常伦理而非自然科学,D项错误。18C本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唐代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材料可知,杜甫在宋代被推崇,原因就在于忧国忧民的意志,这和宋代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吻合,故选C项;最具迷惑性的是B项,宋代苏轼等人推崇杜甫确实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但理学在北宋中期并

21、未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C据材料可知,柳永的词描写都市生活广为传唱,黄裳的风雅之词无人传唱。这说明北宋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通俗文学作品需求强烈,所以风雅之词无人传唱,这体现了时代变迁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黄裳写的也是宋词,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故A项不符合题意;“高雅文人退出了词曲创作队伍”说法过于绝对,并且材料也没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黄裳的风雅之词无人传唱,不能说宋词走向衰落,故D项错误。20D根据材料“宋代的山水画家没有完全脱离真山真水的情趣,而是强调对于山水程式化、规律化符号的总结,努力把握再现不同的景物特征,注重将个体生命意识融入绘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盛行理学,“理”作为万物存在的法则,在宋代山水画中得到了较大的体现。宋代山水画造型上的严谨性,其目的不仅仅是写形,在宋代山水画中实体之形是表层的,深层的是实体之形所内涵的精神原理和规律,所以D项正确;根据材料“宋代的山水画家没有完全脱离真山真水的情趣”可知,“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想象”说法错误,所以A项错误;材料强调宋代的山水画创作受到理学影响,不是“个体意识觉醒”,所以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所以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